1、日知录三则顾炎武预习检测(一)摭()我华奸佞()庶()民舛()漏菑()畲()剿()袭潢()潦()zhnngshchunzshchohunglo预习检测(二)翻译下列句子。1.所以然者,其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也。2.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明确:1.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声名的缘故啊。2.读书人应当以器量见识为先,一旦有了文人的称号,这个人就没有值得称赏的地方了。预习检测(三)顾炎武,_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提倡_的思想。代表作有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_等,被称作是清朝的“_”、“_”始祖。明末清初经世致用日知录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学习目标 1.诵读翻译,
2、掌握重点文言字词。2.分析课文,学习论证方法。3.合作交流,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悟“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经世致用经世:治理国事。其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致用:付诸实用。其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经世致用”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说。其特点是,反对空谈,力倡学以致用的务实精神和“以实为宗”的良好学风。它以关注社会、关注民生为着力点,注重学术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研读文须有益于天下 1.文须有益于天下的中心论点是_。2.作者认为的有益之文是_
3、、_、_、_。作者认为属无益之文的有_、_、_、_。3.本则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正反论证文须有益于天下明道纪政事察民隐乐道人之善“怪力乱神”之说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研读著书之难1.著书之难,难在_。作者推崇的著书原则是_,_。2.作者强调著书之难的目的是强调“_”的观点,引用资治通鉴文献通考的例子意在和“后人”形成_。3.本则运用的论证方法有_、_自成一家言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著述贵独创对比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研读文人之多1.文人之多中,作者认为文人不可或缺的条件是_、_。2.引用属于_论证方法,作者引用几位名人的言语想要表达_思想。3.作者是如何借用这些人的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的?请
4、结合句子加以分析。“识经术通古今”引用(道理)经世致用真正文人:识经术,通古今韩愈诗:经训乃菑畲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经训是学问根本,博古通今是治学基石)刘挚训:以器识为先(重器量见识,轻文采华章)扬雄、黄庭坚:仅赏其文辞,则助长华而不实的气陆文裕所记言:刘健重义理、典故,轻诗歌创作欧阳修语: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对政事的关心,要经世致用)拓展延伸1.“经世致用”的思想在今天也被很多人发挥到了极致,你想到了谁?请简单讲讲他(她)的事迹。2.结合“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谈谈你对将来的专业选择与社会关系的思考。当堂检测(一)一、无标点朗读。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
5、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当堂检测(二)2.下面常识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顾炎武,初名绛,字忠清,清兵南下时,改为炎武,字宁人。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有日知录音学五书天下郡国利病书等著作。B.韩文公即韩愈,韩愈谥号“文”。谥号是古代有地位的人死后追封的爵位,不含褒贬意义。C.日知录是顾炎武的读书札记的合集,以考据性文字居多,内容丰富,考证翔实,集中反应了顾炎武的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B当堂检测(三)3.下列选项对课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本课所选的日知录三则分别从文史的功用、著作的难易、文人的名与义等方面进行论述,阐明了学以致用的务实思想。B.本课所选的日知录三则表明了作者“以实为宗”的学术主张,体现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关心民族兴亡的精神品质。C.本课所选的日知录三则中“经世致用”的思想一以贯之,切中当时空谈理学的时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于今天而言,“经世致用”意义不大。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