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突破1、侧重考查重点词汇的翻译往往选用语言现象比较集中(通假、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的句子,对关键词语提出较高的要求。典例分析v 例: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 衣文之媵七十人。古代常把数量词放在中心词的后面,这是定语后置句的一种,我们翻译时要加以调整。“从”是“使跟从”之意。【正确翻译】从前秦伯把他的女儿嫁给晋公子,让晋人为她打扮,让七十个穿着华丽衣服的婢女跟随着。练一练v 1、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v 2、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zng,储存财物的地方)者,有司(泛指官吏)百计捕之甚急,且又大购(悬赏以求)之,皆不获,有司苦之。1句中“礼”是名词做动词用“礼遇”2句中“
2、苦”是“对感到苦恼”2、侧重考查特殊句式的翻译要注意特殊句式要注意固定句式例: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古之人不余欺也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答案:我担心天下有识之士听说这事后,就能够窥测出您的 深浅啦。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他们游览景物而产生的情感,能没有不同吗?解法指导v 基本步骤先把句子放入原文中,根据前后语境确定本句的基本意思,然后推断本句的得分点,再按照直译的要求一一落实。、基本方法“六字译法”即对、换、留、删、补、调对v 就是对译法。严格按照原文逐字逐句的把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文。v 注意:字字落实,不窜改、不随意添加、不漏译。典例分析v 例(卫青)愈贤黯(汲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
3、遇黯 加于平日(卫青)越发觉得汲黯贤明,多次向汲黯请教询问国家和朝廷的疑难大事,对待他比平日更为尊重练一练v 1、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2、乃夜密遣骑分部覆诸要路,有犯禁者,辄捉送州。答案:1、“历叙”是清楚地记叙,“洵”“诚然、确实”2、于是在夜里秘密派遣骑兵分别安排埋伏在各主要道路上,有触犯禁令的,就抓起来送至州里。换v 就是替换法。用现代汉语相应的词语去替换原文的词语,把古义词语换成现代汉语词,把单音词换成双音词。典例分析v 1、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v 2、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1、“公”应该用“罗公或罗提督”替换,“持”换成“拿着”2、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留
4、v 就是保留法。在翻译文言文时,遇到一些国名、地名、年号、谥号、官职等专有名词时,完全可以不翻译。这些名词有其固定特殊的指称意义,现代汉语难以表达。强行翻译,难免画蛇添足。典例分析v 1、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v 2、皇祖乃命楼船将军从大海径捣其穴空之“督相史、忠烈公”均不需要翻译,前一个是官职,后一个是谥号“楼船将军”,以官职称人删v 就是删除法。在不影响原文意思的前提下,可以删除原文中的某些词语: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有些助词偏义复词中的衬词典例分析v 1、夫战,勇气也v 2、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v 3、其母从旁诟骂,夺其剑而逐之v 4、陟罚臧否,不宜异同v 5、谨庠序之教补v 就是
5、增补法。古汉语常见主语、谓语、宾语及介词等成分省略的现象,如果我们翻译时该补不补,整句话的意思就不能清晰连贯。典例分析v 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v 2、今以钟磬置水中v 3、竖子不足与谋。1句中要补充谓语“厉害”2句中要补充介词“于”3句中要补充介词宾语“之(他)”调v 就是调整法。古汉语常见句子倒装现象,我们翻译时要调整过来,使之合乎现代语法规范与现代语言习惯。该调不调,语言不合规范,也影响句意的理解。v 翻译方法:先调整语序再翻译典例分析v 1、君子寡欲则不御于物v 2、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v 3、独一小黄门不识字者从,余皆远立翻译:不被外物役使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只有一个不识字的小黄门跟
6、着,其余的人都在远处站着总结:翻译标准1信:忠于原文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不随意增减内容。(准确)2达:明白晓畅,通顺无语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和习惯。(通顺)3雅: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做到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能再现原文的风格、神韵。(优美)课堂练习v 1、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v 2、妻子饥寒,如下贫者。译文: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妻子儿女挨饿受冻,如同极贫穷的人。v 3、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v译文:他背叛了他的君主投降陛下,陛下如果封他为侯,那还凭什么去要求不守节操的臣子呢?v 4、帝未之信,急追(李)藩。既入,帝望其状貌,曰:“是岂作难人邪?”译文:皇帝不相信杜佑的话,急忙派人捉拿李藩。李藩进入大殿之后,皇帝看到李藩的容貌,说:“这怎么会是作乱的人呢?”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