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教师用书:第三部分 题型三 12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44130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6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教师用书:第三部分 题型三 12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教师用书:第三部分 题型三 12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教师用书:第三部分 题型三 12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教师用书:第三部分 题型三 12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教师用书:第三部分 题型三 12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教师用书:第三部分 题型三 12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教师用书:第三部分 题型三 12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教师用书:第三部分 题型三 12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教师用书:第三部分 题型三 12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教师用书:第三部分 题型三 12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教师用书:第三部分 题型三 12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教师用书:第三部分 题型三 12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三部分题型三12分非选择题的题型和解题技巧 情景开放类设问情景开放类试题一般是给出一段文字或一个图片、表格,让考生通过识图或分析表格、文字完成试题设计的相关问题。思路明确材料中心,分析材料,得出关键信息,迁移知识,根据设问结合所给材料组织答案。示例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民主一词古已有之。在先秦文献中的含义是“民之主”,即最高统治者。Democracy一词传入中国后,被译为“民主”。民主在近代具有多种含义。据统计,1864年至1914年间,民主的各种含义和使用数量如下:含义时段人民统治与专制君主制相反的制度民选领袖君主1864189412323751895

2、19001496401027190119083911 2103901909191476490160阅读材料,以中国近代民主观念的发展变化为视角,结合所学,对材料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解析据此类型题目的特点,要先解读材料信息,然后迁移知识,确定该情景所涉及的知识点,最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归纳总结。答案18641894年,民主一词不断出现,含义较多,主要指向民主政体,但总体数量不多,增长缓慢,人们对民主问题不大关注(或民主观念尚未被接受)。这与西方思想刚刚传入,“师夷长技”主要侧重学习军事和工业技术,以及民族资本主义刚刚产生、早期维

3、新派出现有关。18951900年,民主一词的使用数量迅速增加,出现第一个高峰,其含义主要是人民权利、民主政体和民选领袖,表明人们较为关注民主问题(或民主观念逐渐被接受),但对民主的理解存在较大分歧。这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维新派宣传君主立宪的思想,以及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有关。19011908年,民主一词的使用数量急剧增加,出现了第二个高峰,其含义集中在人民权利和民主政体上,“民之主”的传统观念已被放弃,表明人们极其关注民主问题。这与清末预备立宪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启蒙思想有关。19091914年,民主一词的使用数量明显下降,并出现较大起伏,人们对民主政体的关注远超过人民权利。这与民主政体初

4、建,北洋军阀操纵政权、民主有名无实的政局有关。对民主问题的关注程度和民主内涵的变化体现了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民主制度的艰辛,反映了民主政治建设的艰难。提供观点并加以论证类设问1.直接提供观点,要求运用史实对这一观点进行探讨。2就材料中提供的观点,你是赞同还是反对,请作出判断并加以论证。3就材料中的观点,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或两种)并简要说明理由。4有的除了已经列出的观点以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提出其他观点进行论证,只要言之成理,照样可以得分。提供主题要注意结合材料和题目要求,总结出论点,再进行论证。思路第一步:选择观点。从题目提供的观点中选出自己最有把握、并可以充分论证的观点。第二步:

5、遴选史实。从所学知识中搜寻和遴选可以论证观点的史实。第三步:表述成文。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论证有力。表述成文时要紧紧抓住以下三要素:(1)揭示真相。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的真相是什么?用事实说话,最有说服力。(2)精选史实。因为这是“评论”,不是叙述,所以论证不一定要全面,但语言绝对要精练。(3)认识升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主观认识?上升到理论层次。历史观点是指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评价,它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认识。历史观点是人们主观思维活动的产物,必然会受到阶级、时代、环境和个人素质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导致与客观事实有所偏差。示例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国际秩序变迁的问

6、题,是近年来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有学者认为,在近500年来世界历史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进程中,国际关系中的“新来者”挑战“现有领导者”从而导致“权力从一群国家向另一群国家转移”。也有学者认为,一系列现代性的变革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和技术的变革,导致现代化工业国家组成了一个处于支配地位的中心地区,而那些相对落后的国家和民族构成了一个规模巨大、处于服从地位的外围地区。旧式国际关系实际上是强权政治、均势政治实践或者思维的产物,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当一视同仁,平等相处,应当以多赢、共赢新理念,替代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旧思维。摘编自国际秩序的构建:历史、现在和未来等评论材料中关于国际秩序变

7、迁的观点。(说明: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要认真解读材料,围绕国际秩序变迁的观点提炼出一个观点。由材料“国际关系中的新来者挑战现有领导者从而导致权力从一群国家向另一群国家转移”和“一系列现代性的变革导致现代化工业国家组成了一个处于支配地位的中心地区,而那些相对落后的国家和民族处于服从地位的外围地区”,可以归纳为国际力量结构的变化推动国际秩序的变迁。在论述时,可结合二战来资本主义强国力量的消长展开论述。答案观点:现代化变革推动国际秩序演进;国际力量结构的变化推动国际秩序的变迁;建立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和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秩序

8、等。 提炼观点并加以论证类设问提炼观点型开放试题,一般是命题者出示一则或数则说明观点的材料,要求考生提炼观点或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支持或反对意见,并论证自己所选观点的合理性。这类试题要求考生在灵活掌握主干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历史事物间的纵横联系,关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结合,强调的是一种探究能力,同时又重视探究过程和方法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设问形式有:(1)阅读材料,你侧重于哪一观点?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论述。(2)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证。(3)“评析或论证材料中的某种观点”等,即先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再进行论证。2解答提炼观点型试题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1)观点明确。提炼观点也

9、好,选择观点也好,判断观点也好,评价观点也好,都要有一个明确的论证对象,也就是说观点一定要明确。(2)多角度论证。可以按先对内后对外、先主要后次要、先材料后教材等顺序进行,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不同层次进行,也可以从事物本身的背景、内容、过程、影响等方面进行,还可以从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但无论如何都应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体现出思维的过程。(3)史论结合。应最大限度地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即体现“历史”性,不管论据还是观点都应与“历史”有关,都应有具体的事件、人物或历史现象,抛开材料与具体知识而乱发挥是不可取的。(4)语言通顺准确、抓住关键,高度概括、层次分明并与主题一致。思路第一步:明确设

10、问要求,带着问题对材料进行分层、分点阅读,找出可概括的或隐含的关键语句。第二步:提炼观点,在研读材料的基础上,提炼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主要观点,以备论证。第三步:选定观点,即从提炼出的多种观点中选出自己最有把握论证的观点。第四步:搜寻史实,据所给材料和所学知识整理出可以论证该观点的重要史实。第五步:组织答案,表述成文,做到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论证有力。示例3.(全国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年份法定假日天数节假日1950199520002008元旦1111春节3333劳动节1131国庆节2233星期日1111星期六111清明节1端午节1中秋节1上表

11、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解析解题时首先找到角度,然后看变化趋势。从法定假日总体数量看,从少到多;从结构看,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分析原因时要注意节假日属于民生问题,它必然受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与政治体制、政治理念与思想的影响。答案正确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变化趋势,如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等,根据史实对变化趋势原因的说明充分恰当。示例:趋势: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原因: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增加假日成为促进

12、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政府更加注重民生。(“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提取信息并阐释说明类学生用书P132设问此类题主要的命题特点是要求考生根据材料提取材料信息并进行分析或说明(说明信息的成因,对信息进行比较,等)。思路此类题首先要明确答题的要求再根据要求下笔作答。这类题的答题要求与方法一般为:(1)提取材料相关信息。(2)对提取的信息进行说明(说明信息的成因,对信息进行比较,等)。(3)说明要合理,符合材料和史实,说明成因要充分,对比要找可比点。(4)史实准确,言之成理,论述充分,实际上是确保说明的观点是必然的、可靠的、无懈可击的。(5)逻辑严密,所谓逻辑严密,包括两个方面:第一

13、,前后内容在逻辑上是一致的。第二,根据史实得出的结论必须是必然的,别人对此没有异议,“史”与“论”紧密结合。(6)表述清楚,这里既包括高考对考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又包括对史实概括的合理性,也包括对事实阐释、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当然还包括逻辑上的一致性和思维的连贯性。示例4.(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自由选取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如地区分布、名称变化等视角。在说明变迁的原因时,语言一定要精练,一针见血地指出导致变迁

14、的最主要的原因即可。答案评分标准及示例:必须是在解读并比较材料基础上得出的正确信息,并能予以说明,罗列无关史实无效。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1(2020曲靖一中模拟,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718世纪,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在他的利玛窦日记中对中国文明盛赞有加:“中国的伟大乃是举世无双的。”中国物产丰富,美丽富饶从纸张、印刷到漆、茶等这个王国境内都有丰富的出产道德哲学发达,重视礼仪中国的孝道在世界上没有别的民族可以和中

15、国人相比。然而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不再是那个美好的黄金帝国,它每况愈下,逐渐沦为停滞、落后的代名词,在西方传教士、外交官眼中的中国是落后的、混乱的。20世纪3040年代,美国军政界某些人士描述了一个大有希望的新中国形象淳朴、智慧的传统社会,“崛起的英雄”摘编自邱世兵中国国际舆论环境的历史变迁略论西方的中国观的演变17世纪到20世纪3040年代西方人的中国观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材料中提取一个变化,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解析:本题是个开放性题目。首先从材料“1718世纪,西方对中国文明盛赞有加”“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不逐渐沦为停滞、落后的代名词”“20世

16、纪3040年代崛起的英雄”中概括出自己的答案,然后结合知识分析论证观点即可。答案:示例一:论题:明末清初到19世纪,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由发展、富饶变为落后。论述:1718世纪的中国是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政治相对稳定;工农业生产高度发达,商业繁荣;思想统一,文化科技发展。在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是富饶、发展的;19世纪中叶由于列强入侵,中国在对外战争中屡战屡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逐渐成为资本主义的附庸,在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是腐朽、动荡、落后的。示例二:论题: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3040年代,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由落后变为崛起。论述:19世纪中叶由于列强入侵,中国在对外战争中屡战屡败

17、,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逐渐成为资本主义的附庸,在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是腐朽、动荡、落后的;20世纪3040年代,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全民族团结一致,坚持抵抗,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有力地配合了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的形象是淳朴、智慧的,是“崛起的英雄”。2(2019江淮十校一联,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

18、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并且接受得愈早愈速就愈好。蒋廷黻中国近代史(1938年)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解析:本题属于观点评论型试题,以疑问“中国人能近代化吗?”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述问题的能力,也考查了学生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问题的学科综合能力。根据材料和结合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可概括论题为“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西学东渐促进民族意识觉醒

19、和发展;抗日战争胜利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愿望等方面思考作答即可。总之,解答此类主观题,需据题意解读材料,把握材料的主题,以明确解题方向,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史论结合,逻辑严谨,条理清晰即可。另外也可从“中国近代化的历程”“近代中国的救亡之路”等角度概括论题,阐述过程,史论结合,有理有据即可。答案:示例一:观点: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发展。阐释: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开始出现,民族意识开始萌芽,魏源等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甲午中日战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民族意识日益觉醒,中国社会各阶层掀起救亡斗争。20世纪30年代,日本法西

20、斯不断扩大侵华,中国人民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赶走了日本侵略者,极大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20世纪40年代,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三座大山,赢得了民族独立,为实现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示例二:观点:中国近代化的历程。阐释: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渐进过程。器物层面洋务运动;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文化新文化运动。示例三:观点:近代中国的救亡之路。阐释:洋务运动师夷长技;戊戌变法君主立宪;义和团运动反帝爱国(扶清灭洋);辛亥革命民主共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社会。(观点符合题意,史实准确,史论结合,亦可。 )3(2019上饶二模,42)阅

21、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世纪,整个世界接受了一种社会模式,那就是西方的资本主义。20世纪以来,再也不存在什么世界性的社会模式,因为所有社会都处在深深的危机之中。当然我们可以从国外学习某些独特的技术,但就总的社会模式而论,却没有一个可鉴用。或许,我们应该记住毛泽东的劝告:我们能从反面经验中学到某些东西。的确,全世界有许多值得我们观察、考虑并可以从中得益的反面经验。每块大陆、每个地区的各个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问题,他们有责任拿出自己独特的解决办法。这是一种健康的、有前途的趋势。人类过去社会的变化,总是远远落后于技术的变化。因为人们十分自然地欢迎和采纳那些能提高生产率和生活水平的新技术;但是,人

22、们却拒绝接受新技术所必需的社会变化,因为采纳新思想、新制度和新做法总是令人不快的。在当今世界,技术革命与技术革命所需要的相应的社会革命之间的时间滞差是非常严重、非常可怕的。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拟订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解析:根据材料第一段中“19世纪,整个世界接受了一种社会模式”,“20世纪以来,再也不存在什么世界性的社会模式”,“就总的社会模式而论,却没有一个可鉴用”“全世界有许多值得我们观察、考虑并可以从中得益的反面经验”等,再联系中国近现代的途径,我们可以得出论题是“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实现近

23、现代化的必经路径”,然后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史实进行论述。结尾时要有深化总结。答案:示例一:论题: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实现近现代化的必经路径。阐述:鸦片战争以来,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中国逐步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落伍于整个世界的发展潮流。为摆脱任人欺凌的命运,近代仁人志士先后掀起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走自己的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推翻了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走苏联的路”发展到“走自己的路”,经过不断探索,最后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对内

24、改革、对外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等取得辉煌成就。可见,中国革命和建设不管走什么路,既要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又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归根结底是要走自己的路,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示例二:论题:人们接受新技术而不肯采纳新思想、新制度的后果往往是严重的。阐述:鸦片战争以来,西方的“坚船利炮”沉重地打击了晚清腐败的封建统治。后来,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发起了洋务运动,试图通过引进西方近代技术来挽救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果以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为标志,洋务运动最终没有实现“自强”的目标。面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但被封建顽固势力镇压。中国社会因

25、而更加沉沦,并在1901年完全陷入半殖民地的泥潭。因此,实现近代化的首要条件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必须解放思想、创新制度才能使社会不断进步。4(2019重庆调研,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国际组织的发展演变19世纪后半期1874年,为促进国际邮政业务发展、合作以及技术互助,德法英美等22国组建了万国邮政联盟。此后,在通讯、卫生、关税、铁路等领域也出现了类似的国际组织。两次世界大战期间1920年,第一个全球性的政府间国际政治组织国际联盟成立, 最多时有58个成员国。国联还附属有国际劳工组织、国际常设法院等国际专门机构。20世纪初,世界上有200余个国际组织。二战后初期联合国、世界银行、

26、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等国际组织成立。20世纪6080年代末联合国会员国达150多个,其专门机构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到80年代末,国际组织总数已超2万个,包括北约、华约、不结盟运动、欧共体、石油输出国组织、世界旅游组织、国际移民组织等各类国际组织。据张贵洪国际组织与国际关系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相关知识,任选一个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 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解析:本题以国际组织的发展演变为例,考查国际组织的发展演变与世界形势的关系。首先,根据表格内容可以从国际组织类别、发展阶段等角度拟定论题,也可以联系国际形势拟定论题;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自

27、身发展、阶段、国际形势等方面来论证即可。答案:提示:可以从国际组织类别、发展阶段等角度拟定论题,也可以联系国际形势拟定论题。例如:从自身发展看,国际组织职能宗旨、参与国家范围、合作方式和合作程度等;从阶段上看,谈单个阶段的特征,或通过两个阶段比较得出认识;从国际形势看,国际组织与世界格局、国际组织与世界经济或科技发展、国际组织与世界市场、全球化等;从总体上看,国际组织的数量、类型不断增多;国际组织推动国际合作、和平与发展等。示例:论题:整体世界的形成推动了国际组织的发展。阐述:19世纪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基本形成,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一些专门性、技术性的国际组织应运而生。二战后,全球化趋

28、势加速发展,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等几乎所有领域都发生了密切联系,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几乎包括世界所有国家的国际组织网络逐步形成。综上,国际组织的发展与世界走向一体化息息相关,应当积极融入世界,参与国际组织。5(2019漳州质检,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摘编自杨长湧新一轮科技发展趋势及其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根据上图,围绕“世界格局变动”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解析:本题以科技发展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为主题,考查世界经济发展相关的重大史实,如能源更新、交通通讯变革、经济格局的重大变化、国际竞争等,既能考查考生多角度

29、、多层次分析人士问题的能力,又能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作答时,首先要明确作答要求:“世界格局变动”“具体论题”“明确写出所拟论题”“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合理”。解题是要抓住材料中“能源系统革命”“交通通讯系统革命”“发达国家主导”“发达国家之间的争夺”等有效信息。可以从蒸汽技术的应用促成英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格局形成;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等话题展开论述。答案:示例一:论题:蒸汽技术的应用促成英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格局形成。阐述:英国首先大规模应用蒸汽技术,促成交通工具的革新和蒸汽时代的到来;带动了生产

30、方式的革新,工厂制出现,英国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以强大国力为基础,开展殖民扩张,推进自由贸易;十九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出现。由此可见,蒸汽技术的应用成为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格局形成的重要条件。示例二:论题: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阐述: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率先成为工业国家,建立起强大的“日不落帝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德国在电气等新技术应用方面走在了前列,工业产值赶超英国;以德国为主的后起工业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由此可见,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是世界政治格局变动的根本原因。注:“示例”只

31、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考生如从资本主义殖民体系、世界市场体系、世界贸易格局、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美苏两极格局等方面作答,言之成理,逻辑清晰,均可。6(2020保定模拟,41)二战后,“现代化研究”在西方产生,学者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涉及到经济领域的工业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以及价值观念领域的理性化的互动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按照钱乘旦先生的划分,现代化史观下的世界近代史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现代化的准备阶段(1415世纪),这个阶段起源于中世纪晚期,农业文明不断瓦解;第二阶段:现代化的起动阶段(l618世纪),即现代化过程在

32、西方国家发起,一个“现代”世界出现了;第三阶段:现代化的成熟与发展阶段(19世纪),在这个阶段中,经历了两百年发展的欧洲终于迎来了成熟的现代社会;第四阶段:现代化的全球扩张阶段(19世纪中期后),世界在破坏和重建中进步着;第五阶段:现代社会的新转型阶段(二战后),从二战结束起,一个“后现代”社会正在形成。据钱秉旦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进代史新的学科体系请以一个国家为例,概述该国在上述其中一个阶段的现代化之路。(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审清提问是解答本题的基础:以某一个国家为例,选择材料中某一阶段来论述现代化之路。解答时需要结合所学知识从题干“经济领域的工业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以及价值观念领域的理性化”等角度整合知识。注意要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以1618世纪的英国为例。英国在产业方面开始“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大大提高;在国家的政权建设上,资产阶级革命破除封建制度,建立了相对自由、人权平等的社会;工业革命造成社会分工变动,人们从乡村来到城市,开始城市化。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宣传了天赋人权、民主平等的思想,逐渐开启了英国人的思想民主化进程。(“示例”仅作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12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