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甘肃省天水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试题(含解析)(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1. 电影墨攻表现墨家“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 的思想。而孔子认为:“仁者,爱人,爱有差等。”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A. 所处时代不同B. 代表阶级利益不同C. 学术思想不同D. 谈论的问题不同【答案】B【解析】【详解】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而孔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因此提出的主张不一样,故B正确。 2. 下列早期儒学家的思想主张体现的共同思想是()A. 教育思想B. 农本思想C. 民本思想D. 重农抑商【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根据题干中的信息:孔子“仁者爱
2、人”、孟子“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可见都是强调爱惜百姓、关注民生,获得民心。因此C项正确,其他三项在材料中都不能体现。故选C。3. 下表列举了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下面属于该流派思想的是A.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B.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C.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D.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指的是心学,产生于南宋,故A项不符合“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是董仲舒的新儒学,产生于西汉,故B项不符合“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是荀子的主张,
3、与“有些观点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不相符,故C项错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道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既注重个人修养也可用于治国,一般在封建王朝初期被统治者采用,并且“逍遥”等观点和自由主义不谋而合,故D项正确。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的关键信息,如“春秋战国时期”“短暂辉煌”“与自由主义不谋而合”等。4. 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时说:“他们关心的是改革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由法律加以详细的规定,法律是专为促进国家的经济和军事而制定的。”文中“他们”的主要代表是A. 孟子B. 老子C. 韩非子D. 墨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都要由法律加以详细的规定
4、,法律是专为促进国家的经济和军事而制定的”可得出其强调法的作用,根据所学可得出这是法家的主张,故C项正确;ABD项都不强调法,排除。5. 某村庄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他经常这样教育自己的子孙:“施恩图报非君子,恩将仇报是小人”,“得饶人处且饶人”“浪费一粒粮食就会遭到五雷轰顶”。你认为老人的言论反映出他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思想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得饶人处且饶人”体现的是儒家的宽以待人;浪费一粒粮食就会遭到五雷轰顶”体现的是墨家的崇尚节俭,故A项正确;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CD。6. 汉初70年实行“无为而治”,黄老思想占统治地位,
5、儒学与阴阳、墨、名、法同属被统治观念。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是()A. 鉴于汉初经济残破的现实B. 借鉴周代崇儒亡国的教训C. 顺应中央集权加强的趋势D. 抨击武帝尊儒的文化政策【答案】A【解析】【详解】汉初经济残破,黄老思想的“无为而治”适应了休养生息的需要,故选A;周代并未崇儒,且亡国的原因是分封制、宗法制的崩溃,B错误;“无为而治”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C错误;武帝尊儒是在汉朝中期,D时间错误,排除。7. 儒学在西汉时期之所以能成为官方推崇正统思想,是因为它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汉武帝的重视 顺应了当时经济残破的形势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
6、所学,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得到了汉武帝的重视,成为了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故A项正确;顺应了当时经济残破的形势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CD。8. “罪己诏”,是古代帝王在行政出现过失、国家遭受天灾等状况下,检讨自身过错时发出的诏书。在二十五史中,共有89位皇帝下过264份“罪己诏”。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古代皇帝对自己要求严格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强化缓和社会矛盾以稳定统治体现天人感应的政治理念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罪己诏”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以稳定统治,同时也是董仲舒服天人感应的体现,故B项正确;“罪己诏”并不能体现古代皇帝对自己要求严格,也与君主专
7、制制度的不断强化没有太大关系,故ACD排除。9. 假如你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个书生,你所遇到的情况可能是你的教科书除了儒家经典外,还有法家经典你可以到郡县的学校就读即使你不是贵族子弟也有机会读书去过考试合格可以做官A. B. C. D. 【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学得到极大发展,处于独尊地位,当时不可能学习法家经典,故是不可能遇到的状况,排除;是汉代可能遇到的状况,所以答案选C.。【点睛】根据所学知识,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学处于独尊地位。10. 下图a、b、c、d是儒家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对四个阶段分析不正确的是A.
8、 a:秦朝时儒学陷入低潮B. b:西汉“独尊儒术”,其他学派消亡C. c:魏晋南北朝隋唐时儒学受冲击D. d:明末清初时儒学正统思想受到冲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据材料提到,儒家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焚书坑儒,儒学陷入低潮,故A正确,排除。西汉“独尊儒术”,其他学派被糅合到儒学,故B错误,符合题意。魏晋南北朝隋唐时儒学受到佛、道冲击,故C正确,排除。明末清初时黄宗羲等思想家使儒学正统思想受到冲击,故D正确,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特点11. 有这样一种思想,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强调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将
9、个人、社会和宇宙联系起来,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它是A. 早期儒学B. 黄老学说C. 董仲舒的新儒学D. 宋明理学【答案】D【解析】由“有这样一种思想,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强调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没有提出禁人欲;B项强无为而治,与题干无关;C项主要是将儒家思想神化,不符合题意。12. 2000年,在丰县梁寨镇出土了的徐州地区唯一的文状元李蟠撰写、刻于康熙54年的石碑载:“吾祖籍程子院。程子院者,宋明道先生(程颢)讲学处也。”。当时“明道先生”讲学可能阐述的思想是A. “人伦者,天理也”B. “心即理也”C. “知
10、行合一”D. “吃饭穿衣皆为人伦物理”【答案】A【解析】【分析】 【详解】根据题目中“明道先生”指的是程颢,二程的观点是“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把天理与伦理道德联系起来,故A项正确;“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是南宋朱熹的观点,故B项错误;“知行合一”是明朝王阳明的观点,故C项错误;“吃饭穿衣皆为人伦物理”是明初李贽的观点,故D项错误13. 下列言论可能出现在四书章句集注中的是( )A. “苟此心之存,则此理自明”B.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C. “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D.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四书章句集注是朱熹的著作,A 是王守仁致良知
11、,B 是黄宗羲的观点,C 是朱熹的格物致知观;D 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观。故选C。考点:宋明理学点评:朱熹是宋明理学重要的代表人物,在世界的本源上,主张理是世界的本源,体现在社会上即使儒家伦理道德,体现在人身上是存天理,灭人欲。这种思想极大地压抑了人的自然欲望,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但是宋明理学中的积极地成分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对后世有重要的影响。14. 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体现王阳明的思想是A. “致良知
12、”B. “知行合一”C.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D. “存天理,灭人欲”【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可知其体现的是心学的主张,即“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强调人个内心的作用,C正确;A项是方法论,排除A;B项与主旨无关,排除;D项是理学的方法论,排除。15. 明末清初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一批进步思想家,他们抨击和挑战儒家正统思想,这在本质上反映了A. 儒家思想已经不适应统治集团维护统治的需要B. 社会经济发展到新阶段,让传统思想的根基不再绝对稳固C. 地主阶层改革派迅速形成和发展壮大D
13、. 地主阶层思想家从明朝的灭亡中认真吸取经验教训【答案】B【解析】【详解】明末清初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一批进步思想家,他们抨击和挑战儒家正统思想,这主要是受到商品经济的发展的影响,即社会经济发展到新阶段,让传统思想的根基不再绝对稳固,故B项正确;ACD项都不是其本质,排除。16. 顾炎武说“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黄宗羲也说“天下不能一人而治”。这反映了A. 对当时和后世也没有任何影响B. 都是资产阶级革命家C. 他们主张民主选举,提倡议会政治D. 二人都反对君主专制【答案】D【解析】“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天下不能一人而治”说明二人都反对君主专制,D正确;A、B和
14、C不符合事实。17. 如果要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思想的起源,应当查阅的是A. 李贽的焚书B.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C. 顾炎武的日知录D. 王夫之的船山遗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顾炎武的基本主张有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批判君主专制、众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所以题干所说名言出于顾炎武,所以如果要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思想的起源,应当查阅的只能是顾炎武的日知录。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的日知录18. 明清之际某思想家说:“气是唯一实体,不是心外无物。”他还说“动而成像
15、则静”,“静者静动,非不动也”,“动而趋行者动,动而赴止者静”。这体现了A. 天人合一的伦理思想B. 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C. 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D. “心外无物”的唯心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气是唯一实体”、“动而趋行者动,动而赴止者静”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位哲学家具有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B选项正确;材料探讨的是理、气关系与“天人合一”的伦理思想无关,也并非孟子的民本思想,AC两选项错误;由“气是唯一实体,不是心外无物”,可知这位思想家否定“心外无物”的观点,D选项不符合题意。19. 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的是宇宙本原等问题。其后,智者学派另提出一
16、些命题,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皆有丰富的论述,希腊哲学的主题已转移到A. 神B. 自然C. 人D. 政治【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强调的是美德即知识和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柏拉图强调的是理念论;亚里士多德强调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三者都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C选项符合题意。AB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20. 苏格拉底是一个不断反思自我的雅典人,他提出的观点是A. 人是万物的尺度B. 美德即知识C. 理念是世界的本质D.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强调美德的作用,B正确;A是智者学派的,排除A;C项是柏拉图
17、的主张,D项是亚里斯多德的主张,排除CD。21. 古希腊人将神塑造为生动逼真的人的形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希腊的A. 民主思想B. 无神论思想C. 科学思想D. 人文主义思想【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由材料“神塑造为生动逼真的人的形象”可知,古希腊肯定人,这体现了古希腊的人文主义的思想,所以答案选D。其他选项与题干不符,排除。22. 对每个人按照品德而非出身分工的希腊哲学家是A. 泰勒斯B. 苏格拉底C. 柏拉图D. 亚里士多德【答案】C【解析】【详解】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强调每个人按照品德而非出身分工,把社会分为三个等级(职业),故C正确;排除
18、ABD。23. “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是亚里士多德的名言,从这当中我们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包括亚里士多德非常崇拜和尊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认为真理高于一切亚里士多德具有高尚的品德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亚里士多德善于为自身的缺陷寻找借口A. B. C. D. 【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吾爱吾师”说明亚里士多德非常崇拜和尊敬柏拉图,故项正确。“但更爱真理”说明亚里士多德认为真理高于一切,故项正确。亚里士多德追求真理,说明他具有高尚的品德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故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亚里士多德善于为自身的缺陷寻找借口,排除。综上所述,正确,错误,故排除BCD,所以选A。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
19、”,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本题的题眼是“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根据对题眼的了解,结合亚里士多德的相关内容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24.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是人类文明的重大突破时期,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代表人物的是A. 苏格拉底B. 亚里士多德C. 孔子D. 王夫之【答案】D【解析】【详解】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人物,大约在17世纪,与“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这一时间不符合,故D项符合题意;ABC项都是这一时期的人物,排除。25.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亚里士多德说:
20、“遵照道德准则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A. 都主张以德治国B. 都强调中庸之道C. 蕴含着东西方文化的冲突D. 体现道德在不同方面的价值【答案】D【解析】【详解】“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即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亚里士多德主张“遵照道德准则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说明道德对国君治理国家和个人修养的作用,故D正确;A不符合亚里士多德,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中庸之道,排除B;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强调道德的作用,无法体现东西方文化的冲突,排除C。二、材料解析题26.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孔子曰:“克已复礼为仁
2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材料二 以下是来自孟子的言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明君制民之产(保证农民拥有一定耕地),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材料三 朱熹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归纳孔子的基本思想主张,孔子所说的“礼”主要是指什么?(2)根据材
22、料二指出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为政思想?为实现这一思想,他认为应该采取哪些具体的措施?(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长盛不衰的原因。【答案】(1)主张:克己复礼。礼是指西周的统治秩序。(礼乐等级秩序)(2)仁政省刑罚、薄税敛、制民之产、勿夺农时(3)原因:不断吸收发展(或答具有包容性)符合时代和统治者的需求【解析】【详解】(1)主张:根据“克已复礼为仁”得出克己复礼。根据所学可得出礼是指西周的统治秩序。(礼乐等级秩序)(2)根据“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得出仁政省刑罚、薄税敛;根据“勿夺其时”得出制民之产、勿夺农时。(3)原因:根据所学可得出是不断吸收发展,符合时代和统治者的需求。27. 阅读
23、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国道家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材料二 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独尊儒术后,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儒家逐步发展,成为此后二千年间统治人民的封建正统思想。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材料三 明清时期面对理学的渐趋没落,一部分士大夫转而寻求新的思想理论,对程、朱理学提
24、出了挑战,陆续出现了许多进步思想家,成为反理学的先驱。他们倡扬民族气节,批判君主专制,反对空谈性理,向封建制度和宋明理学发起猛烈的攻击,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启蒙思想的早期民主主义思想。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引发这一现象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主张?该主张有什么样的目的?(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的核心主张,并分析其产生的经济根源。【答案】(1)现象:百家争鸣背景:经济: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分封制瓦解;思想文化:文化下移,从学在官府到
25、学在民间,私学兴起;阶级:士阶层崛起。(2)主张:“春秋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3)主张:批判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经济根源: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解析】【详解】(1)现象:根据“鲁国尚儒学,是儒学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可得出是百家争鸣背景:结合所学可概括得出主要包括有经济: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分封制瓦解;思想文化:文化下移,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阶级:士阶层崛起。(2)主张:根据“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得出主要有“春秋大
26、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的:根据所学可得出是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3)主张:根据“批判君主专制,反对空谈性理,向封建制度和宋明理学发起猛烈的攻击,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启蒙思想的早期民主主义思想。”可得出批判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的主张。经济根源:结合所学可得出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2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朱熹:“存天理,去人欲。”材料二 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材料三 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材料四 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
27、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材料五 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材料六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材料一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的关系应如何解决?(2)材料二和材料三朱熹、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答案】(1)“理”指儒家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世界本原“存天理,灭人欲”(2)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恢复良知,天理就在心中(3)可取的一面:塑造中华民族性格
28、重视主观意志宋明理学崇尚道德,推动形成民族气节。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以礼统情,自我节制,发奋励志 不可取一面:三纲五常尊卑等级观念。扼杀自然需求、重男轻女的观念。【解析】【详解】(1)根据“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可得出“理”指儒家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世界本原。根据“存天理,去人欲。”可得出是“存天理,灭人欲”(2)根据“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得出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根据“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得出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恢复良知,天理就在心中(3)根据所学可从两上方面概括,其中可取的一面主要是塑造中华民族性格,重视主观意志,宋明理学崇尚道德,推动形成民族气节。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以礼统情,自我节制,发奋励志。而不可取的一面主要是三纲五常尊卑等级观念,扼杀自然需求、重男轻女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