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阶段质量评估(四) 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1929年夏,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股票价格由268美元上升到391美元,美国钢铁公司股票价格由165美元上升到258美元。这种“牛市”最终导致的结果是()A社会财富再分配,社会矛盾得到缓和B社会财富高度集中,贫富分化严重C资本主义“黄金时代”来临D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爆发解析:由题干材料可知,美国汽车工业、钢铁工业的股票呈现“繁荣”景象,但正是这“繁荣”的假象最终导致19291933年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爆发。故答案为D项。答案:D219291933年资本主
2、义世界经济危机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场危机首先爆发于()A工业领域B贸易领域C农业领域D金融领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记忆历史知识的能力。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是以美国华尔街股价狂跌为标志的,因此这场危机首先爆发于金融领域。答案:D319291933年,首先发生在美国的经济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工业生产迅速大幅度下降,如下表所示。出现这一现象的关键因素是()19291933年美、德、英、法、日等国的工业生产下降情况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46.2%40.6%28.4%16.5%8.4%A.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B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激化C殖民地人民的抵制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已经形成解析:题目问的是经济危机由美国迅速发展波及其他国家的关键因素。正是由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形成,整个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才会出现这种多米诺骨牌似的现象。故正确答案是D。答案:D4胡佛在1928年的竞选演说中夸口说,如果他当选总统,将使美国人家家锅里有两只鸡,家家有两辆汽车,可是不久出现了下图中的情况。其原因不包括()A胡佛太过于相信“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思想B胡佛认为市场机制能自动调节经济活动C胡佛认为美国制度完美无瑕D胡佛认为政府应该把失业、救济等问题解决好解析:胡佛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坚持者,认为经济活动应该由市场去调节,政府不应干预,故D项是错
4、误的。答案:D51935年,美国政府颁布银行法,它规定拥有100万美元以上资金的银行必须加入联邦储备银行,实行存款保险。其初衷在于()A维护公民利益,缓和社会矛盾B吸收社会存款,拉动内部需求C保障银行信用,刺激经济恢复D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稳定解析:罗斯福新政时期,通过对银行的整顿,重建人民对银行的信心,这样才能恢复银行正常的信贷活动,为经济恢复提供资金支持。答案:C6在1933年美国大约有1 000万英亩的棉花被毁掉,622万头猪都由国家收购后加以屠宰。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是()A垄断资本主义的美国日趋腐败B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稳定农产品价格C美国农牧业遭到自然灾害破坏D美国重工轻农损害了农民的
5、积极性解析:材料反映了政府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生产,减少农产品过剩,从而稳定价格,故选B。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可排除。答案:B7罗斯福新政被称为“3R”改革。即Recovery(复兴)、Relief(救济)、Reform(改革)。下列举措属于Relief方面的是()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B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C调整农业政策D兴办公共工程解析:“Relief”就是“救济”。罗斯福新政的救济是以“以工代赈”的方式进行的,具体措施就是兴办公共工程,扩大就业。答案:D81932年罗斯福总统实施新政后,有人说美国的经济中心已从华尔街转移到了华盛顿。罗斯福新政能体现出的经济学家的思想是()A亚当斯密:
6、“发展经济的最佳方法就是自由放任、听之任之、不加干涉。”B萨伊:“政府直接插手干预私营企业的自由经营是最可怕的事情。”C凯恩斯:“要达到充分就业,其唯一办法,乃是把投资这件事情由社会来总揽。”D马尔萨斯:“政府颁布济贫法只会使穷人的境况更恶化。”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罗斯福新政实施政府干预经济政策,如政府兴建了许多社会工程,拉动内需,解决就业,这符合凯恩斯主义理论。答案:C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最突出的特点是()A新兴产业兴起B劳动生产率提高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空前发展D改善人民的生活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和再认再现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
7、家干预的经济政策,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答案:C10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流行音乐的一个分支是“反对税收当局的歌曲”。1966年奇想乐队(The Kinks)有首歌是这么唱的:“收税员夺走了我所有的钱,剩下我留在这座豪宅里,懒洋洋地享受着阳光午后,那时生活更多的是阳光午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A二战后社会福利政策的发展B英国政府干预经济导致财政困难C英国民众内心的迷茫与孤独D“新经济”推动了英国高速发展解析:结合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史实,可知这是推行“福利国家”制度的结果,故A项正确;财政困难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故B项错误;材料中“懒洋洋地享受着阳光午后”体现不出民众内心的迷茫和孤独
8、,故C项错误;“新经济”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11阅读“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表”(部分),表中出现的变化和影响主要是()产业国别农业制造业第三产业联邦德国3%48%49%美国2%36%62%A.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B普遍实行国家福利政策,有效缓和了社会矛盾C“新经济”的出现,使社会经济持续增长D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解析:从表中农业、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的数据可看出第三产业比重较大。而A、B、C三项与表中数据联系不大,故选D项。答案:D12下列图片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一种经济,这种经济是()A
9、信息经济B工业经济C罗斯福新政D新经济政策解析:从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开始,信息技术革命掀起热潮,推动资本主义经济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过渡。答案:A13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俄政府面对残酷的内外战争环境,推行以极低价格强行征购粮食的政策。这一政策是()1919年苏俄一普特(16.38千克)粮食价格表国家征购价6卢布国家零售价30卢布黑市价格200卢布A.余粮收集制B工业国有化C土地国有化D固定粮食税解析:为保证战胜国内外敌人,应对特殊的战争环境,苏俄政府推行了余粮收集制。答案:A14.苏联漫画家摩尔的作品救命,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初一位瘦骨嶙峋的农民,其背后的“麦穗”已经干瘪萎缩。这幅漫画意
10、在表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农民的剥夺,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B新经济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人民热烈欢呼C农业集体化损害农民利益,遭到人民反对D人们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不满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信息解读能力。“麦穗”已经干瘪萎缩,表明农民没有余粮,生活困苦。结合材料中的时间可知,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B、C、D三项明显与材料信息不吻合,都可以排除。答案:A15有人说:“对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其中的“阳光灿烂”与下列政策相关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工业化政策解析:新经济政策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劳动者的
11、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故选B。答案:B16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联的历史依次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战后年代。其中“剥夺年代”是指()A俄国十月革命时期B“战时共产主义”时期C新经济政策时期D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时期解析:苏联工业化是牺牲农业利益,为工业化的发展筹集资金,故符合题目中“剥夺年代”。答案:D17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苏联农业的落后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灾害的影响B斯大林体制的弊端C长期战争的破坏D西方国家经济制裁解析:本题考查
12、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的时间限制“1953年”可知苏联当时实行的是斯大林经济体制。而农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低下反映了斯大林经济体制的消极作用。答案:B18下图中的场景是在哪位领导人改革时出现的()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并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欢送出发垦荒的苏联青年”这件事可知是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改革的内容,答案为B。答案:B19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下列关于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13、”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抓住关键词“作表面的改革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斯大林之后,赫鲁晓夫开创改革之先河,A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在工业方面,并非限制在政治方面,B项错误;市场经济体制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早就出现,故D项错误。答案:C20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A“斯大林模式”B苏联政局的动荡C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D戈尔巴乔夫改革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戈尔巴乔夫改革
14、实行私有化,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允许私有,政治上实行民主化改革,故选D项。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2分,共40分)21(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们可以看一看极端的情形,假设我们大家把收入全部储蓄起来,完全停止花费,毫无疑问,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失去工作,而且不久我们也不会再有收入以供花费。那时就不会有任何一个人得以增加一便士的财富,最终我们全都得饿死。就全国范围来说,我同样希望能看到一些宏大的计划付诸实施:几天前我曾在报上看到一则建议,说要开辟一条新路、一条宽阔的公路这类想法是非常正确的。凯恩斯(1931年)材料
15、二下面是胡佛在大萧条期间的言论:政府的唯一职能是创造便于私营企业有利发展的条件。实际上并没有人在挨饿。比如,那些失业游民现在比他们一向吃得还好。纽约有一位流浪者在一天之内吃了10餐。问题出在心理上,并不是美国经济有什么毛病;只要喜剧演员多向人们说笑话,就可以解决问题。材料三下面是罗斯福在大萧条与新政期间的言论:我们必须有这样一条原则:我们将不允许失业大军存在。我们将调整我国经济,使之尽快结束现有失业,然后采取英明措施使失业现象不再出现。我不愿设想任何美国人永远靠救济为生。我们所寻求的只是我们经济制度中的平衡即工农业之间的平衡以及工资收入者、雇主与消费者之间的平衡。(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凯恩斯
16、认为经济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他提出的解决办法是什么?(4分)(2)从材料二来看,胡佛认为经济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他提出的解决办法是什么?(4分)(3)结合材料三,指出罗斯福认为经济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此他采取了什么措施?(6分)解析:材料一反映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是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材料二反映胡佛认为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是社会心理问题;材料三反映罗斯福认为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是经济发展的失衡。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对每一问中的解决办法或措施条理作答即可。答案:(1)原因: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办法:人们多消费,政府出资兴办公共工程以缓解经济危机。(2)原因:社会
17、心理问题。办法:政府继续推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舒缓人们的紧张情绪。(3)原因:经济发展中的失衡。措施:加强国家对金融、农业、工业、社会救济、公共工程以及财政等方面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22(2017天津文综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以刺激需求为主的调节方式,推动经济发展。1953197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美国为3.5%,英国3.0%,法国5.2%,联邦德国5.9%,日本9.8%等。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等材料二从1973年11月开始,意、英、美、日、法、联邦德国等国相继出现经济危机
18、。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普遍、持续、大幅度下降,企业破产严重,股票行情大幅度下跌,工业、金融和贸易公司的破产具有普遍性。失业人数大量增加,到1975年底,达1 850万人。与此同时,物价大幅度上涨,美国为7.4%,日本18.9%,联邦德国12.7%,法国26%,英国19.1%,意大利24.6%。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滞胀”阶段。摘编自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1)材料一反映了这些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状况如何?(1分)它们依据的经济理论及其具体内容是什么?(4分)(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时期经济危机的表现与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不同。(1分)造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19、是什么?(1分)试分析材料一中所涉及的经济理论为何不能解决“滞胀”问题。(3分)(3)综上,你对经济政策及经济理论有何认识?(4分)解析:第(1)问状况:由材料一中的“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美国为3.5%,英国3.0%,法国5.2%,联邦德国5.9%,日本9.8%等”可知是经济高速增长。理论:由“普遍采用以刺激需求为主的调节方式”可知其理论来源于凯恩斯主义。内容:结合所学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和措施可知内容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府通过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第(2)问不同:题目要求“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20、。由材料二中的“物价大幅度上涨,美国为7.4%,日本18.9%,联邦德国12.7%,法国26%,英国19.1%,意大利24.6%”并结合所学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的史实比较可得,70年代物价上涨,30年代物价下跌。根本原因: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原因:材料一中的理论是凯恩斯主义,根据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当国家干预经济,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会加剧通货膨胀,而抑制通货膨胀则会进一步阻碍经济增长,扩大失业人数,所以无论怎样干预都无法解决问题。第(3)问认识:根据上述材料和问题,可知在二战后,凯恩斯主义一定时期内促
21、进了经济发展,但当经济出现新问题(如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问题)时,又无法予以解决。因此,经济政策或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根据实际调整和完善,与时俱进。答案:(1)经济高速增长。凯恩斯主义。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府通过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2)70年代物价上涨,30年代物价下跌。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国家干预经济,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会加剧通货膨胀,而抑制通货膨胀则会进一步阻碍经济增长,扩大失业人数。(3)凯恩斯主义一定时期内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当经济出现新问题时又无法予以解决。因此,经济政策或理论需根据实际调整和完
22、善,与时俱进。23(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为了不让文化落后拖住工业化的脚步,1928年秋。苏联政府掀起了群众性扫盲运动全党和全国人民积极投入文化和技术的学习热潮中。从19291939年,熟练工人增加了9倍,工程师增加了5倍多。1929年,正当苏联轰轰烈烈地进行工业化的时候,经济危机的飓风席卷了资本主义国家。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世界历史纪录片
23、材料二无论苏联最高领导层在“改革”方面唱的调子多高,他们也不想按照邓小平先生的做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改革,达到中国式的“自由化”的程度,虽然情况很明显,苏联的农业产量大大低于它的勇于冒险的邻邦。(见下图)19501984年苏联、中国粮食产量的比较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至1937年,苏联T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折苏联工业化建设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A、B两个时间段中苏联经济分别出现什么问题,并分别分析原因。(6分)解析:第(1)问,首先对材料一进行分层,逐层概括其原因,其次依据所学知识从经济体制、时代背景
24、、国家措施、民众参与等角度分析。第 (2)问第一小问,根据A、B段走向分别概括苏联经济状况;第二小问,结合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及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苏联经济改革知识分别回答。答案:(1)“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苏联人民饱满的爱国建设热情成为工业化建设的强大动力;苏联人民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抓住西方经济危机的有利时机、大量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专家。(6分)(2)问题:A段时间内苏联出现农业危机;B段时间内苏联粮食产量下降,与中国差距拉大。(2分)原因:A段时间内正处于赫鲁晓夫时期,赫鲁晓夫急于求成、盲目冒进。某些经济措施违背客观规律;B段时间内处于勃列日涅夫改革后期,改革陷于停顿。(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