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地理(人教版选修5)习题: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三节课后检测速效提能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426212 上传时间:2024-06-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地理(人教版选修5)习题: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三节课后检测速效提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地理(人教版选修5)习题: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三节课后检测速效提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地理(人教版选修5)习题: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三节课后检测速效提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地理(人教版选修5)习题: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三节课后检测速效提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地理(人教版选修5)习题: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三节课后检测速效提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17年卓越学案高中同步导学案&地理(人教版选修5)习题: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三节课后检测速效提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基础巩固(2016南昌高二期末)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属于我国丘陵山区,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水土流失造成的侵蚀作用严重,使得红土地区放眼望去一片红色,故称为“红色荒漠”。据此完成12题。1“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A滥伐森林B开山取石C过度放牧 D环境污染2上述情况反映了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的影响是()A使环境更不稳定,更易引发自然灾害B产生新的环境,更不易引发自然灾害C使环境更稳定,更不易引发自然灾害D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解析:第1题,南方的“红色荒漠”是由于人类过度砍伐森林,水土流失加剧,导致山体红色基岩裸露,形成“红色荒漠”。第2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使地表环境更不稳定,更易引发自然灾害

2、。答案:1.A2.A3日本地震频发,但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相对较小的原因是()政府高度重视国民防震意识强建筑物防震加固措施效果好应急预案、防灾体系完善A BC D解析:选A。日本政府高度重视,国民防震意识强,建筑物防震加固措施效果好,再加上应急预案、防灾体系完善,因此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相对较小。读图,回答46题。4图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A水土流失严重 B洪水频发C地下水位不断下降 D海水入侵5造成该问题的原因是()A过量开采地下水 B实施南水北调工程C沙尘暴盛行 D拉尼娜现象的影响6该问题可能诱发的自然灾害是()A地震 B滑坡C山崩 D地面沉降导学号36590009解析:第4

3、题,从图中三年的地下水埋深过程线看出,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并有加快趋势。第5题,地下水位下降的原因一般有:一是补给量减少,二是过量开采。地下水埋深的年际变化为春夏水位低、秋冬水位略高,原因是春夏期间地下水用水量大,地下水超采现象很严重。第6题,地面沉降是一种缓慢发展的地质灾害,是由于人类过度抽取地下水造成的,在冲积平原地区尤为突出。答案:4.C5.A6.D7下列关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灾情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灾情越严重B工业社会的灾情比农业社会小C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灾情不断变化D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灾情大解析:选C。不同社会发展阶段防范自然灾害、抗击自然灾害、灾后

4、重建能力不同,其灾情并不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灾害种类的增多、影响范围的扩大而直接扩大。8(2016太原高二期末)读图,回答有关问题。(1)该城镇利用地下水方面存在的问题是_,该问题导致的不良后果是_。(2)若图中西侧的森林被砍伐,引起地下水的变化是_,河水的变化是_。(3)图示地区应怎样“缩小”灾情?(4)(双项选择)下列措施中能够稳定该地孕灾环境的是()A植树造林,保持水土B毁林开荒,开辟农田C大量开采地下水,解决水源不足问题D雨季回灌地下水导学号36590010解析:第(1)题,从图中看,地下水位线向水井倾斜,形成了地下水漏斗,所以该地区一定存在着过量抽取地下水的问题。第(2)题,森林具有涵

5、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若伐掉森林,河流含沙量增加,流量季节变化大,洪水期水位变高。第(3)题,植树造林,恢复植被,增加植被覆盖率,不要在洪水高风险区有过多的经济活动,合理利用水资源,可以减轻地表沉降以及洪涝灾害的危害,从而“缩小”灾情。第(4)题,植树造林、雨季回灌地下水有助于稳定该地孕灾环境;毁林开荒,开辟农田,大量开采地下水则会破坏地表环境。答案:(1)过度开采地下水地表沉降、地面塌陷,并有可能由此诱发地震或塌方(2)地下水补给减少,水位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加,流量季节变化大,洪水期水位变高(3)植树造林,恢复植被,增加植被覆盖率;不要在洪水高风险区有过多的经济活动;合理利用水资源。(4)A

6、D能力提升(2016安徽合肥名校联考)2015年4月开始,“海绵城市”建设在我国16个城市开始试点。“海绵城市”通过一系列的“绿色”措施滞水、蓄水、净水和排水,将有望缓解一系列城市问题。读“海绵城市简图”,完成12题。1“海绵城市”建设对水循环的影响是()A增加下渗量B减少蒸发量C增加地表径流 D减少地下径流2“海绵城市”建设将有利于缓解城市()淡水不足雨季内涝用地紧张“热岛”效应A BC D导学号36590011解析:第1题,“海绵城市”具有滞水、蓄水、净水和排水的功能,所以可以增加雨水的下渗量,从而增加地下径流量,故A项正确、D项错误;蒸发与太阳辐射、气温等因素有关,故B项错误;蓄水功能可

7、以减少城市的地表径流,故C项错误。第2题,“海绵城市”具有滞水、蓄水、净水和排水的功能,将有利于缓解城市淡水不足、雨季内涝、“热岛”效应等城市问题,故正确,选B;用地紧张与城市工程建设、不合理的规划建设等因素有关,故错误。答案:1.A2.B(2016福州高二期末)下图是我国东部季风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和景观图,读图完成35题。3如果人们急功近利,大肆采伐本区林木,则夏季暴雨后最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有()地震泥石流滑坡沙尘暴A BC D4如果该地发生泥石流,受灾最严重的村落可能是()A甲村 B乙村C丙村 D丁村5当今世界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成灾强度不断增强,主要原因是()地壳运动越来越强烈 人口快速

8、增长经济密集发展 风化作用加强A BC D解析:第3题,通过仔细阅读图可知,本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形起伏大,村落较多,人类对环境影响较大,夏季暴雨后,容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灾害。第4题,乙村位于山谷地带,位于山区降雨的集水区,容易发生泥石流。第5题,当今世界随着人口的增多,人类活动范围强度加大,经济密集发展,自然灾害的频率和成灾强度不断增强。答案:3.B4.B5.B6(2016福建厦门高二期末)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据民政部网站消息,2016年4月1416日,受强冷空气影响,伊犁、昌吉等地出现降温和雨夹雪天气,山区局部大雪,下雪持续时间长达30小时以上,并伴有78级大风,部分山区积雪深度平均达

9、到15厘米以上。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新疆各级党委、人民政府已积极采取措施,紧急转移安置灾民1 500余人,迅速调运饲草料500多吨,调动各方力量全力抗灾救灾。据统计,截至目前,各地已投入救灾资金860万元,运送燃煤100多吨、面粉和大米70吨,发放棉被、棉衣等御寒衣物600余件,灾民的衣、食、住、医基本得到保障,此次强冷空气到来之前,自治区各级党委、人民政府已应要求关注天气变化,积极做好了救灾物资的储备。灾情发生后,自治区民政厅紧急启动应急预案,当地民政部门也迅速赶赴一线,指导救灾工作,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材料中哪些行为体现了人类活动对“灾情”的“缩小”?(2)材料中所述的各项活动将会

10、使受灾体的易损程度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导学号36590012解析:合理的人类活动会使环境的稳定程度增加,积极的人类活动将进一步使受灾体的易损性减弱,并使灾情“缩小”,这些在材料中都有体现,具体如:紧急转移安置灾民,调运饲草料、煤、面粉、大米、棉衣,启动应急预案等。答案:(1)紧急转移安置灾民,调运应急物品,启动应急预案等。(2)降低。安置灾民,运送人畜生活、取暖用品可降低人类及财产的易损性。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地质构造复杂,生态环境脆弱,山地灾害爆发频繁。2015年重庆、浙江、深圳等地均发生严重的滑坡灾害。山地灾害每年所造成的损失占各类自然灾害所造成总损

11、失的四分之一。下图为“山体滑坡剖面图”。试分析加速滑坡发生的人为因素及其危害。答案:人为因素:开挖坡脚;大药量放炮震动;生产生活用水的侵蚀作用和人工堆填加载等。危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毁坏城镇、村庄、农田,破坏工厂、矿山、交通、通讯、电力、水利和国防等各种设施;破坏生态环境。8(2016哈尔滨六中期中)下图为我国东部某流域示意图,近年来随着该地区人口的增加,林地、荒草地不断被开垦,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分析图示河流流域近年来可能加剧的自然灾害及原因。答案:洪涝灾害。由于毁林开荒,破坏植被,使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地表水的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变化加剧;植被破坏引发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淤积河道,造成蓄洪、泄洪能力下降;人口增加,居民点增多,灾情不断增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