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程标准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1原因(1)必要性: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2)可能性:_年,斯大林逝世,为改革提供了契机;赫鲁晓夫感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弊病,尝试改革。2内容(1)农业方面:以农业作为改革突破口,试图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_。(2)工业方面: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但没有使企业获得_的经济地位。(3)政治方面:对斯大林个人崇拜及其后果进行了批判;并
2、进行了平反冤假错案活动。3成效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缺乏正确的_指导、总体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最终未能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4影响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内容将重点放在_上,推行“_”,改进工业管理,完善计划工作和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2成效(1)前期: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使苏联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2)后期:20世纪70年代初,勃列日涅夫过分追求_,放慢改革步伐,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三、莫斯科落日1目的改
3、变国民经济发展衰退的趋势,维持苏联的大国地位。2内容(1)经济方面: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的“_”,但困难重重。(2)政治方面:提出背离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_”;纵容自由化思想,倡导“民主化”和“公开性”;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3结果戈尔巴乔夫改革使苏联整个社会陷入失控状态,政局不稳,经济滑坡,思想混乱,_运动加剧。4影响:导致苏联解体。(1)开始:1991年,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联盟变成了松散的邦联。(2)加速:“_”事件后,苏联国家政权发生了质变。(3)解体: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在哈
4、萨克斯坦首都签署_,苏联完全解体。(4)消失:_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降落,第二天,苏联被宣布正式停止存在。知识点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1下图中的场景是在哪位领导人改革时出现的()欢送出发垦荒的苏联青年A斯大林 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2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纪念大会上,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赫鲁晓夫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在经济建设上急于冒进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A B C D3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之下,玉米的种植面积迅猛扩大,
5、但由于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这一材料说明苏联大规模种植玉米失败的原因不包括()A政治经济体制的制约 B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C生产经营管理的不善 D忽视了自然地理条件4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A打开了苏联改革的闸门B改变了农业生产水平落后的局面C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D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知识点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5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
6、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6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 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7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两人执政期间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他们的改革对苏联的共同作用不包括()A都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B开辟了新型工业化模式C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D改革最终都以失
7、败而告终知识点三莫斯科落日8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为改变国民经济衰退形势,他()A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B在工业方面推行“新经济体制”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D提出“加速发展战略”9戈尔巴乔夫曾用斯大林模式概括整个苏联70年的历史,并认为“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正在为自由的人们的公民社会所取代”。这说明戈尔巴乔夫()A消除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B否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C缓和了苏联国内社会矛盾D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10关于苏联改革的评述,有观点认为:“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原因是()A对斯大林模式进行小修
8、小补B没有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C实行政治和意识形态多元化D没有突破原有计划经济体制题号12345678910答案11下列五位历史人物对苏联的历史发展曾产生过巨大影响,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图一列宁图二斯大林图三 赫鲁晓夫图四 勃列日涅夫 图五 戈尔巴乔夫请回答:(1)在苏(俄)联历史上图一人物曾采取不同的措施领导苏(俄)联人民渡过了困难时期,主要措施有哪些?(2)图二人物对苏联的政治和经济有何影响?在经济政策上如何认识图二和图一人物的关系?(3)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图三、四、五三位人物怎样试图改变图二人物的经济模式。(4)回顾苏联经济发展的曲折历程,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教训和启示?12阅读下列
9、材料: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却长期供应不足。经过七十多年的建设,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 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还落后于亚洲、拉丁美洲一些国家。苏联人均收入为西方国家的三分之一左右,但由于苏联实行控制消费,高积累的政策,苏联人的生活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更大。而且,主要消费品长期短缺,供给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在八十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1985年人均住房面积仅15平方米,为西方国家的50%;每百户汽车拥有量为14辆,仅为西方国家的17.50%。全球通史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苏联
10、社会发展的什么问题?(2)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为解决苏联社会存在的问题,50年代以后,苏联曾在经济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其结果如何?【答案解析】知识清单一、1.(2)19532(1)玉米(2)独立自主3理论二、1.工业新经济体制2(2)稳定三、2.(1)加速发展战略(2)科学社会主义3民族分裂4(2)八一九(3)阿拉木图宣言(4)1991对点训练1B赫鲁晓夫将大规模垦荒作为改革的重要措施大力推行。2C不符合赫鲁晓夫改革的事实。结合赫鲁晓夫提出的改革目标和所学知识可知分析正确,故选C。3B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具体气候和土壤条件,强求各地大规模扩种玉米,属于盲目蛮干的反映,与生产
11、力发展水平的高低没有关系,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与“行政命令式的要求”“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等信息的内涵相符。4A5C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局限于经济领域,依然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因而被认为“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史实不符。6B7B二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因而“开辟了新型工业化模式”无从谈起。8D9B从戈尔巴乔夫的观点来看,苏联的70年不是“自由的人们的公民社会”,否定了苏联的政治制度,视其为没有“自由”,没有“民主”(公民社会)。10C戈尔巴乔夫改革推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
12、多元化,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从根本上动摇了共产党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故C项符合题意;A、D两项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史实不符,B项不属于“主要原因”的范畴。综合运用11(1)主要措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2)影响:建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对苏联影响深远。关系:斯大林领导地位确立后,苏联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新经济政策被取消。(3)改革:赫鲁晓夫统治时期: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同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垦荒,提倡种玉米。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在坚持集中计划管
13、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经营管理。戈尔巴乔夫时期:经济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4)教训和启示:经济改革要与国情相适应;经济改革要在稳步中进行;改革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路线。解析本题以苏(俄)联历史上的五位关键人物为切入点,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问题。在解题时要注意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整体上把握,定位好每位领导人所进行的改革和采取的措施。12(1)经济发展极为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2)苏
14、联斯大林体制或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3)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其改革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其目标严重脱离苏联实际,最终导致改革失败;勃列日涅夫改革,仍然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束缚,致使改革陷于停滞;戈尔巴乔夫改革,结果失败,导致苏联解体。教材问题解答学习思考1赫鲁晓夫采取了哪些措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成效如何?解答(1)在工业体制改革方面,主要是精简机构、权力下放。经济管理由原来的条条管理改革为块块管理,改变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这项改革改变了高度的集中管理,但出现了严重的地方主义、地区本位主义,全国经济宏观失控,工业增长率下降的
15、趋势没有扭转,反而加剧。(2)农业改革的主要措施有:试图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整体来看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虽有盲目冒进的现象,但总体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3)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反对个人崇拜和个人集权;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实行干部任期制和轮换制。赫鲁晓夫的改革在国际共运史上第一次揭开了苏联旧体制矛盾和弊端的盖子,改变了旧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些方面,促进了苏联社会的发展;对国际共运有巨大影响。2结合以前所学内容和本课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苏联解体的原因的认识。解答(1)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
16、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2)内部矛盾:戈尔巴乔夫背离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导致解体的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3)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自我测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相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具有什么特点?如何认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整个历程?解答(1)特点:试图打破斯大林模式。背离社会主义方向。(2)认识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苏联对传统经济和政治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积重难返,进展缓慢,收效甚微,致使苏联的社会生产力得不到快速发展,社会主义优越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材料阅读与思考阅读以上两段材料,结合苏联和中国改革的情况以及政治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认识。解答一方面,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必须从实际出发,走符合国情的道路;另一方面,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