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单元综合提升(在复习完以上几个课时后,需要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整合,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形成“知识树”。)全面把握唯物论的基本原理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1)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2)方法论: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2)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
2、、发展的观点看问题。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2)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4.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空: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2)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
3、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5.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既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也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们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2)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练习1】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4、这首诗体现了()。A.事物的运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B.事物的变化是捉摸不定的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D.运动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解析B说法错误,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C说法错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D说法错误,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故选A。答案A【练习2】 著名心理学家奥瑞利欧斯说:“如果你对周围的任何事物都感到不舒服,那是你的感受造成的,并非事物本身如此。能够对感受进行调整,你就可以在任何时候都振作起来。”这段话蕴涵的哲学原理是()。A.事物的存在并非是客观的B.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C.事物的价值完全取决于主观感觉D.人的主观意识具有能动性解析“能够对感受进行调整”体现了意
5、识的能动性。答案D【练习3】 有这样一副对联深刻地揭示了个别领导干部弄虚作假的作风:上联上级对下级层层加码,马到成功;下联下级对上级层层掺水,水到渠成;横批官出数字。这副对联警示我们的领导干部要()。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B.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C.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D.坚持创新,反对腐化解析“层层加码”“层层掺水”等行为都是主观脱离客观的行为,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A符合题意;B、C、D与题意不符,排除。答案A【练习4】 科学发展观正在改变着中国官员们的“政绩观”,也改变着中国人日常的生活习惯。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少开一天车、少用一张纸、节约一度电,正逐渐成为中国百姓的一种
6、生活方式。这说明()。A.正确的意识决定生态文明B.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不可忽视C.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D.意识能够直接转化为物质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科学发展观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所起的作用。科学发展观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所起的作用实际上反映了意识的能动作用,B符合题意;A、C、D说法错误。答案B解答“人与自然的抗争”类题目的一般思路【题型特点】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目前人类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高考重点考查的问题。凡是以地震、海啸、泥石流、台风等自然灾害为背景的试题,都属于“人与自然的抗争”类题目。【解题方法】遇到此类题目,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而言,应迅速考虑以下知识点:自然的客观性、联系
7、和规律的客观性、意识的能动性(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群众观点(坚持以人为本,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人生价值的实现等。【练习5】 材料一在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利用国家地震台网的实时观测数据,速报的震极为里氏7.8级。随后,地震专家对震级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震级为里氏8.0级。在现有的科学水平下,人们还不可能对多数破坏性地震作出准确预报。我国与世界各国一样,当前的地震预报尚处于低水平的探索阶段。材料二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第二十七条:“
8、编制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应当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优先恢复重建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和公共服务设施;尊重科学、尊重自然,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统筹兼顾,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主体功能区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并坚持统一部署、分工负责,区分缓急、突出重点,相互衔接、上下协调,规范有序、依法推进的原则。”材料三抗震救灾,是对我们民族精神的一次洗礼,是对我们民族力量的一次凝聚。在夺取抗震救灾胜利的过程中,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舍小家为大家,使中华民族精神得到进一步升华。有人感慨地说,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人民战争”。(1)从认识论角度,分析人类尚不能对地震作出
9、准确预报的原因。(2)据材料一从哲学角度看,这场地震灾害启示我们应如何开发利用自然?(3)分析材料二所体现的哲学道理。(4)据材料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谈谈你对“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人民战争”的认识。答案(1)实践具有历史性,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正是由于受历史条件的制约,人们还不能对地震作出准确预报。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的认识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不能对地震作出准确预报,既受实践水平、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主观条件的限制,还与地震本身的复杂性有关。(2)开发利用自然首先要认识自然、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灾难,同时又促使人类更加自觉地去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进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3)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矛盾具有特殊性。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4)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在抗震救灾的斗争中,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舍小家为大家,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6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