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 文先秦诸子选读新课标导学新课标导学第二单元孟子选读第五课 人和1课前预习2进入课堂3课堂训练4提能作业课 前 预 习孟子特点(一)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特征。孟子曾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孟子滕文公下)在百家争鸣的时代,要阐明自己的观点,维护自己的立场,批评其他学派,就不得不进行论辩。事实上,好辩不仅是孟子的特征,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莫不如此。先秦说理文的论辩术,由墨子开始,逐步走向成熟。墨子采用了类比推理、归纳推理等逻辑方法。其论辩中的逻辑思辨色彩,对先秦说理文的定型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墨家重质轻文,墨子文章质朴无华,缺乏文采,不够生动,从而使其论辩文虽逻辑严谨,文学意味却不浓
2、。孟子的论辩文,在逻辑上也许不如墨子严谨,但却更具有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进 入 课 堂(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1如何理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_答:这是孟子总结历史与现实的经验教训,提出的著名主张。他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认为在战争中有利的自然条件不如有利的地理条件,有利的地理条件不如人心所向的内部团结,这就强调了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于民心的向背。在战争胜负问题上,孟子通过对战争双方天时、地利、人和等条件的比较,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当然,这只是在三者相比较的意义上而言的,并不是否认天时、地利的自然条件
3、和地理条件。孟子认为,战争的胜负不仅在于天时、地利等自然、地理条件的对比,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于民心所向的内部团结。孟子这一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2如何理解“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_答:君子把仁放在心上,把礼放在心上。仁人就能去爱别人,有礼的人就能做到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尊敬他。这句话是说,要想得到别人的爱,首先要懂得付出爱;要想得到别人的尊敬,首先要尊敬别人。如果得不到别人的爱和尊敬,就应首先反省自己,是否把仁和礼放在了心上。3如何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4、”?_答:敬重自家的长辈从而推广到敬重别人家的长辈,爱护自家的孩子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天下可以运转于掌上,也就是说,成就王业就像拨弄掌中的东西一样容易。这句话强调了“推恩”对于统治者的重要性。4孟子所描绘的齐国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_答: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1孟子是如何论述“人和”的重要性的?孟子高度重视“人和”。他在第1则选文中说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天时”是指有利于攻守的天气时令方面的条件。“地利”是指有利于攻守的地理方面的条件,应当还包括兵甲和粮食等方面的优势(孟子接下来说到地利的种种因素,即包括城、护城河、兵革、米粟等)。“人和”就是指上下一心、精诚团结。孟子认为,天时的重要性比不上地利,地利的重要性比不上人的精诚团结。接下来,他举了两个例子来作说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一个例子。边长三里的内城,边长七里的外城,敌兵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敌兵包围起来攻打它,一定能够得到好的天时(因为他们可以选择有利于战争的天气条件来发起进攻);然而假如这蕞尔小
6、城得到了地利,比如城墙高而且坚,护城河宽而且深,武器装备比敌兵精良,甲胄比敌兵牢固,粮食比敌兵充足等,那么敌兵就不能取胜,这就是天时不如地利。有人问“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有什么地利可言。其实,孟子所说的地利本来不只包括城池大小这一个方面,不能理解得过于偏狭。“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是第二个例子。城墙很高,护城河很深,兵器很锐利,甲胄很坚实,粮食很充足,这简直是得尽了地利了。但是城中之人不能众志成城,纷纷离弃了自己的城池。所以得到地利又怎么样呢?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更进一步发挥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
7、利。”意思是指,限制人民不靠国家的疆界,使国家坚固不靠山河的险要,威行天下不靠兵器、甲胄的精良。所谓国家疆界、险要的山河、精良的兵器和甲胄等,都是地利方面的因素,起不了最根本的作用。起最根本作用的是人和。2作为国君来说,怎样才能做到“人和”?那么,怎样才能得到人和呢?孟子简洁有力地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意思是得到道的国君,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丧失了道的国君,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支持者少到了极点,连父母兄弟等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支持者多到了极点,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这正反两个方面的道理不难理解。关键是要弄明白什么是“得道”,什么是“
8、失道”。孟子说过:“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孟子离娄上)即道说到底只有两种,就是仁和不仁。孟子说的“得道者”自然是指有仁德、践履仁的国君,“失道者”自然是没有仁德、背离仁的国君。对他来说,国君有仁德、践履仁是达到人和的根本,而人和的最高境界则是普天之下的人都顺从他;与之截然相反的情形,则是众叛亲离。总之,谁赢得了人和,谁就赢得了主动;“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天下顺从的人来攻打遭亲属反叛的人(必定取胜),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无不胜。3作为“君子”,如何营造“人和”的社会关系?在第2则选文中,孟子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9、”君子跟一般人不同,他之所以跟一般人不同,是因为他的居心,君子居心于仁,居心于礼。居心于仁就是仁者,居心于礼就是有礼者,“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而照一般的情理,“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但是难免也有例外。要是面对这种例外,君子会怎么做呢?孟子说:“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君子虽然敬人爱人,但是仍然有人对他横暴不顺理。那他一定会反躬自问:我一定是不仁的,一定是无礼的,不然的话这事怎么会到来呢?(不然怎么会遭到这种事呢?)“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这是说君子反躬自问自己是仁的,自己是有礼的,可是那人的横暴不顺
10、理却还是这样。那君子怎么办呢?孟子说:“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君子依然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他反躬自问:我一定是不忠的。这里的“忠”跟现在所理解的一般意义不同。孟子滕文公上:“教人以善谓之忠”;朱熹孟子集注说:“忠者,尽己之谓。”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五十七云:“忠者,尽己也。尽己者,仁礼无一毫不尽。”这恐怕才是孟子所说的意思。“不忠”就是没有尽心竭力,没有尽仁尽礼。“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是指自己反省自己是忠的,可是那人的横暴不顺理还是这样。面临这种情况,君子会怎么办呢?“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妄人”就是无知妄为的人。“与禽兽奚择”就是跟禽兽怎
11、么区别、有什么区别。“于禽兽又何难焉”是说对于禽兽又有什么值得计较的呢。这就是君子跟一般人的不同。当横逆之徒以横暴不顺理来对待他的时候,他一次次问自己是否做到了仁、是否有礼、是否做到了忠;在自己已经切实达到了这些要求,可横逆之人仍然以横暴不顺理来对待自己的时候,他除了视之为禽兽以外(对孟子来说,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辱骂,他只是以此指那些道德尚没有发展起来的人),不会跟他们计较。用这样的态度来要求自己,来面对世界,自然就能造成一种人和的社会关系了。4孟子的论辩说理有何技巧?(1)层进论证。如:第一章先推倒天时,“天时不如地利”。确立了地利的意义,进而推倒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将人和的意义烘托出来
12、。最终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层层深入,条理井然。(2)对比论证。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孰轻孰重,对比鲜明,说服力强。(3)运用排比,增强气势,有一气呵成之感。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4)运用描写,使论据充分、具体,令人信服。如:“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三言两语便使欲称霸天下的齐宣王侧身倾耳:“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对王道、对孟子的主张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本课所录选文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孟子的“人和”思想。孟子不仅从天时、地利、人和的比较中得出了人和最为重要的结论,而且还从一般的社会成员和君王(统治者)两个方面具体阐述了达到“人和”的具体办法。孟子认为,就一般的社会成员而言,心存“仁”“礼”,凡事从严要求自己、反省自己、不与别人计较是构筑人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条件。就统治者来说,以仁爱人,以礼敬人,凡事从自身找原因,力求身正,并且怀有推恩之心,发政施仁,利民之产,就一定能达到人和而王天下。课 堂 训 练提 能 作 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