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单元 第二课寓言二则谈话导入你发现今天学习的课文与以前学习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作品多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的手法,表达一定的讽喻意义,说明某种道理。寓言:即借物寓言的意思,“寓”是寄托物。“言”即讲道理,寓言有身后的群众基础,往往来源于民间,而且历史悠久。短小精悍:往往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故事,来阐明道理,故事的主人公往往是动物、植物或者是没有生命的事物。象征、拟人:常常用象征、拟人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寓言故事既给人美的享受,又以其深刻的思想教育人。寓言出处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吕氏
2、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学习刻舟求剑1自己边读句子边看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整体了解寓言大意,试着说一说。2同桌合作练习说句意,提出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词句。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注意划分节奏)文章大意:楚人在船上把剑掉到水里,在船上做记号,船停下来,他按照记号去找剑,没找到。4.对照译文,说说你是怎样理解下面句子的。(1)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涉:渡、过。者:的人。其:代词,指他的。自:从坠:掉、落。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学习刻舟求剑(2)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遽:赶快,马上。契:同“锲”,刻。坠:
3、掉、落。他赶紧在船边掉剑的地方刻了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学习刻舟求剑(3)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止:停止。其:代词,指他。所契者:刻记号的地方。求:寻找。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学习刻舟求剑(4)舟已行矣,而|剑不行,行:走,行走。矣:用在句末,表陈述语气,可理解为:“了”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走,学习刻舟求剑(5)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若此:像这样。不亦乎:表示反问的习惯格式。“亦”没有实在意义,只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可译为“不是吗”。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学习刻舟求剑5.求剑的人为什么求不到剑?(请你分别用文中的话和自己的话说)舟
4、已行矣,而剑不行;学习刻舟求剑船已经走了,但是剑没有走。6.文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这件事的看法?这是个什么句?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学习刻舟求剑反问句7.这则寓言给你什么启示?学习刻舟求剑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墨守成规、不会用发展眼光看待事物的愚蠢的人。认识作者韩非(约前280前233年),汉族,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他被誉为得孟子思想精髓最多的二人之一(另一人为庄周)。尊称韩非子或韩子。在政治主张变法图强,作为秦国的法家代表,著有韩非子一书,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受到了秦王的高度重视。得到秦王的重用后,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终被下狱毒死。(1)通假字,是泛指
5、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本则寓言的通假字有两个:1.积累文言知识反:同“返”,返回。坐:同“座”,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学习郑人买履b.文言实词且:想履:鞋子。自度其足:度: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后文的“度”字,作名词用,就是量好的尺码。其:代词,代郑人。至之市:至:到,等到。市:集市。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学习郑人买履c.一词多义至之市:之:到去。之忘操之:代词,代指度。试之以足:代词,指鞋。郑人有且置履者:买。置之其坐:放。而置之其坐:顺接连词,表示两个动作连续发生。而而忘操之:转折
6、,但是。置学习郑人买履对照译文,说说你是怎样理解下面句子的。(1)何不试之以足?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鞋呢?学习郑人买履(2)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郑国有一个人想去买一双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放在座位上。等到他走到集市上时,忘记拿量好的尺码。学习郑人买履(3)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市,市罢,遂(su)不得履。他拿起鞋子,才说:“我忘记拿量好的尺码来了。”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尺码。等到他赶回来时,集市已散了,鞋子也就没买成。学习郑人买履(4)曰:“宁信度,无自信也。”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学习郑人买履郑人为什么到最后没买到鞋?这则寓言给你什么启示呢?学习郑人买履郑人买履说明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墨守成规,是不会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