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测评(A)(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贝努小行星被科学家认为是太阳系形成最早的“时间胶囊”,因为它含有水冰及有机质。下图为太阳系八颗行星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1.贝努小行星位于()A.b、c之间B.c、d之间C.d、e之间D.e、f之间2.前往贝努的探测器会脱离()A.地月系B.太阳系C.银河系D.总星系3.液态水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重要条件,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安全的宇宙环境B.稳定的太阳光照C.适宜的体积和质量D.适中的日地距离答案:1.C2.A3.D解析:第1题,在太阳系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有小行星带,贝努小行星位于小行星带内,图中
2、d为火星,e为木星。第2题,前往贝努的探测器会脱离地月系。第3题,日地距离适中有利于水保持液态。在德国和日本,随处可见厂房和大楼屋顶的黑色“硅板”,这就是太阳能屋顶(如图)。风和日丽的白天,“屋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把富余的电能送入电网。我国有关专家指出:上海没有油田和煤矿,但有两亿平方米的屋顶,不能辜负了屋顶上这片免费的阳光。据此完成45题。4.下列自然现象与太阳辐射无关的是()A.生物的出现B.水体的运动C.火山的喷发D.风的形成5.上海积极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的主要原因是()A.常规能源短缺,能源需求量大B.上海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C.太阳能资源清洁,可再生,能量集中D.上海
3、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能源蕴藏量大答案:4.C5.A解析:第4题,生物的出现、水体的运动、风的形成的能量都来源于太阳辐射;火山的喷发来自地球的内能,与太阳辐射无关,故选C项。第5题,我国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上海地区经济发达,常规能源缺乏。故选A项。下图为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读图,完成67题。6.太阳辐射能量最集中部分及占总能量之比约为()A.红外线30%B.紫外线40%C.可见光50%D.太阳风60%7.与同纬度的浙江省宁波市相比,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的主要原因是()A.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B.地势高,离太阳近,太阳辐射强C.降水丰富,云量较多,保温作用强D.空气稀薄,大
4、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答案:6.C7.D解析:第6题,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波段,约占总能量的50%。第7题,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2019年2月11日,夜空上演“火星合月”(火星距离月亮很近)的天象。据此完成89题。8.下列天体系统中,同时包含火星和月球且级别最低的是()A.河外星系B.银河系C.太阳系D.地月系9.“火星合月”时,下列关于各天体相互位置的描述正确的是()A.地球位于火星和月球之间B.月球位于火星和地球之间C.火星位于地球和月球之间D.火星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答案:8.C9.B解析:第8题,选项中同时包含火星和月球的天体
5、系统为太阳系和银河系,级别最低的为太阳系。第9题,根据定义可推测,“火星合月”时,地球、月球、火星位于太阳的同一侧,且月球位于地球和火星之间,三者近似成一条直线。太阳在2017年9月6日晚连续爆发两次“闪焰”(太阳耀斑大爆炸),其爆炸等级打破12年来的观测纪录,并伴随着高能带电粒子流抛射(CME)。专家表示此次CME抛射的粒子流会抵达地球并造成较大影响。据此完成1012题。10.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闪焰”发生于光球层B.“闪焰”发生时,CME格外强烈C.CME发生于色球层D.CME发生地温度低于“闪焰”发生地11.若20172018年是太阳活动高峰年段,则上一个活动高峰年段是()A.20
6、052006年B.20062007年C.20072008年D.20082009年12.“闪焰”对地球带来的影响包括()A.我国北方极光绚烂B.许多地区短波通信中断C.全球气候变暖D.全球多地出现降水高峰答案:10.B11.B12.B解析:第10题,“闪焰”即耀斑,位于色球层,CME即太阳风,位于日冕层,温度高于色球层。第11题,太阳活动的周期约为11年。第12题,耀斑强烈爆发会影响地球上的短波通信。2017年9月15日,著名的土星探测器“卡西尼”号宇宙飞船以极超音速坠入土星大气层,经几分钟熔解后化为灰烬,就此结束了13年土星探索的使命。据此完成1314题。13.太阳系各大行星中其体积与土星最为
7、接近的是()A.金星B.火星C.木星D.海王星14.“卡西尼”号宇宙飞船在从地球飞向土星的过程中,接触最多的天体是()A.流星体B.小行星C.彗星D.行星际物质答案:13.C14.D解析:第13题,木星和土星体积巨大,同属于巨行星。第14题,太阳系中最多的天体是行星际物质。太阳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受地球磁场作用,偏向极地上空,在那里轰击高层大气使大气电离,产生极光现象。据此完成1516题。15.直接影响该现象的太阳活动主要是()A.日珥B.耀斑C.太阳风D.太阳黑子16.地球内部某圈层中的物质在高压和高温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横波在此不能传播,它们相对于地壳“流动”,可能是地球产生磁场的主要原因。该
8、圈层是()A.内核B.外核C.地幔D.软流层答案:15.C16.B解析:第15题,太阳向外抛射带电粒子流为太阳风。第16题,横波在外核处突然消失,推断外核为液态或熔融状态。读下图,完成1718题。17.甲圈层的主体是()A.河流B.湖泊C.冰川D.海洋18.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是()A.大气B.水C.土壤D.生物答案:17.D18.D解析:第17题,甲圈层是水圈,水圈的主体是海洋,其面积约占全球面积的71%,其水量占地球水量的97%以上。第18题,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生物作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了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一个黑洞国际研究小组宣布,他们观测到
9、了一次黑洞吃“太阳”(宇宙中的某恒星)的罕见天文现象。此过程中黑洞喷流的能量相当于太阳向外喷发1000万余年的能量。据此完成1920题。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黑洞不属于天体B.太阳属于行星C.黑洞吃“太阳”不可信D.太阳向外喷发的能量来源于核聚变20.关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A.黑洞吃了“太阳”,地球也会毁灭B.太阳对地球的影响都是有利的C.太阳向外喷出巨大的能量时可能对地球带来不利影响D.太阳对地球影响不大答案:19.D20.C解析:第19题,组成宇宙的物质称为天体,所以黑洞也属于天体;太阳属于恒星;黑洞吃“太阳”指的是黑洞吞噬宇宙中的某一颗恒星,是研究小组观测到的,可
10、信;太阳向外喷发的能量来源于核聚变。第20题,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表现在两方面: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有利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不利影响。太阳向外喷出巨大的能量时,可能是太阳活动爆发,所以可能对地球带来不利影响。黑洞吃的“太阳”非太阳系中的太阳,所以地球不会毁灭。太阳是地球上生命得以延续的必要条件之一,所以太阳对地球影响大。21.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为()A.下地幔顶部B.莫霍面C.古登堡面D.横波消失处答案:B解析:莫霍面将地壳和地幔分隔开。根据地层和化石的相关知识,完成2223题。22.在某地层中发现了珊瑚礁组成的石灰岩,则该岩石沉积的环境是()A.温暖广阔的浅海环境B.寒冷干燥的
11、寒带荒漠C.湿热茂密的森林地区D.河湖众多的温带平原23.科学研究发现,青藏高原上有腕足动物(生活在海底的无脊椎动物)化石()A.说明青藏高原在地质历史时期曾经是海洋B.通过该化石不能确定海洋的地质年代C.通过该化石可以确定青藏高原的海拔D.通过该化石可以确定青藏高原的地层厚度答案:22.A23.A解析:珊瑚虫生活在温暖的近岸浅海中,腕足动物只能生活在海洋中。化石可以确定地质顺序、时代及古地理环境。下图示意第四纪中国重大环境演变事件关系。读图,完成2425题。24.图中、代表的地理事件分别是()A.海进与海退、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区域干旱化趋向B.海进与海退、区域干旱化趋向、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
12、C.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海进与海退、区域干旱化趋向D.区域干旱化趋向、海进与海退、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25.气候冷暖交替对我国地理事物变化的影响是()A.气候暖湿有利于黄土堆积B.气候冷干有利于黄土侵蚀C.最暖时期海平面显著上升D.最冷时期温度带显著北移答案:24.B25.C解析:第24题,根据关联图中的信息可知,“寒冷期与温暖期交替”并不会导致区域干旱化趋向、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等现象的发生,只能造成海进与海退;图中对产生影响,且受现代季风形成的影响,故为区域干旱化趋向、为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第25题,气候暖湿增加了降水量,造成黄土高原的黄土侵蚀加强,而气候冷干则有利于黄土堆积;温暖期有利于冰雪
13、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气温降低造成我国的温度带向南移动。二、综合题(共50分)26.(14分)读太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八颗行星中,离太阳最近的是,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带位于轨道和轨道之间。(填行星名称)(2)请在图中地球的公转轨道上用箭头表示出公转方向。(3)图中所示宇宙空间范围内共包括级天体系统,其中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其中心天体是。(4)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与其所处的宇宙环境关系密切,此图所反映的有利的宇宙环境是。(5)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几个自身条件中,此图反映出来的是。答案:(1)水星火星木星(2)标图略(逆时针方向)。(3)两太阳系太阳(4)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
14、于相对安全的宇宙环境中(5)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条件解析:第(1)题,八颗行星按照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离太阳最近的是水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第(2)题,地球公转方向为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第(3)题,图示宇宙空间是以太阳为中心的天体系统,因此包括两级天体系统,其中以太阳为中心天体的太阳系级别最高。第(4)(5)题,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此图反映出来的有利于地球上生命物质存在的宇宙环境是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宇宙环境安全;自身条件是日地距离适中,使得温度适宜。27.(15分)下面为我国部分城市地理纬
15、度与年平均日照时数表和我国部分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读图表,完成下列问题。城市年平均日照时数/小时地理纬度(北纬)南京2182.43004上海1986.13109重庆1211.32940杭州1902.13020宁波2019.72954拉萨3005.12943(1)描述图中年太阳辐射总量120千卡/厘米2的曲线的走向特点,并指出影响因素。(2)试比较图中台湾岛东西两侧年太阳辐射总量并分析原因。(3)说出表中所列日照时数最长的城市,试分析原因。答案:(1)东部呈东西走向,受纬度位置的影响,而西南地区呈南北走向,受地形地势影响。(2)西侧高于东侧,西侧为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年太阳
16、辐射总量高。(3)拉萨。纬度较低,海拔高,空气稀薄,云量少,阴雨天气少。解析:第(1)题,图中年太阳辐射总量120千卡/厘米2的曲线东部呈东西走向,是受纬度位置的影响,而西南地区呈南北走向,是受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的影响。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台湾岛年太阳辐射总量西侧高于东侧,原因是西侧为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第(3)题,表中所列日照时数最长的城市是拉萨,主要原因可以从纬度、海拔、天气等方面回答。28.(11分)读岩石圈部分构造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所示的地球外部圈层有、,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2)两层构成地壳,地壳比较厚,地壳比较薄。(3)是面,大约在地下平
17、均千米处(指大陆部分)。(4)是,其物质状态是态;其中的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答案:(1)大气圈生物圈水圈自然(2)大陆大洋(3)莫霍3941(4)地幔固软流层解析:读图可知,两层构成地壳,所以为莫霍面,为地幔。29.(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地球在距今约22亿年到1万年间的漫长地质年代里经历了三次大冰期。距今6亿年到3亿年间为震旦纪冰期。在距今2亿年至3亿年,地球又发生了第二次大冰期,始于石炭纪末期,止于二叠纪中期,大约延续了1亿年。根据动植物化石和冰碛层的分析发现,这次大冰期主要影响南半球,被称为“南半球的冰期”。距今二三百万年到一百万年间为第四纪冰期。
18、大冰期之间为间冰期。大冰期时气温比平均值下降47,海面降低,陆地大面积被冰雪覆盖。间冰期时气候转暖,高纬度大陆冰川面积缩小,中纬度山岳冰川大规模后退,雪线上升,全球自然带向两极方向推移,海平面上升。(1)推测大冰期和间冰期期间,地球上的物种数量各有什么变化并分析原因。(2)在距今1万年到19世纪末的历史时期,我国经历了四次寒冷期和四次温暖期。说出我国历史时期气候寒暖变化依据的获得途径有哪些。答案:(1)大冰期时物种锐减。因为大冰期时气温下降,气候寒冷,许多生物因不适应寒冷的气候而灭绝。间冰期时物种迅速增加。因为间冰期时气温上升,气候温暖,生物演化、进化和繁衍的速度加快。(2)史料记载(或文献记载);考古发掘。解析:第(1)题,大冰期:因气温下降,气候非常寒冷,物种数量大量减少,甚至有些生物灭绝。间冰期:气温较高,适合生物生存与发展,物种特别丰富。第(2)题,在我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可以通过史料记载、考古发掘、化石地层研究等获得气候变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