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试卷第I卷(选择题)1梭伦改革前雅典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展开了要求分享政治权利的斗争。其中“海岸派”的主张是A. 实行僭主政治 B. 实行寡头政治C. 实行激进的民主政治 D. 实行温和的改革2在城邦国家形成的早期,雅典有许多社会阶层。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贵族把持着国家大权 B. 从事农业的广大平民生活富裕但无政治权利C. 氏族贵族的地位优越 D. 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经济力量在不断的增强3雅典人四处寻找富有人情味的改革者,终于,他们找到了梭伦。他一面颁布解负令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组建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提高平民政治地位;一面确立财产等级制度,一定程度上保护贵族政治特权。由此可见梭伦改革
2、的主要特点是A. 提高平民地位 B. 调和社会矛盾C. 保护贵族权益 D. 未改善奴隶的生存状况4在梭伦改革之前,没有人能立遗嘱,死者的全部财产必须留给自己的家族。但是梭伦却允许没有儿女的人可以把财产给与自己属意的人另一方面,却并不允许无限制的、任何方式的赠与。他所允许的,只限于那些在不受逼迫无奈之下,或不在妻子劝诱之下所作的赠与。这种变化表明A.雅典公民的自由受到限制 B.财产权摆脱血缘束缚C.社会财富实现了合理分配 D.私有财产得到了保护5亚里士多德说:“梭伦政体在三方面最具民主色彩,一是允许以人身自由作担保的借贷,二是任何人都有权保护被欺凌的人,三是可以向陪审法庭提出申诉。因此群众有了力
3、量。民众既然在表决方面是主人也就是政体的主人”。材料认为梭伦政体的突出贡献是A. 强化了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职能 B. 发展了雅典公民的平等观念C. 冲击了贵族相互保护的习俗 D. 增强了剥削奴隶及异邦人的意识6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梭伦的贡献在于,在组织上为以后建立著名的雅典民主奠定了基础。”梭伦做出的“贡献”不包括A、废除奴隶制 B、实行财产等级制C、创立四百人会议 D、组建陪审法庭7现代共和巨擘麦迪逊说:“在民主政体下,人民会集合在一起,亲自管理政府;在共和政体下,他们通过代表和代理人组织和管理政府。所以,民主政体将限于一个小小的地区,共和政体能扩展到一个大的地区。”以下各项中,
4、不符合“共和”理念的是A. 人民代表大会制 B. 古代雅典的民主制C. 法国的民主共和制 D. 代议制8战国时期,变法改革成为一股强大的时代潮流,在各国蓬勃兴起。出现这种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 各国统治者希望通过变法改革,实现富国强兵B. 法家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革新的理论武器C.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D.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阶级关系的变化9秦国在正式变法前,秦孝公主持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争论,商鞅针对当时守旧势力的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下列观点属于他的是A. 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B. 民贵君轻C. 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D.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10
5、“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王朝软弱无力”指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 “经济变革”指土地私有制逐步代替井田制C. “多事”指“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 “封建主”指新兴的地主阶级11著名史学家唐德刚将四千多年以来的中国政治和社会制度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下列最能说明“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变法时的史实是A. “燔诗书”,明法令 B. 推行县制 C. 奖励军功 D. 废井田,开阡陌12“商君
6、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A. 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积极性 B. 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C. 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 D. 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13商鞅变法时规定:“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什伍之内,各家相互纠察。” 北魏孝文帝改革也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两者的共同作用是A. 健全了地方基层组织 B. 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C. 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D. 延续了地方传统文化14有学者认为,通过商鞅变法,“秦国私有奴隶被废,农
7、民可以自由买卖土地。这样普通农民可以摆脱地方贵族的控制,但作为交换,他们要受到秦国政府的直接控制”。商鞅为实现对农民的直接控制而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实行重农抑商 B.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C.普遍推行县制 D.建立军功爵制15“(商鞅)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以为奴婢)贫怠以绝消耗。”毛泽东的这一评价强调商鞅变法A. 维护了秦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B. 阻碍了秦国商业的繁荣发展C. 促进了秦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D. 使秦国走上了穷兵黩武道路16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刑”,韩非对此评价“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8、商鞅这一规定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 B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C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 D商鞅对贵族决不妥协17我国的古代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张居正因变法而死后被抄家。由此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 )A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B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注意保护自己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D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18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嘎仙洞的发现,为了解鲜卑族人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有的学者结合北魏官修国史的记载,认为这是鲜卑民族起源的重要实物考古资料证明。而有的学者认为,结合这一时期各游牧民族的关系史,嘎仙洞的文物
9、只能证明,当时北魏统治者太武帝为配合官修国史的编撰并加强统治,从而制造了嘎仙洞的材料,并发明了鲜卑人的迁徙史。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 研究者分析考古材料是从自己提出的问题出发的B. 研究者认识考古材料应结合多种史料做谨慎辨析C. 不同的史学家研究相同的考古材料总会得出不同的结论D. 历史学的真实性因为研究者的主观认识不同而难有定论19根据北魏的均田制,大部分国有土地授出后要求受田者年老身死时交还国家再分配,但这种“还”和“受”大多在户内进行。这说明均田制客观上A. 造成了国有土地的私有化 B. 加剧了皇权的衰落C. 抑制了土地兼并 D. 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20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法不一
10、。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措施A. 均田制 B. 三长制 C. 新租调制 D. 汉化政策21北魏统一北方,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A. 封建化过程 B. 农业化过程C. 工业化过程 D. 汉化过程22清朝赵翼认为孝文帝风俗改革导致北魏由盛转衰,当代学者肖黎认为孝文帝改革是历史必然,推动我国北方经济发展,文化复兴,民族融合。由此可见对历史改革的评价A.不同时代站在不同角度评价结果不一样B.对历史改革的评价没有固定的基本模式C.个人史
11、学素养的高低影响对历史的评价D.时代变迁会影响人们对历史改革的认识23北宋中期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其根源是: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负面作用“不抑兼并”政策的影响民族关系紧张,战争不断,造成对社会经济的严重破坏奸臣当道,皇帝昏庸A. B. C. D. 24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家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A. 抑制土地兼并以缓和阶级矛盾 B. 限制地主特权以减轻农民负担C. 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D. 责令地主将兼并之财上缴国库 25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辽宋金卷)认为,王安石变法时,国家通过市场的力量调节供需和物价,
12、而不是着重于国家的直接经营活动。相应的变法措施是A. 农田水利法 B. 免役法 C. 方田均税法 D. 市易法26“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行太学三舍法。”揭示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哪个原因A. 触犯了大贵族大官僚的利益 B. 变法推行操之过急C. 没有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D. 变法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27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以断定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A. 急功近利 B. 动摇不定 C. 反对变法 D.
13、 软弱无能28悲剧,从丢失民心开始一书认为:(王安石)下令各地必须贷出多少钱,给下面下指标,这样一来地方官就硬性摊派了,除了一般的农民要贷款,连中农、富农、地主也都必须接受贷款。对此以下看法不正确的是A. 改革方法“一刀切”的做法使解困之举变成了变相剥削B. 地方吏治腐败,使真正有需要的农民无法获得低息贷款C. 地方官怕农民不能及时还款,就强制富农和地主贷款D. 地方官私自提高利息,引起民众不满29梁启超评价王安石变法:“今世欧洲诸国,其所设施,往往与荆公不谋同符”,并将其中的两项改革措施分别评价为“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和“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这两项措施分别是A青苗法 保甲法 B均输法
14、 保甲法C市易法 将兵法 D免役法 保马法30有人认为:“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还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王安石变法简论)。该观点A.论据充分,结论正确 B.论据充分,结论不正确C.论据不充分,结论正确 D.论据不充分,结论不正确第II卷(非选择题)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商鞅很清楚秦国羸弱的根源在哪里,简单地说是三个“低下”,一个“落后”。三个“低下”,一是生产率低下,二是行政效率低下,三是军队战斗力低下。一个“落后”是生产关系落后。要改革的话,肯定要从这四个方面下重手。“商鞅变法”
15、精神实质的再思考材料二商鞅变法的主要手段就是从三个方面来弱民,通过弱民使国家崛起。这三个方面分别是愚民、辱民和穷民。秦国是怎么崛起的重读商鞅变法(1)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是如何解决三个“低下”、一个“落后”的。(6分)(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实现“愚民、辱民和穷民”。 (6分)(3)上述材料反映出商鞅变法的基本理念是什么?(2分)32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井田受之予公。毋得鬻卖,故王制日;田里不鬻。秦(商鞅)开阡陌,遂得买卖。又战得甲首者,益田宅。五甲首而隶役五家,兼并之患自此起。民曰多者以千亩为畔,无复限制矣。文献通考田赋考一材料二:(太和)九年。(北魏
16、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不栽树者谓之露田口妇人二十亩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露田)。诸桑田不在还受之限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奇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卖者坐(处罚)如律。魏书食货志请回答:(1)根琚上述材料,分析商鞅和北魏孝文帝分别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以促进封建化进程。(6分)(2)根据对上题中的分析,比较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待奴隶主贵族分别采取了什么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6分)33中国古代政治改革往往通过限制、冲击原有特权的方式来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
17、奸者与降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史记商鞅列传材料二: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材料三:保甲之法,籍乡村之民,二丁取一,十家为保,保丁皆授以弓弩,教之战阵。自是四方争言农田水利,古陂废堰,悉务兴复。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中商鞅变法的哪些
18、措施有利于推进公平正义、社会进步?(6分)(2)依据材料二,说明王安石变法是怎样限制原有特权,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的?(6分)(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内容的相似之处。(2分)历史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DBBBBABDDBCCADC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BCBADBABCDBBCAD31题:(1)实行军功授爵制度,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设县置令,提高了行政效率;“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这一措施既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也使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变革。(6分)(2)愚民:焚毁诗书,禁止民众阅读
19、、传播;辱民:实行严刑峻法,建立连坐制度;穷民:实行重农抑商,将山林和湖泊收归国有。(6分)(3)将国家和人民对立起来。(2分)32题:(1)商鞅:废井田、开阡陌,军功授田,允许土地买卖。(3分)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十五岁以上男子和女子领种土地,奴婢和耕牛也可分得土地,官吏获得公田,禁止土地买卖。(3分)(2)商鞅变法:态度:打击。(1分)理由: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度,按军功授田废除了奴隶主 贵族世代享用土地的特权。(2分)北魏孝文帝改革:态度:保护。(1分)理由:奴隶主贵族拥有较多奴婢和耕牛,可以通过均田令中奴婢、耕牛受田的规定获得大量露田的使用权、桑田的所有权,进而转化为封建地主。(2分)33题:(1)实行法治;奖励军功;奖励耕织;推行县制。(6分)(2)实行免役法,按户等征收所需募役的费用,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推行方田均税法,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贫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6分)(3)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和管理;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