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生字,能正确读记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3.通过自读自悟和交流,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2. 教学重点/难点 略读课文,粗知大意,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 教学用具 课件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1.板书课文题目桂花雨。2.同学们,你们喜欢回忆童年的趣事吗?是啊,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3.齐读课文题目。二初读课文,体现自学1.这是一篇阅读课文,阅读课文要求我们怎么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自
2、学课文。)2.出示自学要求。(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和新词。(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3)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3.学生按要求自学。4.交流自学情况。(1)认读词语。(出示生字、新词卡片。)几大州(2)理解词语。姿态:姿势。课文中说桂花树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是说桂花的样子笨笨的,不如梅树姿势优雅好看。浸:课文是指桂花的香气浓郁,向四周弥漫,村子像被泡在桂花的香气里似的。(3)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主要写了作者小时候在故乡摇桂花的乐趣。)三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说一说自己的感受。1.A.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
3、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B.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两句话写出了桂花的香。第一句中的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第二句是说它的香已不受季节的约束,香甜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2.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1)事实上,是不是像母亲说的这样呢?从课文中找答案。(从香气上看,是没有区别的,甚至小山上因为树多,香气会显得更浓郁。)(2)那么母亲为什么这样说呢?(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
4、花。它已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两地的桂花没有区别,但因为母亲用感情去体味它们,所以感觉自然不一样。)3.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一个“又”字说明作者曾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她又一次想起来。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的深深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着作者童年的快乐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成为她幸福童年中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四拓展训练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在你们的童年生活中一定也有许多不能忘怀的有趣的事。小组交流。 课后习题 1.选择恰当的关联词
5、填空。无论都如果就只要就因为所以(1)(因为)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所以)我喜欢桂花。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
6、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2)小时候,我(无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3)(如果)让它开过,落在泥土里,香味(就)差多了。(4)(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
7、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2.阅读片段,回答问题。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桂花摇落后,人们做些什么?用“”画出来表示动作的词语。(挑去晒收泡茶做糕
8、饼)?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
9、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3.杭州的桂花可谓香飘十里。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答:从香气上看,是没有区别的,甚至小山上因为树多,更显得浓郁。母亲说这样的话,这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院子里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那棵桂花树,浸透了她的心血和汗水,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