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规范练7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统治一、选择题1.洪武十三年(1380年),宰相胡惟庸被公开处死后,朱元璋编撰了一系列皇谕钦训:臣诚录记录了212 名违背君命的亲王、高官、皇族和宦者的名氏,相鉴记录了历史上82名“贤”相和26名“奸”相。朱元璋采取上述措施的根本目的在于()A.震慑官员B.整治朝纲C.罢除宰相D.强化君权2.明史载:“(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据此可知,明朝内阁()A.与唐朝宰辅具有相同权力B.具有最高决策权C.承担了宰相的职能D.属于六部的下属机构3.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下西洋是典型的朝贡贸
2、易,这种贸易形式()A.通过商品平等交换完成交易B.是闭关自守政策的具体体现C.以政治目的为主D.以经济目的为主4.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和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这则材料可以证明()A.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B.明朝对外政策加剧了倭患的严重性C.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是由海盗组成的D.明朝海禁与倭患的责任完全在中央政府5.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正式设立奴儿干都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其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奴
3、儿干都司的设立()A.完善了地方监察体制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理C.改变了中央行政体制D.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6.清朝军机处最初设置了三位大臣,即怡亲王允祥、大学士张廷玉、蒋廷锡,后来逐渐增加,最多时达十一人。他们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各自办理皇帝交办的机要事务。这反映了清朝()A.中枢机构职责不断健全B.分化事权以获集权C.大力构建权力制衡机制D.封建制度由盛转衰7.据记载,从1748年开始,奏折与题本成为清朝两种并行的上行文书。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用题本报告一般例行公事。清朝奏折制度的创立()A.提高了行政效率B.减少了决策失误C.确保了政治清明D.削弱了中枢机
4、构的权力8.清朝前期,统治者处理边疆民族关系时,主张“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下列能体现该主张的是()A.设立台湾府B.妥善安置土尔扈特部C.设伊犁将军D.册封达赖、班禅9.以下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整理的资料卡片。据此判断,他研究的主题是()东南: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西南:从1727年起,清朝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西北:清朝设置伊犁将军。A.君主专制的强化B.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C.侵略与反抗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10.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政府向中国商人颁发海外渡航证明书(见下图)。其主要目的是()A.保护中国商人经
5、济安全B.加强对航海事业的管理C.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往来D.打击海上走私活动11.“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框架下发展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下列对这一时期最具历史洞察力的说法是()A.近代社会的前兆 B.康乾盛世的辉煌C.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D.资本主义社会的来临12.美国史学家罗威廉在其著作中指出,清朝有三个机构创新,三个创新指向了清王朝统治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机构职能主要表现理藩院管理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内务府保护对皇帝个人及其有关家族的保护军机处控制清朝统治者对核心权力包括军事权力和行政权
6、力的高度控制这说明清朝()A.倾向于推行民族分治政策B.构建了比较独特的帝国管控体系C.实行家国同构的国家管理模式D.对边疆地区控制相对比较松散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隋朝尚书令事无不统,即不预机事,亦称政本之地。”三省的轴心在“尚书都省”,门下、内史省的长官只能作为“参掌朝政”的辅助。唐制: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付门下。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如果在实际过程中发生分歧异议,皇帝就成为当然的最高裁定者。摘编自庞海云、张辉等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朱元璋
7、压缩中书省正官和掾属编制、废行中书省、扩充六部官制、皇太子预征,采取各种措施侵夺宰相的知情权、用人权等,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政治改革。胡惟庸党案促使其下定决心,对宰相制度“斩草除根”。朱元璋废相之后,六部尚书由正三品升为正二品,六部由宰相之下属变为由皇帝直接指挥。六部分理庶务,事权分散,不可能对皇权构成威胁。摘编自李子龙虽无宰相之名实有赞襄之责论明朝宰相的废除与内阁制度的确立(1)根据材料一,说明与隋朝相比唐朝三省体制的不同及其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归纳朱元璋对宰相制度的改变。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相权的发展趋势。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
8、年)二月,明王朝迎来了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朱元璋亲自选定品学俱佳的士林领袖、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三月初发布皇榜。然而数日内,大批落榜考生跑到礼部鸣冤告状。因为中榜的贡生清一色来自南方各省,竟然没有一名北方人。因此,说主考收受钱财、地域歧视关于“科场舞弊”的传闻沸沸扬扬。事件引起明王朝上下震撼。三月初十,朱元璋下诏成立包括饱学之士、忠直敢言的大臣在内的“调查小组”进行调查,然而调查结论认为刘三吾等人的阅卷公平公正,无任何问题。这再次引起落榜的北方学子哗然,朝中许多北方籍的官员要求重新复核,并严查所有涉案官员五月,朱元璋突然下诏,认定刘三吾为“反贼”,发配西北;朱元璋的侍读、调查小组负责人张信被
9、凌迟处死六月,朱元璋亲自复核试卷,竟然清一色是北方人,无一名南方人。该事件以后,明朝的科举录取分成了“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摘编自张嵚不容青史尽成灰:明清卷上述材料包含了多方面的历史信息。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确定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考点规范练7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统治1.D朱元璋采取这些措施有震慑官员的作用,但其根本目的是巩固君主的统治,故A项错误;朱元璋采取的这些措施都属于整治朝纲的内容,但这并不是其根本目的,故B项错误;罢除宰相是这些措施的其中一项,故C项错误;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编撰一系列皇谕钦训,其根本目的
10、是加强君权,巩固统治,故D项正确。2.C题干材料“偃然汉唐宰辅”说明明朝内阁承担了宰相的职能,但是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不享有决策权,不属于六部的下属机构,故选C项,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3.C朝贡贸易是在开放的政策下以封赐与朝贡的方式进行的,其不以经济利益为目的,而是以政治目的为主,故C项正确。4.A根据题干材料“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可知当时沿海地区确实有外国侵略势力的骚扰,这表明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而不是影响,故B项错误;“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是由海盗组成
11、的”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错误。5.B奴儿干都司是明朝设置的管辖边疆地区的机构,不是地方监察机构,故A项错误,B项正确;奴儿干都司是中央政府在地方设置的机构,没有改变中央行政体制,故C项错误;奴儿干都司的设置有利于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而不是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故D项错误。6.B题干材料体现了军机处人员的增多,无法体现中枢机构职责的不断健全,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清朝军机处人员增多,他们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各自办理皇帝交办的机要事务,这反映了清朝分化事权以获集权,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无法体现清朝大力构建制衡机制,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未提及封建制度由盛转衰,故D项
12、错误。7.A根据题干材料“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奏折制度以机密、迅速的联系方式,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故A项正确;决策失误的减少和政治清明体现在多人参与决策,题干材料未涉及相关信息,故B、C两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中枢机构的权力变化,故D项错误。8.D清朝初期,佛教格鲁派领袖五世达赖来京朝贺,顺治帝赐予其“达赖喇嘛”的封号。后来,康熙帝又赐予另一位格鲁派领袖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从1727年起,清朝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这些举措
13、符合“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主张,故选D项。9.B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资料卡片反映的是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措施,体现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故B项正确。10.C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往来,题干材料中清政府向中国商人颁发海外渡航证明书即是重要体现,故选C项。11.C当时清朝虽然国力强盛,但就整个历史发展进程而言,当时已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由盛转衰已不可避免,故选C项,排除B项;此后,中国封建社会走向了衰落,但没有很快地走向资本主义社会,排除A、D两项。12.B根据题干材料中理藩院管理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内务府保护皇帝及其家族,军机处控制军事、行政等核心权力
14、,这说明清王朝构建了比较独特的帝国管控体系,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故选B项;题干材料中的三个机构创新没有体现民族分治政策,排除A项;家国同构早在西周就已实施,体现不出“创新”,排除C项;理藩院的专门设置体现的是对边疆地区管辖的严格,排除D项。13.参考答案:(1)不同:隋朝尚书省处于主导地位,而唐朝三省互相分工,互相牵制,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影响:三省地位平等,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2)改变:先有步骤地削弱相权,后废除了宰相制度,进而提升六部的地位。趋势:相权不断被分散和削弱,乃至最终宰相制度被废除;皇权不断加强。14.参考答案:示例一主题:科考
15、结果体现了鲜明的君主专制特征。阐述:(1)科考的主考官刘三吾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选定的,充分体现了皇帝的意志。(2)落榜考生怀疑考试的公正性时,朱元璋下诏调查,调查组的人员也是朱元璋亲自选定的。(3)朱元璋突然下诏,罗织罪名,严厉惩处主考官和调查组的官员,一些饱学之士、忠直敢言的大臣成为“替罪羊”。(4)朱元璋亲自选定的中榜考生,完全推翻了原来的结论,全部选择北方人。综上所述,朱元璋非常清楚科考的选拔结果是公正的,可是出于“稳定统治”的政治需要,不惜以牺牲一些忠心耿耿的官员为代价来平息事端。这个事件的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皇帝决策的独断性和随意性。示例二主题:经济发展状况对文化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阐述:(1)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科举考试的结果,充分反映了南方经济重心地位的加强。(2)南方地区在南宋时期成为全国经济重心,文化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3)南方文化教育的发展,反映在科考的中榜人数上,南方对北方的优势不断扩大。(4)按照以往科考结果和此次科考及其调查结果,都证明第一次选拔是正常而且正确的。综上所述,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需要有相当大的资金投入。如果经济地位削弱或者教育投入(相对)减少,都会对教育事业产生不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