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6清平乐 村居苏教版.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06817 上传时间:2025-11-03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4.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6清平乐 村居苏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6清平乐 村居苏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6、清平乐 村居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笔下的一首著名的词作,这首词以简炼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描绘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上阙第一句,作者只用了淡淡一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第二句形象地再现了一对白发翁媪和谐温暖的幸福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具有一家的典型意义。下阙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闲居江西上饶农村时写的。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的农村生活,因而更会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

2、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理解诗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教学重难点:重点:想象画面,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难点: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教学准备:1、教前准备:课件、词卡。2、学前准备:预习课文,搜集有关辛弃疾的资料。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读懂诗题诗文1、研读课题,铺垫渲染;(1)情境导入,提示课题;(2)读题解题,简介作者;由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辛弃疾的资料。2、整体诵读,疏通文意1、反复诵读,读准读音;1指导读准,相机正音:乐(yu)、醉(zu)、媚(mi)、翁媪(wng o)、剥(bo)2指导读出节奏2、交流词意,学生质疑1自读课文,

3、自悟词意,全班交流2学生质疑,相机解疑(二)读懂诗文意境1、想象画面,体味诗意你最喜欢哪一句,把它扩写成一段话。1、同桌交流,互相补充2、分步解读,感受“醉”“喜”(1)交流画面,再悟诗情。根据学生描述出示相应画面,引导学生感悟“村居”(2)深入解读,感受“醉”“喜”通过自读自悟,重点理解“醉”“喜”:因什么而“醉”,而“喜”。指导读好“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两句。(三)读懂诗人意图1、回顾课前预热,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懂得和谐的村居正是诗人所向往的生活。2、齐读清平乐.村居板书设计: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醉喜安居乐业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

4、,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设计说明:如何让学生享受到徜徉诗海的愉悦呢?在备课过程中,我把“教”与“学”融全在一起思考,得出

5、了一点看法,小结为“三读懂”“三读出”“三招展”。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理解层面-“三读懂”:读懂诗题诗文,读懂时化背景,读懂诗人际遇;诵读层面-“三读出”:读出诗文节奏,读出诗文意境,读出诗人情感;

6、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拓展层面-“三拓展”:把诗文读宽,把诗文读深,把诗文读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