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7课 天工开物两则【硬核预习】一、走近先贤中国的“狄德罗”宋应星自主预习夯实基础宋应星(1587?),中国明代科学家。字长庚。奉新(今属江西)人。万历四十三年(1615)举于乡。崇祯八年(1635)任江西分宜教谕,十一年为福建汀州推官,十六年为安徽亳州知州。明亡后弃官归里,终老于乡。宋应星在江西分宜教谕任内著成天工开物一书。另外还有野议论气谈天思怜诗画音归正卮言十种等,但今已散失。二、背景透视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鼎盛时期,生产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农业和手工业的繁荣,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达,促进了思想解放运动,古老的封建坚冰开始松动、融化。虽然作为封建王朝统治工具的程朱理学仍在思想领域
2、占据统治地位,但呈日趋没落之势。一些开明的知识分子,一些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有感于社会的动乱、吏治的黑暗,开始意识到寻章摘句、死背经书、空谈生命的虚无。他们经过艰难的抉择,把注意力转向对当时生产技术的总结和对自然现象的探索上,于是出现了一批科学家和科技著作。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三、文学常识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1.内容该书从科学技术和生产实践出发,总结了工农业生产方面长期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18卷,上卷叙述衣食方面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包括粮食作物栽培、谷物脱粒加工、种桑养蚕、植棉与麻、染料生产及纺织、染色、制盐、榨糖等;中卷著录各种
3、日用品生产技术和经验,包括砖瓦、陶瓷、铜铁器、舟车等制造,金属之锻造,石灰、矾石、硫黄之烧制,煤炭之开采,油类之榨取,纸的制造等;下卷记载五金采冶、兵器和火药制作、制曲、酿酒、珠宝玉料采琢等生产技术与经验。书中对每一部门的原料开采和生产操作过程均有详细说明,并附有123幅工艺流程插图。2.影响这部书全面系统地总结当时工农业生产技术,成为中国古代科技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在世界科技史上也是一部珍贵的书籍,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知识延伸】中国古代三部科技著作1.考工记考工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科学文献。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考工记是齐国官书,作者为齐稷下学宫的学者,该书主体内容
4、编纂于春秋末至战国初,部分内容补于战国中晚期。2.九章算术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数学专著,是“算经十书”中最重要的一种。该书作者是刘徽。根据研究,西汉的张苍、耿寿昌曾经做过增补。3.梦溪笔谈梦溪笔谈,北宋沈括著,大约成书于1086年至1093年。梦溪笔谈共30卷,其中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质、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农业、水利、建筑、医药、历史、文学、艺术、人事、军事、法律等诸多领域。【基础积淀】一、字音辨识给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不粘者()米曰粳()婺源光()俟其生芽()殚述()仲夏()夏潦()刈初禾()偕早秧()汲灌()成砧()炽铁()挥槌()
5、泥滓()成枵()灼红()淬之()晚糯()ninjnwsdnzhnloyxijzhnchchuzxiozhucunu二、熟语积累百炼成钢:比喻久经锻炼,变得非常坚强。运用(判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正误)谈到自己女儿孟晚舟被拘捕的事,任正非表示,没有磕磕碰碰,哪来皮糙肉厚?挫折会让她百炼成刚。()三、文化常识(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分日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2.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谷神的节日。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3.六十四卦,出自周易,相传为先圣伏羲所发明,卦辞可以应用于占卜
6、,根据卦的含义就可以推断世事的吉凶祸福,是殷商时代传统的卜筮方法。()。应为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文言归类】一、一词多义二、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1.名词活用(1)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_(2)非灼红、斧斩,永不可断也()_(3)钢铁已经炉锤()_(4)中国则惟事冶铸也()_ 2.形容词活用秧过期老而长节()_名词作状语用布包装着名词作状语用斧子名词作动词加热、捶打名词作动词从事形容词作动词变老三、古今异义1.凡治铁成器古义:_今义:比喻成为有用的人2.以为受锤之地古义:_今义:认为成为器物把当作3.改造他器与本器古义:_今义:就原有的事物加以修改或变更,使适合需要4.煤炭居十七,木炭居
7、十三古义:_今义:数字17、135.与炊炭同形而分类也古义:_今义:根据事物的特点分别归类改制成十分之七、十分之三种类不同6.取其神气为媒合古义:_今义:精神饱满7.凡熟铁、钢铁已经炉锤古义:_今义:表示动作、变化完成或达到某种程度自然的元气已经经过四、特殊句式1.其再栽秧,俗名晚糯,非粳类也。(判断句)译文:_2.其炎更烈于煤。(状语后置)译文:_3.涂上黄泥于接口之上。(状语后置)译文:_第二次插的秧,俗名叫晚糯,不是粳类稻。它的火焰比煤炭更厉害。把黄泥涂在接口处。五、翻译文中重要句子1.质本粳而晚收带粘,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又一种性也。译文:_2.秧过期老而长节,即栽于亩中,生谷数粒,
8、结果而已。译文:_本是粳米但因晚收而带有黏性的,不可以酿酒,只可以熬粥,这又是另外一个品种。稻秧长的时间过长就会拔节,此时即使把拔节的稻秧分栽到田地里,(每只稻穗)只能结几粒稻谷,长出果实而已。3.香稻一种,取其芳气,以供贵人,收实甚少,滋益全无,不足尚也。译文:_4.取其火性内攻、焰不虚腾者,与炊炭同形而分类也。译文:_5.凡熟铁、钢铁已经炉锤,水火未济,其质未坚。译文:_有一种香稻,因为它的香气,而专门用来供应给达官贵人,但香稻收获很少,营养全无,不值得重视。因为铁炭火性烈而不急,火焰不虚腾,与烧饭用的煤形状相同而火性不同。熟铁、钢铁经煅烧、用锤打,水火的作用还没有调和,所以它的质地还不坚
9、硬。【文本研习】一、阅读文中语段,完成14题。凡稻种最多。不粘者,禾曰秔,米曰粳;粘者,禾曰稌,米曰糯(南方无粘黍,酒皆糯米所为)。质本粳而晚收带粘(俗名婺源光之类),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又一种性也。凡稻谷形有长芒、短芒(江南名长芒者曰浏阳早,短芒者曰吉安早)、长粒、尖粒、圆顶、扁面不一。其中米色有雪白、牙黄、大赤、半紫、杂黑不一。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名为社种(遇天寒有冻死不生者),最迟者后于清明。凡播种,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俟其生芽,撒于田中,生出寸许,其名曰研讨交流重点突破秧。秧生三十日,即拔起分栽。若田逢旱干、水溢,不可插秧。秧过期老而长节,即栽于亩中,生谷数粒,结果而已。(1
10、)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凡秧既分栽后,早者七十日即收获(粳有救公饥、喉下急,糯有金包银之类。方语百千,不可殚述),最迟者历夏及冬二百日方收获。其冬季播种、仲夏即收者,则广南之稻,地无霜雪故也。凡稻旬日失水,即愁旱干。夏种秋收之谷,必山间源水不绝之亩,其谷种亦耐久,其土脉亦寒,不催苗也。湖滨之田,待夏潦已过,六月方栽者。其秧立夏播种,撒藏高亩之上,以待时也。南方平原,田多一岁两栽两获者。其再栽秧,俗名晚糯,非粳类也。六月刈初禾,耕治老稿田,插再生秧。(2)其秧清明时已偕早秧撒布。早秧一日无水即死,此秧历四、五两月,任从烈日旱干无忧,此一异也。凡再植稻,遇秋多晴,则汲灌与稻相终始。农家
11、勤苦,为春酒之需也。凡稻旬日失水则死期至,幻出旱稻一种,粳而不粘者,即高山可插,又一异也。香稻一种,取其芳气,以供贵人,收实甚少,滋益全无,不足尚也。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俟其生芽 俟:等待B.湖滨之田,待夏潦已过潦:雨水大C.六月刈初禾,耕治老稿田刈:收割D.即高山可插,又一异也异:不同的【解析】选D。D项,异:奇特的。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先从稻的种类谈起,以“凡稻种最多”一句总括其事。接着,分别从粘性、功用、稻谷的形状、稻米的色泽几个方面加以说明。B.在第二段文字中,作者记述的一些水稻栽培技术,
12、这些虽然是来自生产实践的科学数据,但现在看来已无多大价值。C.第三段谈水稻的收获及成熟期。收获和成熟,都因南北气候及稻种的特性而有所不同,也与水源丰枯、地势高低有关系。D.第四段谈南方两季稻的栽种,及水稻的一些特殊品种。作者在对比中说明晚稻比早稻具有抗旱的优势,还特意介绍了一种“高山可插”的旱稻,称为奇特。【解析】选B。“但现在看来已无多大价值”错。这些技术对水稻种植仍具有指导作用。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译文:(1)(2)答案:(1)一亩秧田所育的秧苗,可供移栽二十五亩稻田。(2)晚稻秧在清明时已和早稻秧同时播种。4.稻这篇文章反映了宋应星怎样的科学和技术思想?【明确】稻表现了
13、作者的重农思想,他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农学中的“三才”(天、地、人)思想,并加以发扬光大,对天时、地利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同时更强调人的作用,通过科学育秧、合理分秧等,就可以达到丰收的目的,体现了作者追求实学、期于实用的科学精神。二、阅读文中语段,完成5、6题。凡铁性逐节粘合,涂上黄泥于接口之上,入火挥槌,泥滓成枵而去,取其神气为媒合。胶结之后,非灼红、斧斩,永不可断也。凡熟铁、钢铁已经炉锤,水火未济,其质未坚。乘其出火之时,入清水淬之,名曰健钢、健铁。言乎未健之时,为钢为铁,弱性犹存也。凡焊铁之法,西洋诸国别有奇药。中华小焊用白铜末,大焊则竭力挥锤而强合之。历岁之久,终不可坚。
14、故大炮西番有锻成者,中国则惟事冶铸也。5.中国古代焊接铁器时采取“”法,而西方国家采取“”法。【明确】冶铸 锻成6.文段最后一句运用了何种说明方法?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对比。面对西方大炮“锻成”,而中国却“惟事冶铸”的事实,作者流露出对中国技术落后却不加改进、革新的遗憾之情与批判之意。【思悟提升】1.课文稻从全文看,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相关知识的?第三段介绍了哪几种不同的稻子?【点拨】(1)从全文看,是按照品种、播种、栽种、管理、收获的顺序介绍的。(2)从生长期看,有七十日收获者,二百日收获者。从播种、栽种与收获的季节不同看,有冬种夏收者,夏种秋收者,立夏播种六月栽者。2.治铁是怎样有条
15、理地说明当时的“治铁”工艺的?【点拨】文章第一段总说锻造铁器的方法,即以熟铁为原料锤锻而成。熟铁有两种,一为刚出炉的“毛铁”,加工时要耗去十分之三的杂质;一为没有生锈的废旧铁器,加工时只损耗十分之一的杂质。两相比较,其成本自然不言自明。第二段谈炼铁用炭。炼铁所用的炭,以煤炭居多,为十分之七;以木炭较少,为十分之三。因为用煤炭比较方便,只有“山林无煤之处”,才用木炭,但是木炭比煤炭的火要炽烈。即使用煤炭,也专有一种“铁炭”,火焰内攻而不“虚腾”,和做饭用的煤炭看似相同,实则不同。第三段论述锻铁工艺。首先指出铁性“逐节粘合”的特点,只有不断锤打,才能合为一体。而淬火又是其中关键的一步,铁器的坚韧与
16、否,全在这一环节上。最后对比中西的焊接技术,指出中国与西方在铁器的接合上存在“铸成”与“锻成”的区别,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西方冶金方面知识的熟悉,具有开阔的视野。3.天工开物在语言上和行文上具有怎样的特点?【点拨】(1)在语言上,天工开物有“百科全书”式的叙述风格。每章文字,先概括说明主要议题,提出一般原理,做诠释或下定义性质的描述;然后再就具体事例,或按操作次序,或按工艺流程展开叙述,逐次延伸,并对重点内容详加剖析,语言简明,表述清晰。(2)在行文上,天工开物全书在正文之间辅以夹注,既对正文做了补充说明,又传达出更为深广的社会生活内容,且语言生动有趣,有舒缓叙事节奏、调节阅读气氛的作用。【感知
17、思想】国学启迪文化传承【先贤智慧】工 匠 精 神在稻中,宋应星对水稻浸种、育种、插秧等生产全过程做了详尽的记载,同时还指出水稻种植中值得注意的各种问题。他在叙述相关知识时,有着明确的量的观念。例如他在分析秧苗移栽时指出“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即秧田与本田的比例为125。这个重要的比例数据近代的江西仍在遵循。宋应星这种严谨的态度就是工匠精神。正是凭借这种精神,他才能够把中国几千年来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方面的知识做了总结,并且使它们系统化、条理化,然后著述成书使之能够流传下来。【传承典例】大国工匠李万君事迹:李万君,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作为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的杰出
18、代表,工作30多年的李万君凭借自己精湛的技艺成为公司转向架制造中心的焊接大师、首席操作师,同时还获得了中华技能大奖,被人们称为“工人院士”。但他更看重“师傅”这个名称:经他培训的400多名学员,全部考取了国际焊工资格证书,为打造一批“大国工匠”储备了坚实的新生力量为了在外国对我国高铁技术封锁面前实现“技术突围”,李万君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钻劲儿、韧劲儿,一次又一次地试验,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核心试制数据,积极参与填补国内几十种高速车、铁路客车、城铁车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的空白,先后进行技术攻关100余项。如今,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的转向架年产量超过9 000个,比庞巴迪、西门子和阿尔斯通等
19、世界三大轨道车辆制造巨头的总和还多。颁奖词:器成天下走你是兄弟,是老师,是院士,是这个时代的中流砥柱。表里如一,坚固耐压,鬼斧神工,在平凡中非凡,在尽头处超越,这是你的人生,也是你的杰作。感言:见证高铁技术从追赶者变成了领跑者“高铁有394道工序,每一道都不容失误,我们要坚持工匠精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使我们的团队技术更加成熟,保证高铁又稳又快地奔跑,同时创造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我就是一名技术工人,离开了生产一线啥也不是。我这辈子很幸运,能分配到长客,赶上了高铁发展的时代,才让我这样的技术工人有机会回报企业,报效国家。所以,我下决心干好高铁,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让每一个技术工人
20、都能当上创新主角,像动车组一样,节节给力,人人添彩。”【古圣今读】从天工开物到工开万物陈红玉 在我们已经习惯的理解之中,天工开物只是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综合性著作,它似乎并没有真正进入文化艺术的视域之中。然而,德国学者薛凤的新作工开万物打破了这一局限性,让世界重新从文化与科技共襄盛举的角度来定义古代中国,从文化承载来认识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及其所代表的那个时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展示了人们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框架下对科技的认知。在阅读这本著作时,人们往往习惯于按图索骥去对技术给予高度重视,而常常忽略那个时代的文化与知识体系,正如薛凤在其工开万物中多次所强调的,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背后蕴含着当时中国文人理解
21、世界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宋应星在其所描述的工艺技术背后蕴藏着世界的普遍性原则,甚至包括他从未明确指出的某种特定文化生产方式与文化秩序。其实,更有意思的,或许还是作者的独特视角,她将工艺作为媒介来对天工开物进行解读,从工艺制作来对古代中国进行观照。比如,皮影戏激发了这位德国学者对明代造物技艺的兴趣与探索热情。当然,皮影制作工艺与皮影表演技艺本身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薛凤在工开万物全书开篇就先以明代最为流行的皮影戏“打严嵩”来引出自己的论题,不仅如此,作者甚至还将以皮影戏为喻来表征和具象化十七世纪的整个中国。因此,在薛凤的笔下,工艺文化成为佐证一个时代的隐喻。现实的情况也是如此,明代是中国古
22、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比较发达的阶段,明代中期后不少行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手工业种类较多且已具备一定规模,尤其是冶金、陶瓷、纺织等行业最为发达,与国计民生关系较为密切的棉纺织业成为主要的家庭副业,当时的制瓷业也自然是扬名国外。工开万物条分缕析地展开了宋应星私人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不同层面,逐一勾勒了那些促其将实践知识转化为书面知识的诸多因素,阐发了17世纪中国学者们在探究自然和文化时求理、求真、求信的方式和方法。在作者看来,技术与工艺知识是中国古老文明史中一个组成部分,它曾经对工业革命时代欧洲的技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天工开物问世以来,对它的解读不计其数,但只有工开万物是一部真正从文化与艺术研
23、究的视角对其进行全面解读的著作,包括对宋应星本人及其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工开万物以宋应星和他的天工开物为切入点,并将其与宋应星的论气谈天放在一起来探掘文本的知识脉络,揭示文人书面所记录的工艺技术状况和时代的文化思维方式。天工开物虽然比较全面地记载了中国古代的工艺,但在宋应星的世界中,工匠是不入流的,这也决定了他的局限性。而薛凤则相反,她将工艺给予极大的提升,从中国文化、思维方式与文化秩序的层面来重新叙事传统工艺。我们甚至可以认为,从科学与艺术共襄盛举这一视角,工开万物重新阐释了技术和工艺在中国文化中的担当与角色。【自读思考】下面对原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与人们习惯性的理解不同,
24、薛凤的工开万物从文化与艺术研究的视角来认识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及其时代。B.工开万物揭示了天工开物中蕴含的中国文人理解世界的方式,其描述的工艺技术背后蕴藏着世界的普遍性原则。C.工开万物不但展开了宋应星的私人生活和文化生活,而且阐发了当时中国学者们探究自然和文化时求理、求真、求信的方式和方法。D.由于工开万物将工艺给予极大的提升,从中国文化、思维方式与文化秩序的层面来重新叙事传统工艺,所以它比天工开物更优秀。【解析】选D。两者没有可比性,工开万物是一本研究17世纪中国的知识与技术的科技史著作。而天工开物是宋应星的科技著作。【美文赏悟】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李 斌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
25、和独特体验的时代。“我是真的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不久前,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如是感慨。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说文里讲:“匠,木工也。”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差别。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
26、为不凡的世界。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
27、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现。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生命的尊严
28、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阅读体悟】1.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述自己的观点?【明确】主要观点:用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作者引用企业家、作家和普通人的话,加以分析论证,论述我们的时代需要工匠精神,它体现出社会的品格和国家的形象。2.“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读这句话。【明确】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层层深入地论述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意义,增强了语气,使表达更加有力。3.“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请结合全文,品读这句话的内涵。【明确】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工匠精神的推崇和倡导,它的内涵是:虽然并非人人都能做到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但是我们都应该追求并实践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