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过秦论贾 谊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时以文才显名,20岁被汉文帝刘恒召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参与政事,颇受器重。后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毁谤,贬为长沙王太傅。转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他“自伤为傅无状”,一年后也忧郁而死,年仅33岁。世称贾生,贾太傅,贾长沙。与屈原合称“屈贾”。贾谊的文章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感染力极强。对当时和后世都很有影响。代表作品: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为最。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为代表。后人编有他的政论文集新书十卷。贾谊井贾谊祠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
2、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毛泽东贾谊贾谊v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可惜文帝空自夜半前席,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解 题v“过”,名词(过失、过错)作动词(指出过失、过错);“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v 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v 过秦论全文分为上、中、下三篇,课文是上篇,中篇和下篇分论秦二世、秦三世的过失。v 过秦论是史论,名为“过秦”,实是“戒汉”
3、。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写作背景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为了享受而横征暴敛;为了修城造宫而滥征民力;为了钳制思想而焚书坑儒;为了防止人民反抗而实行严酷的刑罚,终于导致农民大起义,秦朝迅速灭亡。西汉初期,经历了春秋战乱到楚汉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土地荒芜,人民流亡,人口减少,经济凋敝。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现实而写。他希望汉统治者能吸取秦灭亡的教训,推行“仁政”以求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即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掌握下列字的读音:雍州 逡巡 销锋镝 瓮牖氓隶 猗顿 锄耰棘矜 非铦长铩度长絜短 万乘 作难合从景从 乐毅 蒙恬yng qnxn d yu mng y yu
4、 qn xinsh du xi shngnnzng yng yu tin第一段,交代秦的地理优势,政治雄心;概述商鞅变法与张仪连横的情况以反西河之战首告大捷的情况:总的是写秦孝公的功业,他为秦的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段,主要是写秦惠文王、秦武王与秦昭襄王的功业。第三段,总写秦始皇帝的功业,即其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第四段,总写陈涉起义的情况及其亡秦的结果。第五段,归纳作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2.理清全文思路:秦创业(雄心勃勃)秦日盛(所向披靡)秦统一(势如破竹)秦灭亡(一败涂地)秦教训(不施仁政)(叙事)(议论)讨论探究1、两千多年来,人们一提到“秦”,前面总要
5、加一“暴”字,“残暴”几乎成了秦朝的代名词。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一个王朝不残暴呢?2、找出作者对六国旧贵族(以四君子为代表)的评价,联系六国最终不免于灭亡这一历史事实,我们从中得出什么样的启迪:3、从课文中筛选信息,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列举出秦王朝的“暴政”:4、以上都是秦王朝的内部原因,从课文中找找,其灭亡的外部原因是什么:过秦论内容结构一、兴亡过程(1-4)二、分析原因(5)兴亡崛起(1)发展(2)统一(3)(4)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
6、手而取西河之外。v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v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v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qn)巡而不敢进。秦无
7、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v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崛起地理据固;拥地;君臣固守席卷;包举;囊括;并吞政策内;外成功拱手而取雄心发 展秦:南取、西举、东割、北收诸侯:才多、地广、师众、惨败秦:开关延敌强国请服弱国入朝第二段,主要是写秦国势力的进一步发展。各小组按照自己所承担的任务,把知识点整理到卡片上。第一层:及至四海。1-2组第二层:南取下吏。3-4组第三层:乃使报怨。5-6组第四层:于是豪杰;7-8组第五层:收天之民。9-10组第六层:然后谁
8、何。11-12组第七层:天下业也。13-15组学习目标v 1、积累第三段的文言知识点,疏通文意。v 2、背诵第三段。小组研讨小组内部交流自己整理的知识点,一边互相补充纠错,一边疏通文意。偶数组确定展讲的同学,准备展台展示。若讨论后还有没有解决的疑问,在同学讲解的时候,准备质疑。(时间5分钟)展讲要求:声音洪亮吐字清晰 统一攻守愚民:于是废、焚、以弱民:隳、杀、收、聚、销、铸、以防民:然后、因、据、临、良将、信臣政治:及,奋,振,吞,履,执,威。军事:南,以;百,俯,委。心态:天下,始皇,自,金,子孙。固边:乃,却;胡,士。一、默写检测v 1、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
9、合,威振四海。v 2、,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3、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以为固。v 4、,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v 1、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v 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v 3、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v 4、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统一攻守政治上:吞二周、履至尊、执敲扑、威振四海军事上:南取、百越之君、蒙恬、胡人愚民:废、焚、以弱民:隳、杀、收、聚、销、铸、以防民:践华、因、据、临、良将、
10、信臣自以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hu)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d),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极盛前期:奋余烈,履至尊,(攻)取百越
11、,却匈奴后期:焚百家,杀豪杰,(守)弱人民,严控制设想:据高城;临深渊;守要害;传万世第三段,总写秦始皇的功业,即其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数百”地位出身陈涉秦始皇军队数量军队素质武器状况地理条件 “瓮牖枢之子人,迁徙之徒”“至尊”“行伍之间”王侯之家万乘“良将”“信臣精卒”“疲弊之卒”“斩木为兵”“劲弩”“利兵“阡陌之中”据亿丈之城v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mng)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y)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1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v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yu)棘矜(qn),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du)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nn)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灭亡始皇:余威震于殊俗陈涉:出身氓隶之人才能不及中人兵力数百疲敝武器斩木为兵结果:天下响应,并起
13、亡秦第四段,总写陈涉起义的情况及其亡秦的结果。析因秦陈涉秦朝功业相反国力,天下非小弱地利,崤函自若也地位非尊,武器非銛兵力非抗,战术非及秦国 致万乘势,百又余年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成败异变第五段,归纳作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崛起地理雄心政策成功据固;拥地;君臣固守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内;外拱手而取发 展秦:南取、西举、东割、北收诸侯:才多、地广、师众、惨败秦:开关延敌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极盛前期:奋余烈,履至尊,取百越,却匈奴后期:焚百家,杀豪杰,弱人民,严控制设想:据高城;临深渊;守要害;传万世灭亡始皇:余威震于殊俗陈涉:秦国:致万乘势,百又余年;六合为
14、家,崤函为宫结果:天下响应,并起亡秦天下响应,并起亡秦秦:国力,天下非小弱;地利,崤函自若也秦朝: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陈涉:地位非尊,武器非銛兵力非抗,战术非及出身氓隶之人才能不及中人兵力数百疲敝武器斩木为兵析因本文以大部分篇幅铺张宣扬秦的兴盛史,再以秦的速亡史与之比较照应,运用了先扬后抑、扬中有抑的手法,处处予以衬托、对比,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说明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是不施仁政施暴政,劝戒后来的统治者只有施仁义,行仁政,才能长治久安;同时,这也体现了贾谊辞赋家的政论特色,用夸张的手法叙事状物,达到文势滔滔,波澜层迭的艺术效果。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为什么却以大
15、部分篇幅来叙事呢?写作特点以史实为依据寓议论于叙述中加以反复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点明中心;本文是史论文体。文中大量运用排比、对偶句,用词精雕细刻,有明显的辞赋化。其中的排比、对比、衬托手法铺排渲染,文气酣畅,气势磅礴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多次运用对比的手法:1.九国联盟与秦国实力的对比;2.九国会盟之时与惨败之后两种情况的对比3.陈涉与九国的对比;4.陈涉与秦国的对比;5.秦国前后兴亡的对比。听读正音v 单音:v 腴(y)轸(zhn)镞(c)笞(ch)恬(tin)藩(fn)瓮(wng)牖(yu)v 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v 孝公既没(m)召滑(sho)俯首颈系(x)v 践华为城(hu
16、)劲弩(jng)中人(zhng)v 墨翟(d)行伍(hng)v 将数百之众(jing)度长絜大(du)(xi)v 比权量力(ling)万乘之势(shng)v 朝同列(cho)一夫作难(nn)通假字v 约从离衡(通“横”)v 合从缔交(通“纵”)v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v 赢粮而景从(通“影”)v 百有余年(通“又”)v 孝公既没(通“殁”)v 威振四海(通“震”)一词多义追亡逐北北 北收要害之郡将军战河北名词败逃的人名词作状语向北名词北方因力乘便因 因遗策因河为池介词趁着动词沿袭介词凭借以致天下之士致 致万乘之势而致千里动词招纳动词达到动词到达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固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人固有一死
17、名词险固的地势形容词牢固副词本来 延及孝文王延 秦人开关延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动词延续动词引进动词邀请因遗策振长策而御宇内策名词策略名词鞭子会盟而谋弱秦弱 弱国入朝不若孀妻弱子形容词的使动使削弱形容词弱小形容词年少包举宇内西举巴蜀举国欢庆杀人如不能举举动词夺取动词攻取形容词全形容词尽 不爱珍器重宝肥沃之地爱 吴广素爱人爱莫能助动词吝惜动词爱护动词隐而不露、心理愿意收天下之兵兵 行军用兵之道沛公兵十万名词兵器名词战争名词军队名词先前连词假使动词将近非及向时之地向 向吾不为斯役秋天漠漠向昏黑因利乘便乘 致万乘之势李白乘舟将欲行介词趁着、凭借 chng量词一车四马为一乘shng动词乘坐有席卷天下之意当
18、是时也,商君佐之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之东割膏腴之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有宁越之属为之谋有田忌之伦制其兵结构助词,的代词,代秦孝公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代词,代天下之兵指示代词,这类的指示代词,这类的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而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转折连词,却修饰连词,地转折连词,却结果连词,因而修饰连词,地古今异义v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因河为池)古:黄河今:泛指河流v 赢粮而景从古:担负今:输赢的“赢”v 山东豪俊并起古:崤山以东今:指山东省v 流血漂橹古:盾牌今:划船的工具九国之师师古:军队今:军队
19、的一个编制单位以为桂林、象郡古:以之为,把作为 今:认为名词活用例句活用类型释义席卷、包举、囊括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天下云集响应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赢粮而景从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内立法度,南取汉中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向南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词作动词招致履至尊而制六合名词作动词登上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名词作动词用破瓮作用草绳系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名词作动词称帝当王将数百之众名词作动词率领名词用作状语v()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v()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v()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并收要害之郡。v()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v()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
20、守藩篱,v()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v()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作用v 1、有表示比喻的。如例()、例();v 2、有表示处所、方向的。如例()例()。v 3、表示对人态度的。如鸿门宴一文中:“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您为我把他请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v 4、有表示用作工具的。如愚公移山一文中:“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即“用畚箕(把土石)运到渤海边”。动词活用例句活用类型释义约从离衡使动用法使离散序八州而朝同列使动用法使朝拜外连横而斗诸侯使动用法使争斗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动用法使退却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吞二周而亡诸侯矣)使动用法使灭亡流血漂橹使动用法使漂起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逃跑
21、的人/溃败的军队争割地而赂秦动词作状语争着形容词活用例句活用类型释义会盟而谋弱秦(以弱天下之民)形容词的使动使弱,削弱以愚黔首形容词的使动使愚蠢废先王之道形容词的使动使作废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容词作动词变小,变弱尊贤而重士形容词作动词敬重、看重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形容词做名词坚固的地势因利乘便形容词作名词有利的形势特殊句式v(一)判断句v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v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v(二)被动句v一夫作难而七庙隳。v为天下笑者,何也?v(三)宾语前置句v陈利兵而谁何。v崤函之固,自若也。v(四)状语后置句v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v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
22、、宋、卫、中山之君也。(五)省略句 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向郡 铸以(之)为金人十二 倔起(于)阡陌之中 威振(于)四海 身死(于)人手 委命(于)下吏翻译原则v 1、忠于原文(不能错译漏译,尤其是比较重要的字;尽量直译)。v 例句: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v 译成:不爱珍贵的器物、贵重的宝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错因:“爱”没有翻译出来,应译为“吝惜”。翻译原则v 2、文中如果出现特殊用法的词(如:通假、活用等),译文中一定要有所体现。例如:v 例句:外连衡而斗诸侯。v 错译:对外采取连衡的策略来拼斗诸侯。v 错因:斗,使动用法,使争斗。文言中,不及物动
23、词的后边有宾语时,这种不及物动词大都是使动词。这里,在“斗”的后边带有宾语“诸侯”。v 译文:对外采取连衡的策略来使(其他六国)诸侯相互争斗。翻译原则v 3、文中如果出现特殊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翻译时要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v 例句: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v 错译:锄头 枪把并不锋利于钩戟长矛呀!v 错因:于,介词,在形容词之后引出比较对象,相当于“比”。这是个介宾短语后置的句子,翻译时应把介宾短语提前做状语。v 译文:锄头 枪把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呀!翻译下列句子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2)会盟而谋弱秦3)追亡逐北4)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5)斩木为兵,揭竿
24、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6)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难句译注:1)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于是:连词连词,相当于相当于“因而因而”“”“之之”,助词助词,的的.译文译文:这样一来这样一来,秦国就毫不费力地取得了秦国就毫不费力地取得了(魏国魏国)黄河以西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的大片土地).).2)2)会盟而谋弱秦会盟而谋弱秦会盟会盟:聚在一起订立盟约聚在一起订立盟约.“.“盟盟”,动词动词,订立盟约订立盟约.文言中文言中,当用当用“而而”把动词把动词(或动词短语或动词短语)和名词连接起来时和名词连接起来时,这种这种名词就用作动词名词就用作动词.弱弱:使动
25、用法使动用法,使使弱。弱。译文译文:(:(他们便他们便)聚在一起订立盟约来谋划削弱秦国聚在一起订立盟约来谋划削弱秦国(的势力的势力).).3)3)追亡逐北追亡逐北亡亡:逃亡的败兵逃亡的败兵.北北:败逃败逃,这里指溃败的军队这里指溃败的军队.这句用了这句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互文的修辞手法.“.“追追”和和“逐逐”为互文为互文,“,“亡亡”和和“北北”为互文为互文.译文译文:追逐逃亡的败兵追逐逃亡的败兵.4)4)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信臣信臣:可靠的大臣可靠的大臣.陈陈:陈列陈列,布置布置.利兵利兵:锐利的兵器锐利的兵器.而谁何而谁何:喝问,盘查喝问,盘查译文译文:用忠臣的臣子
26、用忠臣的臣子,带领精锐的士兵带领精锐的士兵,陈列着锐利的武陈列着锐利的武器器,缉查盘问往来的人们缉查盘问往来的人们.5)5)斩木为兵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赢粮而景从.为为:当作当作.云云:作作“集集”的状语的状语,应译为应译为“像云一样像云一样”.景景:像像影子一样影子一样.译文译文:(:(他们砍伐树木作为武器他们砍伐树木作为武器,举起竹竿作为旗帜举起竹竿作为旗帜,天下人像天下人像浮云一样聚集起来响应浮云一样聚集起来响应(他们的号召他们的号召),(),(大家大家)担着粮食像影担着粮食像影子随形那样跟着子随形那样跟着(他们起来造反他们起来造反).).6)6)锄耰棘矜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非銛于钩戟长铩也于于:介词介词,在形容词之后引出比较对象在形容词之后引出比较对象,相当于相当于“比比”.译文译文:锄头、锄头、枪把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呀枪把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呀!崛起地理据固;拥地;君臣固守席卷;包举;囊括;并吞政策内;外成功拱手而取雄心第一段,交代秦的地理优势,政治雄心;概述商鞅变法与张仪连横的情况以及西河之战首告大捷的情况:总的是写秦孝公的功业,他为秦的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战国时期的场面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