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明威(l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是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有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乞力马扎罗的雪第五纵队。文题解读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海明威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写了剧本第五纵队,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与前两部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小说的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一、概述本文情节v一位来自圣卡洛斯的76岁老人,守着两只山羊、一只猫、四对鸽子相依为命,但内战到来,不
2、得不背井离乡,准备逃往举目无亲的巴塞罗那,但在逃难的途中实在太累,无力前行,而战争正在临近,他的命运让人担忧。二、环境描写 1、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扳着轮辐在帮着推车。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不动。他太累了,走不动了。2、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3、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空间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
3、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种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成为现实,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6、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4、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5、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1、交代地点、人物、事件;2、渲染战争将临的紧张气氛;3、表现出老人的孤独与无奈,预示了老人悲惨的命运;4、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性。作用:三、人物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
4、它们撇下了。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通过语言描写、神态描写,来表现老人对家乡的热爱,同时也表现了对家乡遭遇战火的无奈,从而表现出战争对于普通老百姓说造成的创伤。这自然引起人们对战争的谴责。讨论:分析这几段文字尤其是红色文字表现了老人哪些情感?(客观原因)1、老人因为体力不支,疲惫不堪;(主观原因)2、老人还有对故园的留恋;3、有对未来的茫然,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而使求生的欲望减退了。提问:明知此处即将成为战场,“我”两次劝老人离开,老人为什么不走?“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我想我现在再也走不
5、动了。”“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提问:这个句子中老人强调的是哪个词?隐含了怎样的意思?“只是”意味深长。这里交织着一种“怨”与“冤”的情感:我只是在照看动物,招谁了惹谁了?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在这个“只是”中隐藏着的是对战争的控诉。1、在老人的话语里,我们似乎能够看到,在他孤独的垂老之年,只有几个动物与他相依为命的晚景。然而,残酷的战争使这一无所有的老人失去了最后几位可依靠的伴侣。2、在老人眼中,动物的生命和人类的生命是一样可贵的,老人博大的爱心,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6、3、与残害生命的战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生命何其可贵,战争多么残酷!讨论:这位老人连自己的生命都难以自保,为何还念念不忘反复提到他的那几只动物?总结:老人是个什么样的人?老人只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是千千万万无辜受害者的代表。残酷的战争来了,将他的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所以通过对这样一个小人物的刻画,更能展现出战争的罪恶,对于表现小说的主题具有重要作用。总结:小说塑造”老人“这一形象的意义热爱故乡背井离乡热爱生命放弃生命(动物)热爱和平厌恶战争冰山理论“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冰山理论”就是:文本要简洁,即“少”;叙述者要不动声色,即“静”。海明威
7、认为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不要袒露出来。所有这一切被省略的东西,读者会通过自己的想像加以联接与弥补的。叙述人称和叙述角度 “我”是小说中的人物。采用第一人称和有限视角来叙述。“我”来讲故事的好处:首先,这种角度给了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仿佛这是一篇来自战场的报道,一个真实的特写,可以增加真实感和亲切感。其次,由“我”来讲故事,故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进行时”,使读者对故事的未来保持期待,吸引读者。缺点:由“我”讲故事,“我”所知道的内容有限,比如小说中老人的身份及未来,很难把故事完整地呈现出来。分析:“我”是谁?由“我”来说这个故事好处和缺点哪些?四、主旨v对
8、生命的怜悯与尊重v对战争的厌恶与控诉v对和平的期待与渴盼五、拓展:怎样认识战争?对比萨达姆时期与现在的伊拉克,简直天壤之别!萨达姆时期的巴格达,在80年代,巴格达是现代化的城市,夜晚灯壁辉煌。萨达姆死后的伊拉克,荒凉的市中心。萨达姆时期的巴士拉港口,傍晚,伊拉克人带着孩子在海边喝茶。伊拉克小孩的童年!叙利亚战争前后对比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战争始终蔓延不断。据统计,从地球上出现文明以来的5000多年中,人类先后发生了15000多次战争,有几十亿人在战争中丧生,人类共有300年是生活在和平环境中。即,每100年中,人类最少有90年是生活在战争状态中。战争的根源,说到底,就是人类中极度自私、贪婪、残暴之本性所铸成。因而,人类对于战争的书写,不能总是去歌颂战争的雄壮及其最后的胜利者,而更需要通过战争的残暴、战争的无情以及战争中人们关系的极端复杂性和人性中的顽劣与丑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