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六 单 元25 河中石兽u结构图解u主题解说这则故事用僧人、讲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在河里的石狮子的三种不同结论,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主观臆断。古今异义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包括以下四种情况: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词义缩小,如妻子,古义指妻子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词义转移,如走,古义是跑,今义是行走。词语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卑鄙,古义是中性词,今义是贬义词。如何判断古今异义词?1.利用语境分析,即根据该词出现的上下文语境来辨析。2.利用朗读时读音的不同或停顿分析,一个词的
2、读音和停顿不同,所表示的意思也必然会有所不同。3.利用比较互证法,运用词义本身的内在规律,通过词与词之间意义的关系和多义词诸义项的关系对比,较其异,证其同,达到探求和判定词义的目的。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u河干()圮()棹()u曳()铁钯()木杮()u湮()啮()臆断()npzhoypfiynniy2.下列各项划分停顿节奏错误的两项是()A.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B.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C.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D.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解析】B.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C.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BC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
3、)山门圮于河_(2)阅十余岁_(3)曳铁钯_(4)一讲学家设帐寺中_(5)湮于沙上_(6)沿河求之,不亦颠乎_(7)如是再啮_(8)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_ 倒塌年拖设馆教书埋没颠倒,错乱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依照4.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B.尔辈不能究物理。C.如是再啮,石又再转。D.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解析】A.固然/坚固;B.事物的道理、规律/一门学科;C.这样/判断词;D.知道。D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沿河求之,不亦颠乎?u_(2)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u_顺流而下寻找石兽,不是颠倒了吗?
4、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3)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u_(4)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u_u_(人们)依照他的说法(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外找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中一个方面的表面现象,不了解其中根本道理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1)一寺临河干_(2)竟不可得_(3)尔辈不能究物理_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靠近终了,最后研究、探求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_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并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
5、据理臆断”的道理。8.文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样理解其中的意味?_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而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他富于实践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2019荆门)u【甲】河中石兽(略)u【乙】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u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u(选自
6、司马迁史记)u【注释】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难:驳倒。易置:撤换。纵奇兵: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9.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竟不可得 竟然B.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C.佯败走假装D.而绝其粮道截断 A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山门圮于河介词,在B.如其言代词,他(的)C.以天下莫能当连词,因而D.而括易言之连词,表转折C1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B.【甲】文中寺僧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
7、性松浮”,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讲学家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力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只有老河兵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做出了正确推断。BC.【乙】文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赵括年轻时熟读兵法,后来接替廉颇为赵将,只知道按兵法行事,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打败。D.两篇选文都阐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甲】文中寺僧和讲学家都脱离实际、主观臆断,老河兵实践经验丰富,因而能提出正确的看法;【乙】文中赵括虽懂兵法却不会实际作战,因而战败。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u_(2)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u_u_这(石
8、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乙文参考译文】u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议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赵括)曾经和他的父亲赵奢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赵奢都不能驳倒他,但是并不称赞他。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打仗,是生死攸关的事情,而赵括太轻率地讨论它了。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u赵括代替了廉颇以后,全部改变了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军官。秦国的将军白起听说以后,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假装打败撤退,却截断赵军的粮道,把
9、赵军一分为二,赵军士气不能统一。被困四十多天,赵军非常饥饿,赵括亲自指挥精兵搏战,秦军用箭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于是数十万赵军投降了秦国,秦国将他们全部活埋了。u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u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u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u(选自刘基郁离子)1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期年出之_(2)莫不然矣_周年,满一年如此,这样14.工
10、之侨的琴最初不被国工认可,后来为什么又被众人视为珍宝?这一故事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_原因:工之侨把他的琴仿古化制作了,他人以为此琴为古珍。揭示现象:很多人都习惯从事物外表判定事物好坏,而不看本质。【参考译文】u有一个名叫工之侨的人得到一块上好的桐木,砍来做成了一张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发声和应声如金玉之声,自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他把琴献给太常寺(的主管人),(主管人)让优秀的乐师来看,乐师说:“(这个琴)不是古琴。”于是便把琴退还回来。u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把琴身画上残断不齐的花纹;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的款式;把它装在匣子里埋在泥土中。过了一年u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有个达官贵人路过集市看到了琴,就用一百两黄金买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乐官们传递着观赏它,都说:“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品啊!”u工之侨听到这种情况,感叹道:“这个社会真可悲啊!难道仅仅是一把琴吗?没有什么不是这样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