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64张).ppt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33091 上传时间:2025-11-06 格式:PPTX 页数:64 大小:583.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64张).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2021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64张).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2021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64张).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2021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64张).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2021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64张).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2021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64张).pptx_第6页
第6页 / 共64页
2021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64张).pptx_第7页
第7页 / 共64页
2021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64张).pptx_第8页
第8页 / 共64页
2021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64张).pptx_第9页
第9页 / 共64页
2021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64张).ppt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4页
2021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64张).ppt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4页
2021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64张).ppt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4页
2021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64张).ppt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4页
2021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64张).ppt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4页
2021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64张).ppt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4页
2021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64张).ppt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4页
2021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64张).ppt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4页
2021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64张).ppt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4页
2021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64张).ppt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4页
2021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64张).ppt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4页
2021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64张).pptx_第21页
第21页 / 共64页
2021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64张).pptx_第22页
第22页 / 共64页
2021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64张).pptx_第23页
第23页 / 共64页
2021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64张).pptx_第24页
第24页 / 共64页
2021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64张).pptx_第25页
第25页 / 共64页
2021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64张).pptx_第26页
第26页 / 共64页
2021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64张).pptx_第27页
第27页 / 共64页
2021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64张).pptx_第28页
第28页 / 共64页
2021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64张).pptx_第29页
第29页 / 共64页
2021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64张).pptx_第30页
第30页 / 共64页
2021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64张).pptx_第31页
第31页 / 共64页
2021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64张).pptx_第32页
第32页 / 共64页
2021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64张).pptx_第33页
第33页 / 共64页
2021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64张).pptx_第34页
第34页 / 共64页
2021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64张).pptx_第35页
第35页 / 共64页
2021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64张).pptx_第36页
第36页 / 共64页
2021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64张).pptx_第37页
第37页 / 共64页
2021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64张).pptx_第38页
第38页 / 共64页
2021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64张).pptx_第39页
第39页 / 共64页
2021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64张).pptx_第40页
第40页 / 共64页
2021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64张).pptx_第41页
第41页 / 共64页
2021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64张).pptx_第42页
第42页 / 共64页
2021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64张).pptx_第43页
第43页 / 共64页
2021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64张).pptx_第44页
第44页 / 共64页
2021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64张).pptx_第45页
第45页 / 共64页
2021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64张).pptx_第46页
第46页 / 共64页
2021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64张).pptx_第47页
第47页 / 共64页
2021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64张).pptx_第48页
第48页 / 共64页
2021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64张).pptx_第49页
第49页 / 共64页
2021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64张).pptx_第50页
第50页 / 共64页
2021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64张).pptx_第51页
第51页 / 共64页
2021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64张).pptx_第52页
第52页 / 共64页
2021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64张).pptx_第53页
第53页 / 共64页
2021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64张).pptx_第54页
第54页 / 共64页
2021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64张).pptx_第55页
第55页 / 共64页
2021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64张).pptx_第56页
第56页 / 共64页
2021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64张).pptx_第57页
第57页 / 共64页
2021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64张).pptx_第58页
第58页 / 共64页
2021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64张).pptx_第59页
第59页 / 共64页
2021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64张).pptx_第60页
第60页 / 共64页
2021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64张).pptx_第61页
第61页 / 共64页
2021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64张).pptx_第62页
第62页 / 共64页
2021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64张).pptx_第63页
第63页 / 共64页
2021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64张).pptx_第64页
第64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2-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核心知识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歌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分析评价作者运用这些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和效果。表达技巧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在这里我们重点对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构思立意等方面的技巧加以讲解。学案五-3-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表达技巧表达方式记叙、抒情、描写、说明、议论表现手法(艺术手法)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描写手法虚实关系、动静关系、远近上下关系象征、抑扬、白描、工笔对比、烘托、渲染、衬托、联想与想象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之间的关系修辞方法 比喻、拟人、

2、借代、夸张、排比、双关、反复、衬托、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结构形式 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浑然天成、画龙点睛等学案五-4-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典例导学1.修辞方法知识讲解设问方式高考对修辞方法的考查一般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方法,二是说明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此类题型所涉及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顶真、设问、反问等。高考对于修辞方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做具体分析,不能泛泛而谈。(1)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作用。(2)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诗歌某一句的妙处。(3)诗中某

3、句运用了某种修辞方法,试简析它的艺术效果。学案五-5-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典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春 近王 铚山雪银屏晓,溪梅玉镜春。东风露消息,万物有精神。索莫贫游世,龙钟老迫身。欲浮沧海去,风浪阔无津。注:王铚:曾为枢密院编修,因忤秦桧意,遭到贬斥。索莫:孤寂沮丧的样子。问:第一联写“山”和“溪”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试加以分析。(1)比喻比喻是用另一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事物做比方的修辞方法。一般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它的主要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答案答案关闭答案:首联写“山”和“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包裹着积雪的山峦像一道银色的屏风;

4、清澄的溪水像一面白玉的镜子。形象地展示出一幅春日将临的明丽画面。学案五-6-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2)比拟比拟包含拟人和拟物两种。拟人是赋予事物以人的行为特点,它使描绘的事物更形象,表意更丰富,表达的情感更感人。拟物是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彼物来写,可以给人以形象感、新奇感,收到生动而富有情趣的表达效果。学案五-7-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典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减字木兰花竞 渡黄 裳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问:这首词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方法,试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答案关闭答案:“飞出深深杨柳渚”

5、将舟拟比作鸟类。“飞”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群舟竞发的速度之快。(也可以分析“衔”,“衔”是龙舟的龙形生发出来的字眼,饶有情趣)学案五-8-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3)夸张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做艺术上的渲染,这种修辞方法叫夸张。夸张的作用是能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学案五-9-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典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登崖州城作李德裕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注:此诗为诗人63岁被贬至海南时所作,诗人被贬之前官至宰相。问:请从运用修辞和抒

6、发情感两方面分析“鸟飞犹是半年程”一句的妙处。答案答案关闭答案:这一句使用夸张手法。人不能像鸟那样自由地快速地飞翔,可是即使是鸟儿,也要半年才能飞到,极言自己离开京师之遥远。突出表现了诗人对京城深深的眷念之情,以及对回京之难的感叹。学案五-10-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4)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或借事物的局部(或特征)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的运用可以使语言简练、形象、含蓄。学案五-11-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典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秋斋独宿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和韦苏州秋斋独宿赵秉文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

7、枝不成宿。注: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问: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方法,并加以赏析。答案答案关闭答案: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渲染了寂静的气氛,流露出诗人的孤独无依。赵诗:借代。借“晕”代月,并配以“冷”字,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结构上引出下句。含蓄地道出内心的孤独凄凉。学案五-12-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典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竹枝词二首(其一)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注: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又名竹枝,原为四川东部一带的民歌。问:“

8、道是无晴还有晴”的“晴”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5)双关双关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性和同音等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含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双关可使诗歌的内蕴丰厚,余味深长。答案答案关闭答案:“晴”和“情”谐音双关,表面上说晴雨的“晴”(晴朗),实际上说情感的“情”(情感)(“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含蓄贴切地表现出抒情女主人公听到情郎的歌声时所产生的疑虑不安、含羞、惊喜等微妙复杂的情感。学案五-13-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2.表达方式知识讲解设问方式古代诗歌中的表达方式主要指记叙、抒情、描写、说明、议论等。高考中重点考查抒情、描写两类,并且描写和抒情的

9、技巧与后面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1)某诗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2)某诗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请加以赏析。(3)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本诗(词)是怎样表达作者情感的。(4)诗(词)中的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试简要分析。学案五-14-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1)抒情方式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抒情是古诗创作中运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它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直接抒情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就是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学案五-15-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典题】阅读下面这首

10、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年少行四首(其三)令狐楚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注:河湟:湟水流域及其与黄河合流的一带,这里是指被吐蕃统治者所侵占的河西、陇右之地。问:本诗后两句采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请简要分析。答案答案关闭答案:直接抒情。后两句直接展示了将士们的心声,不收复河湟一带失地,誓不回头眺望故乡。表达了将士们收复失地的决心、克敌制胜的爱国激情、为国捐躯的义无反顾和公而忘私的英雄主义精神。学案五-16-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间接抒情在分开讲解之前,须明确以下三点:1)借景抒情、寓(融)情于景和情景交融它们并无本质的区分,差别极为细微,所以有些答案,常将

11、“寓(融)情于景”和“情景交融”并列。在实际考试中“借景抒情”与“融情于景”是等同的,为保险起见,考生可将“借景抒情”与“融情于景”一起点出。2)“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a.前者用于写景诗中,后者多用于咏物诗中。b.前者的“景”一般由多个物象构成,后者一般只有一个物象,它是靠一个物象的众多方面构成“景象”。c.前者的近义语是“情景交融”,后者的近义语是“借物咏怀”,甚至是“象征”。3)其他如问及情与景的关系,可回答寓(融)情于景、借景生情、融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情写乐景、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等。学案五-17-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典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渔 家

12、 傲朱 服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比,和春付与东流水。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龟解尽留无计。寄语东城沽酒市。拚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问: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词上片是如何表现作者的情感的。a.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和情景交融答案答案关闭答案:上片借景抒情。写暮春时节,纤风细雨,烟笼杨柳,郁郁葱葱,万家屋舍,掩映在杨柳的青烟绿雾中;水流花落,春光将尽,惹人愁思,借湿花恋树寄寓人的恋春惜春,表现了词人的感伤情绪。学案五-18-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典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 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

13、,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注:商风:秋风。怆悢(ling):悲伤。问: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b.托物言志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寄情等手法,把自己的理想、人格、观点融于具体的事物中,咏物和咏怀合二为一。答案答案关闭答案: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诗人用林中的奇鸟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性和远大的志向。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学案五-19-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2)描写方式描写指用生

14、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做的具体描绘和刻画。描写的方式一般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细节描写、正侧面描写、白描等。白描白描主要用简练的文字描摹对象,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如实地勾勒出描写对象的情态面貌,具有传神和突出主体的作用。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学案五-20-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典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秋 怀欧阳修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注:包羞:于心不安,感到耻辱。问:该诗第二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绘秋景?这种手法的运

15、用有什么作用?答案答案关闭答案:第二联用了白描(或“意象并列”“名词叠用”亦可)手法。描绘出西风里酒旗招展、细雨中菊花盛开的秋日景象。质朴而清丽,也写出了诗人对自然、对生活的喜爱之情。学案五-21-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细节描写细节描写看似无关紧要,可有可无,其实都是诗人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一首诗歌,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揭示主题思想等作用。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诗借助生动的细节描写传递人物的思想感情,“临发又开封”这一行动细节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学案五-22

16、-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典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画 堂 春秦 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注撚(nin):持取,捻弄。“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答案答案关闭答案:这两句词的主要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也可答“动作描写”)。用“撚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学案五-23-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是指在一首诗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

17、以动写静,二是以静写动。动静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动态和静态相互结合,相互映衬。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以动衬静是以动态的景物来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的一种表现手法。鉴赏动静结合时,应当明确哪是动,哪是静。学案五-24-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典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西 江 月题溧阳三塔寺张孝祥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注:三塔寺:在今江苏溧阳市西七十里,傍三塔湖而建,寒光亭也在湖边。

18、问:这首词的下片是如何动静结合的?试简要赏析。答案答案关闭答案:步骤一:寒光亭下一碧万顷,犹如辽阔无际的蓝天,这是静;在这明丽如画的水天之间,一群沙鸥展翅飞起,自由翱翔,这是动。步骤二:一静一动,动静结合;有点有面,点面交映,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蓬勃的生气。学案五-25-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虚实结合“实”指的是眼前的、现实的景、物、人、事;“虚”指的是不在眼前的景、物、人、事,不是事实,为心中所想,梦中所见。虚和实之间或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或相反相成,形成强烈对比,从而突出中心。如李煜的虞美人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阑玉砌”是回忆中的景物。姜夔的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春风十里”

19、,实景是“尽荠麦青青”,通过描写昔盛更显出今衰。鉴赏虚实结合时,应当明确哪是虚,哪是实。学案五-26-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典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月 圆杜 甫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注: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未缺:指月圆。列宿:众星。问: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简要赏析。答案答案关闭答案: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的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该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

20、思念,寄托了诗人渴盼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学案五-27-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点面结合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点面结合的形式多样,可以是虚面上的实点,也可以是动面上的静点。鉴赏点面结合时,应当明确哪些是点,哪些是面。学案五-28-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典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阮 郎 归西湖春暮马子严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凌波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注:番腾:

21、同“翻腾”。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问: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简要赏析。答案答案关闭答案:步骤一:“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番腾妆束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是“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步骤二:勾勒写意,细节传神,点面结合,相互映衬,描写了苏堤的暮春之景。学案五-29-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正侧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多用于人物的刻画,正面描写指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直接表现人

22、物;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例如形容女子容貌美,“明眸皓齿、貌若天仙”为正面描写,“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则为侧面描写。在鉴赏正、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时,应当明确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学案五-30-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典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和王中丞闻琴谢 脁凉风吹月露,圆景动清阴。蕙风入怀抱,闻君此夜琴。萧瑟满林听,轻鸣响涧音。无为澹容与,蹉跎江海心。注:容与:徘徊犹疑。问:这首诗是怎样描写琴声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案答案关闭答案:步骤一:本诗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步骤二、三:前四句为侧面描写,通过描写清幽宁静

23、的秋夜景色,烘托了琴声的美妙;五、六句为正面描写,运用比喻手法写“琴声”,琴声如满林传遍的飒飒秋声,又如涧水发出的淙淙作响的轻鸣,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学案五-31-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3.表现手法知识讲解设问方式表现手法可以理解为艺术手法、写作手法等。重点考查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对比、衬托、象征、渲染、用典等。特别说明在前面“表达方式”中讲到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等也可归入表现手法。(1)这首诗(词)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2)试分析“”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3)请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诗句进行赏析。(4)试分析本诗(词)使用的表现手法。(

24、5)这首诗(词)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诗人的情感的?学案五-32-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1)对比对比是为了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诗歌的表达效果和感染力,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诗人在写作技巧上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封建贵族“朱门酒肉臭”的奢华生活和穷苦百姓“路有冻死骨”的悲惨命运对比得更加鲜明突出,形象地揭露出当时社会的悲惨丑恶状况。学案五-33-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典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九日和韩魏公苏 洵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

25、台。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注: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金罍:泛指酒盏。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问:“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答案答案关闭答案: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未绝壮志。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学案五-34-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2)衬托衬托又称“映衬”“陪衬”,就是利用其他一些近似或对立的事物当作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

26、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事物的性格更加突出,形象更加鲜明。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的是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来衬托的是反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此处用桃花潭水之深正衬汪伦对“我”的情谊之深。衬托与对比不同,衬托要分出主次,对比是两者分量相当,相得益彰。学案五-35-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典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登宝公塔王安石倦童疲马放松门,自把长筇倚石根。江月转空为白昼,岭云分暝与黄昏。鼠摇岑寂声随起,鸦矫荒寒影对翻。当此不知谁客主,道人忘我我忘言。注:本诗写于晚年闲居钟山时。宝公塔位于南京钟山,塔依山临水,地势险峻,是后人为纪念

27、南朝高僧宝志而建。筇(qing):竹杖。问:颈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答案答案关闭答案:步骤一:衬托。步骤二:老鼠走动的声音竟可摇破山间之寂静;鸦鸟在夜空中翻飞,其影可鉴。步骤三:“鼠摇”的声响不大,却可以听见,以动衬静,突出了空山古塔的幽寂。鸦飞夜空本应晦暗不明的,然而其影清晰可见,衬托出了月色的明朗。学案五-36-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3)象征象征是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托物言志,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的表现手法。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人运用了象征手法,表面上是写石灰,实际上石灰只是个象

28、征体,目的是写人的志趣情操,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石灰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象征诗人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学案五-37-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典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和李上舍冬日书事韩 驹北风吹日昼多阴,日暮拥阶黄叶深。倦鹊绕枝翻冻影,飞鸿摩月堕孤音。推愁不去如相觅,与老无期稍见侵。顾藉微官少年事,病来那复一分心?注:据吴曾能改斋漫录记载,这首诗是诗人因获罪被贬分宁县令时所作。问:赏析本诗象征手法的运用。答案答案关闭答案:颔联写疲倦的乌鹊,冒着寒冷,

29、绕着树飞着,它的影子在空中翻腾;飞往他乡的大雁,高高地几乎要碰到月亮,不时传来几声凄凉的鸣声。这里的倦鹊、飞鸿是贬谪中的诗人孤孑无依的身世的象征。学案五-38-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4)渲染渲染是用景物、环境或人物的行动、心理进行突出的多方面的形容、描绘或烘托,以营造某种气氛,表现人物的性格、情感,增强艺术感染力的表现手法,对景物环境多做正面的着力描写。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画面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渲染了春涧的寂静。学案五-39-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典题】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

30、成后面的问题。【双调】水仙子客乡秋夜赵善庆梧桐一叶弄秋晴,砧杵千家捣月明,关山万里增归兴。隔嵯峨白帝城,挨长宵何处销凝?寒灯一檠,孤雁数声,断梦三更。注:嵯峨:山高峻貌。问:本曲最后三句运用了烘托渲染的表现手法,试加以赏析。答案答案关闭答案:三更时分,作者梦中醒来,眼前一盏油灯,发出微弱的光芒,耳畔听到数声离群孤雁的悲鸣。渲染出清冷寂静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离乡在外内心的孤单、凄苦。学案五-40-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5)用典用典是中国诗歌创作的传统特色之一,分事典和语典两种。事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表明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语

31、典指引用或化用前人诗文名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即运用了冯唐的典故;杜牧的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中后庭花这一曲名也是运用典故的范例。学案五-41-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典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送魏大从军陈子昂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注:“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是霍去病推辞汉武帝为其建造房舍时所说。春秋时魏绛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晋国边患。“六郡雄”专指西汉时在边地立过功的赵充国。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曾经以卓越的

32、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登上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问:本诗主要用了什么艺术技巧?请简要分析。答案解析解析关闭解析:结合注释可知,本诗主要运用了典故。作答时先指明典故,然后分析用典的作用。答案解析关闭参考答案:用典。全诗运用了霍去病、魏绛、赵充国、窦宪等四个典故,肯定了魏大从戎是御边保国的壮举,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扬名塞外。学案五-42-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4.构思立意知识讲解设问方式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诗词的篇章结构即诗词的行文脉络以及情感内容的起伏变化。具体的构思技巧主要指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抑扬等。(1)分析诗歌在结构方面的技巧。(2)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

33、的?请简要分析。(3)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试简要分析。(4)这首诗结尾一句运用了什么技巧?请简要分析。学案五-43-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典题】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的问题。渡百里湖查慎行湖面宽千顷,湖流浅半篙。远帆如不动,原树竞相高。岁已占秋旱,民犹望雨膏。涸鳞如可活,吾敢畏波涛?注:涸鳞:比喻处于窘困境地、亟待救援的百姓。问:诗歌的尾联在谋篇布局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1)卒章显志诗言志,卒章显志作为一种言志的方式,是指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这种构思立意追求的是“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答案答案关闭答案:本诗卒章显志。诗歌前三联描写了湖面宽阔,湖水较浅,船

34、行速度缓慢,岸边的树木越显高大,百姓在盼望下雨的情景。最后一联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只要能让百姓得到雨水缓解旱情,即使自己渡湖时遇到风浪也在所不惜。学案五-44-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2)以景结情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学案五-45-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典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 稹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注:元和五年(810),元稹因弹劾不

35、法官吏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元和十年(815),白居易因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问:这首诗尾句在写法上与前三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答案关闭答案:前三句是叙事抒情,尾句是以景结情。诗人借暗风寒雨渲染悲凉气氛,将自己的惋惜、愤懑、痛心等诸多情感融于景语之中。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学案五-46-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3)抑扬抑扬是对要褒扬的人或物先写其不足,对要贬损的人或物先写其长处。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无论哪种表现形式,都是为了突出后者,强调后者。学案五-47-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典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卜 算 子海棠为风雨所损

36、刘克庄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注: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大业,却屡遭当权者的排挤、压制和迫害。问:上片写“道是天公不惜花”,下片写“道是天公果惜花”,二者是怎样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答案关闭答案:本诗运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上片“道是”是扬,下片“道是”是抑,欲抑先扬。抑扬之间流露出词人对大自然风雨摧残花事的不满,以婉约之笔曲折地表达了自己才不见用、遭受压抑的愁苦情怀,流露出对当权者压制、迫害和摧残人才的不满。学案五-48-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解题指津表达技巧题解题三步骤虽

37、然表达技巧分为四大类,每大类又分多种技巧,但是从高考及实际解题来看,其解题步骤是一样的,均需采用三步法(在运用时“步骤二”“步骤三”顺序可调整)。具体如下:步骤一:明技巧(若题干中已明确所赏析的技巧,此步可省略)常考技巧具体参见下面每大类的讲解。步骤二:释运用 结合诗句具体阐释如何运用表达技巧。步骤三:析作用 主要从对形象、意境、结构和情感等方面的作用分析。学案五-49-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易混淆的表达技巧辨析1.烘托/渲染烘托和渲染原都是中国绘画的一种技法,前者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烘托,使物象的特征更加突出;后者一般在需要强调突出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中的形象更鲜明突出。现广泛

38、运用于文学艺术创作,也是两种为突出事物特征的迥然不同的描写手法。烘托主要指用乙物来托甲物,使甲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是侧面描写的一种方式。根据甲物和乙物的关系,烘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形式;根据甲、乙物的对象特征,烘托又可具体分为以下几类:(1)以人烘托人。如乐府诗陌上桑中诗人分别借“行者”“少年”“锄者”等人的反应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学案五-50-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2)以物托物。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全诗除了首句点明描写对象“微雨”外,其余都是通过描写其他景物来写“雨”的,诗人成功

39、运用以物托物的艺术手法,仿佛使人感觉到船帆上、鸟羽上、天际上、大树上全都笼罩着蒙蒙细雨。又如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诗中描写的对象是夜雪,但诗人却从触觉(衾枕冷)、视觉(窗户明)、听觉(折竹声)烘托出雪之大、之猛。学案五-51-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3)以物托人。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的前两句通过对冬天恶劣环境的烘托,刻画了钓叟的独特个性及其乐观豁达的情怀。又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三次描写月光,分别烘托出了琴声的美妙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学案五-52-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渲染在文学创作中主要是指通过

40、对环境、场景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等细节描写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表达效果,它主要是从正面来描写对象的。如乐府诗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首诗开头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景致图。后四句以东西南北方位的变化和鱼儿的活动为中心,显得活泼、自然、有趣。采用复沓句式而略有变化,更令人联想到采莲人在湖中泛舟来往、歌声相和相应的情景。诗中没有一字直接写人,但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渲染,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使人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气,联想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又如杜甫兵车行中的第一段,作者着意描绘了送别的场面,从而表达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之

41、情。学案五-53-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2.衬托/对比/烘托诗词中描写的景物往往不止一个,其地位也不是并列的。“衬托”“对比”“烘托”这组术语就反映了景物描写的角度和主次关系。衬托和对比都是把一些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而突出另一事物的特征。但二者有着鲜明的差异:对比主要强调事物间的差异性,所列举的事物都是并列关系,无主次之分。如李白的越中览古、姜夔的扬州慢等怀古、凭吊类的诗歌大多通过古今对比来表达物是人非的伤感或黍离之悲。而衬托是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所列举的事物间有主有次,并非平等、并列关系。学案五-54-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衬托和烘托手法的异同:相同点是所列举的事物间都有主次之分,都

42、是为强调突出主要事物的特点。当二者所列举的事物不止一个时,这两种手法可以通用。但衬托只是烘托的一种具体形式,烘托是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主要事物不一定交代出来;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得交代,二者相互映衬。烘托必须采用多个次要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而衬托可以是一对一的映衬,也可以是多对一的映衬。学案五-55-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正衬和反衬的异同,这两个术语是衬托手法的两种具体运用。正衬是指用相同性质或特点的事物来衬托。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以“江碧”衬“鸟白”,以“山青”衬“花红”,颜色与景物相映成趣。反衬是利用事物的对立面来衬托另一事物

43、。这种手法在借景抒情诗中运用十分广泛而典型,一般分为:以乐景写哀情和以哀景写乐情。前者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借春日的美景来反衬词人的离别情感;后者如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借助天山恶劣的环境来表达戍边战士的乐观的情怀。学案五-56-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3.白描/工笔白描本是中国画技法的一种,一般用墨线粗线条勾勒,不着颜色,移用到文学创作上,即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简洁明了地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手法。采用白描手法写的诗歌,看似平淡,细细品味,却意味深长。如孟浩然的春晓、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都惜墨如金,分别用粗线条勾勒出春天的景象和诗人归隐田园的情景。学案五-57-学案三学案

44、四学案一学案二工笔是对事物注重局部细节描写,对之进行精雕细刻、浓墨重彩的描写。如王维的待储光羲不至:“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诗人紧扣题目中的“待”字,描写了诗人等待客人到来的种种情景:清早启门待客来,但坐立不安,时坐时起。接着又描写听觉上的幻境,然后又通过景物描写(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从早到晚,友人还是没有来,而是自己多情(空复情)。在诗中,诗人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动作、神态、心理、景物),表达了盼望好友到来的急切心情以及好友未至的怅惘心情。学案五-58-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4.虚实相生/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和

45、动静结合是古诗词中描写景物最常用的两种角度。在高考命题中,分析诗词虚实和动静手法的题目出现频率较高,考生在具体辨析时也容易混淆。虚实相生在诗词中是指现实中的景、物、事与想象中的景、物、事互相映衬,相互渗透和转化,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种思想或情感的艺术手法。它能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情趣。学案五-59-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在文学作品中,“实”与“虚”只是相对的,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景、物、境,包括客观的、具体的、有据的、有形的、已知的、现实中的、眼前耳濡目染的各种“象”。所谓“虚”是指虚拟的景、物、境,包括主观的、无形的、无据的、假

46、设的、已经过去的或者未来将出现的景象,还包括梦境和神仙鬼怪世界等。如在柳永的雨霖铃一词中,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是虚写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物实情,写词人与心上人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下片主要描写了别后生活的设想,全是虚写。全词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别离时的依依不舍的心情。又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古风(西上莲花山)及李清照的渔家傲记梦三首游仙诗都是通过描写光怪陆离的仙境来反映现实社会的黑暗。学案五-60-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在诗词中,虚景与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鲜明的对比来突出中心。如姜夔的扬州慢中虚写了昔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华景象,实写了经过战乱后

47、的“尽荠麦青青”的凄凉景象,一实一虚两幅画面对比鲜明,深切抒发了词人的黍离之悲。有时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关系来突出中心。如欧阳修的踏莎行,上片实写,通过初春景象来反衬行人的离别愁绪,下片虚写,通过假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相,来写愁思,妻子思念丈夫,丈夫想念妻子。动、静是对诗词中的景、物作动态或静态角度的描写,它往往通过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来生动形象地写出景物的特征或寄寓作者的思想情感。动、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境和意趣。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在前三联中成功地运用了动静结合和虚实结合的手法,为读者描绘了一幅静谧、恬淡的田园图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为后面作者表达归隐思想做了铺垫

48、。学案五-61-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5.比喻/象征比喻就是打比方,它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使语言表达更生动形象。比喻的基本结构包括本体、喻体、比喻词三部分,从形式上看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琴声高低变化:“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诗人用“急雨”“私语”“大小珍珠”来比喻琴声高低变化的情景。如骆宾王的咏蝉在第五、六句中,纯用比喻修辞方法:“露重”“风多”比喻社会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受压制。蝉如此,人也如此,全诗诗人以蝉自喻,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情感。学案五-62

49、-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象征一般借助描写具体形象的外在特征来表现某种抽象深邃的概念、思想、情感。象征的本体意义与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写,会使读者产生由此及彼的某种联想,从而领会艺术家所表达的思想、观点、情感等抽象的意义。象征根据人们习惯和约定俗成,往往选择人们所熟悉的象征物作为本体,表达一种特定的思想意蕴。如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等。象征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也可使复杂深刻的道理浅显化、单一化等。学案五-63-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在诗词中,松竹梅菊、日月星辰、飞禽走兽等自然万象往往被人们赋予某种情感和

50、象征意义,作者借助它们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都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梅的形象表达作者的理想追求,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总之,比喻与象征有着很大的差别:前者本体和喻体之间要求“形似”或者“神似”,后者象征意义与本体事物间要求“神似”;前者是以物比另物,比喻的对象是让人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对象,后者是以物显义,即不把意思直接说明而让读者去联想、领会,象征意义往往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前者只限于修饰语句,后者作为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法,主要立足全文,至少是文章的一层或一个段落。学案五-64-学案三学案四学案一学案二对应训练 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后面的问题。【双调】水仙子咏 江 南张养浩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注:芰:菱角。飐:因风而颤动、飘扬。问:请赏析此小令在写景上的表现手法。答案答案关闭答案:此小令在写景的表现手法上灵活多变:远近结合。开笔瞭望大江远山,逐渐由远入近写到两岸人家,池塘芰荷,沙洲水禽。动静结合。流水生烟,山岚耸翠,一动一静;画檐芰荷,安静恬淡,而沙鸥在舞,珠帘在卷,在宁静之中显出一派生机。学案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