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一粒沙里见世界单元风向标“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一根金黄的麦穗预示五谷丰登,一丝微笑能透露出内心的温暖。小处着墨、大处着眼,运笔于一事一物的细部,在细微处领悟大意,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学习时要理解散文中小与大的关系,体会文中蕴涵的深刻思想。课标定位知识和能力掌握课文中重要的词语,识记有关文学常识,了解作者的创作特色。过程和方法理解现代散文中“小”与“大”的关系,分析课文中对比手法的作用,体会想象在课文中的作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美好的情操。学习建议1理解散文中想象的作用。想象在散文创作中具有重要意义。想象创造的艺术之“虚”,可以为生活之“实”
2、插上翅膀,使文章显得丰满、生动,富有艺术感染力。2理解课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对比是散文常用的艺术手法,它通过选择合适而恰当的参照物,将“本体”和“比体”进行对照,从而收到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彰显事理的内在逻辑的表达效果。3理解现代散文“小”与“大”的关系。都江堰都江堰“流泻出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这就是:李冰的伟大精魂、李冰父子因其贴近苍生的生命实践而被人们供奉在二王庙里,世代接受人们的祭祀、膜拜。这或许不是李冰父子的本意,但却是民众的愿望,是历史的愿望。都江堰安详地卧在成都平原上,毫不张扬,毫不炫耀,像一位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但只要清流不断,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学习本文,要理解文章对都江
3、堰水流的生动描述,理解文章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中心的写法,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兴修水利、为民造福的功业的高度评价。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散文作家。余秋雨的散文,有一种浸润着历史沧桑的困惑,以及走出这种困惑的使命,即他自己所谓的“文化苦旅”。这种使命意识让他把自己鲜活的文化生命融入了笔端,将一座“精神道场”弥漫于天地之间,既有着对历史的洞察,又有对现实的忧患,对未来的执著,对人生以及对整个人类文化的感悟。有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等。1注字音加点字读音加点字读音惊悸遴选邈远浚理汩汩长锸修缮圭臬众目睽睽衮衮澄澄澈澄沙2.写汉字词语易错字词语易错字都江ynto
4、略y苗助长do草Yn城to天yn旗息鼓w土可j棉o蹴jyo娆3.解词义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膜拜:跪在地上举两手虔诚地敬礼。圭臬:比喻标准或法度。冰清玉洁:像冰那样清澈透明,像玉那样洁白无瑕。比喻人的操行清白(多用于女子)。惊悸:因惊恐而心跳得厉害。废弛:原指法令、政令等松弛而变得无约束力,这里指失去原有的作用。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4辨用法众目睽睽十目所视现在的小偷真是胆大,竟然在_之下撬锁行窃。古人云,“_,十手所指”,众人监督的作用,可长正气灭歪风。两者都有“在众人注视下”之意。“众目睽睽”指众人的目光都在注视;“十目所视”指个人的言论、行动总是在群众的监督之下,不允许做坏事,
5、做了也不可能隐瞒。答案: 1jmiog gshnku kuchngdnglnjnchgu nign gn2堰揠郾偃掬鞠韬稻滔沃袄妖4众目睽睽十目所视1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点评:这开篇一句,起笔突兀峻急,评价热烈精警,不只引起人们迫切读完下文的渴念,其更大的巧妙在于有效地规范着作者的思想沿着思维的河床流淌,不动声色而又举重若轻地确立了都江堰一文整体的文路。对比是本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中国历史上,作为体现深厚人文底蕴的重大工程,能够与都江堰比肩的也只有长城了。这是一个大家认同的事实,这却也是一个创造性的发现。2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
6、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点评:“灵动的生活”是指都江堰直到今天依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将一直延续下去。将都江堰比喻为乡间母亲,显示了它不炫耀、无所求、默默奉献的精神。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刻画出都江堰的本质特征:它像母亲一样滋润和濡养着中华民族。3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而后于他不知多少年的厚厚典籍,却早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点评:其一,因为他的这点学问是水利界的重要成果,说“水气淋漓”显得形象生动。其二,是为了与厚厚的典籍“风干松脆”对举。这里的典籍,是另一种政治纲领的代名词,它们貌似堂皇威严,却
7、早已腐朽不堪,失去了活力;而李冰的学问,渗透着利民富民的思想,造就了都江堰的辉煌,当然“水气淋漓”。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写李冰手中紧握着长锸?作者借一个作家的话,“向现代官场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这和李冰的形象有何关系?提示:文章着意描绘了屹立在滔滔江流中的李冰的“原始造型”:“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长锸”在文中是一种浚理、消灾、滋润、濡养、忠于职守、造福于民的本领和精神。反复写“长锸”,表明了作者对务实、恤民、术有专攻的为官精神的赞美。作者借一个作家的话,是为了把笔触从历史评价直接
8、延伸到现实。极富特色的语言作者力避熟语,追求自出机杼的个性化语言,如“野山荒漠”“颓壁残垣”“濡养”“卑处一隅”“心魄俱夺”“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股股叠叠”等词语,或改造熟语,或创造新词,体现了作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匠心,给读者以新鲜的感受。另外,“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等体现了作者对语言进行“陌生化”处理的艺术能力,“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以使命为学校”等语言表述则形象幽默,富含哲理,给人启发。作者对“四字词语”非常偏爱,除了上面所列举的诸多“四字词语”之外,如“渐觉滋润”“地震前兆”“海啸将临”“山崩即至”“急于趋附”“陡然一惊”“急流浩荡”“大地
9、震颤”等“四字词语”在文章中翩跹而至,使文章读来很有气势。比喻手法的使用。文章多次使用了比喻手法。以“乡间母亲”比喻都江堰,以“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比喻“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的都江堰水流,以“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的连串喻体比喻都江堰的“骚动”和“声音”等,这些比喻手法的使用使得文章生动形象。一、语基落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惊悸/骐骥邈远/藐视汩汩/汨罗江边B濡养/儒生 修缮/黄鳝 郾城/偃旗息鼓C遴选/嶙峋 浚理/狻猊 长锸/无心插柳D澄澈/澄沙 不坍/彤云 桎梏/无可奉告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眩耀灌溉濡养卑处一隅B
10、旱涝废驰修缮冰清玉洁C邈远不坍浚理衮衮诸公D韬略圭臬霭然众目睽睽3下列句子中,有两个用了比喻,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母亲永远想念我,如同我永远想念她一样。耳朵里好像真的听见一片琅琅的读书声。春夏秋冬,四季的旋律各有不同,而夏天就是这样的一串音符ABCD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7题。都江堰(节选)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连葛洲坝都看过了,它还能怎么样?只是要去青城山玩,得路过灌县县城,它就在近旁,就乘便看一眼吧。因此,在灌县下车,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在街上胡逛,一心只想着青城山。
11、七转八弯,从简朴的街市走进了一个草木茂盛的所在。脸面渐觉滋润,眼前愈显清朗,也没有谁指路,只向更滋润、更清朗的去处走。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不知是自己走去的还是被它吸去的,终于陡然一惊,我已站在伏龙观前,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颤。即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这里这样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聚会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
12、,踊跃着喧嚣的生命。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已经咆哮到让人心魄俱夺,也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位。阴气森森间,延续着一场千年的收伏战。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4在未看到都江堰之前,作者是怀着什么样的感情去
13、的?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5都江堰的水在作者笔下有什么特点?6在这一部分中,作者的感情有变化吗?有什么变化?7在这一部分中,作者描写都江堰的水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举一例,写一段赏析的文字。答案: 1D解析:A项,j,mio,g/M;B项,r,shn,yn;C项,ln,jn/sun,ch;D项,chng/dng,tn/tng,/o。2C解析:A项,“眩”应为“炫”;B项,“驰”应为“弛”;D项,“霭”应为“蔼”。3A解析:判断是否是比喻句不能只看有无所谓的“比喻词”。构成比喻要满足以下条件: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且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点。母亲“想念我”与“我”“想念她”本质是相同的
14、,不是比喻。其中的喻词“如同”表同类相比。中的喻词“好像”是表示想象。均不是比喻。4作者的“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从中可以看出他开始对都江堰毫不感兴趣,根本不在意。这与后来真正见到都江堰时的震惊形成对比,是欲扬先抑的写法。5飞奔喧嚣,撒野咆哮,充满生命力。6有变化。作者先是“懒懒的”“散散的”,毫无兴趣;接着“有些异常”“陡然一惊”,为眼前的都江堰所震惊;然后对都江堰的水的生命力不由自主地赞叹。7拟人。例如,“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这段文字运用拟人手法,以泼墨般的气势描写了都江堰飞奔喧嚣的水,撒野咆哮的水,充满生
15、命力的水。写水又不止于写水,而是要写出水背后的人来。莫高窟(节选)余秋雨第三天一早,我又一次投入人流,去探寻莫高窟的底蕴,尽管毫无自信。游客各种各样。有的排着队,在静听讲解员讲述佛教故事;有的捧着画具,在洞窟里临摹;有的不时拿出笔记写上几句,与身旁的伙伴轻声讨论着学术课题。他们就像焦距不一的镜头,对着同一个拍摄对象,选择着自己所需要的清楚和模糊。莫高窟确实有着层次丰富的景深,让不同的游客摄取。听故事,学艺术,探历史,寻文化,都未尝不可。一切伟大的艺术都不会只是呈现自己单方面的生命。它们为观看者存在,它们期待着仰望的人群。一堵壁画,加上壁画前的欷歔和叹息,才是这堵壁画的立体生命。游客们在观看壁画
16、,也在观看自己。于是,我眼前出现了两个长廊艺术的长廊和观看者的心灵长廊,也出现了两个景深历史的景深和民族心理的景深。如果仅仅为了听佛教故事,那么它多姿的神貌和色泽就显得有点浪费。如果仅仅为了学绘画技法,那么它就吸引不了那么多普通的游客。如果仅仅为了历史和文化,那么它至多只能成为厚厚著述中的插图。它似乎还要深得多,复杂得多,也神奇得多。它是一种聚会,一种感召。它把人性神化,付诸造型,又用造型引发人性,于是,它成了民族心底一种彩色的梦幻、一种圣洁的沉淀、一种永久的向往。它是一种狂欢,一种释放。在它的怀抱里神人交融,时空飞腾,于是,它让人走进神话,走进寓言,走进宇宙意识的霓虹。在这里,狂欢是天然秩序
17、,释放是天赋人格,艺术的天国是自由的殿堂。它是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佛教理义已被美的火焰蒸馏,剩下了仪式应有的玄秘、洁净和高超。只要知闻它的人,都会以一生来投奔这种仪式,接受它的洗礼和熏陶。这个仪式如此宏大,如此广。甚至,没有沙漠,也没有莫高窟,没有敦煌。仪式从海港的起点已经开始,在沙窝中一串串深深的脚印间,在一个个夜风中的帐篷里,在一具具洁白的遗骨中,在长毛飘飘的骆驼背上。流过太多眼泪的眼睛,已被风沙磨钝,但是不要紧,迎面走来从那里回来的朝拜者,双眼是如此晶亮。我相信,一切为宗教而来的人,一定能带走超越宗教的感受,在一生的潜意识中蕴藏。蕴藏又变作遗传,下一代的苦旅者又浩浩荡荡。为什么
18、甘肃艺术家只是在这里撷取了一个舞姿,就能引起全国性的狂热?为什么张大千举着油灯从这里带走一些线条,就能风靡世界画坛?只是仪式,只是人性,只是深层的蕴藏。过多地捉摸他们的技法没有多大用处,全心全意的成功只在于全身心地朝拜过敦煌。蔡元培在本世纪初提出过以美育代宗教,我在这里分明看见,最高的美育也有宗教的风貌。或许,人类的将来,就是要在这颗星球上建立一种有关美的宗教?(选自东方出版中心1992年版文化苦旅)节选部分的内容写了莫高窟文化是多角度的,供不同的人满足自己的需求,这便是它的成功之处。莫高窟文化以宗教形式出现,却蕴涵着更多的美育素材。文章写作技巧纯熟,多处运用排比手法,文笔学者风范十足,把读者吸引到文学的宏大与强烈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