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06-1 《老子》四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必备精品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32123 上传时间:2025-11-06 格式:PPTX 页数:61 大小:1.3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06-1 《老子》四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必备精品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06-1 《老子》四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必备精品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06-1 《老子》四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必备精品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06-1 《老子》四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必备精品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06-1 《老子》四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必备精品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06-1 《老子》四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必备精品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6页
第6页 / 共61页
06-1 《老子》四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必备精品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7页
第7页 / 共61页
06-1 《老子》四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必备精品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8页
第8页 / 共61页
06-1 《老子》四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必备精品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9页
第9页 / 共61页
06-1 《老子》四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必备精品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1页
06-1 《老子》四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必备精品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1页
06-1 《老子》四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必备精品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1页
06-1 《老子》四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必备精品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1页
06-1 《老子》四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必备精品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1页
06-1 《老子》四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必备精品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1页
06-1 《老子》四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必备精品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1页
06-1 《老子》四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必备精品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1页
06-1 《老子》四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必备精品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1页
06-1 《老子》四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必备精品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1页
06-1 《老子》四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必备精品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1页
06-1 《老子》四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必备精品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21页
第21页 / 共61页
06-1 《老子》四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必备精品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22页
第22页 / 共61页
06-1 《老子》四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必备精品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23页
第23页 / 共61页
06-1 《老子》四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必备精品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24页
第24页 / 共61页
06-1 《老子》四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必备精品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25页
第25页 / 共61页
06-1 《老子》四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必备精品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26页
第26页 / 共61页
06-1 《老子》四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必备精品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27页
第27页 / 共61页
06-1 《老子》四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必备精品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28页
第28页 / 共61页
06-1 《老子》四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必备精品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29页
第29页 / 共61页
06-1 《老子》四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必备精品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30页
第30页 / 共61页
06-1 《老子》四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必备精品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31页
第31页 / 共61页
06-1 《老子》四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必备精品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32页
第32页 / 共61页
06-1 《老子》四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必备精品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33页
第33页 / 共61页
06-1 《老子》四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必备精品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34页
第34页 / 共61页
06-1 《老子》四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必备精品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35页
第35页 / 共61页
06-1 《老子》四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必备精品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36页
第36页 / 共61页
06-1 《老子》四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必备精品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37页
第37页 / 共61页
06-1 《老子》四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必备精品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38页
第38页 / 共61页
06-1 《老子》四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必备精品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39页
第39页 / 共61页
06-1 《老子》四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必备精品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40页
第40页 / 共61页
06-1 《老子》四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必备精品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41页
第41页 / 共61页
06-1 《老子》四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必备精品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42页
第42页 / 共61页
06-1 《老子》四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必备精品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43页
第43页 / 共61页
06-1 《老子》四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必备精品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44页
第44页 / 共61页
06-1 《老子》四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必备精品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45页
第45页 / 共61页
06-1 《老子》四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必备精品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46页
第46页 / 共61页
06-1 《老子》四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必备精品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47页
第47页 / 共61页
06-1 《老子》四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必备精品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48页
第48页 / 共61页
06-1 《老子》四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必备精品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49页
第49页 / 共61页
06-1 《老子》四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必备精品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50页
第50页 / 共61页
06-1 《老子》四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必备精品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51页
第51页 / 共61页
06-1 《老子》四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必备精品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52页
第52页 / 共61页
06-1 《老子》四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必备精品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53页
第53页 / 共61页
06-1 《老子》四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必备精品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54页
第54页 / 共61页
06-1 《老子》四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必备精品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55页
第55页 / 共61页
06-1 《老子》四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必备精品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56页
第56页 / 共61页
06-1 《老子》四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必备精品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57页
第57页 / 共61页
06-1 《老子》四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必备精品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58页
第58页 / 共61页
06-1 《老子》四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必备精品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59页
第59页 / 共61页
06-1 《老子》四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必备精品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60页
第60页 / 共61页
06-1 《老子》四章-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课前预习必备精品课件(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_第61页
第61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学习目标1.翻译课文。2.领悟老子四章的思想内涵。3.探究儒道之异同。返回教学重点一、对一、对老子四章老子四章所阐释所阐释思想的深层认识。思想的深层认识。二、关于文中所论美丑、二、关于文中所论美丑、善恶、有余和不足的认识。善恶、有余和不足的认识。范曾老子出关图相关图片背景简介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强大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唯命是从了,他们有的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别的诸侯国。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次。背景简介返回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

2、侯混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功,强作妄为。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命。结果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老子试图建立一个适合于所有事物的理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老子认为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转化的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公元前571年诞生,春秋时期楚国人

3、。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老子道家著作,亦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相传为春秋末年老子所著。老子現一般认为编定于战国中期,存有老子本人的思想。老子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一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历代关于道经、德经的次序、真伪多有争论。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德经在道经前,为現存最早的老子 抄本。老子提出一个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有很大影响

4、,还涉及到兵法、天文、养生等方面,道教奉之为主要经典,称道德真经。历代注解达百部,主要有西汉河上公注,魏王弼注,宋林希逸道德真经口義,明焦竑老子翼,清畢沅老子道德经考异等。近人马敘抡有老子校注、高亨有老子注释。现存最早的手抄本史记载(老子)“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史记)。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的核心

5、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老子介绍老子介绍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但

6、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返回第1则第11章【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译文】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第1则第11

7、章【原文】“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译文】用泥土烧成的器皿,当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这样才有了器皿的作用。以为:是“以为”,把作为 用:作用。第1则第11章【原文】“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译文】开窗户造方子,当中是空的所以可以放东西和住人,这样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户牖:窗户。第1则第11章【原文】“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原文】所以“有”利的存在,“无”才会发挥作用。故:所以。为:发挥。【老子的结论】总结上面所讲,总结上面所讲,“有之以为利有之以为利”这里的这里的“有有”可以被解释可以被解释为有利条件,为有利条件,“无之以为用无之以为用”这里的这里的“无无”可以被解释为

8、可以被解释为使得有利条件发挥作用。使得有利条件发挥作用。“有无相生有无相生”“利,用利,用”也是一样是不可分离的,这个也就是也是一样是不可分离的,这个也就是“道道”。这个只是一般的比较浅显的道理,解释起来比较容易,说这个只是一般的比较浅显的道理,解释起来比较容易,说多了只会是故弄玄虚。三十根辐条连在一个轮毂上,当毂多了只会是故弄玄虚。三十根辐条连在一个轮毂上,当毂心凿空,可以插上车轴当作车轮用。和泥制作器皿,当泥心凿空,可以插上车轴当作车轮用。和泥制作器皿,当泥坯成形拥有一个器皿的储物空间,可以用作器皿来储物。坯成形拥有一个器皿的储物空间,可以用作器皿来储物。在房子的墙壁上开凿出一个窗户,有了

9、这个透光透气的窗在房子的墙壁上开凿出一个窗户,有了这个透光透气的窗户,那么整个房子就可以让人来居住。所以拥有一个实体户,那么整个房子就可以让人来居住。所以拥有一个实体的东西是一种财富,把这个东西稍稍改造、挖空,使之产的东西是一种财富,把这个东西稍稍改造、挖空,使之产生一种灵动,能与外界的事物相互结合,相互作用,就有生一种灵动,能与外界的事物相互结合,相互作用,就有了用处。了用处。第2则(第24章)【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译文】抬起脚尖想提高自己的高度,反而会站不稳。跨者不行 把正常的两步并作一步走路,反而不会走快。企:这里的“企”不是企业的者的意思,是提高提升自己的意思。第2则(第24

10、章)【原文】“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译文】凭着自己的眼睛去看反而看不清。只凭着自己的主意去判断事情,反而不会分清是非。自我夸耀的人反而没有功劳。自大自满的人反而不会长久。自矜:自大自满。自伐:自我夸耀。第2则(第24章)【原文】“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译文】如果从“道”的方面来说:上面的行为都是多余、累赘不堪的东西,就如同剩饭、赘瘤一样,百害而无一利。所以修道的人一定要避免它,不要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的身上。【老子的结论】老子在本章阐述了一些反面的行为,这里让我想起了上一章的那就“故教从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都

11、是告诉世人要有道德,如果做最真的自己不失道德。体道 悟道 守道 得道。下面请看立志故事。【理解课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意思是说欲速则不达;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人能修到这些德行已算不易,可是,这些对于道来说只能是赘行。可见,道之大啊,包容一切也是说真正的道是自然而然不加任何修饰的。第3则(第33章)【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译文】了解他人的人,只能算是聪明。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有智慧。知:了解。智:聪明的人。自知:是“知自”,了解自己。第3则(第33章)【原文】“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译文】能够战胜别人只能算是有力,能够战胜自己的弱点才能算是真正的

12、强者。自胜:是“胜自”,战胜自己。强:形容词做名词,强者。第3则(第33章)【原文】“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译文】能够知足而淡泊财物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富有。能够自强不息的人才能算是有志气。第3则(第33章)【原文】“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译文】不失“道”顺其自然的人才能够长久,而能够真正死而不忙者才算是真正的长寿。【老子的结论】说到死而不亡,国外有很多用科学去研究如何长寿,咱们中国其实在古代很久以前就已经知道这个方法了,古代“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等都能说是死而不忙,因为他们都活在咱们心中。现代有伟大的“毛主席”“雷锋”等。其实有些东西只要是顺其自然去做,即使你不想得到

13、的没有要求得到的,也会顺其自然的到你身边。而且你不会把他看的太重。这也是得“道”人的智慧。第4则(第64章)【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译文】安定的局面容易持守,没有迹象的事物容易图谋;脆弱的东西容易分解,细微的东西容易散失;所以要在事情尚未萌芽之时,就预先处理好。乱事在尚未形成的时候就要预防以免发生之时难以处理。第4则(第64章)【原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译文】合抱的大数要从嫩芽开始生长(好比树的成长过程);九层高台是由一筐筐的泥土垒起来的(好比高楼搭建的过程);千里之行是一步步走出来的。第4则

14、(第64章)【原文】“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译文】逞强者必败,贪婪者比失,圣人无为不贪,因此,不败,不执着,所以不会有失。第4则(第64章)【原文】“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不慎终也,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译文】人们经常做一些事情,眼看就要成功了,可是却在最后管他失败了。这是由于没有把握好最后,如果在最后也能像开始那样谨慎小心,就不会失败了。第4则(第64章)【原文】“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译文】所以圣人“不争”,圣人所追求的是一般人所遗弃的(所以圣人不回去收藏平常人所认为的珍宝玩物,这也证

15、明了老子老师所说的“不贵难得之货”)。【老子的结论】圣人所学的是平常人认为不值得学的东西,这样反而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好比人们误解老子认为其迷信,其实不然。圣人始终辅佐万物适应自然为已任,从不敢妄为。圣人知道自己的能力,不奢求不妄为,绝圣弃智,不贵难得之货,致虚极,守静笃,无为,无欲,无我,谦虚,谦下,不争。【探究课文】问题1、“当其无”似乎应该理解成,“只管做好,先不要考虑是否有用,做好了自然就会有用,只管把轮做好,自然有车之用;只管把门窗做好,自然就有室之用;一副好车轮肯定有用武之地,一套好门窗自然有房间用到它。所以只管做好,自然有用 如何理解?【探究课文】明确:一般人只注意到了实有的作用

16、,而忽略了空虚的作用。本章最后一句“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译文:有形的东西是给人方便使用的,无形的空间才是活动的地方。如天与地之间是中空的 才能让万物来去无阻,通行无碍,如天与地之间,没有这个中空的地方,万物就没有活动与生化的余地了。【探究课文】有无相生,有就是实,无并不是没有,是虚无空无,一个空口袋里可以装东西。一无所有才是真正拥有的开始。无的状态是道,有有的优点,无有无的价值。就像书法里的黑与白。白即空白,指墨迹以外的纸上空间,也可称之为虚象。黑,指落在纸上的黑迹,也可谓实象。空白在书法作品艺术艺术中,也是审美对象,是整幅书作的“半壁江山”,没有空白,便无书法。孟子曰:“充实之谓美,充

17、实而有光辉,大而化之谓之圣,圣而不可知之谓之神。”充实是美的先决条件,“神”则是最高境界之“虚”。万事万物都是一个相对的存在。生命有时,有生就有死,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佛教徒把这句话反过来读“未知死,焉知生?”【探究课文】2、第2则中。老子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为了说明什么道理?明确:运用比喻的手法,说明在生活中,人不应该自以为是,否则反而会达不到应有的目的,成为“物或恶之”的“余食赘肉”,这是有道的人不愿意做的事。第3则,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明确:对比论证 阐述了自己对生活的一种独特理解,这也正

18、是人们难以做到的。第4则,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述了什么道理?明确:类比论证。道理:做事要有预见,人及时处理好事件,不要等到出了问题再去想办法处理它。“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因为“无祸患常积于忽微”。探讨 从第2、3则中,我们如何看待老子所讲的道理呢?明确:任何事都是难易相成,高下相对的,所以应当正确对待来自生活中的问题,即不能只看到难而看不到易,也不能自以为是。【艺术特色】一、韵律美句式长短搭配,讲究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记忆。如本课第十一章:其中的“智”、“力”、都是i韵,读起来铿锵有力,顺口好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艺术特色】二、喻像美老子是论说抽象道理

19、的,而其中经常采用比喻的手法,借物说理,使文章生动形象、简洁直观。如本课第二章:用张弓来比喻自然法则,进而阐释自己的思想观点,极其形象生动地揭示出深刻的哲理。道德经第十一章:三十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燃埴为器,当其无有,埴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用车轮的例子来说明,我们要善于利用空虚之处。【艺术特色】三、结构美 时而整齐统一,时而错综变化,令人目不暇接。如本课第一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已”这一句本可以采用整齐句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但是,作者为避免结构呆板,变化一下说法,使句子具有错综美。

20、道德经第11章:三十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燃埴为器,当其无有,埴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拓展阅读 1、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曰:大功告成,诸事办妥,老百姓都认为我本来就是这样自自然然的。也就是说,完成功业的过程没有受他人强制的感觉,是人们的本性使然。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有被习惯左右行为的本性;有依靠共通的文化习俗求生存的本性;有创新,适时改变自己的习惯和习俗以适应外界环境的本性。顺着这些本性去完成功业,人们会觉得原本就如此,很顺当,不会有牵强和被强迫的感觉和不满。完成功业也就自然而然。这也就是人性化管理能够事半功倍的根据。拓展阅读 2、圣人

21、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曰:领导者的行事原则是做而不争夺。正因为不争夺所以普天之下的人们都无法与之争夺。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商场之高手,也为而不争。不争者之所以反而得胜,正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符合人之本性,利人而无害于人,善得人之助,故能不争而胜。拓展阅读 33、知止可以不殆。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知止可以不殆。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老子曰:知道适时终止可以不陷入危险的境 老子曰:知道适时终止可以不陷入危险的境地。因为没有达到满盈的程度,所以能够在事物地。因为没有达到满盈的程度,所

22、以能够在事物趋于破旧的时候浴火重生。老子认为趋于破旧的时候浴火重生。老子认为“物壮则老,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事物发展壮大而达到满事物发展壮大而达到满盈的程度,就必然逐渐走向衰老死亡,就是说它盈的程度,就必然逐渐走向衰老死亡,就是说它渐渐不再近于道了,不近于道就会早衰亡。因此渐渐不再近于道了,不近于道就会早衰亡。因此领导者不应当过分追求壮大,使事物趋于满盈而领导者不应当过分追求壮大,使事物趋于满盈而过早走向死亡。反而应当注意发展要控制在一定过早走向死亡。反而应当注意发展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持不至于过早满盈的程度,因而能的程度上,保持不至于过早满盈的程度,因而能

23、够从容创新,使事物在破旧死亡之前能够浴火重够从容创新,使事物在破旧死亡之前能够浴火重生,脱胎换骨而处于有足够发展空间的新状态,生,脱胎换骨而处于有足够发展空间的新状态,因而能够继续发展。因而能够继续发展。名句积累 知人者智,胜人者有力,大直若屈,祸兮福之所倚,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福兮祸之所伏。传说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时,遇见一年逾百岁、鹤发童颜的老翁,老翁对老子略略施了个 礼说:听说先生博学多才,老朽愿向您讨教个明白。他得意地说:我今年已经一百零六岁了,说实在话,我从年少时直到现在,一直是游手好闲地轻松度日。与我同龄

24、的人都纷纷作古,他们开垦百亩沃田却没有一席之地,修了万里长城而未享辚辚华盖,建了四舍屋宇却落身于荒野郊外的孤坟。而我呢,虽一生不稼不穑,却还吃着五谷;虽没置过片砖只瓦,却仍然居住在避风挡雨的房舍中。先生,是不是我现在可以嘲笑他们忙忙碌碌劳作一生,只是给自己换来一个早逝呢?老子听了,微然一笑,吩咐府尹说:请找一块砖头和一块石头来。作者逸事作者逸事老子将砖头和石头放在老翁面前说:如果只能择其一,仙翁您是要砖头还是愿取石头?老翁将砖头取来放在自己的面前说:我当然择取砖头。老子抚须笑着问老翁:为什么呢?老翁指着石头说:这石头没楞没角,取它何用?而砖头却用得着呢。老子又招呼围观的众人问:大家要石头还是要

25、砖头?众人都说要砖头而不要石头。老子又回过头来问老翁:是石头寿命长呢,还是砖头寿命长?老翁说:当然石头了。老子释然而笑说:石头寿命长人们却不择它,砖头寿命短,人们却择它,不过是有用和没用罢了。天地万物莫不如此。寿虽短,于人于天有益,天人皆择之,皆念之,短亦不短;寿虽长,于人于天无用,天人皆摒弃,倏忽忘之,长亦是短啊。老翁顿然大惭。返回老聃自幼聪慧,静思好学,常缠着家将要听国家兴衰、战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之事。老夫人望子成龙,请一精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礼仪,深受老聃一家敬重。一日,商容教授道:“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老聃问道:“天为何物?”先生道:

26、“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老聃又问:“清清者又是何物?”先生道;“清清者,太空是也。”“太空之上,又是何物?”先生道:“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之上又是何物?”“清之清者之上,更为清清之清者也。”老聃又问。“清者穷尽处为何物?”先生道:“先贤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仰头观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为何物,彻夜不能寐。作者逸事作者逸事又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六合之中,天地人物存焉。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伦,物有物性。有天道,故日月星辰可行也;有地理,故山川江海可成也;有人伦,故尊卑长幼可分也。有物性,故长短坚脆可别也。”老

27、聃问道:“日月星辰,何人推而行之?山川江海,何人造而成?尊卑长幼,何人定而分之?长短坚脆,何人划而别之?”先生道:“皆神所为也。”老聃问道。“神何以可为也?”先生道:“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故可为也。”老聃问:“神之能何由而来?神之功何时而备?”先生道:“先师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视物而思,触物而类,三日不知饭味。又一日,商先生教授道:“君者,代天理世者也;民者,君之所御也。君不行天意则废,民不顺君牧则罪,此乃治国之道也。”老聃问道:“民生非为君也,不顺君牧则其理可解。君生乃天之意也,君背天意是何道理?”先生道:“神遣君代

28、天理世。君生则如将在外也;将在外则君命有所不受。君出世则天意有所不领。”老聃问道:“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何以不造听命之君乎?”先生道:“先圣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求教相邑之士,踏遍相邑之土,遇雨不知湿,迎风不觉吹。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天下之事,和为贵。失和则交兵,交兵则相残,相残则两伤,两伤则有害而无益。故与人利则利己,与人祸则祸己。”老聃问道:“天下失和,百姓之大害也,君何以不治?”先生道:“民争,乃失小和也;失小和则得小祸,然而君可以治也。国争,乃失大和也;失大和则得大祸,大祸者,君之过也,何以自治?”老聃问:“

29、君不可自治,神何以不治?”先生道:“先哲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遍访相邑之士,遍读相邑之书,遇暑不知暑,遇寒不知寒。作者逸事老子的师父常摐老人生病了,老子前去看望,问他:“先生的病已经很重了,难道您没有什么话要留给弟子们的吗?常摐说:我是要告诉你一些话的。老子一听,便说:“愿先生教我。”常摐道:“我先问你,经过故乡要下车步行,你知道这里面的道理吗?”老子回答:“这就是说不要忘记过去。”常摐笑了笑说:“你回答得对。”我再问你,“经过乔木的下面要快步走,知道这里面的道理吗?”老子回答:“这就是说要敬重年长。”常摐又笑了笑说:“你

30、又回答对了。”说着,他将口张开,指着对老子说道:“你看,我的舌头和牙齿还在吗?”老子回答说:“你的舌头还在,牙齿都掉光了。”“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老子突然明白了师父要讲什么,便恭恭敬敬地回答说:“我明白了,您要说的就是舌头还在,就是因为它柔软,牙齿没有了,就是因为它坚硬。”常摐见老子领悟得如此迅速,非常高兴,他对老子说道:“你讲得非常对。天下的事理都在这里面了,我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告诉你的了。”作者逸事探究儒道的异同。1、儒家入世、道家出世。儒家讲先天下之忧而忧、道家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政治渺小艺术永恒。探究儒道的异同。2、孔子的一句话,却刚好诠释了儒道的最大区别

31、。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历史上历朝历代,大多数统治者,都以内用黄老,外示孔孟的治国方针,其实道家的无为思想一直影响着历朝历代,就好像每天都要喝水一样,因为每天都喝水,水就已经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常常只会欣赏到山的壮美,却忽略了水的智慧。探究儒道的异同。孔子说,智慧的人喜爱水,仁义的人喜爱山。这句话就已经说出了儒道之别,道如水,悠然而又淡泊,儒似山,崇高而又安宁。儒家讲究礼仪 尊孔孟之道 道家讲求修身养性有朴素唯物主义探究儒道的异同。3、儒道互补,这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是个老而又老的话题了,然而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我们又可以从这个古老的话题中不断地引发出新的思考。从内在的、隐

32、蔽的、发生学的意义上讲,儒道互补有着两性文化上的内涵;而从外在的、公开的、符号学的意义上讲,儒道互补又有着美学上的功能。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国内学者根据由马克思、恩格斯所肯定的西方现实主义的价值取向,将具有“兴、观、群、怨”传统、主张用艺术来干预现实的儒家美学,看作中国古典艺术的主流;而将“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探究儒道的异同。“塞瞽旷之耳”的道家思想,视为文化虚无主义和艺术取消主义的逆流。最近一个时期,作为庸俗社会学的一种反动,大陆学者则又与港台学界彼此呼应,在“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道家美学中发现了西方现代派艺术所梦寐以求的写意的风格和自由的境界,认为这才代表了中国艺术的真正精神;相比之下,儒家的那套“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诗教传统,却因急功近利而显得过于狭隘。用儒家思想积极进取用道家思想超然物外老子塑像课后阅读老子,体悟其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