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常考题型审题定向答题角度情节概括类常见设问1.请梳理本文的脉络(情节);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3.请概括小说中的变化历程。按时间顺序概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按空间顺序概括:一个场面(地点)就是一个情节,场面变化,情节就会变化。寻找线索后概括:可以寻找事物线、情感线、对比线等。审题关键1.题干中有“情节”“脉络”“过程”等字样;2.题干中有“概括”“梳理”等字样。情节手法类常见设问1.部分在人称运用上有什么特点?有何效果?2.本文在叙述手法上有何特色?请赏析。3.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4.本文在构思(结尾)上别具特色,请赏析。掌握叙述人称、叙述方
2、式、情节安排技巧。叙述人称(视角):第一人称(有限视角)、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情节安排技巧:悬念、抑扬、照应、伏笔、对比、衬托、铺垫、突转、线索。根据题干要求,选取相关手法判断并分析。审题关键题干中有“叙述”“情节展开”“构思”“布局”等字样。情节作用类常见设问1.小说作者这样安排情节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2.文中写的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3.请分析小说的开头(结尾)作用或意义。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在全文中的位置:开头(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中间(推动情节发展)、结尾(呼应上文)等。从情节与人物形象
3、的关系角度考虑。即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上的具体作用。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情节作用类审题关键1.题干中有某某情节(情景、段、开头、结尾等)字样;2.题干中有“作用”“意义”“效果”等字样。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一般来说是点题、突出主题或揭示主旨。常用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说明:以上五个角度又可分为两大方面,一是结构上的作用,即角度;二是内容上的作用,即角度)特别提示“41”模式小说作用
4、类题目(包含情节作用、人物作用、环境作用)都可以从情节、环境、人物、主题四方面考虑,另外可以加入读者的感受,也就是这三类作用类题目,除了考虑情节本身外,都还要考虑其他三方面,以及读者的感受,这就是我们归纳的“4(四方面)1(读者)”模式。据要点找对应开端第3自然段达子出场的神情(站在那儿笑);第4自然段通过小格的心理、动作、语言等表现出达子现状好,小格现状不好,从而表现出小格的懊恼;第5至第8自然段是陈述小格懊恼的原因。所以第3至第8自然段可以合并为一个“态度”(情节)。发展第9自然段呼应前文“下雨”,达子提出一起耕地;第10自然段有表现小格心理活动的词语“一热”,背后的态度是“感动”;第11
5、至第22自然段,情节继续发展,并用“蓑衣”为下文做铺垫。高潮第23至第41自然段,时间推移到“第二天早晨”,通过二人对话,情节在发展,达子帮小格连夜耕地,小格“心里感激达子”,并且回应上文“蓑衣”,达子提出“你编蓑衣吧!”“小格恼恨地看了他一眼”说明小格没有理解达子,当达子解释完后,小格“笑了”。结局第42自然段至文章结尾:时间推移到“夜晚”,情节继续发展,小格已经完全接受了达子的建议,但这部分达子没有出现,没有符合题干要求的“小格对达子的态度”,所以可不考虑这部分。据要点找对应与情节的关系倒数第二段是典型的环境描写,是写蓑衣草长势良好,呼应前文“芦青河湾那儿一片一片蓑衣草”,再加上最后一段小格的心理活动,说明小格已经接受达子的建议,情节在发展。与人物的关系倒数第二段景物描写暗示人物达子的眼光独特,也烘托出小格内心的喜悦。与环境的关系倒数第二段景物特点安谧温馨,与开篇的环境描写氛围一致,形成首尾呼应之势。与主旨的关系倒数第二段中蓑衣草长势良好,那就可以编很多的蓑衣,那小格的家庭生活就会改善,达子的“信息”作用很大,可见“信息”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所以,升华了文章的主旨。与读者的关系这么好的蓑衣草,以后会怎样呢?文章没有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思考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