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训练: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专题优化提升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81040 上传时间:2024-06-0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4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训练: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专题优化提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2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训练: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专题优化提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22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训练: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专题优化提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22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训练: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专题优化提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22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训练: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专题优化提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2022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训练: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专题优化提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2022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训练: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专题优化提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2022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训练: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专题优化提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2022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训练: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专题优化提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2022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训练: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专题优化提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2022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训练: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专题优化提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2022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训练: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专题优化提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2022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训练: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专题优化提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2022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训练: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专题优化提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2022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训练: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专题优化提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2022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训练: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专题优化提升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优化提升(二)1阶段特征19世纪60年代中国政局的变动(1)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1861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了总理衙门,它的设立有利于列强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使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2)主张同外国侵略者“尽心议和”的政治派别掌握了清朝的政权。1861年,咸丰帝病逝后,慈禧太后勾结奕发动政变,掌握了清政府的实权。(3)中外反动势力由对抗到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列强迫不及待地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清政府为了维护其统治,也迫切需要列强的帮助。1862年,清政府“借师助剿”。这样,中外反动势力在共同镇压中国人民革命的基础上勾

2、结起来,出现了暂时和好的局面。(4)汉族官僚势力不断扩大。同光年间,汉族督抚数量增加,满族督抚数量减少,汉族官僚在清政府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5)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的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他们在跟外国侵略者交涉和镇压农民起义过程中,认识到西方技术精良,掀起了一场以维护清朝统治为目的,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对应训练1(2021江苏常州期末)1862年,英国驻上海领事致上海道台的信函中称:“历年以来,本领事馆与贵官廨早经谅解,凡贵国官廨对于居住租界内之华人行使管理权时,须先经本领事同意。”上述材料表明()A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B英国在华获得“领事

3、裁判权”C租界逐渐成为“国中之国”D清政府已沦为“洋人的朝廷”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凡贵国官廨对于居住租界内之华人行使管理权时,须先经本领事同意”得出当时的租界归外国管辖,成为“国中之国”,故选C项。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排除A项;英国在华获得“领事裁判权”在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中,排除B项;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是在辛丑条约之后,排除D项。2归纳总结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的演变(1)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的演变始于南京条约签订后“五口通商大臣”的设立。“五口通商大臣”实际上负责管理五处通商口岸的对外事务,是一个具有外交性质的职务。这里反映出中国近代外交体制改变的端倪,说明清政府的“

4、蛮夷”观念没有改变:与外国打交道只限定在通商之内,而不是建立政治外交关系。(2)1861年咸丰帝迫于英法的压力,批准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是清政府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后来随着通商口岸的扩展,又设置南洋通商大臣、北洋通商大臣负责通商口岸的涉外通商事务。总理衙门和南、北洋通商大臣的设立,是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的重大进步,不仅繁杂的外交事务有所专管,在与外国交往过程中逐渐改变了以“蛮夷”视人的外交态度,而且这些官员也在与外国人的交往中逐渐掌握了利用外交手段谋取本国利益的策略。(3)1901年外务部的设立标志近代中国外交体制的正式确立。它取消了若干传统礼仪手续,建立了领事制度,厘定了派外使

5、节职制,制定了外交规章,重视职业外交官的培养等。这些改革使得清末外交人员的素质大为提高,改变了中国外交官员对世界形势、外交惯例懵懂无知的局面,较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对应训练2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第一条内容为“嗣后大清大皇帝、大英国君主永存平和,所属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天朝上国”不得不接受耻辱B宗藩体制不得不接受条约体制C为此后实现长期和平奠定基础D国际平等原则得到了很好贯彻解析:选B。材料中“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不等于耻辱,故A项错误;宗藩体制中中国地位高于其他国家,而南京条约是近代条约,反映宗藩体制不得不接受条

6、约体制,故B项正确;材料中“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没有长期和平,1856年发生第二次鸦片战争,故C项错误;材料中“1842年南京条约”是不平等条约,故D项错误。3家国情怀近代史上中华民族的觉醒民族觉醒的本质内涵是民族认同感和为民族富强而奋斗的精神。进入近代,由于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威胁。面对这种威胁,各民族之间形成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关系,中华民族精神也在各民族共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得到了升华。(1)鸦片战争民族意识的萌发鸦片战争中国的惨败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开始发生改变,人们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反对外来侵略、保家卫国的民族意识开

7、始觉醒。(2)甲午中日战争民族意识逐渐强化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列强掀起的瓜分狂潮使民族危机空前加剧,首先是知识分子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紧接着是农民阶级发动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辛亥革命,民族意识逐渐强化。(3)五四运动民族意识的升华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工人、农民、资产阶级空前团结,“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表现出极大的爱国热情,使民族意识进一步升华。(4)抗日战争民族意识的高涨随着日本侵华的不断加剧,中国的民族意识进一步强化,形成高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民族复兴意识也达到了空前的觉醒。对应训练3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它(的失败)对中国社会

8、造成多方面的灾难但是,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精神上的强击,它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亟变。”这里的“它”是指()A第二次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解析:选B。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当中国面临瓜分危机的时刻,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兴中会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与材料中“中国民族认识的亟变”相符,故B项正确。4重点归纳不同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政策的调整国民革命时期政策: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依据:帝国主义“以华治华”,支持北洋军阀专制统治。广大民众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的矛盾

9、成为主要矛盾土地革命时期政策:由武装反蒋到逼蒋抗日。依据: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成为中国革命的敌人;1931年随着日本的侵华活动,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逐渐转向民族矛盾抗日战争时期政策:联蒋抗日。依据:法西斯与世界人民的矛盾成为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都投入到抗日救国运动中,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矛盾解放战争时期政策:自卫反蒋。依据:美国扶蒋反共,蒋介石坚持专制独裁,中共领导的广大人民同美蒋反动派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对应训练41927年5月,国民党中执委训令:“河南各省党部、各农民协会、各妇女协会等,均停止活动,应即听候中央调查。”同时,湘、鄂农民运动也逐渐被镇压下去。这一现象

10、反映出()A国共第一次合作关系正式破裂B国民党惧怕农民运动高涨威胁其统治C中共忽视领导农民运动的教训D“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符合中国国情解析:选B。“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关系正式破裂,故A项错误;国民党训令停止农会活动,镇压农民运动,反映出对农民运动的惧怕,故B项正确;国民革命时期中共并没有忽视领导农民运动,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国民党对农民运动的政策,此时“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尚未提出,故D项错误。5中外关联近代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及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1)阶段特征19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列强的侵略以发动战争为打开中国大门的手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侵华的主要国家为

11、英、法、美、俄。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的侵略在政治上由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到实行“以华治华”;在经济上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侵华的主要国家:除英、法、美、俄外,德、日、意加入,尤其是日本曾独霸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列强侵华方式由“以华治华”到独霸中国;侵华的主要国家是美、日。(2)关系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主要是以战争为手段,以打开和扩大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为目的,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要求扩大商品市场的愿望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特点。甲午中日战争及以后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列强则是以扩大资本输出为目的,反映出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

12、终形成及列强瓜分世界的要求。对应训练5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新约”()A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B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C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解析: 选A。本题解题的关键点是“开设工厂”使列强的经济侵略方式从商品输出拓展为资本输出。“设机造货,夺我生产”等字眼体现的是马关条约中的允许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样就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A项符合题意的,为本题正确选项。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的是南京条约,B、

13、C两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辛丑条约,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6中外关联20世纪世界形势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领域表现政治列强侵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从列强共同支配中国到日本独霸中国再到美国控制中国中国革命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革命领导阶级为无产阶级,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走苏俄(联)式革命道路到走中国式革命道路国际地位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其胜利使中国国际地位有所提高,解放战争的胜利最终使中华民族获得了独立经济民族工业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民族工业经历了较快发展,但经济危机及列强侵华使中国民族工业到后期逐渐萎缩甚至破产思想文化思想解放马克思主

14、义传入中国并广泛传播思想理论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形成并发展对应训练6(2016高考全国卷T4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获取有效信息并从多角度、多层次加以论证。从图片信息可知,清末自开商埠有三十多处,可从商埠的分布特点切入,联系1898年至1910年的时代特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层次进行分析。以商埠为切入点,首先要

15、归纳一个主题,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等角度说明。答案:示例:集中于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已有众多被迫开设的通商口岸,交通相对便利、经济相对发展;自开商埠,可分洋人之利,且可利用便利条件,促进地区发展,并抵御外侵。解答地图类题目的方法、技巧 (1)地图类历史分析类题目的解答思路基本还是信息提炼(从材料中直接获取)分析说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回答原因或影响),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角度回答。(2)历史图表类分多种类型,解答时应注意分清类型,采取不同的解答技巧:如表格式的解题技巧三点很关键,一是划分层次,二是合并同类项,三是结合时间分析原因;地图式解答一般是:一看文字,二看时间,三

16、析社会转型;柱型式解题技巧一般为分阶段、看趋势、析时间三步;等等。 专题综合检测(二)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1(2021四川绵阳模拟)鸦片战争期间,英军驻浙江舟山部队发生瘟疫。林则徐说英军因“定海阴湿,病死甚多”,主张乘势攻击。而另一官员琦善则奏说:“病死者多系兵丁舵手,头目较少,现已安然无恙。”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天朝上国观念决定政治决策B林则徐的报道较为客观C政治立场不同影响事实判断D英军刻意掩盖瘟疫真相解析:选C。面对英军入侵,林则徐主张坚决抵抗,琦善主张停战和谈,两人的政治立场直接影响其对英军瘟疫的判断,故选C项。天朝上国观念影响政治决策,“决定”一词说法过于绝对

17、,排除A项;林则徐与琦善的奏报都有一定的主观性,无法推知谁的报道更为客观,排除B项;林则徐与琦善都是清政府官员,无法推知英军是否掩盖瘟疫的真实状况,排除D项。2.(2021山东临沂一模)鸦片战争后,英、美、法分别在上海划定了居留地,均在当时上海的城北地带(如图)。在中国人看来,那里是“丛墓之墟”“一片泥滩,三数茅屋”,上海道台窃喜“夷人”自选城外荒蔓之地。据此可知 ()A华洋隔离很好地避免了中外的冲突B此时上海的官民普遍缺乏现代视野C西方列强对地理风水缺乏正确认知D文化差异使列强不愿意与华人相处解析:选B。鸦片战争后英、美、法分别在上海城北划定了居留地,上海居民和上海道台认为其地是荒蔓之地而暗

18、自窃喜,这是上海的官民缺乏国家主权意识的表现,表明此时上海的官民普遍缺乏现代视野,故选B项。华洋隔离不能避免中外冲突,排除A项;材料强调列强利用上海官民缺乏现代视野攫取侵华特权,用中国特有的“地理风水”去解读是错误的,排除C项;材料同文化差异无关,排除D项。3(2021四川绵阳诊断测试)传统观点认为,天朝田亩制度是对古代农民起义“均田免粮”思想的发展。后来有学者认为,均田纲领是长期以来客家先民心理积淀的一种折射,它主要解决的是土、客矛盾,而不是贫富悬殊的问题,带有浓厚的华南乡土色彩。据此可知,这一认识()A推翻了传统的研究观点B拓宽了历史研究的视野C缺乏对古代农民的关注D比传统观点更值得可信解

19、析:选B。后来学者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解读,打破了传统的史学观点,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从而拓宽了历史研究的视野,故选B项。该学者拓宽了研究观点,但没有推翻传统的研究观点,排除A项;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后来学者的观点缺乏对古代农民的关注,排除C项;新观点不一定就是正确的,因此不一定比传统观点更可信,排除D项。4(2020广东百校联考)1861年,清政府设立了处理各国事务的总理衙门;1864年,清政府翻译出版了有关国际法的教科书;1873年,清帝接见外国外交官时准予免行叩拜礼;1876年以后向外国派驻了外交使团。这反映了()A清政府已被西方国家控制B中国外交逐渐步入近代化C传统外交造成观念的落后D清廷崇

20、洋媚外心理较严重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1861年总理衙门;1864年有关国际法的教科书;1873年,清帝接见外国外交官时准予免行叩拜礼;1876年以后向外国派驻了外交使团”可知,伴随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向近代外交转变,故选B项。5(2021山西太原模拟)1910年2月,广州新军发动起义;4月,长沙发生抢米风潮,几万群众捣毁米店,烧毁巡抚衙门,捣毁外国洋行和教堂,终于迫使清廷妥协;10月,立宪派发起第三次国会请愿运动。这些现象表明()A晚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B清末新政引发群众不满C民族矛盾引发社会动荡D群众民族意识逐渐觉醒解析:选A。材料中事件都是冲击清朝统治的事件,而且发生频繁,可见清朝统

21、治已经面临严重的危机,故选A项;材料中所述三次事件不全是对清末新政不满引起的,排除B项;“长沙发生抢米风潮,几万群众捣毁米店”等事件的起因不是民族矛盾,而是阶级矛盾,排除C项;“1910年2月,广州新军发动起义”“立宪派发起第三次国会请愿运动”均不属于民族意识的范畴,排除D项。6(2021四川绵阳诊断测试)南北议和中的革命派认为,共和国的权威源于代表人民主权意志的革命行动。而清朝官员与立宪派人士则认同清朝皇帝将主权公之于众,并授权袁世凯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这一分歧表明()A完整继承清朝疆域成为共识B民主共和的建国基础薄弱C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D清廷获得共和政府的优待解析:选B。据材料信息

22、可知,两派的分歧焦点是共和国如何建立。革命派认为应通过民主革命行动建立,清朝官员与立宪派认为应由清朝皇帝授权组建。这一分歧说明此时革命派民主共和思想与君主制残余思想并存,民主共和建国基础薄弱,故选B项。7(2020山东日照二模)1942年,在共产党讨论如何研究党史时,毛泽东就指出:革命的准备不是从1921年开始的,实际上是由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准备的,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毛泽东旨在说明()A中共领导的革命事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B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在民主革命史

23、上有重要地位C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必须得到肯定D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辛亥革命开始的解析:选A。毛泽东认为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扫除了政治障碍,同时宣扬了民主共和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所以说中国共产党建立后领导的革命事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故选A项;毛泽东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的内在联系,不是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且材料中并未体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功绩被否定,排除B、C两项;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排除D项。8(2020甘肃兰州二模)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写道:“民国期

24、间,孙中山受到两种力量的影响:一个是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它已经和劳工组织形成密切联系;另一个是五四运动后,年轻一代人所怀抱的热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和高涨的民众精神。”这是因为孙中山与这两种力量都()A代表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B重视民众运动的开展C有着反帝反封建的共同目标D高举民族主义的旗帜解析:选C。材料中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五四运动后年轻一代人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民众精神与孙中山的共同之处是都有反帝反封建的目标,故选C项。孙中山代表的是资产阶级,排除A项;资产阶级的各项革命活动不重视民众运动的开展,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主要是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民族主义问题上并没有五四运动那样旗帜鲜明,排除D项

25、。9(2021湖南雅礼中学检测)下表反映了近代中国人民革命道路的探索历程事件 道路 内涵 天朝田亩制度 旧式农民革命道路农民阶级希冀建立绝对平均主义社会的道路戊戌变法 日本式的道路资产阶级维新派通过改良走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道路辛亥革命 美国式的道路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革命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道路南昌起义 俄国式的道路中国共产党走中心城市革命的道路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 自己的道路中国共产党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根据上表并结合所学知识,由此可知()A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利于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B民族矛盾的激化是革命道路得以发展的共性前提C革命道路的探索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攀升过程D所有的革命道路均大大加速了

26、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解析:选A。材料表明农民阶级的绝对平均主义无法实现,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导致改革失败、革命不彻底,中国共产党早期照搬俄国道路导致革命受挫,最后探索出工农武装割据道路,获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故A项正确;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探索是基于阶级矛盾导致大革命失败,排除B项;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都是反帝反封建,并无高低之分,排除C项;D项中“所有”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10(2020山东济宁二模)1933年1月17日,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宣言发表,称红军愿意在“立即停止进攻苏维埃区域”“立即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立即武装民众创立武装的义勇军

27、,以保卫中国及争取中国的独立统一与领土的完整”等三个条件下,“与任何武装部队订立作战协定”。该宣言的发表表明中国共产党()A党内产生错误倾向B已由幼稚走向成熟C政策导向发生转变 D与国民党关系缓和解析:选C。根据题干中所述红军愿意“与任何武装部队订立作战协定”的三个条件可知,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机日益加重的前提之下,提出联合抗日,反映出中共政策导向发生转变,故选C项。题干中所述政策的变化是适应时局的变化而改变的,这不是错误倾向,排除A项;遵义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排除B项;题干没有提及国民党对此的态度,就不能推断出两党关系的缓和,排除D项。11(2021福建南平模拟)193

28、8年6月,中共号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总动员保卫大武汉。”在中共的呼吁下,武汉卫戍司令部颁布武汉区民众战时工作队组织实施细则:组织工人、农民、青年学生等战时工作队,负责宣传、输送、救护等工作。这些举措()A体现了政治团体誓死抗日的决心B推动了国共合作抗战局面的形成C促使了日本转变侵华的战略方针D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这些举措显示了全民合作抗战的力量,结合所学可知,1938年10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转变对国民党的策略以政治诱降为主,集中力量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妄图分化合作抗战力量,由此可知这些举措促使了日本转变侵华的战略方针,故选C项。材料“工人、农民、

29、青年学生”属于群众不是政治团体,排除A项;国共合作抗战局面的形成是在1937年9月,排除 B项;1938年10月抗战才进入相持阶段,不是胜利阶段,排除D项。121945年,毛泽东提出战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的目标是实现国家的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并着重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阐明了实现目标的具体路径。这表明()A中华民族已完成全面抗战的任务B第二次国共合作已走向彻底破裂C中国共产党主导了战后新政权的建设D中共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进行了多方位设计解析:选D。材料中毛泽东不仅提出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的目标,并从多方面进行了阐述,说明中共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进行了多方位设计,故

30、选D项。材料中毛泽东的论述并未提及抗战的信息,不能表明中华民族已完成全面抗战的任务,排除A项;第二次国共合作走向彻底破裂的标志是1946年全面内战的爆发,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战后的全国局势,无法体现中共主导了战后新政权的建设,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13(2020广东深圳一模)(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清王朝的腐败,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人民的反抗这种合力的作用,既注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解体,又激起人们对中国向何处去的探索。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历史上杰出的革命人物和思想家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由此产生了新的合力运动。这

31、种合力,已经不再是腐朽的清王朝和种种守旧力量与西方帝国主义入侵者的合力,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为新的历史主体的一方,与以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为另一方进行斗争而构成的新合力。中国既已出现新的历史主体,就必然出现新的道路的探索。 摘编自陈先达历史合力与中国的道路选择 材料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国家治理道路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中国走出了一条和苏联、西方国家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的、具有独创性的国家治理道路,既避免了像一些发展中国家那样国家能力软弱涣散,也避免了像苏联那样国家政权逐渐变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

32、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和毛泽东在中国开创的国家治理思想的探索和创新。摘编自江宇国家治理的中国道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必然出现新的道路的探索”的背景,并结合具体史实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共产党探索新道路的实践。(1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治理方面有哪些独创。并谈谈新时期“中国道路”的时代意义。(11分)解析:(1)第一小问背景,从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等方面说明;第二小问实践,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斗争列举说明。(2)第一小问独创,注意题目是回答国

33、家治理,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实行的自主创新的措施,从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改造、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以及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面说明;第二小问时代意义,从中国的发展、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以及推动世界发展方面分析说明。答案:(1)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新经济因素产生,中国无产阶级诞生;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挽救民族危机;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解放,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思考并探索新的道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实践:国共

34、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土地革命、领导抗日战争、领导解放战争、形成毛泽东思想等。(回答三点即可)(2)独创:建设强有力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实现人民真正的联合;现阶段社会主义国家既要承认和利用资本主义因素,又要引导和限制;建立人民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走群众路线,坚持民主集中制,防止国家异化变质;逐步建立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掌握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导权;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争取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等等。(任答三点即可)时代意义:回答了新时期如何治理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课题;中国道路促进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使中国在应对全球性的问题和

35、挑战中发挥更大作用,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道路的成功经验给后发国家提供经验,促进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任答两点即可)14(2020海南海口二模)(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时间(年)重大事件1861清政府在北京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875郭嵩焘出任驻英公使1901清政府在辛丑条约中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1912南京临时政府改外务部为外交部1915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1919巴黎和会将德国原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1928国民政府发起“改订新约运动”1943国民政府与美英等国谈判,废除“治外法权”,美英放弃了包括领事裁判权在内的特权从上述重大事件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

36、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12分)(要求:论题明确,叙述清楚,条理清晰,史论结合)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提取信息,如由材料“清政府在北京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郭嵩焘出任驻英公使”“清政府在辛丑条约中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南京临时政府改外务部为外交部”得出特征: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外交近代化。其次,从材料中提取互相关联的历史信息并结合史实进行分析说明。最后,总结观点,表述成文。答案:示例论题: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外交近代化。阐述:鸦片战争前,中国奉行“朝贡外交”理念,未建立正式的外交机构;鸦片战争以后,迫于列强压力,清政府在1861年设立总理衙门,改变了中国过去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局面,推动中国外交近代化。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列六部之上,客观上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外交近代化。总而言之,中国在近代列强侵略的逼迫下打破“朝贡外交”体制,开始被动接受近代外交观念,并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外交体制,中国外交逐渐走向近代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