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必修1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时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程标准考点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西周的建立与灭亡;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中央官制与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活学巧记分封制“一”、“二”、“三”:一个实质(地方行政制度分封诸侯);两个作用(巩固统治,扩大疆域);三个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诸侯的三个义务(服从命令、定期朝贡、随从作战)。一、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西周)的特点以血缘为纽
2、带实行分封制,说明最高执政集团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 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如最高统治者称为“天子”。3.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4. 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本质、意义1. 君主专制(1)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2)专制制度是与民主制度相对的一个人或少数人独裁政权的组织制度,体现在帝制的终身制和皇位世袭方面,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2. 中央集权(1)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2)中央集权
3、制度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与地方分权相对立,地方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但地方与中央不能完全分开,中央对地方拥有统率权,地方服从中央。琰茞分封制郡县制时代盛行于奴隶社会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社会条件与宗法制相连大一统官员(诸侯)权利世袭,有封地皇帝任命,有俸禄无封地,不世袭地方与中央关系很强的独立性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历史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易发展为割据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三、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对比温馨提醒:分封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而非中央官制,与郡县制、行省制同属于地方制度。例1据史记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周与鲁的关系是 (
4、 )A. 父子 B. 兄弟 C. 平等 D. 大宗与小宗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难点在于对宗法制中大宗、小宗相对性的理解。A、B属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C错误,周王与诸侯之间有等级差别。答案:D【能力迁移】(2009淄博模拟)姓氏起源一书对“宋”姓起源的解释:周武王克商灭纣,建立周朝,封微子(商王后裔)于商丘,建立宋国,共传36代,亡于楚国。宋亡国后,原王公贵族散居各地,以原国“宋”为姓,乃成宋姓。上述解释中不能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 )A. 周朝施行分封制和宗法制B. 周礼是维护中央集权统治的有力工具C. 诸侯争霸是宋亡国的主要原因D. 反映了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解
5、析: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周礼,其他结论较易得出,故选B。答案:B例2(2010衡水模拟)史记中记载:“(楚庄王十六年,公元前598年)伐陈,杀夏征舒。征舒弑其君,故杀之也。已破陈,即县之。”“(秦惠文王十三年,公元前312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从中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内已经设置郡、县 春秋战国时期,实际上是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 诸侯国往往在新征服的土地上设置郡县 春秋战国时期,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A. B. C. D. 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与郡县制的相关知识,考查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材料中明确指出诸侯在征讨过程中,“即县
6、之”、“置汉中郡”,这些信息与相符。答案:D【能力迁移】秦朝废除了西周的“世卿世禄”“分土封侯”制度,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这套新制度的基本组织结构是 (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机构由三公九卿组成地方行政为郡县两级制,由皇帝直接任命官员主要官吏的选任,不论亲疏,选贤任能A. B. C. D. 解析:本题考查对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解。在封建社会中官吏的选拔标准最终是为专制皇权服务,不符合,“选贤任能”是墨家观点,与专制统治不符;其他三项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相一致。答案: B1. (2009江苏高考)“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
7、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 )A. 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 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C. 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 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解析:本题考查历史常识“鼎”。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历商至周。所以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故D项正确。答案:D2. (2009辽宁文综)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 )A. 嫡长子继承制B. 反复出现的分封制C. 三纲五常的伦理观D. 传统的宗族观念解析: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在之后
8、的皇位继承上表现尤为明显。答案:A3. (2009北京高考)下图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纪念柱。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 )A. 禅让制 B. 井田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武王克殷反商”、“封黄帝之后于蓟”等有效信息。这些信息告诉我们周武王攻克商朝都城殷,分封黄帝后代为诸侯,建立诸侯国蓟,故选择C项。答案: C4. (2008江苏高考)“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三省六部解析:西周时实
9、行分封制,分封了齐国、楚国、鲁国等。但是到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分封制被彻底打破,郡县逐渐代替了诸侯王国,也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故应选C项。答案: C第2课时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课程标准考点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唐朝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矛盾及发展趋势封建社会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着两对基本
10、矛盾。(1)中央与地方: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2)皇权与相权: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丞相制度。二、关于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主要表现: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后来在中央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同时,在地方上,明朝统治者又废除行省,将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清朝雍正帝设置军机处,使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积极影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和发展。有利于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化,并保
11、证了古代文明的持久性。消极影响:在政治上,皇权专制易造成暴政腐败现象;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难免出现失误。在思想方面,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上述影响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温馨提醒:专制独裁思想束缚。三、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历史的不同发展趋势及认识1. 17、18世纪的中国在政治上空前强化君主专制;在经济上重农抑商;在外交上闭关锁国,影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正常发展;文化上实行文字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2. 17、18世纪的欧洲在政治上通过加强君主专制来反对罗马教廷的控制,实行君主开明专制;在经济上实行重商主义;在外交上鼓励对外扩张,促进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文化上,启蒙思想蓬勃发展
12、。3. 认识:加强君主专制和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的初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明清时期消极作用日益显现,成为历史发展的阻碍,中国已落后于世界潮流。例1(2009扬州模拟)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突出反映在 ( )中央决策的民主化任人唯贤的原则得以贯彻三省六部既有分工又相互制约,提高了行政效率使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A. B. . D.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三省六部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组成部分,其本质是专制制度,所以错误。答案:【能力迁移】(2010山东模拟)中国历史悠久,凭着相当完整的官僚体系,才能维持整个国家的运作,基本上其运作模式是专断的,但也有例
13、外,下列哪一朝代中央政府的运作通过协商而具有“集体领导”的性质 ( )A. 秦汉三公制 B. 隋唐三省制C. 明清内阁制 D. 军机处解析:解题点在题干的“协商”和“集体领导”,这与三省制的相权一分为三,分工制约相符合。答案:B例2(2009上海模拟)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此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是 ( )A. 彻底打破特权阶层对官职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B.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C. 增进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D. 官员相互牵制、监督,提高了办事效率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图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判断出题中图片为科举考试的场景是解题的关键。答案:C【能力迁
14、移】“严密的行政、控制和告诫仍都需要,因为不讲人情的选拔制原则虽然它始于汉制与渗透在儒家伦理中的家族和个人联系背道而驰。”(剑桥中国史)材料所述的“选拔制”是 ( )A. 先秦的世袭制B. 汉代的察举制C. 魏晋的九品中正制D. 隋唐的科举制解析:题干材料中“不讲人情”说明此选拔制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据此可判断是科举制。答案:D1. (2008海南高考)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 ( )A. 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B. 禁止分封异姓王侯C. 鼓励臣民建立军功D. 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解析:刘邦的诏令意思是非刘姓、非立功不得
15、封王,其目的在于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答案:A2. (2009江苏高考)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 )A. 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 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 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 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解析:本题考查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唐代的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门下省掌封驳审议,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后交尚书省贯彻执行,三省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故C项正确。答案: C3. (2008上海高考)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度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16、( )A. 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B. 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C. 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D. 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解析:本题解题关键在于准确识记科举制形成的时间并正确评价科举制。帖子关于科举开始和八股考试开始的时间是错误的,而一概否定科举制也是不当的,故选C。答案: C4. (2009浙江高考)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明太祖罢除丞相职务,设内阁制B. 内阁成员的地位和权势有过提高C. 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D. 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解析:本题考查对内阁的理解。A项内阁设置者错误;内阁设立之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
17、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B项说法正确;内阁不能统率六部百司,C项错误;明代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取代之说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答案:B制度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选官制度夏商王位世袭制琰茞世官制西周宗法制分封制世官制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皇帝任免汉设尚书令、侍中郡国并行制察举制唐三省六部制节度使科举制宋三司,参知政事、枢密使文官任地方官,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权收归中央科举制(待续,见下页)制度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选官制度元只设中书省行省制,宣慰司科举制明废丞相,分六部,设内阁废行省,设三司科举制清设军机处继承明制科举制总结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被废除,君权不断加强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日益收归中央从隋唐起,科举制被后世沿用。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到后期其弊端日益显露(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