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7 俄国农奴制改革1阅读下列图片:请回答:(1)图一反映了19世纪中叶俄国怎样的社会状况?(2)图二中人物对俄国国家现状和未来发展提出了怎样的变革主张?(3)在图三反映的战争中,俄国战果怎样?(4)结合三幅图反映的信息,分析俄国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改革的?解析:第(1)问,俄国工业发展的落后是通过纤夫拉帆船分析得出的,当时在英、法等国,轮船已经成为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第(2)问考查基础知识;第(3)问只要答出俄国战败即可;第(4)问实际是要求结合三幅图总结农奴制改革的背景。答案:(1)反映了19世纪中叶俄国农奴的悲惨生活和俄国工业发展的落后。(2)号召俄国一切进步力量为实现民主和农民的解放
2、而斗争。(3)俄军战败,不得在黑海保留舰队,并撤除在黑海沿岸设立的军事要塞。(4)政治上,农民的反抗使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经济上,农奴制的落后使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与西欧主要国家有很大的差距;思想文化上,俄国知识分子宣传了资产阶级新思想,对沙皇专制统治造成很大冲击;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国内矛盾也进一步激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俄国被迫进行了农奴制改革。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世纪中叶俄国与英国生铁产量对比表 国别项目俄 国英国比 例生铁26万吨385万吨1/14.8材料二1861年俄国、英国、德国铁路里程对比表国别项目俄国英国德国铁路1 500俄里15
3、 000俄里10 000俄里材料三五名十二月党人领袖被处死刑时,沙俄当局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祈祷式,以示庆祝。赫尔岑后来写道:“我参加了祷告式,我当时只有14岁,隐没在人丛中,就在那里,在那个被血淋淋的仪式玷污了的圣坛前面,我发誓要替那些被处死刑的人报仇,要跟这个皇位、跟这个圣坛、跟这些大炮战斗到底。”请回答:(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原因何在?(2)材料中“五名十二月党人领袖被处死”反映了俄国历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3)赫尔岑是俄国历史上一位怎样的人物?他有哪些基本主张?进行了哪些主要活动?(4)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十二月党人活动产生了什么影响?解析:第(1
4、)问,首先要弄清图表中能够直接反映的现象,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3)(4)问,要注意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同时重视对材料的归纳。答案:(1)材料一反映了俄国冶铁业的落后;材料二反映了俄国交通运输业的落后。说明了俄国工业生产仍然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原因主要是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度的阻碍。(2)十二月党人推翻沙皇专制的起义被镇压。(3)是俄国历史上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他的基本主张是无条件地给予农民自由和土地。主要活动:创办报刊宣传革命思想;筹划成立革命组织,进行反对沙皇专制统治的革命活动。(4)打击了沙皇专制制度,唤醒了俄国民众,鼓舞更多的人为废除农奴制而进行斗争。
5、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世纪中期俄国与英国生铁产量和铁路总长对比表俄国英国比例生铁(19世纪中叶)26万吨385万吨1/14.8铁路总长(1861年)1500俄里15 000俄里1/10材料二臭名昭著的“解放”,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力和一连串的侮辱。列宁材料三解放农奴后,民众向沙皇欢呼材料四(解放农奴)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甚至比美国历史上1863年的解放宣言更重大。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2)列宁为什么说农奴制改革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三
6、所反映的历史现象?(3)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次改革存在哪些不足之处?解析:本题通过一组有关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图文材料,考查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认识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实质及其影响的能力。第(1)问,要将俄国的生铁产量及铁路长度与英国的对比,并结合农奴制的弊端分析原因;第(2)问,要立足材料二列宁对改革实质的剖析,分析材料三中图片现象所反映出来的实质问题;第(3)问,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答案:(1)19世纪中期,俄国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业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国家。原因:农奴制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严重阻碍了俄国工业的发展。(2)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一块份地,为了赎买份地背负
7、起沉重的债务。在材料二中列宁已揭示了这次改革是对农民施行的侮辱与欺骗;材料三中的现象是作者对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粉饰,也说明了农民在改革之初受到了沙皇政府的蒙蔽和欺骗。(3)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向近代化迈出的重要一步。不足: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对农民严重不公,引起了青年知识分子的强烈愤慨。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的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连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砍掉。”苏联史材料二对自己全部土地仍然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们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
8、长期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下的农民被称为暂时义务农。俄1861年改革法令材料三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完全自由的农民。俄1861年改革法令材料四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所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还希望获得绝对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强制及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请回答:(1)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心理上的矛盾是什么?为什么产生这种矛盾心理?(2)根据材料二、三,说明这两种农民在权利方面的区别。(3)材料三中对农奴法律地位变化的结论是否合实际?(4)依据材料四
9、,说明1861年改革的目的。解析:可从亚历山大二世的身份、所处的时代,结合材料回答第(1)问;回答第(2)问时,应从各自拥有的权利来分析;回答第(3)问时,要根据农民是否真正获得自由;可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及材料一、四回答第(4)问。答案:(1)给农民土地,但不能彻底解放农民;既防止农民暴动,又要维护专制统治。这是由亚历山大二世的阶级属性和被迫进行改革而决定的。(2)完全自由的农民则摆脱了地主的控制,且拥有私产。暂时义务农只有使用房屋和一定数量土地的权利,还受地主控制。(3)不符合实际。这部分农民受制于控制村社管理的地主,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仍然存在。(4)维护封建地主的利益和统治,防止农民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