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化交流经典专练三一、(2017山东泰安高考二模)材料一 儒家一直比较重视道德修养问题。前期儒学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在人的道德修养方面,提出并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主张“仁者爱人”;在人生价值的选择上,主张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杀生成仁、舍生取义;在道德修养方法上,则注重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统一。后期宋明理学家把道德修养作为治学做人的根本,主张“学以至圣人”,要求自己和他人能够把圣人作为学习的榜样,以圣人的人格为导向,在精神上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同时注重个体内在情感的调节,要求个体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保持心灵的平静,保持一颗冷静清晰的头脑,以
2、期冀达到一种有涵养的人格。材料二 西方现代的道德观念是从基督教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兼而吸收了古代哲学的道德理论,并以近代三大著作为依托,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道德体系。基督教的精神内核实际上也是“仁”,即博爱世人;而古代西方人的道德观则特别注重与知识、思想情感的结合。苏格拉底提出智慧即德行,亚里士多德则更注重美德与人类思想情感的结合,强调知与行的统一。他们从人性角度出发,用知识与理性来实践道德;三大著作中,国富论在经济上用“看不见的手”兴起了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论法的精神在法律上确立了法律的神圣地位和三权分立原则;社会契约论在思想上从“人生而自由”的基础出发提出了政治上的“契约自由”。
3、(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孔孟儒学和宋明理学在道德修养上的不同观点,并分析儒家道德修养观的社会意义。(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西方现代道德观的特点,并比较西方现代道德观与中国传统儒家道德观的异同。二、(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北京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秦汉时期,汉字形成统一的书写规范。官学、书院、私塾大都使用汉语,科举考试亦然。魏孝文帝改革将汉语作为“正音”。清朝确立在全国的统治后,很快将汉语作为官方语言。日本等周边国家的语言也受到汉语影响。拉丁语最初是古罗马人的语言。公元1世纪,标准拉丁语形成,与希腊语等一起成为罗马帝国
4、学校的教学语言。罗马帝国解体后,拉丁语的日常口语功能逐渐丧失,成为一种书面语言。17世纪末期以前,西欧的学术著作大都使用拉丁文撰写,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等在拉丁语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民族语言。材料二 16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被称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材料三 20世纪10年代,新青年杂志有过一场汉字存废的讨论,主张废除汉字的学者认为:汉字难识难写,不便推广;“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欲使中国民族成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
5、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近代以来,汉语中出现了大量的新词汇,下表内容为新词汇示例。创造新词的方式繁体字1956年后推行的简体字音译外来词沙發、牛頓、布爾什維克、麥當勞沙发、牛顿、布尔什维克、麦当劳赋予旧词新涵义共和、格致學、計學、總統共和、科学(格致学)、经济学(计学)、总统其他西學、洋錢西学、洋钱、孔子学院(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上述两种语言文学发展演变的异同。(2)阅读材料二,分析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原因。(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废汉字”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以“挑战与应对百年来汉语的变迁”为主
6、题,对上表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三、(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西方中国观的变迁1618世纪西方传教士赞美儒家思想,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科举)开明,极少宗教战争,物质生活丰富。启蒙思想家赞美孔子“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推崇儒家道德和规范,中国是一个由开明君主统治的理想国家。19世纪西方传教士、外交官把落后腐败麻木的中国称为“睡狮”,封闭、邪恶、停滞、堕落。20世纪初传教士、军人和政府眼中的中国基本是贫困、肮脏、混乱、残暴、危险的地狱。20世纪3040年代美国军政界某些人士描述了一个大有希
7、望的新中国形象:淳朴、智慧的传统社会,“崛起的英雄”。摘编自邱世兵中国国际舆论环境的历史变迁略论西方的中国观的演变上表为1620世纪30-40年代西方中国观的变迁有关言论。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提示:可以提取4个时期的完整信息,也可以提取2个及以上时期的信息进行答题)答案与解析答案与解析一、【答案】(1)观点:孔孟儒学认为道德的核心是“仁”;主张舍生取义;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宋明理学认为道德修养是治学做人的根本;强调自我修养;强调修心。意义:有利于塑造理想人格;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有利于改善社
8、会风气;有利于培养民族精神;有利于社会进步。(2)特点:吸取基督教、古代哲学和启蒙思想的成果;注重道德与知识、思想情感的结合;强调理性和实践,崇尚自由、法制和契约的精神。异同:同:都主张“仁爱”;都注重道德实践;都与情感相结合。异:中国:更注重道德中个体的自我修养,重感性。西方:更注重道德的社会意义,重理性。【解析】本题考查东西方思想文化的比较。考查孔孟儒学和宋明理学在道德修养上的不同观点以及儒家道德修养观的社会意义;西方现代道德观的特点以及西方现代道德观与中国传统儒家道德观的异同。需要掌握孔孟儒学和宋明理学的内容及其意义;启蒙思想的内容。二、【答案】(1)同: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历经变迁。都是
9、东西方文明的重要载体,体现在典籍与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形成了各自的文化圈,对周边国家民族语言产生了影响。异:汉语作为通用语言使用至今,而拉丁语逐渐变为书面语言。(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成理,酌情给分)(2)英语由单一民族语言演变为国际通用语言,是近代以来英美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政治:英国通过殖民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政治优势。二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经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技术和经济领域确立了主导地位,成为“世界工厂”。二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经济和技术领域的主导者。文化:英语文化首先在英属殖民地传播,并逐渐扩展到全球。二战后,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强
10、化了英语文化的优势地位。(3)时代背景:20世纪10年代中国兴起了“新文化运动”,其代表人物提出了“民主与科学”“打倒孔家店”、“文学革命”等口号,掀起了白话文运动。其中更激进的人士认为,汉子是一切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的载体,成为中国变革图存、融入世界的障碍,因此提出了“废汉字”的主张。【解析】(1)要求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由材料可以看出两者所出现的时间可以得出都是古老的语言,由两者对周边的国家影响可以看出另外一个共同点是影响周边国家的语言发展,形成了各自的文化圈,由材料中所提到的“官学、书院、私塾”和“学术著作大都使用拉丁文撰写”可以得出是东西方文化的重要载体。不同则根据材料中的口语和
11、书面语表述、各自使用的时间等得出。这一题有一定的主观性,考生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2)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原因是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的。材料中提到了英语在18世纪中后期得到广泛使用,在二战后成为很多场合的通用语言,所以原因就应该结合18世纪中后期和二战后这两个时间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角度去思考,结合所学历史事件等得出答案即可。(3)时代背景:根据材料中提到的“20世纪10年代”和新青年可以推断出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由此出发去思考,可以考虑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之一,即主张否定传统文化来宣传西方新文化,由此出发得出答案即可。解读:需要从材料提供的汉字出现新词汇
12、的角度来提取出汉字面临的挑战与应对,说明汉字的发展演变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的,与时俱进使得汉字和汉语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只要言之成理,表达符合逻辑即可。三、【答案】示例一:论题:明末清初到19世纪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由开明变为堕落论据和论证:16到18世纪的明清之际,一方面由于中国是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科举制度盛行,社会流动相对畅通;工农业生产高度发达,商业繁荣;思想统一,文化繁荣;另一方面,此时的西方社会,政治上多数处于天主教和封建专制的统治之下,社会矛盾尖锐,国家间战争不断;经济上与中国的贸易处于不利地位;同时启蒙运动兴起,由于批判封建专制和天主教统治的需要,中国
13、儒家思想部分被采纳。加上此时西方对中国政治制度、科举、思想文化等了解的不全面,此时中国在西方的眼中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19世纪初,中国专制统治腐朽,对外闭关锁国。中期开始,在对外战争中屡屡战败,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的附庸,且国人吸食鸦片,身体素质低下,社会落后和保守。而同时期的西方民主政治逐步确立和完善,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人文主义、自由平等思想广泛传播,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的形象由开明变成了封闭、邪恶、堕落。示例二:论题:20世纪初到20世纪30-40年代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由混乱变为崛起论据和论证:20世纪初,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社会统治
14、黑暗,各种斗争风起云涌,经济凋敝,民生艰难。而同时期西方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进入到“电气时代”,加紧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资本输出和瓜分,民主政治逐步成熟,此时在西方人眼中中国被贴上了贫困、肮脏、混乱等不良标签。20世纪3040年代,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全民族团结一致,坚持抵抗,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解放,有力地配合了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所以此时在西方人眼中的中国的形象是纯朴、智慧的,是“崛起的英雄”。【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要从表中提取与西方中国观关联的历史信息,可以分阶段从明末清初到19世纪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由开明变为堕落、20世纪初到20世纪30-40年代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由混乱变为崛起、等角度自拟论题,也可以提取4个时期的完整信息答题,再结合所学知识(不同时期中国和西方的时代背景)予以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