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春秋战国纷争一、选择题1(2009年连云港调研)史记中“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人武王驰之,纣兵皆叛纣”的内容,反映的史实是()A商灭夏B周灭商C国人暴动D西周灭亡【解析】由材料中的信息可以判断出纣指的是商纣王,而武王指的是周武王,由此可以判断出是周灭商的史实。【答案】B2(2009年南通市高考模拟)公元前841年发生的“国人暴动”导致了()A分封制崩溃B周王室日趋衰微C犬戎攻破镐京D周平王东迁洛邑【解析】解题关键是对相关史实的掌握。分封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井田制瓦解后才崩溃的;犬戎攻破镐京是在公元前771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是在公元前7
2、70年。【答案】B3据周礼记载,周代墓葬有着严格的等级差别,周天子应为9鼎8簋,高级诸侯为7鼎6簋,一般诸侯为5鼎4簋。这些历史现象反映了周朝在政治上实行()A王位世袭制B分封制C井田制D禅让制【解析】从材料看,周代墓葬有着严格的等级差别,反映在政治上体现了西周的分封等级制度。【答案】B4(2009年江苏扬州模拟)孟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西周初年分封制B西周末年王室衰微C春秋时期诸侯争霸D战国时期兼并战争【解析】题干中的这段材料反映了周天子与诸侯的关系,通过阅读材料可知;周天子对诸侯有较强的控制力,
3、因此可判断这种历史现象出现在西周初年。【答案】A5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古汉字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下列甲骨文反映出的有关商朝政治状况的信息是()A商朝社会阶级压迫非常残酷B商朝统治者很迷信C商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D商王权威大大超越了夏王【解析】从材料中“囚”“刑”“劓”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阶级压迫非常残酷。【答案】A6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解析】“五谷”指种植
4、业,“六畜”指家畜饲养业,至于C项中的用牛力耕田和D项中的女织这两个信息材料中并不能反映出来。【答案】B7(2009年南昌市高三年级调研测试)中国的青铜器之多之重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古书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从下面的几幅青铜器皿图片可以看出,当时我国的青铜器主要属于()A农具和酒器B礼器和兵器C礼器和用具D兵器和农具【解析】本题考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属于中等题。解题关键是了解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主要用途。材料“国之大事,在祀在戎”,而四羊方尊、人面纹方鼎、乐府钟分别用来喝酒、祭祀和奏乐的,这些在古代都属于礼的范畴。而三角援戈是用来打仗的,故B为正确答案。其中没有农具,故A、D项错;
5、C项错在用具。【答案】B8(2009年湖北省黄冈市高三期末考试)中国古代,每逢春节或重大节日,各个家族经常在家内举行仪式祭拜家族的祖先,并祈求他们的保佑,其后代孜孜不倦地寻找其有迹可寻的先祖的坟墓,并在坟墓旁举行纪念他们的活动和仪式(这种活动到今天仍在部分地区延续)。这一做法的积极意义是()A增强对祖先的崇拜、迷信和神秘感B强化家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C强化传统教育和宗法制度D悼念逝者,寄托哀思【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宗法制度,属于中等题。解题关键是祭礼活动的积极意义。迷信不具有积极意义,宗法制度也是今天应该反对的,A、C项不正确;D项服从于B项,而B项有利于今天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答案】B9(200
6、9年潍坊模拟)“金猪去,玉鼠至,贺岁夜无眠;举金樽,对玉阙,瑞雪似舞翩;家为天,人如仙,快乐走人间;众亲朋,阖家欢,新春福禄全!”这是2008年春节流行的祝福短信,其中的“猪”“鼠”与农历纪年相配,这源自()A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B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C中国原始的政治制度D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我国古代的农耕文明源远流长,“猪”“鼠”与农业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所以才会出现它们与农历纪年的相配。【答案】B10(2009年北京海淀区期中)以下四幅图片中,与商朝商业活动相关的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以及对所学知识的再认能力。题干提供的有效信息是“商朝商
7、业活动”,商朝以贝为货币。【答案】A11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齐国的大夫田成子杀死齐简公,自立为相。其后人田和取代姜氏正式成为国君。这反映出()A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已受到破坏B齐国已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C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确立D齐国率先废除了旧有的制度【解析】田氏代齐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已受到破坏。【答案】A12“围魏救赵”的成语来源于()A城濮之战 B桂陵之战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解析】公元前4世纪中期,齐军在桂陵大败魏军,桂陵之战又称“围魏救赵”。【答案】B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地名),黄帝之后于祝,帝
8、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启。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史记周本纪材料二三年,(周)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的历史皆称史记)曰:“周亡矣。”史记周本纪材料三“夏商周断代工程”于1996年正式设定,成为中国“九五”期间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为了使工程规定的目标能顺利实现,国务院成立了由国家科委副主任邓楠为组长、七个部委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李铁映、宋健二人为工程特别顾问。聘任历史学家李学勤、C14专
9、家仇士华、考古学家李伯谦、天文学家席泽宗为工程“首席科学家”,主持由21位不同学科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工作。陈宁“夏商周断代工程”争议难平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有哪几类?(2)史料一般分为原始史料与二手史料两大类。从研究西周历史的角度看,材料一、二所引用的史料属于哪一类?材料三中“夏商周断代工程”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什么特点?【解析】本题以西周的分封制为切入点来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阐释事物的能力。第(1)问难度不大,既可以从材料中归纳得出答案,也可以根据教材中有关分封制的叙述直接答出。第(2)问只需从材料所述内容中概括提炼即可。【答案】(1)先代
10、贵族、功臣、王族。(2)二手史料。特点:多学科综合研究,利用现代科技进行研究,政府主导(言之成理即可)。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对曰:“公欲速得意于天下诸侯,则事有所隐,政有所寓”“作内政而寓军令焉。为高子之里,为国子之里,为公里,三分齐国,以为三军伍政定于里,军旅政定于郊,内教既成,令不得颉徒。故卒伍之人,人与人相保,家与家相爱君有此教士三万人,以横行于天下,诛无道以定周室,天下大国之君莫之能圉也。”管子小匡材料二是时周室微,唯齐、楚、秦、晋为强。晋初与会,献公死,国内乱。秦穆公辟远,不与中国会盟。楚成王初收荆蛮有之,夷狄自置。唯独齐为中国会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诸侯宾会。史记齐太公世家材料
11、三齐国君臣正计议国事,忽近臣来报:“燕国被山戎用兵侵伐,特遣人求救。”管仲曰:“君欲伐楚,必先定戎。戎患既熄,乃可专事于南方矣。”(桓公)又吩咐燕伯设戍葵兹关,遂将齐兵撤回。燕伯送桓公出境,恋恋不舍,不觉送入齐界,去燕界五十余里。桓公曰:“自古诸侯相送,不出境外。寡人不可无礼于燕君。”乃割地至所送之处界燕,以为谢过之意。燕伯苦辞不允,只得受地而还诸侯因桓公救燕,又不贪其地,莫不畏齐之威,感齐之德。东周列国志上请回答:(1)材料一中“作内政而寓军令”的作用如何?(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什么历史现象?与齐桓公称霸有什么关系?(3)材料三中齐桓公有哪些“尊王攘夷”的具体表现?其影响如何?(4)齐桓公称霸的标志是什么?【解析】本题围绕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选取材料,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第(1)问应结合材料一分析。第(2)问应归纳材料二反映的诸侯争霸。第(3)问和第(4)问的侧重点在齐桓公称霸。【答案】(1)齐桓公和管仲改革军制,军队战斗力加强了,成为齐桓公争霸的军事基础。(2)现象:东周王室对诸侯失控,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关系:这是齐桓公首先称霸的外因。(3)表现:桓公率兵大败山戎;遵从周礼,将齐国五十余里土地送给燕国。影响:各国诸侯对齐桓公又敬畏又感佩。(4)齐桓公召集许多诸侯在葵丘会盟,周王也派代表参加,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