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四)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古文距我们年代已经久远,文字对于不同的读者来说也已有了不同程度的疏隔,又在什么意义上可以作为鉴赏的对象呢?“鉴赏”按照文艺学理论家的说法,其情况颇为微妙。从最简单的意义来说,鉴赏总是要求对象中有可以赏玩、可以引发某种人生感想而带来一定愉悦的东西吧,而这种审美主体受审美对象的刺激而产生的精神活动,用马克思的说法,是一种“按人的方式来理解的受动,是人的一种自我享受”。那么,有些东西恐怕是难以“鉴赏”的。譬如“文化大革命”中住“牛棚”的人们,常须写检讨或思想汇报之类,如果将它们拿给现今的年
2、轻人看,虽然时间相隔不远,文字也容易读懂,却恐怕完全无法理解这东西是怎么写出来的,更不用说“鉴赏”了,因为读者实在难以从这里获得一点点“自我享受”。相反,有些文章虽然年代相隔久远,却能够被理解和鉴赏。譬如孟子里面关于“齐人有一妻一妾”的短文,写齐国某男子在外乞讨残食,回到家谎称与富贵者同餐,且做出一副了不起的派头傲视自己的大老婆、小老婆。读者不一定赞同作者借这个故事论说的道理,却能够从文章对“齐人”卑琐可笑的行止的讥刺中体会到对人的尊严的赞美,倘若联想到现实环境中某个整日夸耀自己曾同阔人吃过一顿饭或同大人物握过一次手的角色,不免会会心一笑。这里分明是有些“自我享受”的意味了。那么,人的“自我享
3、受”的基础是什么呢?马克思早就指出:“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类的特性”。不符合这种特性的东西归根结蒂是无法被人接受的,其中也就不可能含有可供人们“自我享受”的因素。其实,检讨书也是古已有之的,文选还收有曹植的责躬表(与责躬诗一起)。尽管他“才高八斗”,文章也写得很漂亮,但他这种不得已的自我羞辱、自我贬损,显然是“自由自觉的活动”的对立物,因而这样的作品仍然使人讨厌。至于文章能够让人喜爱到什么程度,则取决于它提供给人们由鉴赏而获得的“自我享受”丰富到何种程度。前人的文字展开了一个空间,阅读与鉴赏的过程,既是对这一空间中所蕴涵的精神内容的体会,亦是人作为自由的主体对自身所具有的多种可能性的验证。
4、而且,由于历史不可重复,某些具有特定时代特征的审美形式、审美经验只能从前代遗籍中获得。换言之,优秀的古代文篇,具有扩展和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的价值。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在排列于时间流程上的各种各样的古代文篇中,我们又看到人们在不同历史条件及具体个人遭遇下的生活情景与人生向往,以及由此所生发出来的喜怒哀乐、恩仇好恶,它们和现代人的生活感情、艺术趣味的逐步接近,这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是很值得玩味的。通过对古文的阅读和鉴赏,还可以增加我们的文化知识,并在文章写作、语词运用方面获得某些益处,这道理比较简单,就不想多说了。(节选自章培恒中国古代散文)1下列关于“鉴赏”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鉴赏一般
5、要求鉴赏对象中有可以赏玩,可以引发某种人生感想而带来一定愉悦的东西。B鉴赏是体会不同历史条件下人们的生活情景与人生向往,读者能由此生发出各种情感。C鉴赏也是一种如马克思所说的“按人的方式来理解的受动,是人的一种自我享受”。D鉴赏也可以这样理解,它是审美主体受审美对象的刺激而产生的一种内在的精神活动。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才高八斗的曹植写的责躬表,虽然文章漂亮,但却令人讨厌,因为它不是符合“自由自觉的活动”这一特性的产物。B孟子里“齐人有一妻一妾”的短文,虽然年代相隔久远,读者不一定赞同其中的道理,却能让人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现象。C“文革”中住“牛棚”的人们所写检讨或思
6、想汇报之类,之所以不值得鉴赏,主要是它无法让今天的年轻人理解。D优秀的古代文篇,对今天的读者来说,除了“自我享受”的意味外,还具有扩展和丰富其精神生活的价值。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文鉴赏也能让我们获得具有特定时代特征的审美形式和审美经验,这些经验既能从前代遗籍中获得,也能在生活中获取。B对古文的阅读和鉴赏是体会前人文字中所蕴含的精神内容,是作为自由主体的人对自身所具有的多种可能性的验证。C古代文篇,不管年代多么久远,文字对读者来说是否有疏隔感,只要能带给读者精神愉悦的自我享受,就有鉴赏的意义。D阅读和鉴赏古文具有丰富精神生活的价值,还能增加我们的文化知识,让我们
7、在文章写作、语词运用方面获得某些益处。【参考答案】1B2C3A【试题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现念,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而开展的。老子书上所有的“道”字,符号形式虽然是同一的,但在不同章句中却具有不同的义涵。有些地方,“道”是指形而上的实存者;有些地方“道”是指一种规律;有些地方,“道”是指人生一种准则、指标或典范。老子说,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道”。为什么不知道它名字,勉强叫它“道”呢?因为我们既听不见它的声音,又看不见它的形体。换句话说,它是一个有具体形象的东西。“名”是随着“形”而来的,既然“道”没有确定的形体
8、,当然就“不可名”了。“道”之“不可名”,乃是由于它的无形。为什么老子要设定“道”是无形的呢?因为如果“道”是有形的,那必定就是存在于特殊时空中的具体事物了,存在于特殊时空中的具体事物是会生灭变化的。然而在老子看来,“道”却是永久存在的东西,所以他要肯定“道”是无形的。为什么老子又要反复声明“道”是“不可名”的呢?因为有了名,就会把它限定住了,而“道”是无限性的。通常我们用名来指称某一事物,某一事物被命名以后,就不能再称为其他东西了。例如我们用“菊花”这个字来称呼“菊花”这个东西,既经命名之后,就不再称它为“茶花”或“蔷薇”了 。由于“道”的不可限定性,所以无法用语言文字来指称它。老子开篇就说
9、:“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真实常在的“道”是不可言说的,无法用概念来表达的。现在勉强用“道”字来称呼它,只是为了方便起见。 “道”虽没有固定的形体,虽然超越了我们感觉知觉作用的范围,但它并非空无所有;“其中有象”“其中有物”,都说明了 “道”是一个实有的存在体。老子又告诉我们,这个实有的存在体,在这宇宙间是唯一的、绝对的,它本身是永久长存的,不会随着外物的变化而消失,也不会随我外在的力量而改变,所以说它“独立而不改”。有些人把老子的“道”和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底斯的“存有”相比附,这是似是而非的。因为巴门尼底斯所说的“存有”,固然是指唯一的、绝对的、永存的,同时又认为它是不变不动的。但
10、老子的“道”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在不断地运动着的,所以说它“周行而不殆”。“道”乃是一个变体,是一个动体,它本身是不断地在变动着的,整个宇宙万物都随着“道”而永远在“变”在“动”。“道”的变动,由是产生了天地万物。 (摘编自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书上的“道”字虽然符号形式相同,但它作为老子哲学核心观念的载体,在书中具有不同的涵义。B“道”作为形而上学的实存者,既无固定的形体,也无适合的称谓,我们无法用感觉知觉去直接接触到它。C老子设定“道”是无形的,是因为他认为“道”是“不可名”的,如果“道”有了名,它就会被限定住了。D在老子看来,“
11、道”是不会随着外物的变化而消失,也不会随着外在的力量而改变的永久常存的实有存在体。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总说老子“道”的三个义涵,然后较深入地分析了它的第一个义涵。B文章中“道”的命名问题,巧妙引出“道”是永久存在的无形之物这一特征。C文章第三段引用老子里的话,意在说明“常道”“常名”不可言表的特性。D文章第四段比较“道”与“存有”的异同,是为了证明“道”的变动产生天地万物的观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道”这个字来指称具有无限件的“道”,只是一种勉强的命名方式,更恰当的名称还有待人们去发明。B通常情况下,客观存在的事物如果不被命为某个名称,那么它就不会被该名称限定住而存在其他命名的可能性。C如果认同并坚持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底斯的“存有”观念,就可能造成用孤立、静止、 片面的观点看问题。D“道”这个不断变动的实存体,在天地万物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而且万物还是由它所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