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达标检测卷(五)(时间:45分钟,分数:10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1“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这一段顺口溜比较完整地反映了()A礼仪风俗的简约化B民族经济的工业化C传统服饰的西洋化 D社会生活的近代化解析:礼仪风俗简约化只是材料中反映的一个方面的信息,故A项错误;民族经济的工业化不是材料体现的信息,故B项错误;传统服饰的西洋化只是材料体现的一个方面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中“自由帽、文明装、进步靴、说几句义务话”体现出服饰以及生活近代化,故D项正确。答案:D2右图为近代“帽业专家”盛锡
2、福帽店的产品商标。历史文献有如下记载:“失去辫子,人们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于是,时兴起戴帽子据说,当时名扬四海的盛锡福帽店日夜赶制帽子,仍然供不应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A鸦片战争时期西方生活方式的传入B新中国成立后社会风尚的变革C洋务运动期间留长辫不利于机器操作D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易服的法令解析:时兴起戴帽子的主要原因是失去辫子一时不适应,与西方生活方式的传入无关,故A项错误;这种现象出现在新中国成立前,故B项错误;“失去辫子”出现在辛亥革命后,洋务运动在辛亥革命之前,故C项错误;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易服的法令,民众被剪辫,一时不适应而选择戴帽子,故D项正确。答案:D3近代
3、著名报纸申报曾刊文评论时事:“各女工种种丑态,招摇过市,全不避人,廉耻扫地矣”“男女相淆,已非风俗之正”这一评论反映出()A实现了男女之间的平等B近代工业冲击了传统观念C雇佣关系刚刚开始出现D近代工业促进报刊业繁荣解析:题干的材料已经说明是人们仍然用封建时代对女性的要求来看待近代工厂的女工。女人到工厂工作与男女之间的平等的实现不是一个意思,故A项错误;近代工业出现后,女人去工厂做工,具有封建思想的人看不惯,说明是近代工业冲击了传统观念,故B项正确;题干中没有出现雇主与雇工的雇佣关系,故C项错误;题干要求只是评论的内容反映的东西,不是报刊业本身的发展,更不是近代工业对报刊业的促进,故D项错误。答
4、案:B4中西方饮食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下面材料中“牛排”出现在中国人的餐桌最早始于()姚文通后来吃到一样拿刀子割开来红利利的,姚文通不认得。胡中立便告诉他说:“这是牛排,我们读书人吃了补心的。”姚文通不肯吃。康伯图道:“上海的牛肉,不比内地专门把它养肥了,宰了吃,所以又叫作菜牛,吃了是不作孽的。”A鸦片战争时期的被迫开放B同光新政时期的仿洋改制C清末新政时期的以洋为尚D民国初政府提倡文明开化解析:鸦片战争之后,外国人到中国将外国的饮食也带入了中国,故A项正确;洋务运动时期主要学习西方的器物,此时早已有外国人将西餐传入中国,故B项错误;清末新政时期早已出现了西餐,故C项错误;民国初年早已出现了西
5、餐,故D项错误。 答案:A52008年底,由国内15家主流媒体共同发起的改革开放流行语征集活动,最终选出的全国十大流行语:下海、下岗再就业、农民工、黑猫白猫、上网、改革开放、北京奥运、炒股、中国特色、雄起。这些流行语()A反映了部分公务员思想观念转变B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发展C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变D表明中国互联网普及率高解析:这些流行语所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变化,所涵盖内容很多,包括政治、经济、思想、体育等多个方面。部分公务员思想转变的结果只是下海一词,故A项错误;经济体制的改革的发展只是涉及经济方面而已,故B项错误;流行语所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方位的变化,故C项正确
6、;中国的互联网在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主流媒体不是指互联网,流行语也没有专指什么互联网的普及率,故D项错误。答案:C6中国近代交通工具不断进步。下列不属于交通领域变化趋势的是()A从国外传入走向自主制造B从封闭保守走向方便平民C向海陆空立体发展D向机械牵引力演进解析:从国外传入走向自主制造,如轮船从国外传入,1865年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国传统交通工具不能体现出封闭保守,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中国近代交通工具有陆上的火车、电车、汽车,海上的轮船,空中的飞机,向海陆空立体发展,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国传统交通工具主要是人力,到近代后主要是机械牵引力,故D
7、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B7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马路上每天要通过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以及成千上万的行人。这表明上海()A是当时中国最繁华的商业城市B各地经济发展具有严重不平衡性C交通工具受西方的影响比较深D交通工具适应了不同阶层的需要解析:材料未涉及比较,不能说明“最繁华”,故A项错误;材料只涉及上海,不能说明“各地经济发展”,故B项错误;“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不是受西方的影响,故C项错误;“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可看出交通工具适应了不同阶层的需要,故D项正确。 答案:D8下
8、列有关近代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叙述,正确的是()A20世纪50年代,自行车传入中国并逐渐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B1906年,我国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工程在上海建成C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的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D台湾总督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解析:自行车传入中国并逐渐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是在20世纪初期,故A项错误;我国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工程在天津建成,故B项错误;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的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故C项正确;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故D项错误。 答案:C9有人这样改编李清照的词:红藕香留在深秋,夫妻
9、相思,无眠不愁。锦书不自云中来,轻敲键盘,意在心留。花未飘零水常流,电子邮件,可以解忧。可视电话人相看,喜上眉头,甜在心头。这说明()A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B信息时代疏远了人们的感情C大众传媒改变了人们的生活D人们越来越受制于现代科技解析:材料中心不是科学技术发展迅速,而是“夫妻相思”,故A项错误;“意在心留可以解忧喜上眉头,甜在心头”,不是疏远而是加深了人们的感情,故B项错误;“锦书不自云中来,轻敲键盘电子邮件,可以解忧。可视电话人相看”可见大众传媒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故C项正确;据材料“喜上眉头,甜在心头”可知不是“受制于”,而是受益于科技,故D项错误。答案:C10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
10、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解析:交通工具的进步,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出行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风俗习惯。题干材料中的“不分男女座”,这实际上打破了性别的歧视,客观上冲击了男尊女卑的封建伦理道德,有利于社会风俗的进步。答案:A11下列关于我国近现代大众传媒的表述,正确的是()A洋务运动时期架设了首条电报线B戊戌变法时期开始出现近代报刊C北洋政府时期电影事业开始起步D改革开放初
11、期中国进入网络时代解析:近代中国架设了首条电报线是1877年,属于洋务运动时期,故A项正确;近代报刊出现是在19世纪40年代,故B项错误;中国事业开始起步是1905年,属于晚清时期,故C项错误;中国进入网络时代是1994年,故D项错误。答案:A12为隆重纪念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20周年,中国互联网协会在2013年12月至2014年7月举办“互联网20年”评选活动,回顾互联网进入中国20年的发展历程歌颂我国在互联网行业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国接入互联网的背景()我国成为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我国计算机技术取得飞速发展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阶段A BC D解析:1994年
12、,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2003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不符合时间限制,故错误;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故正确;1993年中国计算机还未普及,故错误;1992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阶段,故正确,D项符合题意。答案:D二、非选择题(每题20分,共40分)13在人生的旅途中,家是你永恒的港湾;在社会的纷争中,家是你永恒的坚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代)连江县的杨崇家庭,六世同居,男女老幼有70口人,饮食一道,财产共有。南平廖氏,五代同居,也同耕共食。大田县吴氏六世同居,男耕女织,不分彼此。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
13、,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是福建历史上受明清两代封建王朝表彰而名扬一时的大家庭。历史上闽台家庭与家族交往材料二20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一个将家庭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蝶化,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孟宪范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材料三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福建地区大家庭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统治者表彰这类大家庭的经济目的。(4分)(2
14、)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初中国传统家庭制度面临的问题。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分析其原因。(9分)(3)根据材料三,归纳改变传统家庭生活模式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家庭观念在近代发生的积极变化。(5分)(4)综上,简要说明家庭变革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2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连江县的杨崇家庭,六世同居,男女老幼有70口人”“南平廖氏,五代同居”“大田县吴氏六世同居”“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福建地区大家庭以血缘为基础,累世同居,据材料一“饮食一道,财产共有”“也同耕共食”“男耕女织,不分彼此”可知共同生产
15、,共同享有财产,据材料一“不曾折箸争吵过”可知家庭关系和睦;第二小问,据材料一“也同耕共食”“男耕女织,不分彼此”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明清统治者表彰这类大家庭的经济目的是稳定农业经济和税收。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可知传统家庭制度遭到批判;第二小问,抓住时间限定词“19世纪末20世纪初”,需要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个角度思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方面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民主政治运动对封建大家庭观念的冲击,经济方面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动摇了传统大家庭制度的经济基础,思想文化方面可以思考国内和国际两个角度,国内方面新文化运
16、动等思想解放运动冲击了人们的传统家庭观念,国际方面西方文明思想的传播影响了传统大家族观念。 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三“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可知工厂的发展,导致家庭生活模式的改变;第二小问,主要结合社会习俗的变化思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婚姻自主,男女平等,家庭民主。第(4)问,结合材料一、二、三可知,社会发展推动家庭变革,良性的家庭变革有利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答案:(1)特征:以血缘为基础;累世同居,共同生产,共同享有财产;家庭关系和睦。目的:稳定农业经济和税收。(2)问题:传统家庭制度遭到批判。原因: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民主政治运动对
17、封建大家庭观念的冲击;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动摇了传统大家庭制度的经济基础;新文化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冲击了人们的传统家庭观念;西方文明思想的传播影响了传统大家族观念等。(3)因素:工厂的发展,导致家庭生活模式的改变。变化:婚姻自主;男女平等;家庭民主等。(4)关系:社会发展推动家庭变革,良性的家庭变革有利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14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它的变化记录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上元元年,高宗又“敕文武官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并金带;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并银带;八品深青,九品浅青,石带;庶人服黄,铜铁带”。新唐书 车服志材料二在
18、各个通商口岸城市,衣着华丽、不循规制者大有人在新式学堂里生动活泼的学生装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新式军队也一改过去兵勇时代邋遢的形象,呢制军装映衬出军人威武的英姿;民国以后衣饰上的平等观念更是得到了法律上的确认。苏文生、赵爽西风东渐衣食住行的近代变迁材料三19世纪的后三十年西方女性裙子的重心移向后臀,并用堆积的大蝴蝶结和褶裥来增加后部的丰满感,上体的造型则是突出胸部的丰满塑造出的是既窈窕又丰满、既迷人又端庄的西方美女形象。张乃仁、杨蔼琪著译外国服装艺术史(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服饰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6分)(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9、依据材料二,分析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8分)(3)依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后期西方女性着装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考察对材料一特点的归纳,“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反映了古代官员服饰严格的等级规范;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归纳原因,可以从政治上专制、经济上小农经济的产物、文化上宗法制的影响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要求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一服饰的变化,可以从“不循规制”“衣饰上的平等观念”、服饰的职业化和追求个性方面归纳;第二小问要求根据材料二分析原因,追求个性、“不循规制”与通商口岸的建立有关,“衣饰上的平等观念”与西
20、学东渐、民国的成立有关,服饰的职业化与现代教育、新式军队出现有关。 第(3)问,第一小问要求概括19世纪后期西方女性着装的特点,“女性裙子的重心移向后臀增加后部的丰满感突出胸部的丰满塑造出的是既窈窕又丰满、既迷人又端庄的西方美女形象”说明其注重美感和追求个性;第二小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可以从政治上关注民主政体的确立与完善、女权运动兴起考虑,经济上工业革命的推动考虑。答案:(1)特点:具有严格的等级规范。原因:宗法等级观念的影响;君主专制制度;小农经济占据统治地位。(2)变化:突破等级观念;个性鲜明;职业特点突出;服饰平等得到法律保障。原因:通商口岸的开放;近代教育的发展;新式军队的建立;中华民国的建立;西学东渐等。(3)特点:注重个性;崇尚美感等。原因:工业革命的影响;民主政体的确立与完善;女权运动兴起(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地位的提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