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昌十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1左传桓公二年记载,“晋昭侯封桓叔(昭侯之叔)于曲沃。师服预言: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夫有贰宗,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今晋,甸侯也,而建国。本既弱矣,其能久乎。”师服意在A离间宗亲关系 B取消分封制度 C维系统治秩序 D建立中央集权2.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秦简(部分见下图),其内容中包括置吏制律三条,内称:“县、都官、十二郡免除吏及佐、群官属,以十二月朔日免除,尽三月而止之。”这一规定A.可以用来佐证秦朝厉行
2、法治B强调地方官由中央任免C.有利于国家政务的有序推行D.突出了基层官员的责任意识3董仲舒哲学之“天”的属性是由道德之天、自然之天、神灵之天三者相结合的混合体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道德之天是核心,“仁”是“天”的精神,“天”是“仁”之表象。董仲舒这样构建的“天”的哲学的目的是 A神化儒家学术强调“独尊儒术”的必要 B吸收道家、阴阳家学说改造儒学 C利用儒家的仁德之政解决现实需要 D利用“天人合一”观念论证4光武帝刘秀曾两次下令度田(清丈土地,核实户口),但均告失败。特别是像河南、南阳等地,度田官都知道“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根本不敢如实度田。据此可知光武帝度田A触犯了地方豪强地主的
3、利益 B削弱了中央政治经济力量 C破坏了均田制度的顺利推行 D推动了田庄经济迅速发展5郑樵通志卷二十五记载,“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此近古之制,以绳天下,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者也。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而其学不传。”这一变化A显示了“公天下”的趋向 B反映了文官政治的形成 C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D表明了封建等级秩序的重构6朱熹语类:“昨日虽看义当为然而却又说未做无害;见得利不可做,却又说做也无害;这便是物未格,知未至。今日见得义当为,决为之;利不可做,决定是不做,心下自肯自信得及,这便是物格,知得至了。”对其阐
4、述理解正确的是A注重道德实践 B提倡心性修养 C强调重义轻利 D批判虚假说教7“它的设立,本是一种超常规的做法。这个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名义上仅仅是皇帝的临时秘书机构,却实际上褫夺了内阁的权力,造成了中国特色的机构名实不符现象。”材料中的“临时秘书机构”A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 B妨碍皇权高度集中C削弱相权对皇权的制约 D强化君主专制统治8. 有学者认为:唐之王仙芝、黄巢冠以“天补平均大将军”之名,宋之王小波起事日“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明之李自成亦以“均田免粮”为号召,清季之粤匪则以田亩制度为蛊惑,固非偶然也。古代农民起义的这些诉求集中反映出A. 土地私有制使阶级矛盾日益激化B. 统
5、治者“不抑兼并”使经济严重衰退C. 人地矛盾冲突推动国家政策转变D. 实现“耕者有其田”有利于社会稳定9.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虽然存在种种不稳定因素,但在每一种的不稳定因素背后都蕴藏着与其相抵消的运行机制。因此,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在政局动荡不安的表象下,维持了资产阶级相对稳定的统治。这主要是因为A.总统仅是形式上的元首 B.法国政权结构非常稳定C.分权制衡机制的作用 D.共和派力量十分强大101916年,陈独秀发表文章;“吾国年来政象,惟有党派运动,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政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其结果也,不过党派之胜负,于国民根本之
6、进步,必无与焉。”由此表明他A否定党派运动 B主张国共合作 C倡导国民运动 D厌恶政权更迭11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该观点的主要依据是A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B中共的成立开辟中国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C五四运动继承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 D革命指导思想和领导力量发生重大变化 12.近代以来,在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近自妇女解放声起,离婚别嫁亦日益见多”,女子也逐渐能继承遗产。这说明A“男女平等”成为社会共识 B女权运动推动时代变革 C“西学东渐”改变婚恋观念 D社会变革促进观念转变13.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宣布美国来华
7、投资企业“应课征之税捐与本国人民同”,“将来亦不致颁布足以阻碍获得合理利润之新税则”。国民政府的这些规定A. 抑制了美国对华的商品倾销 B. 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C. 巩固了官僚资本的主导地位 D. 推动中国积极融人世界14.1941年,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第二届第一次会议通过的陕甘宁边区土地租佃条例中规定:“承租人应依本条例所定减租之后之租额交租,不得短少,其有力能交租而故意不交者,出租人有请求政府依法追缴之权。”该规定”A. 旨在保护农民的既得利益 B. 有利于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 表明了边区政府的合法性 D. 延续了土地革命路线精神15公元2世纪的罗马法中规定:“奴隶处于主人的支配权下。
8、主人对奴隶拥有生杀权; 而且所有通过奴隶取得的东西,均由主人取得。”但在此律文后,罗马法继续明确规定:“但是在今天,任何罗马市民和其他一切受罗马国家权力管辖的人均不得过分地和无故地虐待自己的奴隶。”这主要表明罗马法 A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 B有利于保护平民的利益 C蕴含着自然法的理念 D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16.著名学者陈恒认为:不同于希腊人的是,罗马人可以把公民权逐步地给予其他拉丁城市,给予整个意大利,以至于整个帝国,但希腊人做不到这点。希腊人在城邦管理上是“排外”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A.雅典民主易于导致集体暴政 B.古希腊具有强烈的排外意识C.罗马崇尚秩序,维护公民权益 D雅典民主制存在
9、固有的弊端17. 近代意大利哲学家皮科(1463-1494)认为:“人性并非自出生就已被决定,上帝并不用铁的必然法则来束缚人,而是给人以意志和行动的自由。”皮科的本质意图是A. 质疑宗教信仰以提升人的主体地位 B. 肯定人性以转化人感知世界的视角C. 否定上帝权威以推动自然科学发展 D. 批判君主专制推动人文精神发展18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举例说,在一个小扣针厂,十个工人要协作承担十八种操作工序,他们虽然很穷,必要的机械也很简陋,有人还要兼任不同操作,但只要勤勉工作,这十个人每日可完成多达48000个扣针。据此可知A手工工场技艺严重落后 B生产分工促进产业进步 C机器生产成为普遍现象 D工业革命
10、催生自由主义19. 下表反映丁1786年至1830年海外各地输入英国的棉花的数量(单位:磅)。据表可知王璨1700-1830年曼彻斯特棉纺织贸易A. 英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B. 美国工业化程度落后于其他地区C. 拉美地区殖民地化程度逐渐加深 D. 技术革新扩大了英国对原料的需求201945年,以凯恩斯为首的英国代表团向美国寻求贷款帮助时,美国国会提出苛刻条件,而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主动提出复兴欧洲计划。出现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垄断的发展 B国家实力的变化 C国际形势的变化 D国家政策的调整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共计40分。)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几
11、千年的传统是人性本善的哲学传统。在这样的人性论和人文环境中,一方面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因为人心本善的理论预定和圣人崇拜而不被重视,另一方面行政监察成为封建帝王的统治手段。更为可悲的是,这种统治手段并没有上升为一种制度的安排,加以固定下来,它完全仅作为帝王个人驾驭群臣的政治手段。这也是为什么西方行政监察思想能够推动行政监察制度的建立和实践的发展,而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却日益萎缩并退化、变异为一种特务制度的原因。材料二西方从古希腊神话中潘多拉的盒子到基督教的原罪与救赎。都确信不疑地认为人性本恶。既然人性本恶,那么权力的腐败和滥用也就无从规避。在此基础上,西方得出政治原罪论:有权的人在行使权力时有一种自
12、私和邪恶的自然本性和犯罪的潜在危险。西方对人的天然不信任迫使西方人时刻保持着对权力的天然警惕。孟德斯鸠警告人们:“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经验。”于是洛克说“在一切情况和条件下,对于滥用职权的权力的真正纠正办法,就是用权力对付权力。”这样,西方创造出了基于分权制衡原则的行政监察理论。以上材料摘编自屈双湖、胡雪纷基于人性的行政监察思想及其实践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行政监察造成的消极影响。(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和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在实施中的不同之处(6分),并说明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6分)。22 表2时间中国西方古代甲骨文的
13、“呷”(民),像被用一刃刺瞎眼睛(或低眉顺目)的人,“盲其一目以为奴征”(或在人面前恭顺),即“民”为奴隶,被认为是蒙昧无知、不曾开化,没有道德可言的群氓。周秦以来“民”渐渐演变成了一个与“君主、群臣百官”相对应的字。古代将管辖一方的官员称为放牧者,“民”就如同牛羊是官员们的放牧对象。 摘编自“人民”词义的变迁希腊城邦(polis)是政治(politics)的词根,公民(politest)形成于城邦的政治生活中,即。属于城邦的人”,不包括妇女、侨民及奴隶,“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就可以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人是城邦权利的主体,城邦属于全体公民所有。 摘编自西方“公民”概念演变的历
14、史考察近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人民主权”理论,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人民”已经不再是懵懂、糊涂、任人支配的代名词,而是拥有权力、发表意见、参与政务的新主体。孙中山认为“专制国以君主为主体,人民皆其奴隶,共和国以人民为主体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也。 摘编自“人民”词义的变迁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激发了欧洲城市市民平等意识的觉醒,市民逐渐演变为近代西方的公民。近代西方公民的选举权、参政权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扩展其范围的。摘编自论述西方当代的选举制度 表2是中西方关于“人民”含义的诠释。将表2中“人民”含义的诠释进行纵向或横向比较,提取其中有关“人民”含义诠释的不同点(
15、任意一点即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说明。(10分)23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分)材料 1953年,为了解决粮食收购困难,保证国家掌握物资资源进而加快工业化,国家开始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也就是说以政府定价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对城市人口实行计划供应。这一政策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对农村经济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大幅度增长,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降低征购指标。1984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随着生产和市场供给的改善,继续减少统购的品种和范围,到年底,统购品种从1 980年的183种减少38种,实行了32年的统购统销开始瓦解。1985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国家取消指令性粮食生产和销售计划,农产品由市场定价,统购统销政策真正取消了。 摘编自王瑞芳统购统销政策的取消与中国农村改革的深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8年后统购统销政策改革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政策改革的意义。(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