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1高考一轮复习课标版历史:经济史1.1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精析精练).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4604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高考一轮复习课标版历史:经济史1.1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精析精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1高考一轮复习课标版历史:经济史1.1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精析精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1高考一轮复习课标版历史:经济史1.1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精析精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1高考一轮复习课标版历史:经济史1.1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精析精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考古是研究历史的重要途径,可以印证历史上的文字记载。考古工作者曾在湖北省云梦县秦汉古墓中出土了大量秦代竹简,其中一些竹简上刻着内容具体的田律。这一发现可以证实下列哪一史料的正确性()A.“(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B.史记:“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始。”C.诗经:“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D.“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解析:田律是关于土地的法律,直接证明了秦朝统一全国后“明法度,定律令”。材料时间是秦朝,高鞅是战国时人,排除A项;诗经收录的是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的诗歌,排除C项;D项是对奴隶制社会的直接描述,排除。答案:B2.(2010山东枣庄阶段性

2、检测,17)下面图1到图2两则史料的变化可以直接用来论证()A.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B.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C.我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化D.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解析:图1是松土工具耒耜;图2是铁犁牛耕。这反映的是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的变化。答案:B3.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尽管“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女夙兴夜寐,纺绩积纴”,但农业生产始终没有大的突破,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重农政策长期推行人口增长的压力农民赋役负担的沉重自然经济的长期存在A.B.C.D.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重农政策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故排除带的选项。自然经

3、济的长期存在,也阻碍了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故的说法是正确的,所以本题选D项。答案:D4.中国古代由个人撰写的四大农书中,其中三部出自山东,即西汉末年氾胜之(今山东曹县人)的氾胜之书、南北朝时贾思勰(今山东寿光人)的齐民要术、元代王祯(今山东东平人)的农书,加上明代上海人徐光启撰写的农政全书,合称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农书。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山东在我国古代曾是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B.山东发达的文化影响C.山东地方官员重视农业D.山东在古代始终是中国的经济重心解析:农书是对农业文明的总结,它是建立在对农业文明的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四大农书三部出自山东,很大程度上证明了山东曾是农业最发达的地

4、区。答案:A5.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C.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解析:仔细观察图片,图中的男子、耕牛、牲畜可以看出是“男耕”,同时从图中的妇女、纺车可以看出是“女织”,因而图片反映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状况。答案:A6.汉书记载:“过(赵过)能代田。其法为:田亩分为三沟、三垄,沟垄相间,播种于沟中。苗生三叶以上稍壮,则耨垄草,睫垄土以附根苗,比盛暑,能耐风旱。次岁则沟垄互易,是为代田。而一岁之收常过无沟垄之漫田一斛以上,善者倍之。”上述记载说明代田法的先进之处为()A.增加了种植面积B.休养地力,保苗

5、抗旱C.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D.革新了耕作工具解析:通过解读材料可知,代田法的最大特点是“沟垄相间”,提高抗旱能力,旱涝保收。答案:B7.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妻:“十三能织素,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她身上的打扮是“妾有绣腰糯,葳蕤自生光”。她床上的装饰是“红罗夏斗帐,四角垂香囊。香帘六七寸,碧绿青丝绳”。这些描述主要反映了()A.中国古代男尊女卑思想严重,女子备受压迫,日夜劳作B.汉代吏治腐败,焦仲卿为普通小吏,家里竟可以布置得如此富丽堂皇C.汉代丝织业生产的普及和发达程度D.汉代家庭手工业在手工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解析:诗中焦仲卿妻“十三能织素”说明当时许多女子从小学习丝织;“妾有绣

6、腰糯,葳蕤自生光”说明她身上也穿戴丝织品;“红罗夏斗帐,四角垂香囊。香帘六七寸,碧绿青丝绳”说明其生活用度也有大量的丝织品。总的来说,这反映了汉代丝织业生产的普及和发达程度。答案:C8.右图是文物展期间展出的泰山三宝之一的“黄釉青花葫芦瓶”。釉色嫩黄光润,青花色泽浓艳,造型古朴敦厚,是瓷器中的极品。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可断定该瓶为()A.官窑烧制,青瓷B.民窑烧制,秘色瓷C.官窑烧制,青花瓷D.民窑烧制,珐琅瓷解析:从题目中“黄釉青花葫芦瓶”这一名称中可以看出是青花瓷;从“釉色嫩黄光润,青花色泽浓艳,造型古朴敦厚,是瓷器中的极品”中可以看出其工艺水平特别高,这符合官营手工业的特征,民营手工业生产

7、的民间生活用品不会有如此高超的技艺。答案:C9.2007年1月,央视艺术品投资栏目举办的“2007民间寻宝记走进丹阳”在评选“十大宝物”时发生意外:礼仪小姐展示一面战国青铜镜时不慎失手,古镜当场被摔碎。瞬间,人们都惊呆了。央视工作人员、礼仪小姐和专家都赶紧在地面上捡拾碎片,栏目负责人当场承诺将邀请著名的青铜器修复专家贾文忠修复古镜。该青铜镜之所以受到这样的珍视,主要在于它的()艺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工艺价值文学价值A.B.C.D.解析:本题通过提供鲜活的情境分析历史问题。战国青铜镜年代久远,技艺精湛,因而具有艺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工艺价值。而这一文物不是文学作品,故文学价值无从谈起。答案:B1

8、0.(2010山东淄博第一次摸底,18)博物馆陈列着三张图片,下列与图片相关的历史信息中不准确的是()A.唐朝时邢窑白瓷最富盛名B.清代我国彩瓷生产水平提高C.明代我国的手工业生产得到发展D.清代我国发明彩瓷解析:在明代,我国已经发明了五彩瓷,到清代,彩瓷技术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珐琅彩。故D项说法不正确。答案:D11.唐人有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了十多种精美的秘色瓷,印证了唐代就开始制作秘色瓷而非五代。根据以上材料说明获取史料的有效途径有()民间传说考古挖掘史书记载文学侧面反映A.B.C.D.解析:唐诗中“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

9、属于文学的侧面反映;而陕西扶风法门寺十多种精美的秘色瓷的出土应属于考古挖掘。答案:D1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材料一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材料二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纟壬,多治麻丝葛绪捆布黪,此其分事也。墨子材料三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

10、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于孙以偿责者。晁错论贵粟疏(1)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原因是什么?(2)从三则材料可以看出,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3)根据材料二归纳这种生产方式下生产者的处境。解析:本题呈现了三则材料:其中材料一是天仙配的著名唱段,反映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的景象;材料二是墨子对小农经济的男耕女织现象的描述;材料三描述了男耕女织自然经济的环境下生产者的处境。在了解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精心作答。参考答案:(1)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是其出现的原因。(2)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或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3)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小农经济非常脆弱,自耕农常因水旱灾害或急政暴敛而破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