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剃光头发微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发微、睥睨、丰姿、濯濯、差池”等词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2.理解文章的主旨。能力目标1.理清行文脉络,整体地把握文意。2.体会本文因小见大的写法,理解文章借“剃光头”这一平凡的生活现象所阐发的深刻道理。3.品味本文语言的幽默与讽刺意味,逐步提高鉴赏能力。德育目标引导学生多观察,善思考,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敢于直面黑暗,鞭挞丑恶,做一个深思慎取,思想有品位的人。教学重点理解本文所包含的深刻道理,学习作者善用类比,联类引申的写作手法。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1、3、4段与课文主旨的关系。2.品味本文语言幽默讽刺,富含深意的特点。教学方法1.合
2、作探究法。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凭他们的智力、思维品质是可以妥善解决问题的。即便有奇谈怪论,相信在集体交流时,自会得到纠正,在讨论中相互启发,查缺补漏,定会获益不匪。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2.品读法。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作品,既体会杂文的思想性,又赏析其文学性,逐步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教学要点默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合作研讨,探究本文所包含的道理,体会其思想性;揣摩语句,品味本文语言的幽默与讽刺意味,体会杂文的文学性。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杂文在立意选材上常常以小见大,从平凡的生活现象落笔,谈重大的社会问题。今天我们学习
3、何满子的剃光头发微,看看作者从剃光头事件中发现了什么。二、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默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勾画,画出关键语句,画出不懂的地方。教师督促学生积累词语,多媒体显示:发微:从细微的事物说开去。睥睨( ):斜着眼看,形容高傲。丰姿:风度姿态,也作风姿。濯濯():光秃秃的样子。差池( ):差错、错误。2.理清行文脉络。提问:文章着重谈了哪两项内容?明确:谈了“剃光头”“掌权”两项内容。提问:说说本文从“剃光头”谈到“掌权”的行文脉络。同桌之间讨论交流,然后自由发言。明确:本文先从头发谈起,从清末的剃发留辫谈到石达开对理发师的平等对待,引出本文的话题剃光头的报道。接着开始分析论证,从罪犯剃头谈
4、到现在“不剃”是为了保护头颅、讲究美观,从理发师拒绝给乡下人剃平头,认为乡下佬只配剃平头谈到理发师握剃头刀而为所欲为,然后巧妙联结,类比引申,由剃头谈到掌权。三、合作研讨,探究本文的深意1.学生齐读最后两段。2.提问:本文所谈的重大的社会问题是指什么?明确:指有少数人玩弄权术、以权欺人,为所欲为,危害民众利益,破坏党的形象。3.合作研讨,突破难点提问:如果只保留关于剃光头的读者来信和结尾处谈掌权这两部分文字,把其他内容全部删去,也能构成一篇文章,你觉得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学生思考。教师要求学生举手示意,统计认可这种改法的人数,然后持相同观点的人组成一个方队,两个方队展开现场辩论,各自陈述理由
5、。甲方:我方认可这种改法。理发师轻视乡下人,只给乡下人剃光头,由此生发开去,握剃头刀的人有权决定剃与不剃,那掌权的人就有权决定一切,一事一议,主题更集中,结构更明了。乙方:我方反对。这种改法将会影响文章主旨的表达、结构的安排。理发师由于一己之见决定剃还是不剃,这一己之见是偏见,不可取。理由如下:一,理发师对剃光头认识不清。历史上虽曾有剃光头的罪刑,但隋唐以后就废止了;现在许多国家罪犯剃头,不是刑罚,而是出于习惯或便于辨识;大胆假设,罪犯剃头也只是出于卫生考虑。综合以上几点,剃光头已绝无政治、人格的因素,只是一种客观的普通的生活习惯。二,理发师仍有城乡的等级观念。殊不知,理发师受社会轻视的地位已
6、发生了质的改变,理发师有了权,又如何能倚仗这种握剃头刀的权轻视他人呢?理发师手握剃头刀就随意决定剃与不剃,那掌权的人手握大权随意处置他人,就不言而喻了。如果去掉1、3、4段,会削弱文章的批判力度,使议论空泛,不够具体,而且缺少了文章特有的历史厚重感和浓浓的文化气息。原文结构漫而有序,杂而不乱,开合有致。去掉1、3、4段,结构过于单薄。学生集体评议,并做现场点评。教师总结:理不辩而自明,两方同学各陈其词,让人信服。相比之下,乙方同学理由充足,思路清晰,表现较为出色。让我们用掌声感谢他们的精彩发言。四、品读课文,体味语言幽默与讽刺的意味多媒体显示(显示一句,品析一句)1.“乡下佬”是不是只配剃光头
7、,以及什么模样的人才配剃平头,这问题是够深奥的,我答不上来。这不是问题的“深奥”问题,表现了作者的不屑、不满。剃光头已不是在政治上或人格上有什么差池的象征,它只是普通的客观的生活习惯,实在谈不上“配”与“不配”。2.但要我“小心求证”却求不到。这很抱歉,胡适博士的考据方法只能学到一半。简单的剃头实在挖掘不出什么新意来,作者借自谦之辞讽刺了那些手握剃头刀随意决定剃与不剃的人。3.如果有权就想弄权,就想顺着自己的意思胡来,那么,至少要在“读者来信”栏里让他亮亮相,直到像剃光头那样地把他剃下去,这才叫做“试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作者用手握剃头刀的人类比手握大权的人,理发师在“读者来信”栏里亮相,那
8、随心所欲弄权的人也就只得屈尊受人鄙弃与指责了。“亮相”“剃头”,幽默的言辞中尽含辛辣的嘲讽,表现了作者对随意弄权的人的奚落、不满与指斥。学生自选几例仔细涵咏品味,体会语言中讽刺与幽默的意味。五、课堂小结本文以小见大,从平凡的生活现象谈起,谈到重大的社会问题,举重若轻;善用类比、联类引申的写法让人啧啧称奇;杂而不乱,漫而有序的结构、平易而又不乏幽默与讽刺的意味的语言以及那浓浓的文化气息更让人不忍释卷。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杂文佳作,也是一篇极好的写作范文。六、布置作业1.课外选读何满子的其他杂文,并写一篇读书随笔。2.学习课文以小见大的写法,从某一生活现象谈开去,思路要清晰,须言之有理,表现一种积极
9、的思想意识。3.阅读下文,完成(1)(5)题。记得有一位诗人说过这样的话:诗人要做诗,就如植物要开花,因为它非开不可的缘故, (甲)如果你摘去吃了,即使中了毒,也是你自己的错。这比喻很美,也仿佛很有道理的。但再一想,却也有错误。错的是诗人究竟不是一株草还是社会里的一个人,况且诗集是卖钱的,何尝可以摘。一卖钱,这就是商品,买主也有了说好说歹的权利。即使真是花罢,倘不是开在深山幽谷,人迹不到之处,如果有毒,那是园丁之流就要想法的。花的事实,也并不如诗人空想。现在可是换了一个说法了,连并非作者,也憎恶了批评家。他们里有的说道:你这么会说,那么,你倒来做一篇试试看! (乙)这真要使批评家抱头鼠窜。因为
10、批评家兼能创作的人,向来是很少的。我想:作家和批评家的关系,颇有些像厨师和食客。厨师做出一味食品来,食客就要说话,或是好,或是歹。厨师如果觉得不公平,可以看看他是否神经病,是否厚舌苔,是否挟夙嫌,是否想赖账。或者他是否广东人,想吃蛇肉;是否四川人,还要辣椒。于是提出解说或抗议来;自然,一声不响也可以。但是,倘若他对着客人大叫道:“那么,你去做一碗来给我吃吃看!”那未免有些可笑了。诚然,四五年前,用笔的人以为一做批评家,便可高踞文坛,所以速成和乱评的也不少。但要矫正这种风气,是须用批评的,只在批评家这名目上,涂上烂泥,并不是好办法。不过我们的读书界,是和平的多,一见笔战,便是什么“文坛的悲哀”呀
11、,“文人相轻”呀,甚至于不问是非,统谓之“互骂”,指为“漆黑一团糟”。果然,现在是听不见说谁是批评家了。但文坛呢,依然如故,不过它不再露出来。(鲁迅看书琐记)(1)第一自然段中的诗人所用的比喻,看似有理,实质是错误的。错误的要害是什么?(2)第六自然段中写厨师和食客的关系,要说明的是什么?(3)末段“文坛的悲哀”“文人相轻”所指的内容是什么?(4)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本文作者的观点。(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A.“诗人要做诗,就如植物要开花”,其意思是说写诗是自然产生的,对诗的好坏不必负责。B.文中甲、乙两人的说法实质是一样的,只是乙的说法更为无理。C.对有害的作品需要批评,如同园丁
12、拔去有毒的花草。D.文艺界的“谩骂”会冤屈许多好人,但糊糊涂涂的扑灭“谩骂”也会包庇一切坏人。E.诗与花的本质区别是:诗是商品,可以出卖;花不是商品,可任意采摘。参考答案:(1)借此拒绝文艺批评,逃避文艺作品的社会责任。(2)文艺批评家有评品的权利,不必自己会创作。(3)文艺界因观点不同而产生的争论。(4)文艺必须有批评,批评如果不对,就可以有反批评。如果扼杀文艺批评,健康有益的文艺就不可能得到发展。(5)DE板书设计延伸阅读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入世”与诚信 沙叶新用了漫长的15年,加入了世贸组织。精诚所至,“世贸”为开,我不弃“世”,“世”必我入,我们终于不再“横空出世”,融入了世界大
13、家庭,真是可喜可贺。兴奋之余,想起“诚信”二字,进而想起两则故事。先说第一则,记得是在一本什么杂志上看到的,说的是在战场上,某战士为部队开拓前进道路,不惜以自己身体引爆敌人埋下的地雷阵,以致身负重伤,命在旦夕。报纸上连续不断报道他的事迹,称他为黄继光式的英雄。当部队老将军得知这位战士生命垂危,将不久于人世时,便去医院探望,并给他颁发军功章。将军问战士还有什么话要说,战士说:“有句话,指导员不让我说。”将军问:“为什么?”战士说:“指导员说已经报道了,全国都知道我是英雄了,说了影响不好。”将军追问:“怎么回事?你说!”战士说:“我不是用身体引爆地雷阵的,而是自己不小心,跌倒在地碰上地雷的。我不是
14、英雄。”将军受到极大的震动,沉思良久,最后说:“把事实真相说出来和用身体引爆地雷阵同样需要巨大的勇气。你是勇士,你仍然是名副其实的英雄。军功章应该是你的,你受之无愧!”再说第二则,记得是我读初中时语文书上的故事,说的是一天晚上,一个中尉军官看到一个小孩站在路口哭,于是问他是不是迷路了,小孩说不,又问为什么不回家,小孩说我在站岗,不能回家。原来这个小孩是在参加一群孩子所玩的军事游戏,小孩负责站岗。游戏结束,其他孩子都已回家,却把他忘了。此时尽管天黑无人,他仍坚守岗位。中尉对小孩说:“游戏结束了,你回去吧。”小孩说:“不,我没接到命令。”中尉对小孩说:“你看,我是军官,是真正的军官,现在我命令你,
15、回家!”小孩做了个立正的姿势,说了声“是!”又向中尉行了个礼,就回家了。战士的诚实,小孩的守信,令我感动,使我难忘。孔子说:“民无信无以立。”韩非子说:“巧诈不如拙诚。”管子说:“诚信者,天下之结(关键)也。”可见诚和信是中国传统的道德规范,其实也是世界各国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就以WTO而言,它要求所有“入世”的政府都必须政策透明,信息公开,不作假,不欺瞒,言行如一,信守承诺,不食言,不毁约,可见也是以诚与信来要求和制约所有会员国的。没有诚信的国家,被视为“流氓国家”,将为世贸组织所抛弃,也为世界大家庭所厌恶,这是非常非常耻辱的。中国是最讲诚信的国度,可是我们现在的诚信度如何呢?是降低了,还是
16、提升了?这确实是个很尖锐的问题。在“入世”后的此时此刻,大家都在问:我们现在都准备好了吗?我以为在种种准备之中还应该有个包括诚信在内的国民素质和政府素质的准备。现在在进行任何国际交往中都说要讲“游戏规则”,而“游戏规则”的基础就是诚和信;现在要办什么事情都说“要从娃娃抓起”,我以为诚信二字更要从娃娃抓起。如果我们所有的孩子都能像做军事游戏的那个小孩那样言必信,行必果,如果我们所有的成人都能像那个战士那样重真实,摈虚假,那么我们的国民素质、政府素质将会大大提高!(选自解放日报)谈谈这篇杂文的构思特点。参考答案:这篇短文构思很巧妙。作者先讲了两则小故事,一是战士的诚实,二是小孩的守信,并以此为切入点,将笔锋转为“入世”各国所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方面来。“入世”不能只简单地理解为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而是要严格履行“入世”的承诺,其中包括政策透明,信息公开,不作假,不欺瞒,不食言,不毁约等等。之所以这样,就是要以诚信来规范和制约所有成员的行为。在指出这些要义之后,作者进而写道:“没有诚信的国家,被视为流氓国家,将为世贸组织所抛弃,也为世界大家庭所厌恶,这是非常非常耻辱的。”“入世”与诚信的重要性、严肃性,被作者十分透彻地点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