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历史4月适应性测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44015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历史4月适应性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历史4月适应性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历史4月适应性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历史4月适应性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历史4月适应性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历史4月适应性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历史4月适应性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历史4月适应性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历史4月适应性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历史4月适应性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历史4月适应性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历史4月适应性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历史4月适应性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历史4月适应性测试试题(含解析)第卷本卷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计48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时代,社会群体可分为公子、卿大夫、士三层;到战国时期,大夫或士大夫越来越成为官僚、贵族和有名望的知识分子的统称。这种变化说明A. 等级制度逐渐消失B. 社会结构发生变化C. 儒学思想产生影响D. 官僚政治已经确立【答案】B【解析】战国时期等级制度仍然存在,并未逐渐消失,故A错误;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发生巨变,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故“大夫或士大夫”称谓含义发生变化,故B正确;“大夫或士大夫”称谓变化与儒学思想

2、没有直接联系,故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当时官僚政治已经确立,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抓住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和社会变革的重大影响,再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大夫或士大夫越来越成为官僚、贵族和有名望的知识分子的统称”即可结合所学知识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2.有学者指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政府高官中儒士出身者所占比重并不太高,直到东汉时期这一比例仍旧很低,不仅如此,两汉时期抱怨儒生过于迂腐,难以胜任公务的言论也不绝于耳。这些现象反映出A. 汉代中央没有真正掌握选官权B. 儒生参政被谨慎对待C. 儒家崇尚空谈,不被社会尊重D. 独尊儒术遭遇极大阻力【答案】B【解析】【

3、详解】材料“两汉时期抱怨儒生过于迂腐,难以胜任公务的言论却不绝于耳”反映出当时政府抱怨儒生过于迂腐,这体现出儒生参政并非一帆风顺,故B项正确;汉代中央当然真正掌握选官权,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家并非崇尚空谈,也被社会尊重,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儒生参政问题,不是独尊儒术的问题,故D项排除。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南宋宁宗时,已快亡国,皇帝时时下手条,当时称为“御札”,这激起群臣愤慨,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这从本质上说明A. 群臣对即将亡国的不满B. 南宋末期君主专制加强C. 宋代相权仍有传统地位D. 群臣对宁宗专制的不满【答案】C【解析】据材料“皇帝时时

4、下手条激起群臣愤慨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不经过中书而直接下诏令,被视为乱政,这说明中书的地位仍然受到重视,宋代中书是宰相,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群臣对皇帝不经过中书而直接下诏令的不满,不是对即将亡国的不满,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反映君主专制加强,故B项错误;群臣对宁宗专制的不满,属于现象,不是本质,故D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学生应该正确理解中书指宰相,这说明相权地位仍然受重视,据此即可正确判断,注意区分现象与本质的问题。4.三才图会(下图)“地理一卷”记载:“地与海本是圆形,而同为一球,居天球之中,如鸡子黄

5、在青内。有谓地为方者,乃语其定面不移之性,非语其形体也。”材料反映了(明)三才图会插图A. 西学传入受到旧有观念的解释与重构B. 地圆学说颠覆“天圆地方”的传统观念C. 近代自然科学成为反封建的思想武器D. 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答案】A【解析】根据“地与海本是圆形,而同为一球,居天球之中”“有谓地为方者,乃语其定面不移之性,非语其形体也”可知,材料是对旧有观念天圆地方的解释说明,这种思想明显受到西方地圆学说的影响,A正确;材料用西方的地圆学说解释传统的天圆地方观念,没有颠覆“天圆地方”的传统观念,B错误;C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开始”,排除D。5.20 世纪 20 年

6、代末至 30 年代初,中国思想理论界出现了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和中国社会史问题的论战。论战围绕“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历史上是否经过奴隶制社会、中国封建社会的性质及特征等问题进行。这一论战表明( )A.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B. 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C. 新文化运动的持续发酵D.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时间信息“20 世纪 20 年代末至 30 年代初”,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国共对峙,阶级矛盾突出,而论战焦点(中国社会阶段)是阶级斗争是否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B正确;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性质的论战之间无必然联系,排除A;新文化运动在1923年基本结束,排除

7、C;辛丑条约签订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形成,排除D。6.1935年,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36年又改为民主共和国。1937年,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指导。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国共两党开始由对峙走向合作B. 适应民族革命战争的需要C. 国共达成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D. 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20世纪30年代,随着日本侵略的不断加剧,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为了适应民族革命战争的需要,中共做出了上述调整,故B项正确。点睛:注意材料“1935年”“1936年”

8、“1937年”这几个时间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答案。【详解】7. 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曾明确提出:“这个共和国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是“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进程。”上述材料表明毛泽东A. 主张有限的保护发展民族资本主义B. 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的进步性作用C. 主张团结资产阶级以支持抗日战争D. 主张消灭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

9、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可得出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性质,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但也要有限度地保护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A符合题意,故选A。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思想主张8.19531957年,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第二次革新。共颁布了五个教学计划,其中在195319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1956年国家正式发行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特别注意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反映了A. 我国形成了比较完整国民教育体系B. 改革适应了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

10、C. 标志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形成D. 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答案】B【解析】由时间“1953-1957年”,当时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需要大批劳动者和建设人才,所以出现“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和“特别注意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故选B;A是1965年,排除;体现的是中国的基础教育而非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排除CD。9.17世纪,荷兰法院普遍使用查士丁尼法以补充当地法律的不足。1836年,荷兰制定自己的民法典,从而有了罗马荷兰法的典型形式。借鉴罗马法的原则和制度在近代欧洲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材料表明A. 欧洲近代沿用了罗马法法权理论B. 荷兰是发展罗马法最典型国家C. 罗马法精神在近代

11、被赋予了新意D. 罗马法维护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的原则和制度在近代欧洲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说明欧洲近代沿用了罗马法法权理论,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荷兰是发展罗马法最典型国家,而是强调罗马法对近代欧洲国家的影响,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罗马法精神在近代被赋予了新意,而是强调罗马法对近代欧洲国家的影响,排除C。罗马法维护的是罗马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而不是维护新兴资产阶级利益,排除D。点睛:本题以罗马法为切入点,解决本题的首先正确理解“17世纪,荷兰法院普遍使用查士丁尼法以补充当地法律的不足。1836年,荷兰制定自己的民法典,从而有了罗马荷兰法的典型形式”,然后

12、抓住关键信息“借鉴罗马法的原则和制度在近代欧洲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等,再结合罗马法的影响,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10.19 世纪的达尔文主义者认为,人的本质是生物,其能力只不过是适应环境而已;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心理学家认为,意识只是支配人类行为的一个狭小的部分。以上思想的出现说明( )A. 工业革命推动了启蒙运动向纵深发展B. 进化论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C.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对理性的反思D. 工业革命推动了人们对道德的重视【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随着生物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人与理性的关系得到进一步认识,意识到了理性的局限。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推

13、动了对理性的反思,C正确;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主义,但是材料的主旨是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并非启蒙运动的纵深发展,排除 A;材料没有体现进化论推动心理学发展,而是强调科学发展推动对理性的反思,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科学发展,而是强调科学发展推动对理性的反思,排除 D。11.苏联在实施斯大林模式时实行了居民证制度,没有居民证及相关的证明文件,苏联公民就不能异地流动;居民证只发给城镇居民,农民则没有居民证。该制度实施的主要目的是A. 强化城市政权以镇压反革命B. 服务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C. 加大劳动力的计划管理力度D. 杜绝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农民没

14、有居民证不能异地流动”说明苏联希望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发展农业生产以支援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生产,故选B项。强化城市政权以镇压反革命的做法与优先发展重工业无关,A项排除;CD项错误,都属于手段,而不是目的,排除。12.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一书提出:“当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涌入纽约那样的全球化城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人再也没有办法互相忽略了,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 政治制度不同是阻碍移民的关键因素B. 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日益落后C. 全球化加剧国家之间移民问题的矛盾D. 全球化会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

15、知发展中国家的移民进入全球化城市,与其他国家的人互相接触,互相了解,思想相互影响,可能会改变自己的原有的意识形态和观念,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全球化的影响,没有涉及政治制度不同是阻碍移民的关键因素,排除A。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机遇和挑战并存,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全球化加剧国家之间移民问题的矛盾,排除C。所以选D第卷 非选择题(一)必考题13.海洋意识与民族命运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春秋时代,齐、越等国逐渐意识到海洋能兴渔盐之利、引舟楫之便。秦朝对海疆的经略实质上是大一统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通过利用和控制海洋实现国家稳定的治国理念。汉朝所建立的“海上丝绸之路”将古代中

16、国的海洋经略带入新阶段。唐代设立管理外贸机构市舶司。与前代相比,唐朝统治者善于运用非军事手段实现对海洋的影响和控制。在制度与科技的保障下,宋朝建立了更为明确的海上航运线路,宋朝水师始终掌握着东部沿海的相对制海权。元朝将骨嵬岛(今库页岛)等地并入版图,实现了北部海疆的历史性拓展。郑和航海通过朝贡贸易垄断国家资源,压制民间海上贸易,从明清对港口管理制度演变过程来看,限制和扼杀海洋经济意识在明清时期已经成为一种历史惯性。摘编自胡林梅中国古代海洋意识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材料二 魏源主张改漕运为海运,由海运而发展海商,由海商而建立新式海军,由拥有强大海军而掌握海权,期望中国通过发展海洋文明从而成为一个能够

17、足以“制夷”的“海国”。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闽浙总督左宗棠提出:“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李鸿章在第二次“海防议”中强调要参考西方列强的“海部成例”,专设海军衙门。虽然洋务派开始意识到海洋的战略价值,但其海洋强国思想的关键还是在于“防”。严复从 1903 年左右译介马汉的海权论,1908 年他借草拟代北洋大臣拟筹办海军奏稿之机会,阐述有关海权的主张。刘笑阳中国海洋强国思想的历史逻辑材料三 中共重要会议关于海洋的相关论述名称时间与海洋相关的论述十四大1992 年军队要更好地担负起保卫国家领土、领空和领海主权及维护国际海洋权益、维护祖国统一和安全的神圣使

18、命十八大2012 年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十八大五中全会2015 年支持沿海地区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摘编自百度新闻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意识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海洋意识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3)根据以上材料指出中国的海洋意识有何发展趋势?现代海洋意识的发展有何重大意义?【答案】(1)特点:海洋经济意识出现早;海疆安全意识强烈;政府主导性强;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军事与非军事手段并用;

19、注重海疆的开拓;明清时期海洋意识强调高度集权化、政治化。(2)主要内容:发展海洋经济;强大海军力量;建立“海军衙门”;自主生产海军装备;吸收海权论思想;战略上重视防守而忽视制海权。原因:近代以来西方的侵略;洋务运动的兴起;有识之士的认识;西方海权思想的影响。(3)趋势:从单纯关注海洋安全、海洋经济到全面统筹开拓海洋利益(如更加注重海洋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从陆防为主到陆海兼顾,海军从水师发展到正规海军,形成三军统筹协调;从关注海洋到将海洋强国思想推向国家战略高度;从政府主导到政府民间共同开发;从忽视国民海洋意识到提升国民的海洋意识;等。意义:海洋意识的发展符合世界日益重视海洋的发展潮流,对我

20、国保卫国土,加强国防建设,解决周边领土纠纷有重要影响;海洋意识的发展符合中国经济日益发展,国际贸易日益频繁的趋势,对进一步认识、开发、利用海洋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春秋时代,齐、越等国逐渐意识到海洋能兴渔盐之利、引舟楫之便”可知,海洋经济意识出现早;根据材料“秦朝对海疆的经略实质上是大一统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通过利用和控制海洋实现国家稳定的治国理念”可知,海疆安全意识强烈;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充分体现了政府主导性;根据材料“唐代设立管理外贸机构市舶司”可知,加强相关制度建设;根据材料“宋朝建立了更为明确的海上航运线路,宋朝水师始终掌握着东部沿海的相对

21、制海权”可知,军事与非军事手段并用;根据材料“元朝将骨嵬岛(今库页岛)等地并入版图,实现了北部海疆的历史性拓展”可知,注重海疆的开拓;根据材料“郑和航海通过朝贡贸易垄断国家资源,压制民间海上贸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海洋意识强调高度集权化、政治化。(2)主要内容:根据材料“魏源主张改漕运为海运,由海运而发展海商,由海商而建立新式海军,由拥有强大海军而掌握海权”“ 专设海军衙门”可知,发展海洋经济,强大海军力量,建立“海军衙门”;根据材料“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可知,自主生产海军装备;根据材料“严复从 1903 年左右译介马汉的海权论,1908 年他借草拟代北洋大臣拟筹办海军奏

22、稿之机会,阐述有关海权的主张”可知,吸收海权论思想;根据材料“虽然洋务派开始意识到海洋的战略价值,但其海洋强国思想的关键还是在于防”可知,战略上重视防守而忽视制海权。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海洋意识兴起主要是因为近代以来西方的侵略;根据题干提到的人物,如左宗棠、李鸿章等可知,洋务运动的兴起推动海洋意识兴起,也证明有识之士的认识有助于海洋意识的兴起;根据材料“严复从 1903 年左右译介马汉的海权论,阐述有关海权的主张”可知,西方海权思想的影响。(3)趋势:根据材料一、二主旨和材料三“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可知,从单纯关注海

23、洋安全、海洋经济到全面统筹开拓海洋利益;根据材料“军队要更好地担负起保卫国家领土、领空和领海主权及维护国际海洋权益、维护祖国统一和安全的神圣使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陆防为主到陆海兼顾,海军从水师发展到正规海军,形成三军统筹协调;根据材料“支持沿海地区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可知,从关注海洋到将海洋强国思想推向国家战略高度;从政府主导到政府民间共同开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忽视国民海洋意识,如今注重提升国民的海洋意识。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洋意识的发展符合世界日益重视海洋的发展潮流,对我国保卫国土,

24、加强国防建设,解决周边领土纠纷有重要影响;从国家经济发展以及“一带一路”角度分析可知,海洋意识的发展符合中国经济日益发展,国际贸易日益频繁的趋势,对进一步认识、开发、利用海洋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所谓历史线索,是指人们在认识客观历史中形成的一种考察历史的观念,并把这种观念贯串于阐述历史的首尾,有似绳索贯串钱物,如唯物史观等等皆是。陈旭麓陈旭麓文集第二卷结合世界近现代史,论述材料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观点:唯物史观是贯穿客观历史的重要观念。论述: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支配人们行动的意识、动机、目的和

25、意志受到社会存在的支配和决定。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影响历史进程。在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就贯穿了这一线索。随着工业革命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病也日益暴露,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贫富差距增大,社会不公平促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19 世纪三四十年代,德国、英国、法国爆发大规模工人运动,但都以失败告终。马克思、恩格斯深切关注社会不公,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他们批判性地继承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总结工人阶级运动的经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1848 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可见,19 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状况深刻影响了马克思、恩

26、格斯的思想,其创造性地提出马克思主义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马克思主义提出以后,其理论深刻影响了欧洲乃至世界的社会主义运动,从法国的巴黎公社运动到俄国的十月革命。社会主义运动实践的成功体现了社会意识巨大的反作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能帮助我们在学习和研究历史上各种观念形态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中找到其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性,也能让我们认识到掌握先进社会意识的重大意义。唯物史观是贯穿客观历史的重要观念,也是人类深刻认识纷繁历史的有力武器。只有掌握了这一门科学,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解析】【详解】材料认为,人们在认识客观历史的过程中,总会带着观察历史的观念,称之为史观,这种史观

27、贯穿于散落的历史事件,让似乎没有联系的凌乱的历史变得有逻辑关系,如唯物史观。在解题过程中,对唯物史观的理解是关键。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其基本内容有: 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为人类认识自身社会的历史演进确立了科学的理论基石;第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四,社会形态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第五,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第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二)选考题请考生从 3 道历史选考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28、 1992 年,中共十四大报告中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目标,其中包括税制改革的任务。1993 年 12 月底,税制改革的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陆续公布,均自 1994 年起实施。1994 年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全面改革货物和劳务税制,实行了以比较规范的增值税为主体,消费税、营业税并行,内外统一的货物和劳务税制;将过去对国营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分别征收的多种企业所得税合并为统一的企业所得税; 将过去对外国人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对中国人征收的个人收入调节税和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合并为统一的个人所得税;取消了盐税、烧油特别税、集市交易税等 12 个税种,并将屠宰税、筵席税的管理权下放

29、到省级地方政府;重新划分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地方共享税,1994 年,省以下税务机构分设为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两个系统。刘佐中国税制改革 40 年的简要回顾(19782018)(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994 年税制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1994 年税制改革的意义。【答案】(1)特点:有法律保障;范围广、力度大;规范税制;税种逐步统一化、简化;税负公平化;下放部分税种管理权;国家和地方实行分税制。(2)意义: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深化了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1993 年 12 月底,

30、税制改革的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陆续公布,均自 1994 年起实施”可知,有法律保障;从税制改革的范围和领域来看,这一次改革范围广、力度大;根据材料“全面改革货物和劳务税制,实行了以比较规范的增值税为主体,消费税、营业税并行,内外统一的货物和劳务税制”可知,规范税制;根据材料“将过去对国营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分别征收的多种企业所得税合并为统一的企业所得税将过去对外国人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对中国人征收的个人收入调节税和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合并为统一的个人所得税”可知,税种逐步统一化、简化;根据材料“取消了盐税、烧油特别税、集市交易税等 12 个税种”可知,税负公平化;根据材料“重新划分中央税、地

31、方税、中央地方共享税,1994 年,省以下税务机构分设为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两个系统”可知,下放部分税种管理权,同时国家和地方实行分税制。(2)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税制改革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根据材料“中共十四大报告中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战略目标,其中包括税制改革的任务”可知,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税制改革深化了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排外主义在美国存在了将近一个世纪后,在19世纪末由民间运动发展为一股要求限制移民的政治势力,渗入到美国移民政策中,成为了国家政策。1882年通过了排华法案,1897年到1

32、917年,国会又迫于“限制移民联盟”的压力,要求对移民强制进行读写测试,后来这一条也成为了法律。1921年,美国又出台了1921年移民法,这部新的移民法规定,除了对移民强制进行读写测试,还对各国每年的移民数额要进行限制,即每年各国移民美国的人数是1910年人口普查时该种族在美国人口的3%,这就意味着,之前已受到移民法限制而在美国人口中所占比例较小的非西欧民族受到了更严格的限制。瞿茜、李其荣论二战前美国移民政策中的排外主义(1)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美国19世纪末至20世纪移民政策中排外主义特点。(2)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移民政策中推行排外主义政策的原因。【答案】(1)由民间运动发展为

33、国家政策;制定法律推行排外主义;应用文化手段推行排外主义;对非西欧移民存在种族排外倾向。(2)美国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将不满情绪发泄在移民身上;移民与美国文化存在差异;种族主义思潮影响;排外主义势力发展。【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美国19世纪末至20世纪移民政策中排外主义的特点按照材料分层次概括即可,例如,材料中的“成为了国家政策”,再例如,材料中的排华法案、1921年移民法体现的特点是制定法律推行排外主义,再例如,材料中的“非西欧民族受到了更严格的限制”均是可以作为答案的。(2)美国移民政策中推行排外主义政策原因要从经济原

34、因、文化原因、美国自身的种族主义思潮等多角度分析,例如,经济原因可以从美国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发生,文化原因可以从移民与美国文化存在差异,也可以从移民与美国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社会习俗等之类的信息进行解答。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天生就有的排外主义势力自身的发展也可以作为答案,此类问题要开阔思路、多方面解释。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王士祯,先后在地方及中央重要部门任职,最终官至刑部尚书。其独创诗论“神韵说”,是清初数十年文坛的盟主。王士祯为官始终践行“清、慎、勤”的原则,深受康熙帝的赏识和同燎赞叹。任职扬州时,平反了一批冤假错案,严惩贪官污吏,昭雪民间冤狱80余起。在户部任职时

35、,针对当时实行的捐官制度,有人乘机大搞权钱交易的行为,反复告诫属下,不许借此中饱私囊,并革除各种额外收入。他晚年辞官回家时,无金银财宝,只有简单行装和几车书籍。他总结自身为官经验,“随忆随记”,亲书手镜50条,教育初仕为官的儿子要洁己爱民、宽政慎行。王士祯的曾祖、祖父和父亲,都有家训家规存世,王氏家规涵盖了修身养性之法、读书立世之道,做人处事之本、从政为官之要、持家经营之策、闺门训诫之教等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家训家规体系。王士祯的手镜被后世奉为做官处事的“明镜”。摘编自安作璋山东通史明清卷(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士祯受到尊崇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王氏家训家规的

36、价值。【答案】(1)文学成就突出,推动清初诗歌发展;政绩卓著,注重为官之道;平反冤假错案,严惩贪污:为官清廉,注重个人操守:重视对后代的培养,传承良好家风等。(2)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涵盖全面、独具家族文化特色;注重对后辈的培养,维系王氏家族的昌隆兴盛;对当今和谐社会建设和廉政建设等方面有一定借鉴意义。【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是清初数十年文坛的盟主”得出文学成就突出,推动清初诗歌发展;根据“为官始终践行“清、慎、勤”的原则,深受康熙帝的赏识和同僚赞叹”得出政绩卓著,注重为官之道;根据“平反了一批冤假错案,严惩贪官污吏”得出平反冤假错案,严惩贪污;根据“他晚年辞官回家时,无金银财宝”得出为官清廉,注重个人操守;根据“教育初仕为官的儿子要洁己爱民、宽政慎行”“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家训家规体系”得出重视对后代的培养,传承良好家风等。(2)根据“王士祯的曾祖、祖父和父亲,都有家训家规存世,王氏家规涵盖了修身养性之法、读书立世之道,做人处事之本、从政为官之要、持家经营之策、闺门训诫之教等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家训家规体系。”结合相关所学,可从其家训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家训的特点、对对后辈的培养、对当今和谐社会建设和廉政建设等方面有一定借鉴意义等角度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