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小学语文案例反思课堂需要那“一分钟”的静默_人教版新课标.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24175 上传时间:2025-11-0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案例反思课堂需要那“一分钟”的静默_人教版新课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小学语文案例反思课堂需要那“一分钟”的静默_人教版新课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小学语文案例反思课堂需要那“一分钟”的静默_人教版新课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小学语文案例反思-课堂,需要那“一分钟”的静默人教版新课标最近,我三次执教研究课秋思,在某一教学环节中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收到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在帮助学生理解“欲作家书意万重”时,我向他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诗人真想写一封信给家人,这封信可能会写给谁?信中可能会说些什么呢?”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我在三次教学中尝试了以下不同的方法:方法一:匆匆收场的“追问”。课堂描述:刚提完问题,我就期待着学生的举手发言。我急切地扫视着教室,努力寻找着举手的学生。孩子们似乎看懂了我的心思,不超过十秒钟时间,就有3、4位学生举起了手。我如同找到救命稻草一般迫不及待地请出这几位学生来回答:“我想,诗人可能会说对他

2、的母亲说妈妈你现在还好吗?”“老母亲,你可要当心自己的身体呀!”“家里的人都还好吗?”“诗人还会说些什么呢?”我继续追问,教室里却一片静寂,我等待片刻,见无人作答,便匆匆收场。理性分析:因为是公开教学,许多老师都害怕学生无人回答带来课堂“冷场”,导致教学尴尬,所以一提出问题便要求学生立即作出回答。为顺利推进教学进程,不敢滞留与耽搁,许多问题不求深入,点到为止,教学细节只是匆匆而过。这时的课堂便成为教师与极少数的相对聪明的学生的简单对话,教学仅仅是一种走过场的形式而已。其实,教师提出问题便立即叫学生回答是很不可取的,因为忽视了学生的消化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只能肤浅思考,随意回答,或干脆一问三

3、不知,这段教学就验证了这个观点。方法二:表面热闹的“讨论”。课堂描述:“诗人想说的话肯定也有好多,同桌间讨论讨论。”我的话音一落,教室里就热闹起来。学生们叽叽呱呱地讨论开了,也听不到谁在说些什么。约摸一分钟过去了,我叫停了热闹的学生:“现在谁来说说?”近10位学生犹豫着举起了手,“诗人可能会说请替我向我父母亲大人问好。”“诗人可能会说老婆我想你,等我赚足了钱就回来!”这位学生的回答逗得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原本我所期望的深情的课堂氛围一下子被他破坏了。理性分析:学生同桌或小组的讨论应该建立在个体认知的基础上,在没有形成自己相对独立的观点之前,展开的讨论只是一种盲目的顺从和牵强的附会,不能激起思维

4、碰撞的火花,也不会有良好的教学效益。因此,这一环节的讨论的直接意义便是缓解一下紧张的课堂氛围,那只是一种空洞的自由和无效的热闹。对于如此深情的教学提问,实在不宜采用讨论的方式,要知道在热闹的讨论中是不能产生真挚感人的课堂气氛和内心感受的。方法三:内涵丰富的“默想”。课堂描述:面对我的提问,学生一时不知从何说起,课堂出现短暂的窒息式的空白。不一会儿,有3、4位同学慢慢地举起手来。我读懂了学生的那份不肯定和不自信,没有急于请他们回答。“此时诗人还有哪些割舍不掉的牵挂呢?请大家默默地再想想。”学生们又埋头专注地观察、思考起来,课堂里一片静默。一分钟过后,学生的手如春笋般地冒了出来。我从他们胸有成竹的

5、眼神和坚实肯定的小手中看到了他们的自信与真知。于是,一个个成熟漂亮的答案便自然地涌现出来:“诗人对家乡的牵挂太多了:年事已高的老母亲呀,您的两鬓是否又增添了许多白发?家乡门前的那条小河呀,你是否已经改变了昔日的容颜?儿时天真烂漫的伙伴呀,你是否能够还保持着那颗纯洁的童心。”“诗人或许要对他的老母亲说母亲呀,天气冷了,您得注意您的身体呀!千万不要过于节俭,该吃的还得吃。”理性分析:这段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形成了情感高潮。这应该归功于课堂中宝贵的“一分钟静想”,是它给了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是它奠定了情感升华的基础,是它营造了先抑后扬的教学氛围。沉着教学,扎实推进,需要必要的时间积累,教学

6、是不能急于求成的。正如炒花生,必须有几分钟的逐渐加热,才会有“噼噼啪啪”的热闹非凡和精彩纷呈。教学时,教师应该培养学生静心默想的习惯。首先要创造机会。在课堂中要有意安排一些教学环节给学生自由思考,让学生“认真地想一想再说”,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其次是设计难度。教师要用心寻找问题的价值,精心设计问题的难度,找出那些适合学生细想的有着适宜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展开学习;再者就是确定数量。课堂提问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一堂课中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学生细想之后才能作答。根据课堂实际,在一堂课中,安排23处细想环节是最为合适的;最后是给足时间。观点的形成,思维的完善当然需要时间的过程,要做到深思熟虑就更需要真正属于自己的充分独立的思考时间。有时候,学生暂时性的沉默,看起来似乎破坏了课堂预设的“完美”,但恰好反应了教师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思维含量高,这样的问题正是把学生带入思维天地的最好媒介,成就着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课堂的五彩斑斓。“想好了再说。”这话可以成为许多教师的一句口头禅,更应该成为所有教师的一种执着的教育理念。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有思想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