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语文案例反思-教材之上人教版新课标教研活动,一老师执教了大海那边。评课时,某专家对此教材的内容提出了质疑:“大海那边”是什么?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是月亮的故乡,是美国。从学科德育来考量,带给二年级学生的是怎样的价值观引领?这其实是对教材的深度思考。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编者。在编写教材时,应该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认知特点出发,关注各方面的问题。选用文本,需要慎之又慎;二是教师。应处理好自己与教材的关系,别成为教材的“奴隶”。教师,应站在“教材之上”。广义的教材,是指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比如课本、作业本、故事书、辅导资料、教学实物等。凡是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材料都可称之
2、为教材。而狭义的教材指的是教科书,就语文教科书而言,教材又细化为一个个具体的文本。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提出: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要求教师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贴近时代要求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不再是课程的单纯消费者和执行者,而是课程的策划者及教材的设计者,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就给了教师一定的自主权,让教师成为教材的主人。“用教材教”就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目标的需要,充分结合提供的素材和学生的特点,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选择性地使用教材,对课程内容进行加工、调整、补充,最后完成教学设计,并实施于课堂教学。教
3、师应持有一种“材料式”的教材观。正确地理解教材:教材不是控制教学的,而是为教学服务的;教材是教学的辅助材料,教师拥有自主改造教材的权利;教材是基本的教学资源之一,而非唯一的教学资源;教材不仅负载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以此为手段,实现学生的一般发展为目的。我们已经形成这样的共识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来说,凭一本语文书、一篇课文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所以,许多教师又开发了新的教材,只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只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只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的特点”的文章,都可以拿来让学生学习。但我依然固执地认为,那一篇篇课文才是教材之本,它们应该赢得我们的敬畏。因为,它们是建构科学知识体系、承载中华优秀文化的经典,是直面全体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范本,也是引领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其实,不管教师选择如何地教,学生们总会自主地学的,而“学什么”的问题,是最令教师担心和关注的。近来,大家热议并推崇民国时期的语文教材,其实质是对现行教材的质疑与不满。从这个角度讲,教师的“教材之上”也促成了教材的进一步优化与完善。期待着新教材的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