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语文案例反思-揭开悬念,逆向推导,感悟文本内涵人教版新课标 桥这篇课文语言描述很有个性,作者利用比喻、拟人、反衬、环境烘托等多种手法,叙述了一个关于灾难-洪水来临时老党支书与儿子为了营救村民而英勇献身的故事,塑造出一位光彩照人的英雄人物形象。这篇课文是一篇小小说,它的悬念在文章最后三节才揭开。但是,学生通过预习,谁都能读懂这个故事,在教学时没有必要设计这样一个“谜”,让学生来“解”。因此,我教桥一文时主要采取“逆向推导、层层剥笋”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故事感受人物的心灵,从中进一步感悟文本内涵。一、从结局展开,逆向推导在设计桥这篇课文的导语时,我曾有过多种设想。一般来说,
2、选一个“切入点”有时就决定了老师上课时的教学思路。我认为桥一课的教学重难点不仅在于学生能理解老党支书是个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优秀共产党员,而且更要能通过他了解到他是许多优秀共产党员的代表之一,让学生理解“有形的桥”后还有“无形的桥”老党支书正是党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基于这种认识,我在设计导语时直接把结局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去琢磨、去感受、去品味这个故事的内涵。我的教学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某一天的黎明,在人们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洪水突然来临,在这场灾难中,有两个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这就是桥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故事。请大家认真读一读这篇课文,找出相关语句。想一想,这两人是怎样的两个人,他们失去
3、生命后,他的亲人会怎么想。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很快就从最后三节中读懂了老太太失去丈夫和儿子后那悲痛欲绝的情感,在这时,我抓住“搀扶”一词,要求学生体会,更让学生更理解透彻老太太痛苦的感受。话锋一转,我问:“在灾难洪水来临时,老太太的丈夫和儿子可以不失去生命吗?课文为什么以桥为题,当时是怎样的情景,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读课文,划句子,谈体会。”于是,学生便带着这些疑问去探究故事后的“故事”了。二、从场景切入,体验灾难首先,我找学生找出与“桥”有关的语句,学生通过阅读找到了8处。我让学生思考:桥这篇课文并不长,作者为什么不惜笔墨反复写“桥”,读一读,议一议,说出你的理解。通过交流看法,同学们明白
4、了:1、这个故事主要发生在桥上。2、桥非常重要,过桥意味着“生”,不过桥意味着“死”。3、因为桥,我们才会“看到”一位光彩耀眼、舍己为人的老党支书。4、文章的故事与桥密切关联,所以以“桥”为题。接着,我提出问题:世界上没有谁真的不怕死,谁都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在灾难来临时,大多数村民是怎样的表现?当时的环境又是怎样的?结合学生的读议,师生共同小结、归纳,得出结论:洪水是魔鬼,是死神,正威胁着人们的生命。我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灾难,设想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员,又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从而把学生带进灾难的意境里体验感悟。三、剖析人物,感悟文本内涵我认为桥这篇课文最难以让学生理解的是:老党支书老
5、汉居然不怕死?他的行为并不是许多共产党员能够做到的。因为,不见得每个党员都优秀,甚至社会上不少腐败分子几乎可以与党员划等号。我觉得要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应该从“拥戴”一词着手,我问学生:“除了老汉,村里还有其他党员吗?为什么村民只拥戴他?请你说说你说了解的共产党员是怎样的?课文中的共产党员是怎样的?”经过学生的讨论,师生共同归纳出:老汉这个村子的党员的素质基本上还不错,他儿子尽管在求生的本能反应下思想有过动摇,但最终做出了与父亲一样的选择: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有了这样的陪衬,内容更真实可信。这时候,我说:“尽管不是每一个党员都像老汉那么优秀,但大多数党员的思想觉悟还是比较高的,一个真正能为人民群众利益着想的人,他在人民的心中永远像山一样伟岸。”在父与子的冲突中,我抓住语言、动作描写让学生思索揣摩体会,学生们能从一“瞪”一“推”中,体会出父子临终前那种党性与人性交织出的复杂心理感受。“洪水退了,父子去了。如果你就是当时逃生成功的村民,你现在会有那些话要对他们说?”当我把这一问题交与学生讨论时,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问学生:文中把老汉比喻成一座山,其实在灾难来临时他更像什么?学生回答:更像一座桥。到这里,文章的内涵就显而易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