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语文案例反思-引读,原来可以这样精彩人教版新课标一、穿越时空,感受岁月的沧桑在王老师的课堂中,几百年前的事情如在眼前,学生读的是“古诗”,看的是“古事”,心中的情感却早已和诗人共悲凉,共沧桑,这强烈的共鸣,归功于教师的有效引读,这种穿越时空的“引”有如抽丝剥茧,让学生的心灵通过反复的朗读走近“遗民”,走进“沦陷区”,体会到岁月的沧桑、国破之凄凉,在引导学生朗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句诗的时候,王老师是这样引导的(生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师:读了这首诗,你现在有什么样的感想?生:我的心里有同情,同时感觉宋朝政府真是腐败无能。(师板书:凄凉)师:是啊,他们是如此的昏庸,而老百
2、姓却是盼啊,盼啊!(读南望王师又一年)师:又一年是多少年?六十五年呐,一年过去了,读!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师:五年过去了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师:十年过去了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师:六十五年过去了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我们不禁佩服王老师深透的教材研读,精彩的教学引导:“又一年”体现的是一个微观的时间,在很多教师都忽略这个“一年”的时候,王老师不满足于这“一年”之“望”,而是抓住“又”字挖掘情感内涵,当时空的距离被教师拉近,具体到“一年、五年、十年、六十五年”的时候,学生便充分体会到“难民”们盼望祖国统一、王师北征的迫切心情,从而更深层次
3、地感受一年年的“盼望”带来一年年的“失望”。遗民们欲哭无泪,权贵们花天酒地的景象如在眼前,凄凉、无奈、悲愤之情深深地刺激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这个诗句也因此被学生用心灵的声音读出来了。精彩由此而来。二、穿透人心,感受世态之炎凉题临安邸的主题是反映南宋权贵们“醉生梦死”,“不知亡国恨”却“犹唱后庭花”的丑陋形象,讽刺、鞭挞朝廷的腐败和无能。怎样把握了这个主题,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穿透人心,揭开达官显贵们的真面目,从而激起学生心中的“义愤”?王老师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在王老师引导学生朗读题临安邸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老师、学生的心是完全可以形成共鸣的,关键在于教师怎样的“引”:课件出示
4、示儿,教师引读,学生再读。师:诗人到死都没有看到中原的统一,他的心情怎样?生:我感到诗人非常失望。师:内心的心凉之感是一种悲凉之感。(板书悲凉)那令人心凉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呢?读林升写的题临安邸生:山外青山楼外楼师:那令人心凉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呢?(生再读)师:那让人悲凉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生再读)在课堂中,教师引用了课外资源,有的放矢。通过对示儿的阅读,感受诗人的失望和悲苦的心情,再从“山外青山楼外楼”的强烈对比中体会“心凉、悲凉”之感。诗句的表面是在写杭州西湖的景色,但王老师却通过连续几次相同的发问“南宋王朝在干什么”引导学生一遍一遍地读诗句,这一问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问让学生透过诗
5、句看到山外山、楼外楼的如画美景,以及南宋王朝的权贵们正在饮酒作乐,早将国恨家仇置之身外的景象。可以说,读书悟境是阅读的至高境界,能做到这一点,靠的是老师那发人深省、力透纸背的一问一引,看似简单,却足以流露教师的教学功底之深厚。三、穿引激情,感受人间的悲欢纵观全课,王老师整合两首古诗进行教学,能如此天衣无缝、激情四溢,得益于他对教材的吃透紧扣“醉”和“泪”二字,以“泪”问“醉”,以“醉”衬“泪”。课堂之中,老师的引导时而让学生同情怜悯,时而让学生义愤填膺,时而让学生感受百姓的流离失所,时而让学生感受权贵们的纸醉金迷。一个课堂成为一幅活生生的人间百态图,一部凄惨惨的家国悲欢史。我们看到了王老师挥洒
6、自如的穿引,看到了学生的激情连绵不断,看到了课堂的高潮层层迭起。有没有注意第二个句子“西湖歌舞几时休”是个什么句子?生:问句。师:谁问谁?生:是作者在问南宋统治者。师:如果你是作者,你怎么问他们?生:(有些愤怒地)西湖歌舞几时休?师:现在,请你指着那些统治者的鼻子,你怎么问他们?生:(愤怒程度有所提高)西湖歌舞几时休?师:现在,就请你指着这个昏庸的南宋皇帝,你怎么问?生:(越来越愤怒地)西湖歌舞几时休?(台下掌声)师:让我们一起来问一问这个昏庸的皇帝!生:西湖歌舞几时休?“西湖歌舞几时休?”教师紧紧抓住这个问句,让学生体验不同角度的问,不同方式的问,不同对象的问,正是这样的多维体验,让学生对诗句内涵的理解不断加深。“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么问”,“指着鼻子问”,“指着皇帝问”,“一起问”,教师的引导披沙拣金,学生的朗读层层深入,愤慨之情也如叠浪逐潮。“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质问雷霆万钧、振聋发聩,让人刻凿于骨,铭记于心。不妨作一个假设,假如这样的课堂之中南宋权贵们在场,假如他们稍有良知,那他们对这一声声发自肺腑的责问和控诉也一定会汗颜知耻、翻然悔悟的。王老师的课堂所赢得的阵阵掌声证明了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