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练1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下图示意第四纪中国重大环境演变事件关系。完成12题。1图中、代表的地理事件正确的排序是()A海进与海退、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区域干旱化趋向B海进与海退、区域干旱化趋向、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C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海进与海退、区域干旱化趋向D区域干旱化趋向、海进与海退、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2下列关于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气候暖湿,利于黄土侵蚀 B气候冷干,利于黄土堆积C青藏高原隆起,导致内部出现寒旱化D若青藏高原移走,东亚季风将增强答案:1.B2.D解析: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寒冷与温暖期交替会导
2、致海进与海退的发生,剧烈的新构造运动导致了青藏高原的大幅度隆起,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和现代季风形成造成了区域(西北)干旱化。综上所述,B项正确。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气候暖湿利于黄土(流水)侵蚀,气候冷干利于黄土堆积(风力搬运堆积);青藏高原的隆起,会加剧其内部的寒旱化、西北地区的干旱化,加剧了东亚季风(青藏高原夏季为热源、冬季为冷源青藏高原地面气温与同海拔的自由大气相比,冬季高原气温偏低,形成冷高压,加强了东亚冬季风;夏季,青藏高原是个强大的热源,形成地面热低压,加大了海洋和陆地的气压差,总之,其热力作用加强了东亚的季风环流)。综上所述,D项正确。下图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
3、示意图。读图,回答35题。3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 ()A BC D4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 ()A气候 B地形 C水文 D生物5图示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区域性 B整体性C差异性 D开放性答案:3.A4.D5.B解析:第3题,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读图可知,已长出茂盛的植物,应该为后期。是湖泊,没有生物,应该为初期。长出藻类植物,应该在(长出草类植物)之前,A项正确。第4题,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由上题及图中分析可知,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长出了许多植物,所以主导因素是生物。第5题,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从上面两题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此处体现了整体性,B项正确。
4、下图是陆地自然植被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图。读图完成67题。6对上图所示自然植被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沿X方向热量增加B沿X方向降水增加C沿Y方向热量增加D沿Y方向降水增加7甲、乙所表示的自然植被类型分别是()A热带草原温带落叶阔叶林B热带草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C热带雨林温带落叶阔叶林D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答案:6.D7.A解析:第6题,本题考查气温和降水的变化。依据图示自然植被的分异状况可以判断:沿X方向热量减少,沿Y方向降水增加。故选D。第7题,与热带荒漠相比,甲所在区域降水增多,热量相差不大,故为热带草原;同理,乙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故选A。读我国某山地北坡植被带随经度的
5、变化示意图,完成89题。8该山地最可能是()A阴山 B祁连山C天山 D秦岭9影响该山地北坡草原带上限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热量 B经度C海拔 D水分答案:8.B9.D解析:第8题,本题考查区域定位。由该山地跨越的经度大致从94向东至102,判断该山地是祁连山,B项正确。第9题,祁连山北坡山腰地带多地形雨,水分条件决定了自然带的分布,故D项正确。(2018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模拟)读某大洲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1011题。10关于图中自然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a自然带是狭长分布的热带草原带Bc自然带以针叶林为主Cd自然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e自然带以亚热带常绿植被为主11有关g自然带的描述,
6、不正确的是 ()Ag自然带反映了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Bg自然带的南北延伸与沿岸的暖流有关Cg自然带的形成与当地的地形有关Dg自然带的降水主要是由东南信风登陆带来的对流雨答案:10.D11.D解析:第10题,根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判断,图为南美洲南部,联系气候类型分布,判断a自然带是狭长分布的热带荒漠带,A错误;c自热带是温带混交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错误;d自然带是温带荒漠带,C错误;e自然带以亚热带常绿植被为主,D正确。第11题,根据各自然带的特点和分布,g为热带雨林带,g自然带位于巴西高原东侧,g自然带的形成与当地地形有关,处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因而形成热带雨林带,反映了非地带性
7、地域分异现象,g自然带的南北延伸与沿岸的巴西暖流有关,A、B、C都正确;g自然带的降水主要是东南信风受地形抬升而形成的地形雨,D错误,选择D。二、综合题(共46分)12河西走廊位于祁连山山脚下,它的兴衰存亡完全依赖于祁连山。祁连山正受到全球变暖的巨大影响。据此回答下列问题。(22分)(1)请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全球变暖给河西走廊带来的各种影响。(2)说明图示地区各聚落所在地貌类型,分析该地貌类型的原因。答案:(1)整体性原理是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全球变暖,祁连山雪线上升,冰雪融水将逐年减少,使其下游的河流水量减少,或河流沿线地区地下水水位下降,或尾闾湖泊干
8、涸,沿途绿洲因为缺少水源而出现植被退化,加剧土地荒漠化,造成绿洲生态破坏,进而威胁整个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2)冲积扇。山谷冰雪融水汇成溪流,山上流速快,冲蚀和搬运能力强,到达山脚下流速变慢,以堆积作用为主。 解析: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地貌及成因。第(1)题,影响主要从雪线变化、河流水文特征变化、绿洲面积变化等方面分析。第(2)题,图示聚落分布在河流出山口处,地势平缓,水流速度减缓,泥沙淤积,形成冲积扇。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
9、,统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下图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1)读图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2)读图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3)简述我国西南地区引种速生桉发展造纸业的理由。(4)就降水条件简述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桉的原因。答案:(1)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过程: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2)植被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沼泽萎缩。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3)速
10、生桉适应性强,成材快,是良好的造纸原料。发展造纸业能增加就业,创造产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4)(我国西南地区属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低于热带雨林区;(有旱、雨季之分,)旱季时间较长,降水较少。解析:本题以速生桉种植对环境的影响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表述能力。第(1)题,上游植被截留大气降水,增加下渗,涵养水源,为沼泽提供了稳定的水源。第(2)题,读图可知,种植速生桉后,地下水水位下降,并导致天然次生林、灌丛退化以及沼泽萎缩。原因是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第(3)题,利用材料信息,从速生桉的生长习性及发展造纸业能促进经济发展两方面作答。第(4)题,一方面
11、我国西南地区的年降水量少于热带雨林气候区且有旱、雨季之分,另一方面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如在西南地区大面积种植速生桉会引发生态环境问题。刷题加餐练(2017新课标全国卷)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13题。1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A远大于2 000毫米 B约为2 000毫米C约为210毫米 D远小于210毫米2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A坡面 B洪积扇C河谷 D湖盆3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A
12、湖盆蒸发量增多 B盐湖面积缩小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 D湖水盐度增大答案:1.C2.A3.B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区域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说明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与年均降水量相当。该地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因此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约为210毫米。第2题,本题考查流域蒸发量差异比较,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图可知,坡面坡度大,岩性硬,地表水与地下水储存条件差,由于水分储存量小,实际蒸发量最小。第3题,本题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植物生长吸收水分,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会使得流入盐湖的水量减少,
13、导致盐湖面积缩小。(2016新课标全国卷)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如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45题。4磷高累积区是()A高山草甸带B高山冰雪带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D常绿阔叶林带5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 0003 000米处()A大气温度较低 B生物生产量较低C土壤含水量较低 D地表径流量较小答案:4.A5.C解析:第4题,由图中信息可知,磷高累积区位于海拔4 000米左右,说明该高度土壤营养物质丰富,土壤含水较多,有利于植物生长,但该处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故
14、该处的自然带应是高山草甸带,故A项正确。由于该山地处四川西部,纬度较低,海拔4 000米处不会有高山冰雪带,故B项错误。海拔4 000米处温度较低,热量不足,不适宜森林生长,故C、D项错误。第5题,据图可知2 0003 000米处磷累积量较少,与4 000米处相比,2 0003 000米处海拔低,温度高,蒸发强,土壤含水少,不利于磷累积,故A项错误,C项正确。由于海拔低、热量条件好,有林木生长,该高度生物生产量较高,故B项错误。由于地处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为夏季风迎风坡,降水较多,该高度地表径流量较大,故D项错误。(2016新课标全国卷)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东北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
15、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68题。6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A大气温度 B降水量C积雪厚度 D植被覆盖度7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A年降水最少 B冬季气温最低C年日照最少 D冬季风力最大8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A蒸腾加剧 B低温更低C降雪期推后 D太阳辐射减弱答案:6.C7.D8.C解析:第6题,本题考查自然带的分布。高山苔原带受海拔、坡向、纬度等因素影响明显。对流层大气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降水量随海拔升高先增加后减少,二者都会影响植被生长,故
16、A、B、D三项都与海拔相关。积雪厚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故C项正确。第7题,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的成因。长白山西北坡冬季冻害高发,主要原因是该地冬季风以西北风为主,风力大,降温明显,因此冻害高发,故D项正确。西北坡为冬季风迎风坡,冬季降雪量大,而积雪对植被起保温作用,故A项错误。冻害在气温低于0 时就有可能发生,而不一定是气温最低就会造成冻害,故B项错误。夏季,长白山南坡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量多,云量多,日照少,故C项错误。第8题,本题考查气候变暖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使蒸腾加剧,但与冻害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冻害是气温下降到0 以下时出现的对农作物的伤害,低温更低,不一定使冻害加剧
17、,故B项错误。全球气候变暖,生物生长旺盛,雪期缩短,气温降到0 以下,没有积雪覆盖而使冻害加剧,故C项正确。气候变暖,不一定使太阳辐射减弱,故D项错误。(2016新课标全国卷)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周边山峰分别经历了1次冰期(末次冰期)、2次冰期和3次冰期,如图所示。据此完成910题。9按山峰抬升至冰期时终年积雪高度的先后顺序排列,依次是()A雪宝顶、太白山、果洛山B果洛山、雪宝顶、太白山C太白山、果洛山、雪宝顶D雪宝顶、果洛山、太白山10点苍山无现代冰川发育,是因为与末次冰期时相比,点苍山现在()A日照更长 B气温更高C植被更密 D海拔更低答案:9.B10.B解析:第9题,本题考查自然带及读图分析
18、能力。经历三次冰期的果洛山应该最早抬升至终年积雪高度,其次是经历两次冰期的雪宝顶,太白山最后抬升至终年积雪高度。第10题,本题考查自然带。读图可知,点苍山经历了末次冰期,应该有过冰川。没有现代冰川发育,应该是气温升高,雪线升高所致,B项正确;点苍山位于抬升带,海拔不会更低,D项错误;日照长短与有无现代冰川发育关系不大,A项错误;植被对雪线影响不大,C项错误。(2014新课标全国卷)图中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图,完成下面1112题。11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A地处赤道附近B远离大陆C构造运动强烈D地形复杂12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
19、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A气温日较差大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D气候垂直差异显著答案:11.B12.C解析:第11题,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动物种属的形成主要与该岛远离大陆,地理环境相对孤立有关,故B项正确。第12题,本题主要考查洋流的分布。耐寒的企鹅是南极洲的特有动物,赤道地区本应分布喜热的动物,企鹅在此处生存主要与该岛受秘鲁寒流的影响有关,故C项正确。13(2017新课标全国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
20、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 0002 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下图)。(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4)说明从2 300米至2 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
21、。答案:(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2 0002 300米)。干扰强度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2)(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依据:(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的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 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3)特点: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水分条件差)。原因: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4)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解析:第(1)题,考查垂直自然带的变化,对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22、要求较高,难度中等。据图可知,阴坡随海拔升高,植物多样性先增加再降低,符合材料中介绍的规律,说明阴坡没有遭受干扰。而阳坡,从图中可以看出,随海拔增加,植物多样性逐渐降低,不是先增加再降低,不符合规律。在苔原带的中下部,植物多样性本来应该随海拔增加而增加,但这里反而是随海拔增加而降低,说明是位于阳坡的苔原带的中下部受到了外界的干扰。另外,与阴坡相比,在阳坡,海拔越低的地方,植物多样性差别越大,说明海拔越低的地方,受干扰越强烈。第(2)题,考查垂直自然带的分布、变化与对比,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较难。据材料中介绍的植物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可知,未遭受干扰时,植物多样性的最高值应在中部。判断图
23、中2300米处,也就是山地中部的植物多样性,发现阴坡的比阳坡的要高,而且差别较大,故可推断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第(3)题,考查山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原因,难度中等。从材料可知,阳坡、阴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可推断影响其温度、湿度的因素为太阳辐射与蒸发状况。阳坡太阳辐射比阴坡强,而且因为太阳辐射强,融雪也早于阴坡,蒸发也就比阴坡历时长。因此,阳坡要比阴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第(4)题,考查垂直自然带的差异,难度中等。阴坡、阳坡植物多样性的差异是不同坡面水分、热量的差异造成的。随着海拔增加,在山地顶部,阴坡、阳坡的坡面差异逐渐变小,坡面差异导致的水分、热量差异也逐渐变小,故植物多
24、样性的差异也就不断缩小。14(2016新课标全国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如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3)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答案:(1)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2)
25、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3)河流附近,熊出没的几率大;山地地形,且有森林,便于隐蔽;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解析:本题以堪察加半岛为背景,重点考查了该半岛的自然环境特征。第(1)题,主要考查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堪察加半岛地处季风气候区,图中等高线反映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且高差较大。因此山脉对季风起阻挡作用,形成地形雨和雨影区,且形成明显的气候垂直分异。第(2)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关键信息是气候影响植物生长,植物数量影响动物的数量,气候对动物生长也有影响。第(3)题,图中信息反映甲地有河流,熊的重要食物鲑鱼多,熊出没的几率大。甲位于堪察加半岛南部夏季风背风坡,有森林且晴天多,利于隐蔽和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