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说 课本文是一篇精彩的人物传记。文章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中心,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三个典型事件,成功塑造了蔺相如机智勇敢和不畏强暴的英雄形象,赞扬了他顾全大局“先国家之急”的高尚品质。阅读时要学习本文选择典型事件表现人物,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和前面一课相比,本文文字浅显,但文言常用词不少,要继续积累。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2.认识并学习廉颇、蔺相如思想性格的可贵之处。3.继续积累文言常用词。学习词类活用:使动、意动,掌握虚词用法。教学重点、难点1.继续积累文言常用词,在翻译文句
2、中体会上下文意,准确辨识其语法特征,并翻译准确活用的词。2.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讲解、质疑。预习要求1.弄懂课文大意,准备复述三个故事。2.找出本文中的特殊句式,说说他们的特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3.思考:本文是怎样表现蔺相如的思想性格的,由此可以看出史记在刻画人物方面有哪些特点?4.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本文所写事件的背景。学习导航第一课时一、导入语我们在初中时学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曾为他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所折服。但我们也许还不知道,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人和范仲淹具有同样的胆识,他就是在国家利益和个人恩怨发生冲突时
3、选择“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蔺相如。(板书课题)二、本文背景的介绍由学生介绍课文故事发生时的战国形势、历史条件,教师总结补充。1.合纵连横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战国后期,秦最强大。合纵指齐、楚、燕、赵、魏、韩等国联合抗秦;连衡是指这些国家中的某些国跟着秦国进攻其他国家。又一说,六国地连南北,故六国联合抗关中之秦为合纵;秦居关中,六国居山东,六国服秦曰合纵。本文是说合纵之势中的。2.与课文有关的背景据课文内容,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距秦灭六国前220年差63年。此时,秦经百余年变法强国,已相当强大。于前312年败楚军百万之众于重丘。又于前299
4、年拘囚楚怀王。于战国期间,秦已成为最强的诸侯国。战国期间有纵横家士,进行“合纵连横”,秦以“连衡”攻山东六国,六国以合纵对付西方的秦国。当时,“合纵”之策已破,秦方得势于“连衡”(合纵连横以公孙衍、张仪、苏秦、庞涓等纵横家始谋,成为两种敌对战略)。战国时的士,是各种人才、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他们活动于各诸侯国,以游说、荐举的方式,得到各诸侯国的作用、发挥着重要作用,廉蔺都是当时的士。秦孝公于前356和前350年(迁都咸阳)两次任用商鞅变法“内修法度务耕织,外连衡而斗诸侯”。秦国变法以后,使得国家制度改进,士、民都有了发挥自身才能的机会,又向外扩张领土,国力日益强大,前283年,秦军伐
5、魏,兵至大梁,燕赵救之,秦军撤去,秦人怨赵,由于当时尚有齐、楚、燕、魏、赵等大国首尾相救,所以不能以主力对付赵国。仅以蚕食瓦解,本文写秦赵的政治、外交军事方面的斗争过程,赵国挫败秦国,只因有此背景。当时的赵国尚有相当大的实力,兼以廉蔺以国为重,文武相济,秦国也不敢轻举妄动大举攻赵。三、整体初读在预习的基础上再读课文,理清结构。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2段):简介身份既是对两个人物出身情况作必要交待。这是史传文的一般特点,同时又对后文作了铺垫,介绍廉颇,突出他的武功,突出他的“以勇气闻于诸侯”。秦求赵璧,秦赵渑池会,秦国虽无礼,终不敢对赵用强,其原因之一就有忌惮廉颇之勇。同时又为廉颇居功自
6、傲作了铺垫。介绍蔺相如,则显出他出身低贱,为他的大智大勇的精神,他的扶危爱国的品质作了反衬:出身低贱,但品格崇高,才能出众。第二部分(第二段到最后):是主干,写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1.完璧归赵。2.渑池相会。3.廉蔺交欢(负荆请罪)。4.学生复述三个故事。四、疏通并分析课文集中学习113节(一)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将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二)师生共同疏通,明确重点词语。(三)落实文句翻译。(四)品读“完璧归赵”的故事,分析蔺相如如何“使不辱于诸侯”。1.蔺相如出使前初显胆识:“宁许以负秦曲”。2.蔺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7、明确:秦国不合礼数有三: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左右皆呼万岁”,左右侍从的狂喜不是尊重外臣的礼节。3.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城”后怎么办?明确:设计智取:璧有瑕,请指示王。说理斗争:布衣之交尚不相欺。誓死捍卫: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4.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策?明确:首先,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其次,私下派人把璧送回赵国。5.归璧于赵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秦王交代的?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表示自己知道有罪:“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提出希望:“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6.出使结果如何?“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两国僵持,进入对立状态。7.概括:写“完璧归赵”,着重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表现方法:直接描写(如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