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13独具特色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外交主干知识框架核心要旨归纳线索(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法律制度走向健全,民主制度重建并日益完善。线索(二):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新中国成立后,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一国两制”理论的创设,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实践和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线索(三):现代中国的外交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现第一次建交热潮,参加了日内瓦会议与万隆会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彰显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理念;2
2、0世纪70年代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新时代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热考主题突破主题一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民主法制的确立(19491956年)新中国的成立前提条件三大政治制度的形成奠基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民主法制的破坏(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践踏破坏(3)民主法制的健全(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建设健全完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走过了曲折的道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可概括为:(1)建设
3、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必须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主法制的阶级性决定了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置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之下。(2)民主法制建设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服务。(3)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必须要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民主法制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抓好立法、司法、普法、执法与守法的每一环节,同时把民主法制建设与制度建设、人才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5)立足中国国情,批判地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制经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2018全国卷)下图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
4、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答案B解析漫画中老奶奶用尺量布做衣服,两位女勘探队员肩上扛着工作用的长尺和三脚架等工具,两把尺歌颂新中国女青年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故选B项。奶奶用尺子量布做新衣属于手工劳动,与工业化不符,故排除A项;人民公社化运动发生在1958年,与“1956年”不符,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城市还是农村,更没有城乡之间的对比,故排除D项。2(2018全国卷)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
5、,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时间“1956年”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党的中心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因此,在法制建设上,也必须与之同步,为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保障,故C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新政权建立是在1949年,与材料时间“1956年”不符,排除B项;依法治国是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上提出的,排除D项。主题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外交方针
6、: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具体表现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外交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为新中国开创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步入国际舞台:日内瓦会议(1954年)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亚非会议:万隆会议(1955年)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和友谊。(2)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重返联合国: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中国外交战线的重大胜利。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7、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12月,中美双方同时发表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中日建交: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对于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具有重要意义。(3)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外交政策原则:新时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具体表现就是不结盟。外交成就: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和新型国际关系,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1新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1)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和
8、原则。(2)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4)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5)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2影响国家外交政策调整的主要因素(1)根本原因:国家和民族利益,国家政权是国家利益的代表者,外交政策制定的首要目的和出发点是维护国家利益。(2)上层建筑即国家政权的性质,特别是阶级属性(意识形态)。(3)国际地位和国家实力。(4)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即国际形势的变化。3(2016全国卷)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
9、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答案B解析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苏贸易额下降,故选B项。当时中国与美国之间没有实现外交关系正常化,也没有打破欧美对华经济制裁,故排除A、D两项;全方位外交是改革开放后,C项时间不符,故排除。高考考法研磨考法一拓展教材的宽度【典例1】(2017全国卷) 下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答案C命题分析
10、选材新颖以漫画为载体创设情境,以1954年为背景,考查新中国的教育、妇女地位、民主政治等内容,拓展了教材宽度能力立意调动新中国扫盲教育、妇女解放等知识理解现实主义绘画风格考查主干考查新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注重核心素养通过现实与绘画的关系,考查唯物史观;通过新中国妇女解放等,培育爱党爱国情怀考法二延展知识的长度【典例2】(2019全国卷)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
11、切答案D命题分析选材特点以俄文图书借阅数量的变化为载体,以1952、1953、1954年为背景,考查一五计划实施前后的历史,隐含了中苏关系以及苏联经济建设对我国的影响,延展了知识长度能力立意考查调动运用知识,理解历史现象的能力考查主干考查新中国的外交与经济建设注重核心素养通过1952、1953、1954年和“东北”考查时空观考法三转换思维的角度【典例3】(2018全国卷)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
12、的承认。这反映出()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答案A命题分析历史情境由新中国成立前的外交切入,考查新中国的外交,转换了思维的角度能力立意通过阅读获取“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信息,理解新中国独立自主方针的含义家国情怀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认同感【典例】(2018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
13、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材料二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
14、。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9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4分)规范解答第一步:审思设问,明了方向,确定答题范围第二步:分析材料,联系所学,确保答全要点第(1)问第一小问:“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分析第(1)问第二小问:“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分析第(2)问:“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15、分析第(3)问:“村民自治的意义”分析第三步:组织答案提示词化、序号化、段落化、要点化,书写工整(1)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2)背景: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3)意义: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新中国的政治建构、共和国的外交风云等是本专题的热考点。复习备考时,一方面,要沿着历史长河的演变梳理中国的政治建
16、设,将古代、晚清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民主政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贯穿古今,以认识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伟大意义,为当下时代的抉择做出历史注脚;另一方面,要理解共和国外交从小外交走向大外交,从小舞台走向大舞台,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明确在当前国际风云变幻的大背景下,中国致力于做负责任的大国,继续为世界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让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阳光普照世界。专题作业一、选择题1江泽民指出:“(这种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这种制度”是指中国的()A人民代表
17、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民主集中制度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可知材料所说的是中国的政党制度的优势,D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是政权组织形式,与材料所述不符合,排除A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制度,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发展,与材料所述不符合,排除B项;民主集中制是原则不是制度,排除C项。2(2019重庆高三三诊)1949年11月20日,北京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开幕。与会各界代表共423人,会议选举聂荣臻为北京市市长,讨论了98件市政建设议案,制订了5项税收方法。据此可以
18、推断,建国初期全国各地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A代表都是经由选举产生B组织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C以制定新宪法为工作目标D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雏形答案D解析1949年11月,新中国刚刚成立,在很多地方不具备实行普选的条件,故在普选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由地方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行了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雏形,故D项正确,排除A项。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开始于1953年的“一五”计划,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B项;新宪法是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颁布的,各地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并不是以制定新宪法为工作目标,故排除C项。3(2019衡阳高三一模)1949年9月7日,周恩来向政协代表作
19、解释说:放弃联邦制,除了防止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考虑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中国和苏联的民族国情不同。“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据此并结合所学可知,周恩来()A认为联邦制是国家分裂的根源B主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反对照搬照抄苏联斯大林模式D首倡“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并结合所学建国后我国采取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可知,周恩来认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中国国情,B项正确。周恩来强调的是政策
20、制定要适合中国国情,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民族政策与国情的适应性,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排除C项;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系统地阐述了“一国两制”的构想,排除D项。4(2019浙江高三五校联考)习近平在一次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下列各项中孙中山的思想与中国共产党的探索体现出继承关系的是()A“民族主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民权主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C“节制资本”社会主义计划经济D“耕者有其田”社会主义合作社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是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反对民族压迫,各民族
21、一律平等,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于国情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与设问相符,A项正确。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是指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新中国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民民主国家,故B项错误;孙中山的节制资本是指限制垄断资本的发展,防止私人资本主义操纵国计民生,与计划经济不存在继承关系,C项错误;“耕者有其田”是指在土地私有制度下使无地少地农民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而社会主义合作社是生产资料公有,D项错误。51985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向全体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并发出通知。同年11月2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十三次会议作出
22、了关于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决议。这主要表明我国()A努力构建恢复法制化秩序的社会基础B人大和政府是推进法制化的决策机关C重点解决法制化进程当中的焦点问题D重视构建全民法制化教育的长效机制答案A解析依据文件“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向全体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关于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决议”中的信息可知,我国重视对全民普法教育,目的是让法律常识在民众中得到传播,让民众具备基本的法律意识,为我国构建法治化社会奠定基本的群众基础,因此A项正确。全国人大是决策机关,政府是行政机关,B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向公民普及法律常识是法制化进程当中的焦点问题,C项错误;材料只提到了1985
23、年要求向公民普及法律知识的两部文件,无法体现出长效机制,故D项错误。6(2019兰州高三二诊)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让我们最大限度地团结了更多的国家,让新中国摆脱了被孤立的状态,改变了周边国家对新中国政权的敌对立场。这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解决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矛盾与冲突B淡化了与周边国家的意识形态分歧C使周边国家与中国的社会制度趋同D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封锁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许多周边国家对新中国持敌对态度,为此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起到了淡化与周边国家的意识形态分歧的作用,故选B项。“解决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的说法夸大了
2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作用,排除A项;建立什么样的社会制度与自己国家的国情等许多因素相关,别的国家不能强加改变,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打破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封锁的标志性事件是中国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排除D项。7(2019湖南江西十四校高三二联)新中国成立后,印制了多种版本的护照。其中1950、1953、1958年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1971、1975年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与苏联关系全面恶化B推行全方位外交政策C与西方外交关系正常化D打破了欧美的经济封锁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1950、1953、1958年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1971、1975年改为中法英文对照
25、”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国调整了外交方针,故A项正确。“推行全方位的外交政策”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故B项错误;这一时期未实现中国与西方外交关系的正常化,故排除C项;材料与欧美对华的经济政策无关,故排除D项。8(2019湘潭高三二模)第25届联合国大会之后,尼克松意识到“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已经无可挽回地瓦解了”。1970年,美国被调查的33份主流报纸中,有27份报纸“直率地表示支持让北京获得席位”。由此可见()A中美关系已开始实现正常化B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C美国的“冷战”政策彻底破产D国际社会需中国发挥应有作用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以看出,这个时期很多
26、国家希望中国重返联合国,而美国的多家主流媒体也表示支持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席位,这些都说明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扩大,国际社会希望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故选D项。材料中的历史现象都发生在尼克松访华之前,当时中美关系没有实现正常化,排除A项;联合国多数国家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不等于说大多数国家就反对美国,排除B项;当时“冷战”没有结束,所以不能说“冷战”政策彻底破产,排除C项。9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中国方面要求:尼克松可以坐自己的专机到中国,但在中国境内则必须乘坐中国方面提供的飞机。经协商后,最后达成协议:总统专机先飞到上海,上海飞往北京时,不必转乘中国专机,但是中方要派先遣小组带领
27、一名领航员登机。这说明此时中国外交()A仍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B表现出了强烈的主权意识C意在表明中国的主导地位D蕴含了反对霸权主义倾向答案B解析由材料“在中国境内则必须乘坐中国方面提供的飞机”可知中国旨在维护领空权,表现出强烈的主权意识,故B项正确。10(2019东北三校高三二联)1979年7月1日,中美签订贸易关系协定。1990年底,美国在各国来华投资中居首位。1991年,中美双边贸易额增长到142亿美元,比1979年增长近五倍。1978年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国成为日本对外投资的重要市场。1988年,日本在中国投资兴办三资企业共654家,协议总额21.94亿美元。这表明()A外交政策的调
28、整利于经济建设B中国外交全面非意识形态化C美国、日本资本的新一轮扩张D中国的发展严重依赖于外国答案A解析1972年中日建交,1979年中美建交。与美日外交关系的改善,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吸引了外资,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说明外交政策的调整有利于经济建设,故选A项。B项说法绝对,排除;吸引外资是中国经济建设的需要,与外国资本扩张不同,排除C项;吸引外资有助于中国经济建设,但“严重依赖于外国”说法错误,排除D项。112001年,海峡两岸达成使用两岸资本并在两岸注册的船舶,各自不悬挂五星红旗和青天白日旗,而只悬挂各自公司旗,开通了两地直航航线。这反映出()A大陆提出“一国两制”理论B通过协商解决了香港问题C
29、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D台湾当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使用两岸资本并在两岸注册的船舶,各自不悬挂五星红旗和青天白日旗,而只悬挂各自公司旗,开通了两地直航航线”可知,这属于两岸之间的经贸往来,故选C项。122017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元首理事会第十七次会议上发表题为团结协作、开放包容、建设安全稳定、发展繁荣的共同家园的重要讲话,并提出以下建议:巩固团结协作;携手应对挑战;深化务实合作;拉紧人文纽带;坚持开放包容。这表明中国()A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B积极探索区域国家间合作的新思路C积极参与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D努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全方位
30、合作答案B解析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对于加强成员国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合作意义重大,故B项正确,C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是区域性的合作组织,不属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合作对象是上海合作组织成员,而不是发展中国家,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政府主动提倡工商业以来,对民法和商法的需要就变得明显起来了;同时,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不平等条约的种种不利,并希望取消治外法权。英、美、日也在它们1902年和1903年签订条约时要求修改法律。为此,设立了官署,由沈家本任主管,检查大清律例。1905年,如剐刑等酷刑被废除,
31、杖刑等体罚由罚款代替,连坐和严刑拷问也被废除。1906年起,政府聘请日本法律专家帮助编撰民法、商法和新的刑法;新刑法草稿在1908年完成。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材料二“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没有重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1979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重视立法。截止七届人大共制定了138部法律,对10部法律进行了修改,包括有关国家机构的法律、民法、刑法以及经济方面的法律等。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十四大、十五大精神,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制定了104部法律,对57部法律进行了
32、修改。摘编自顾昂然回顾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清末和新中国两次修订法律的背景,及其修订过程的相同之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清末相比,新中国70年代末以来在法制建设上有哪些新变化。答案(1)背景: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清末新政鼓励发展工商业;国人主权意识的增强;西方国家要求中国修改法律;封建法律不适应形势变化。新中国:20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文革”严重破坏民主法制;新时期经济建设加快;改革开放方针的确立;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相同:汲取历史教训;注重与时俱进;改旧与立新结合;专门机构负责;兼顾各类法律。(2)新变化:遵循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制(若回答“
33、自主立法”“保障人民权利”也可);法律涵盖面更广;注重经济立法;注重结合国情。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国人主权意识、西方国家要求等方面分析清末修律的背景。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文革”教训、改革开放、依法治国等角度分析新中国修律的背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二,可从汲取历史教训、与时俱进、统筹兼顾等角度分析作答。第(2)问,结合材料和第(1)问,可从法治理念、涵盖面、立法侧重等角度分析作答。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摘编自陶文钊著中美关系史等材料展示了20世纪中美关系发展历程,蕴含了发展外交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
34、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答案示例:启示:中美关系的变化受国家利益的影响。19世纪末,美国为谋求在中国的利益,提出“门户开放”的政策,形成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后,日本成为中美两国的共同敌人,中美结成反法西斯同盟,美国在经济、军事上大力援助中国,并在国际事务中扶持中国,提高中国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中美由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分歧而尖锐对抗。20世纪607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后,中美两国为应对苏联的压力,两国关系解冻,并逐渐走向正常化。综上所述,近代以来因不同时期国家利益影响,中美两国调整政策,使两国关系呈现时好时坏的发展特征。解析本题为开放型试题。依据材料可得出中美关系的变化受国家利益影响的启示。然后依据材料并结合19世纪末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与列强共同宰割中国、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援助和扶持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中美走向对抗、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等相关所学,说明中美关系的变化受国家利益的影响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