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语文:12《这个世界的音乐》第一课时教案(人教大纲版第二册).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202448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12《这个世界的音乐》第一课时教案(人教大纲版第二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语文:12《这个世界的音乐》第一课时教案(人教大纲版第二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语文:12《这个世界的音乐》第一课时教案(人教大纲版第二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语文:12《这个世界的音乐》第一课时教案(人教大纲版第二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语文:12《这个世界的音乐》第一课时教案(人教大纲版第二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12 这个世界的音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托马斯刘易斯的生平及细胞生命的礼赞的内容。2.懂得一些自然界生物的“音乐”表现形式。能力目标训练和培养学生筛选有效信息解读科技文章的能力。德育目标鄙弃人类的傲慢与偏见,培养学生爱自然、爱任何形式的生命的人文精神。教学重点1.筛选信息,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2.品味作品形象而生动的语言。教学难点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作品主题。教学方法1.自读讨论法。学生自读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把握作品主旨。2.诵读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有关的精彩语段,品味作品语言。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随着城市的繁荣、

2、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便不免表现出自视其高、自私傲慢的特点。其实,任何生物都有其存在的形式与价值。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拜读美国科普作家托马斯刘易斯的这个世界的音乐,从中,我们一定更能明白这个道理,更能够懂得如何去尊重任何形式的生命。二、解题出示投影刘易斯托马斯博士(19131994),美国医学家、生物学家、科普作家。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和内科学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纽约市斯隆凯特林癌症纪念中心(研究院)院长,并荣任美国科学院院士。细胞生命的礼赞这本书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

3、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而其文笔又少见地优美、清新、幽默、含蓄,无愧当今科学散文中的大家手笔。1974年出版后,立即引起美国读书界和评论界的巨大反响和热烈欢呼,获得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至今仍畅行不衰。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学生默读全文,勾画出关键语段。2.学生讨论,梳理文章思路。全文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作者告诉人们,随着世界的发展,“我们之所以没有灭顶于废话之中,只是因为我们还有音乐。”第二层:作者通过分析大量动物的“音乐”特点,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由声音组成的生机勃勃、趣味横生的信息世界,提供了生物交流方面的有趣知识。第三层:作

4、者剖析人类作为地球生物,创作音乐的原因。四、具体研习课文1.学生思考:“这个世界的音乐”指的是怎样的一些声音?明确:作者通过对一系列动物声音(音乐)原理及特点的分析,意在告诉人们,人类之外的动物(如白蚁、蝙蝠、歌鸲等)也自有音乐,即声音,这是它们的本能需求,是它们生命存在的一种表现方式。2.提问:这些声音是否都具有某种具体的意义?明确:不都具有。“企图赋予这种特别的声音以某种具体的意义,那显然是有风险的”。3.学生讨论:依据作者的观点,人类作为地球生物,创作音乐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学生甲:“大自然不喜欢长时间的沉寂”,人类也不喜欢长时间的沉寂,不愿“灭顶于废话之中”。学生乙:“唱歌像说

5、话一样,乃是人类生物活动的主导方面。”“制造某种音乐的驱动力如同我们其他的基本生物功能一样,也是我们作为生物的特点。”学生丙:“那有节奏的声音,也许是另外什么事的重现是一种最古老的记忆,是一支舞曲总谱,记载了混沌中杂乱无章的生命的物质转化成违反几率的、有条有理的生命形式的过程。”(解说:让学生抓关键文句来回答,意在训练他们筛选信息的能力,提高他们解读科普文的能力)4.试着概括文章的主旨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甲:文章不只是为我们展示一个由声音组成的生机勃勃、趣味横生的信息世界,不只是为我们提供生物交流技术方面的有趣知识。文章旨在告诫人们鄙视人类的傲慢,善待任何形式的生命,尊重并热爱整个世界。学生

6、乙:白蚁是一个生命、猩猩是一个生命、歌鸲是一个生命。其实人类同其他生物在生命渴求这一点上是共同的。为此,我们对于这些活物,最好不要去作人为的干预,人的干预是徒劳而且有害的。人能做到的最好的事情,就是站远一点,别碰它们,让它们自然地发展。5.品味语言出示投影:我后院里的画眉低首唱着如思如慕、流水般婉转的歌曲,一遍又一遍,我强烈的感觉是,它这样做只是自得其乐。有些时候,它似乎像一个住在公寓里的专业歌手一样练唱。它开始唱一段急奏,唱到第二小节的中间部分戛然而止,似乎那儿应该有一组复杂的和声。它从头再来,但还是不满意。有时它明显地改用另一套乐谱,似乎在即兴来几组变奏。这是一种沉思的、若泣若诉的音乐。我

7、不相信它只是在说:“画眉在这儿。”假如我们有更好的听力,听得见海鸥的高音,听得见成群软体动物有节奏的定音鼓,甚至听得见萦绕于阳光中草地上空的蚊蚋之群缥缈的和声,那合成的音响大约会使我们飘然欲飞的。明确: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但它并不是一味严肃地传授科普知识,而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不忘注意使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如段中把低首吟唱的“画眉”比成一个“专业歌手”。段中用一组排比写出了生物音乐的强烈感染力。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之情。五、课文总结在这个世界上,“人其实并不是独立的、自足的实体。人是由具有独立的生命、独自复制繁衍的细胞和细胞器组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而宏观地看,人又是社会

8、、城市这些巨大生物的细胞,是无名的组成部分。因而,人的自尊自大是没有根据的,也是不必要的。人与其他生物的同一性比其特殊性更为重要。”(李绍明语)六、布置作业在生活中,你接触到许多动物,静下心来,试着仔细观察、倾听来自它们的“音乐”,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谈谈自己的感受。板书设计延伸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石缝间的生命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是那不定的风把那无人采撷的种籽撒落到海角天涯。当它们不能再找到泥土,它们便把最后一线生的希望寄托在一线石缝里。尽管它们也能从阳光分享到温暖,从雨水里得到湿润,而唯有那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土壤却要自己去寻找。它们面对着的现实该是多么严峻

9、。于是,大自然出现了惊人的奇迹,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顽强的生命。或者只就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它们没有条件生长宽阔的叶子,因为它们寻找不到足以使草叶变得肥厚的营养,它们有的只是三两片长长的细瘦的薄叶,那细微的叶脉告知你生存该有多么艰难;更有的,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又自己生长出根须,只为了少向母体吸吮一点乳汁,便自去寻找那不易被觉察到的石缝。这就是生命。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说明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地不可扼制。或者是一团一团小小的山花,大多又都是那苦苦的蒲公英。它们的茎叶里涌动着苦味的乳白色的浆汁,它们的根须在春天被人们挖去作野菜。而

10、石缝间的蒲公英,却远不似田野上的同宗生长得那样茁壮。它们因山风的凶狂而不能长成高高的躯干,它们因山石的贫瘠而不能拥有众多的叶片,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去光泽;只有它们的根竟似那柔韧而又坚固的筋条,似那柔中有刚的藤蔓,深埋在石缝间狭隘的间隙里;它们已经不能再去为人们作佐餐的鲜嫩的野菜,却默默地为攀登山路的人准备了一个可靠的抓手。生命就是这样,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搏。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小草,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为令人赞叹的,就在那石岩的缝隙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雄伟苍劲,巍

11、峨挺拔。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生命在它们的面前显得苍白逊色。它们的躯干就是这样顽强地从石缝间生长出来,扭曲地,旋转地,每一寸树衣上都结着伤疤。向上,向上,向上是多么的艰难。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然而它们终于长成了高树,伸展开了繁茂的枝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峰巅,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在无声地向你诉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那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树根,盘根错节,从一个石缝间扎进去,又从另一个石缝间钻出来,于是沿着无情的青石,它们延伸过去,像犀利的鹰爪抓住了它栖身的岩石。有时一株松柏,它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似把累累的山石

12、用一根粗粗的缆绳紧紧地缚住,由此,它们才能迎击狂风暴雨的侵袭,它们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占有了一片天地。如果一切生命都不屑于去石缝间寻求立足的天地,那么,世界上就会有一大片一大片的地方成为永远的死寂,飞鸟无处栖身,一切借花草树木赖以生存的生命就要绝迹,那里便会沦为永无开化之日的黑暗。如果一切生命都只贪婪于黑黝黝的沃土,它们又如何完备自己驾驭环境的能力,又如何使自己在一代一代的繁衍中变得愈加坚强呢?世界就是如此奇妙。试想,那石缝间的野草,一旦将它们的草籽撒落在肥沃的大地上,它们一定会比未经过风雨考验的娇嫩的种籽具有更为旺盛的生机,长得更显繁茂;试想,那石缝间的蒲公英,一旦它们的种籽,撑

13、着团团的絮伞,随风飘向湿润的乡野,它们一定会比其他的花卉长得茁壮,更能经暑耐寒;至于那顽强的松柏,它本来就是生命的崇高体现,是毅力和意志最完美的象征,它给一切的生命以鼓舞,以榜样。愿一切生命不致因飘落在石缝间而恓恓惶惶。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成长自己,直到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这是一篇以演绎生物学“物竞天择”学说为主题的散文,知识性很强,但文字清丽,极具可读性。B.“石缝间的生命”,对于特定的时代来说,它就是饱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中国人民的象征。C.写野草的文字,点化了白居

14、易的诗句:经过烈火考验的野草在山崖石缝间自然能茁壮生长。D.文章运用了以物喻人的笔法,“小花小草”是人间的弱者,而参天的松柏则是事业有成的强者。E.生命在困厄中顽强地生存与发展,辐射出震撼人心的力量,使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更加美丽辉煌。2.文章第2段中写道:“它们面对着的现实该是多么严峻。”(1)“它们”,指的是什么?(2)“严峻”,是指什么而言的?3.文章第5段中写道:“一切适应者是战胜环境的强者。”请简要说明你对这种观点的理解或看法。4.(1)填空:文章前6段的陈述对象可以归纳为“石缝间的生命”,文章最后两段的陈述对象则是_。(2)文章最后两段文字之于全篇有什么意义?请具体回答。参考答案:1.

15、BE(A项,文章主题是对自强不息的生命力,对壮丽人生的礼赞,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作者的生物美学观念;且以“清丽”概括文章的语言特点,欠妥。C项,后一分句,“经过烈火考验”的说法,文中无据,“自然能茁壮生长”,不符合文意。D项,石缝间的“小花小草”也是强者;B和E,虽是一家之言,但属于符合文意的合理联想或评价,应视为正确)2.(1)它们,指那些无人采撷又被不定的风撒落到海角天涯的种籽。(2)这些种籽必须自己去寻找赖以生存的土壤。3.答案举例:生命被环境规定着、改变着,这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生物只有遵循客观规律并发挥自身潜能,方可生存。从这个意义上讲,说“一切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是有道理的。4.(1)“一切生命”(2)答案要点:内容扩展到人类生活;揭示象征意义,赞美壮丽人生。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