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戏剧是什么?戏剧是一门集舞台、语言、音乐、肢体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艺术。戏剧的组成要素:文学(剧本)音乐(伴奏、音响效果、唱腔)美术、雕塑(布景、灯光、舞台)舞蹈(动作、姿态)表演(中心要素)戏剧分类:(1)按作品的内容性质分:悲剧喜剧正剧(2)按表演形式划分:话剧 歌剧 舞剧 歌舞剧 诗剧(3)按作品所反映的时代不同:历史剧、现代剧。(4)按作品容量大小和结构:多幕剧、独幕剧(5)按地域色彩不同:京剧、川剧、黄梅戏 把握戏剧语言 舞台说明:包括人物表、环境、人物上下场、人物对话的姿态、动作、表情等。人物的对白和唱词:包括独白、旁白、对白。戏剧情节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戏剧结构:幕(
2、戏剧情节发展在时间上的一个大段落)场(小于“幕”的一个情节单位)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本形式。介绍元杂剧: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3、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b)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3)
4、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作者介绍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5、”。元代人说他:“生性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作者介绍 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838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的戏剧语言本色而精练,被称为本色派之首。元杂剧四大爱情剧关汉卿拜月亭白朴墙头马上王实甫西厢记郑
6、光祖 倩女离魂关汉卿 窦娥冤马致远 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关汉卿马致远散曲天净沙秋思杂剧汉宫秋白 朴杂剧墙头马上梧桐雨郑光祖杂剧倩女离魂王粲登楼四大家之首取材于唐代白居易新乐府井底引银瓶。写李千金与裴少俊相爱而私自结合,在裴家花园匿居年,生下一儿一女,终被裴父发现赶出,后裴少俊赴考得官,裴父向李赔礼,又获重圆。梧桐雨取材于白居易的叙事长诗长恨歌,写唐明皇宠爱杨贵妃,长生殿七夕盟誓,沉香亭舞霓裳,歌舞欢乐,不料安禄山等叛乱,明皇仓惶出走,行至马嵬坡,将士迫明皇缢死贵妃。贵妃死后,明皇思念成梦,醒来正听见雨打梧桐,更添愁闷。写蒋世隆与王瑞兰在战乱中相爱并订下终身之约,却遭王父反对,将二人拆
7、散。瑞兰不忘旧情,夜间拜月诉说心事。后蒋考中状元,被王家招赘,夫妻团圆。是一出历史爱情戏,写王昭君出塞和番事。匈奴向汉索要汉元帝之妃昭君和亲,汉朝孱弱只得将其送出。昭君行至汉匈交界处,投黑水自尽。元帝思念昭君,夜闻雁鸣,倍添痛楚。是一出离奇的爱情戏。写张倩女与王文举相恋。王进京赶考,张的魂魄追随他一同前去,并在京城同他生活了三年。后王携妻回家探望,张之魂魄与身体才合而为一。是一出历史悲剧,歌颂的是正义对邪恶势力前仆后继的斗争。赵盾一家为奸人屠岸贾所害,只遗一孤儿。友程婴与公孙杵臼定计用程子换得孤儿活命,并交由程婴抚养。十八年后,孤儿长大,杀屠为全家报了仇。祖籍长安的穷秀才窦天章时运不济,穷困潦
8、倒,带着女儿流落到楚州,因还不起高利贷者蔡婆的40两银子,将7岁的女儿端云卖给蔡婆为童养媳,自己赴京赶考去了。剧情介绍剧情介绍 到蔡婆家后端云改名为窦娥,十年后与丈夫成婚,但不久体弱多病的丈夫就死去,她与蔡婆相依为命,依然靠放债为生。剧情介绍 一日,蔡婆向开药铺的赛卢医讨债,赛卢医无钱还债,便将蔡婆骗至郊外企图杀害。行凶之时,恰遇张驴儿父子经过。父子二人将蔡婆救下,却逼迫蔡婆婆媳嫁给他们两父子。剧情介绍 蔡婆被逼无奈,将他们领回家中。窦娥坚决不从。张驴儿为了逼迫窦娥,趁窦娥给生病的婆婆做羊肚儿汤的机会,在汤里下了毒。不料,张驴儿的父亲将汤抢着喝了,结果中毒身亡。太守又欲打蔡婆,窦娥为使婆婆免受
9、酷刑,屈招药死张驴儿父亲,被判斩刑。剧情介绍 张驴儿逼婚不成,将窦娥诬告。楚州太守昏庸残暴,重刑拷打,窦娥不招。临行前,窦娥发下三桩誓愿:有冤被斩,一要鲜血飞上白练,半滴不落尘埃;二要六月飞雪,掩盖尸骸,以示洁白不染;三要楚州大旱三年,以惩罚世道。三桩誓愿一一应验。剧情介绍 三年后,做了官的窦天章到楚州来审案、查案,窦娥的冤魂到父亲面前来诉冤,要求父亲为她报仇。窦天章查明案情,使奸人受到应有的惩罚,窦娥的冤情得以昭雪。剧情介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速读感知,整体把握】1请速读课文,看看课文节选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2请概括讲述本课故事情节,并重点讲述第三折情节。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叫
10、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整体把握】楔 子:二人亮相,悲剧开始;窦父赶考,留下孤女。第一折:婆婆遭劫,二张搭救;父子逼婚,窦娥争理。第二折:驴儿下药,误杀己父;窦娥蒙冤,被判斩刑。第三折:窦娥怨恨,指斥天地;三大誓愿,昭示清白。阅读剧本的基本方法:一般来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因此,阅读剧本时要注意概括剧中的主要矛盾冲突,把握人物之间的关系。另外,由于戏剧的人物语言潜台词丰富,富有个性化和动作性,因此分析、品味人物的语言也是阅读、欣赏的重点之一。要揣摩、想象人物的语言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蕴涵有什么言外之意,还要注意看人物的语言反映了人物之间怎样的关系,怎样推动着情节发展
11、等等。课文赏析关于剧中的矛盾冲突(1)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表现了什么?明确:窦娥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有:张驴儿自己误把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却反而被判以死罪;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矛盾冲突的第点,反映当时社会上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第点,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聩,贪赃枉法;第点,表现了窦娥的孝顺和善良。鲁迅曾经说过: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1、窦娥被父抵债做蔡婆婆的儿媳,却丧夫早寡,她与婆婆的关系怎样?2、窦娥为什么会被屈打成招?3、窦娥与婆婆诀别的场景表现了她什么性格?以上
12、几处表现了窦娥善良、孝顺、安分守己。1、张驴儿父子逼婚,窦娥处境孤立,她的 表现如何?2、张驴儿进而要挟窦娥,她又是怎样应对的?3、对簿公堂,窦娥被打得皮开肉绽,昏死三次,她是用什么的行为来回敬张驴儿的?以上表现了窦娥有主见、刚强但支撑其意志的是封建天命观和“一女不嫁二夫”的封建戒律。1、窦娥被判死刑后对迫害他的张驴儿是什么态度?3、临刑的时候窦娥又做了什么事情?以上几处表现了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2、前往法场受刑时,窦娥有什么反应?重点赏析第三折押赴刑场婆媳诀别三桩誓愿1、理清第三部分的情节结构:窦娥先后做了哪些事?可分为几场?明确:明确:第第11层层是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是端正好滚绣球两个
13、曲牌,赴刑途中:诉说冤屈,指斥天地。第第22层层是是倘秀才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至鲍老儿四个曲牌,后街诀别:补述生世,嘱托后事。第第33层层是是耍孩儿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至煞尾四个曲牌,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对窦娥这样的封建社会里没有什么见识的妇女来对窦娥这样的封建社会里没有什么见识的妇女来说,说,“天地天地”包含有王法包含有王法、官府、天理、公道等意思,、官府、天理、公道等意思,受神权思想影响,开始也相信受神权思想影响,开始也相信“青天大老爷青天大老爷”能主持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了,
14、正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了,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人横行,良善衔冤。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神。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说窦娥希望通过这三桩誓愿达到什么目的?并指出相关典故。誓
15、愿顺序誓愿内容所用典故誓愿实质第一桩第一桩第二桩第二桩第三桩第三桩血溅白练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亢旱三年苌弘化碧苌弘化碧望帝啼鹃望帝啼鹃飞霜六月飞霜六月因邹衍因邹衍东海曾经东海曾经孝妇冤孝妇冤希望刑场上人了解希望刑场上人了解她的冤屈她的冤屈她希望自己的冤屈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会在上天得到反应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且希屈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强烈,不仅要将自己的冤情昭示于人,而且要感动天地,让人们都知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怀着愤怒的心情,她更要上天来惩罚邪恶。她的三桩誓愿与第1
16、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这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在现实生活中,这三桩誓愿真的能实现吗?显而易见是不可能的,可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运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神奇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表达美好的愿望,是传统文学的习惯。一是从观众来说,符合民众善恶有报的心理,能引起观众更多的共鸣。二是虽然违背事物的常见原理,但是合乎人情,从而有力的再现了广大人民伸张正
17、义、杀却贪官污吏、洗雪天下冤屈的美好愿望。三是刻画了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四是表达了作者对社会腐败黑暗的揭露,爱憎之情,显而易见。主题: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以及在它的庇护下流氓恶棍的横行,也反映了人民深重的苦难和坚定的反抗精神。探讨有人认为窦娥是善良的野蛮人,她的誓愿“六月飞雪,楚州亢旱”是一种报复,一种盲目的野蛮的报复,将一己私仇扩大至整个楚州之地,你如何认识这种看法?如果不这样处理,就不会让读者体会窦娥惊天地、泣鬼神的冤仇,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创造了浓郁的悲剧气氛,深化了主题,构成全剧的高潮,充满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这也是此剧家喻户晓的原因。
18、善良而坚强的窦娥就这样无辜地被送上了刑场,这样的结局着实让人痛心惋惜愤恨,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希望窦娥能幸福地生活着。这样的心愿终于在明代人叶宪祖那儿得到实现,叶宪祖把窦娥冤改编成金锁记。窦娥的丈夫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赴京赶考途中,落水黄河,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蔡昌宗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叶宪祖这样一改,真正符合了大家的愿望,不知大家有何感想。请讨论一下: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金锁记 不好。因为如此一改,虽然符合了人们的愿望,但削弱了原剧的战斗性,而流于一般戏曲的大团圆结局的俗套。这样改,说明叶宪祖老先生并没有读懂原剧的意思,或者是他有意篡改原意,拍封建统治者的马屁,把一出控诉封建统治者迫害无辜百姓的悲剧,蜕变成一出歌颂神明、歌颂清官的庸俗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