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训练:1.6.11拨乱反正与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岳麓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9636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4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训练:1.6.11拨乱反正与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岳麓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训练:1.6.11拨乱反正与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岳麓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训练:1.6.11拨乱反正与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岳麓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训练:1.6.11拨乱反正与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岳麓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训练:1.6.11拨乱反正与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岳麓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训练:1.6.11拨乱反正与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岳麓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训练:1.6.11拨乱反正与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岳麓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训练:1.6.11拨乱反正与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岳麓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训练:1.6.11拨乱反正与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岳麓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训练:1.6.11拨乱反正与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岳麓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训练:1.6.11拨乱反正与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岳麓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训练:1.6.11拨乱反正与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岳麓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训练:1.6.11拨乱反正与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岳麓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训练:1.6.11拨乱反正与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岳麓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1讲拨乱反正与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一、选择题1(2011佛山市普通高中质检)1979年,(中国)“选举法”修订,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这表明()A我国的民主进程开始于1979年B代表名额由偏向城市转变为城乡平等C农村取得了与城市平等的发展权利D代表名额由偏向农村转变为城乡平等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民主发展进程。题干材料“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由8:1改为1:1,可见代表名额由偏向城市转变为城乡平等。”B项正确,A、C、D三项表述错误。答案B2(2011陕西模拟)1998年吉林省第四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

2、举中,梨树县实行了“一次性投票选举”。即把原来用“海选”提名初步候选人的方式,发展成正式选举,如果在“一次性投票”中,获得法定的当选票数时,即为正式当选。这表明()A“海选”、直选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方向B直接民主更符合中国国情,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C基层民主政治得到进一步发展D新时期中国公民民主法制意识的普遍提升解析本题考查我国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题中所述正是这一法律的运用。答案C3听证会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这几年屡见报端,这是政府问计于民的一种形式。2007年12月1

3、4日举行的交强险听证会上,各方代表在听证台前,行使自己的公民权利。在这次听证会上,公民行使的权利不包括()A民主监督 B民主决策C民主选举 D民主参与解析由公民通过参加听证会来参与政府决策,体现了公民的民主监督等权利,但材料未体现民主选举。答案C4回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建立过程,可以得出的结论不包括()A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B新中国的建立和党的领导是民主制度的基础C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D中国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解析三大基本政治制度是在建国初期确立的,改革开放只是使“

4、文革”时期一度遭到破坏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得到恢复、发展和完善。答案C5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还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下列不属于“民主政治建设还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原因的是()A民主程度受我国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条件的制约B我国的民主政治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C人民尚未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D人民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在某些方面尚未得到充分体现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所学知识的能力。一个国家的民主政治水平和这个国家的经济、文化等水平是相适应的;“人民尚未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与史实不符。答案C6(2011陕西模拟)2010年8月,台湾领

5、导人马英九认为:“(解决两岸关系)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争取足够长的历史阶段,让双方进行深度的交流,双方真正找出求同存异、共创双赢之路。”马英九这一主张的实质应该是()A在维持两岸现状的前提下,谋求两岸关系和平发展B拒绝两岸统一,坚持“台独”立场C反对台湾独立,促进国家统一D积极开展两岸对话,谋求国家统一解析由“争取足够长的历史阶段,让双方进行深度的交流,双方真正找出求同存异、共创双赢之路”可得出正确答案为D。答案D7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从下面两图的转变,说明()解决台湾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中国政府统一台湾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中国政府原则的坚定

6、性和策略的灵活性中国政府承诺放弃使用武力A BC D解析目前实现海峡两岸统一的条件还不具备,故错误;中国政府多次申明解决台湾问题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故错误。答案C8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指出:“现在进一步考虑,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某些问题,恐怕也是一个好办法。”这里的“某些问题”是指()A国家统一 B所有制问题C民族关系 D中共与民主党派关系解析从“20世纪80年代初”这一时间限制可以判断,其所说的“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某些问题”即指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答案A9新时期我国为实现祖国统一大

7、业,制定了“一国两制”方针并在香港、澳门问题上取得巨大成功,主要在于它符合()社会主义原则祖国统一原则实事求是原则“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原则“求同存异”原则A BC D解析根据“一国两制”的含义可以直接排除;是中共处理与民主党派关系的八字方针;是中国首先处理同第三世界国家关系,后来又扩展到同所有国家关系的外交方针。答案C10观察下边漫画“台独”的徒劳,对此叙述正确的有()“台独”势力是阻碍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统一的一大障碍当前外国势力图谋干涉我国统一的活动依然存在台湾自古即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祖国最终统一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A BC D解析本题主要通过图片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这幅画不能反映出“

8、当前外国势力图谋干涉我国统一的活动依然存在”,排除含的选项。答案D11下列四幅图是反映海峡两岸关系的有关图片,从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有()两岸交流日益频繁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马英九的胜选表明两岸统一指日可待国际反华势力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巨大障碍A BC D解析本题可以采取排除法,马英九的当选只是表明台独势力暂时的失利,两岸统一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不正确,排除含的选项即可。答案C12一项最新的民意调查显示,逾八成受访台湾民众不反对胡锦涛与马英九会面,其中72%的民众希望在马英九本届任期内举行,30%的民众希望胡锦涛能来台湾。促使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有()两岸之间人员往来、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增多

9、两岸“三通”的基本实现国共两党交往的不断增多“一国两制”在台湾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A BC D解析从题干中的时间“2009年8月”可知海峡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三通”基本实现,由民众八成不反对胡马会面等信息,并不能反映“一国两制”已得到台湾大多数人的赞同,排除含的选项即可。答案C13(2011徐州模拟)“振甫先生致力于两岸关系凡一十四年,夙慕屈平词赋,常怀国家统一,私志公义,每与道涵相契。汪辜会谈,两度执手;九二共识,一生然诺。两岸之道,唯和与合,势之所趋,事之必至。期我同胞,终能秉持九二共识与汪辜会谈之谛,续写协商与对话新页。庶几可告慰先生也。”汪道涵唁辜振甫逝世电文中两度提及的“九二共

10、识”指的是()A和平统一祖国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C“一国两制”原则D加强两岸合作交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九二共识”即“一中各表”,就是海峡两岸都承认一个中国,一个中国的含义各自表述。答案B二、非选择题1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从地理环境上说,我们是无法分离的。我们不能把各地区从彼此的位置上挪开,也不能在它们之间筑起不可逾越的城墙。我们不是敌人。我们之间感情的纽带,或许会因情绪激动而绷紧,但决不可折断。那一根不可思议的回忆之弦,从每个战场和爱国志士的坟墓,伸展到这片辽阔土地上每一颗充满活力的心房和每一个家庭,只要我们本性中的善念再现,而且一定会加以拨动,它们终会重新

11、奏出响亮的联邦协奏曲。”林肯总统的1861年就职演说材料二内战结束后,美国国会通过宪法第14条修正案。该法案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任何法律。”岳麓版历史必修()政治文明历程材料三邓小平说:“我们提出的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方式是合情合理的。统一后,台湾仍搞他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一个中国,两种制度。”材料四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1条(1)材料一说明在美国内战中林肯的目标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感情纽带”指什么?(2)材料二的宪法条文坚

12、持了什么原则?(3)材料三与材料一所强调的共同原则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小平强调这一原则的历史依据。(4)材料四的宪法规定与“一国两制”的方案是何关系,材料四与材料二有何相同点?解析回答第(1)问时从“重新奏出响亮的联邦协奏曲”可判断其目的是维护国家统一。“感情纽带”可联系美国独立战争中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回答第(2)问时,从“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任何法律”可知宪法修正案强调了中央权力高于州权;回答第(3)问时可以从材料三中概括出原则与材料一一致的是国家统一,回答依据时应从历史上来分析;回答第(4)问时应结合宪法的地位来组织答案。答案(1)目标:维护美国的

13、统一。感情纽带:美利坚民族是一个统一的民族。南方一些州的人民也参加过独立战争,并献出生命,他们也是美利坚民族的一部分。(2)联邦宪法至上和国家统一的原则。(3)原则:“一个国家”(或“国家统一”)。依据: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清朝时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领土。(4)关系:宪法的规定为“一国两制”提供了法律依据。与材料二美国宪法强调的原则基本一致,都是用法律的形式维护国家统一。15(2011湖州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50年前的8月23日傍晚,金门岛上正在举行宴会。忽然,海峡对岸数百门大炮万弹齐发,一时间岛上一片火海从此以后,两岸炮战不断

14、。数月后,大陆宣布:单日打炮,双日不打炮。再后来,双方只将炮弹打在无人的滩头上,成为象征意义上的“炮战”。到1961年12月改为只打宣传弹,直至1979年元旦,徐向前发表声明,停止炮击,两岸炮战正式结束。材料二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访友、观光或者来做生意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活动的已有近800万人次,其中1995年达133万人次,占台湾出境人数的1/3。大陆去台湾探亲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人员也有7 000多人次。材料三在823金门炮战50周年之际,传来了建设金(门)厦(门)跨海大桥的消息。金门与厦门只有一海之隔,相距17海里,“小三通”客船只要40分钟航程左右就可抵达。台

15、方提出的方案是和大陆共同合作,从厦门大嶝岛或是小嶝岛建立跨海大桥直通金门。当地不少民众认为,大桥一旦兴建,可以带动双方交流,那时金门就不是孤岛,不但减少战争发生可能,还可解决金门水电问题,金门就可建设成为“厦门的后花园”。(1)据材料一归纳台海两岸关系的变化趋势。(2)根据材料二归纳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两岸关系进展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原因。(3)举例说明中国人民捍卫台湾主权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4)对比材料一、三,回答金门在两岸关系中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意义何在?解析第(1)问,可从所给的材料中找到答案显然是由战争到和平,这本身也说明统一祖国的政策发生

16、了变化。第(2)问,总结时一方面注意时间,另一方面注意总结史实。第(3)问,可联系所学的基础知识来回答。第(4)问,根据材料对比即可得出。答案(1)趋势:由战争对抗到结束战争。(2)表现:两岸民间往来、贸易交流、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原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两岸人民血脉相连;两岸的共同利益等。(3)史实: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抗日战争。障碍:岛内主要是“台独”势力;国际上主要是国际反华势力。(4)变化:由台海对抗的前沿转变为台海直接联系的桥梁。意义:有利于金门的稳定和发展;便于两岸人民之间日益密切的交流往来;也充分证明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正确。高考资源网w w 高 考 资源 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