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业1学术论文(一)一、(2018河北省沧州市教学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纪元前后,世界有两个中心:罗马帝国与秦汉帝国。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东征到兴都库什山(在今阿富汗境内),在那里建立了“极远的亚历山大城”。此后的希腊化时代,从地中海到伊朗高原,以亚历山大里亚(在埃及的尼罗河口)为中心形成了一个相对一体化的世界;一个世纪以后,在东方,秦始皇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华夏九州也建成了一个政治文化一体化的世界。在这两个世界中间,横亘着从小兴安岭到喜马拉雅山脉的一系列隆起的大山,像一道由雪峰和高山组成的天然屏障,只有一些险隘的山口,维持着两个世界间微弱的交通。中国由秦入汉后,开始向西
2、北扩张,一直扩张到中亚。于是,两个世界中心长安和罗马,借助丝绸之路开始了频繁的交流沟通。此后就是漫长的20个世纪。罗马帝国分裂之后,再也没能在旧址上重建,而中国则由秦汉、隋唐、宋元,一直到明清,其间虽有阶段性的分裂动乱,但广土众民、天下一统、思想一贯,则是现实中的常态。从张骞出使西域到马戛尔尼出使中国,这20个世纪是“世界走向中国”的时代。如果说秦汉帝国只是当时世界的两个中心之一,那么后来的盛世大唐则是当时世界的中心。罗马帝国衰败以后,再也没有复原,而秦汉帝国的遗产被完整地继承下来。经过近四个世纪的战乱之后,隋唐重新统一了中华,在秦汉帝国的版图上重建了一个胡汉混血的世界帝国。长安再次成为世界之
3、都。于是,四邻番邦归附贡献,万里商贾远来贸易;波斯的流亡贵族、大食的商人教士、日本的留学生、东非或爪哇的“昆仑奴”和睦居住在同一座都市里;吐蕃的马匹,阿拉伯的鸵鸟,天竺的孔雀,波斯的铜器,爪哇的犀牛,高丽的贡纸,井然陈列在同一处市面上;佛教徒、道教徒、景教徒、摩尼教徒、拜火教徒与前来避难的伊斯兰教徒在毗邻的寺庙里相安礼拜。作为帝国之都的长安,有世界胸怀与气象。大唐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其文治武功的影响,西到印度,东及朝鲜、日本。西北的大山被翻越,征战、和亲、贡纳,贸易将大唐文明远播到吐蕃与波斯。中华文化在东亚传播,由中国而朝鲜、日本,由越南而南洋诸岛,华夏文化圈到唐代基本形成。公元第一个千年,
4、整个东亚东南亚都经历了一个“华夏化”的过程,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超越国家与民族、战争与敌意的“华夏文化圈”。礼制天下、世界大同的儒家思想,为这个文化圈奠定了共同的价值基础。汉字为这个文化共同体提供了语言基础,建立在儒学科举、唐朝律令、汉传佛教基础上的共同的政教制度,为这个文明创立了统一的制度体系。此阶段中华文化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创立了一个代表着当时最先进文化的“华夏文化圈”。(摘编自彭艳华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贡献)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纪元前后罗马帝国与秦汉帝国先后分别成为世界的中心,二者之间只有微弱的联系。B从秦汉到明清,中国始终保持着华夏一体化世界,保持了
5、广土众民、天下一统的状态。C盛唐成为世界中心后,长安是世界之都,聚集了世界各地的商人、物产及所有宗教。D公元第一个千年,中国创立了华夏文化圈,是此阶段中华文化对世界最大的贡献。解析:选D。A项,“只有微弱的联系”只是初期;B项,“始终保持着华夏一体化世界”错;C项,“所有宗教”错。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对比了秦汉帝国和罗马帝国崛起的方式及过程,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B第一段按照时间顺序,阐述了世界文明中心的产生、发展与兴衰的过程,思路清晰。C第二段论证“大唐是当时世界的中心”这一观点,运用了大量具体的实例,增强了说服力。D文章的写作思路遵循时代发展的脉络,符
6、合历史规律,使论述具有强大的逻辑力量。解析:选A。“对比崛起的方式及过程”错,文章并没有对两种文明进行对比。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种文化只有不断融合、吸收别国文化,才能不断强大,才能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B儒家思想的价值基础、汉字的语言基础及科举等政教制度,使大唐成为当时的世界中心。C世界文化中心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有产生与衰亡的过程,只有不断发展才能长久保持。D中华文化有过令人自豪的繁荣时期,为世界做出过重要贡献,我们要增强文化自信。解析:选B。原文是说“儒家思想的价值基础、汉字的语言基础及科举等政教制度”不是大唐成为世界中心的原因,只是“为这个文明创立了统一的制度体系
7、”。二、(2018山东省淄博市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京剧表演的是中国的故事,京剧摄影是将表演的精彩瞬间生动而完美地呈现出来。京剧舞台上动态与静态的变化具有直观性、独特性。剧中人在舞台上,或静如处子,或动如脱兔。人一动,则水袖翩翩,及至扇子、髯口、帽翅的开合、抖动、高扬,以及打出手、云里翻等,都刻画着人物性格,演绎着剧情。那刚柔相济的飘逸之美,流动着艺术的韵律,恰似一幅幅流动的水墨画。摄影家在构思中,以此抓拍而完成的二度创作,源于舞台,又高于舞台,可完美表现摄影艺术的特质,拓宽读者欣赏与想象的空间。动态的瞬间是形,传神的瞬间是眼。京剧演员的眼睛,经过长期的训练,灵动有神,顾盼生辉,因
8、而在剧中优秀演员总会用眼神配合形体,表达剧中人物复杂细腻的感情、性格、思想与意念等。这是京剧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俗称“一身的戏在脸上,一脸的戏全在眼上”。摄影家要把京剧的拍摄提升到一个新的创作境界,应在动态抓拍中以人物为中心,画龙点睛,以眼传神。果如此,自觉抓拍的人物眼睛喜怒哀乐悲恐惊的变化,或是忧愁思忆病醉疯的状态,会有神来之笔,提挈全片,摄影作品自会有了灵魂、灵动和灵气。剧场抓拍,并非易事,除了摄影者要具备专业的摄影技术外,还需要他们能够多做功课,包括多读剧本、熟悉剧情、了解人物以及知道一场文戏或武戏的表演特点和出彩在何处,即哪时眼睛最传神,哪时表演的神与情独具魅力等。同时,进行抓拍创作时
9、,又不可按预想刻舟求剑,要手握相机随表演的新变化盯住剧中人,用虚实、远近、渲染、衬托、对比、夸张、仰拍、特写、全景等手法,变换光圈和速度等,方可从容得神来之笔。京剧艺术荟萃中华艺术之美。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国情怀、伦理道德,以及对圣君贤相、清官廉吏的尊崇,对公平正义、美好生活的追求,融会贯通为舞台上的真善美,抽象幻化出内化心灵、外愉耳目之美。单从表演之美观察,它是写意之美、虚拟之美、程式之美与夸张之美的集成,是京剧摄影艺术丰富多彩的素材,激发创作灵感的要素,也是对京剧摄影艺术如何升华的挑战。京剧摄影艺术和其他文艺创作相类,虽然工具是相机,是快门,但一样“功夫在画外”。有志于京剧摄影艺术的专业工作者
10、和业余爱好者,需要向京剧演员学习,以他们“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信念为鞭策,摒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冲动,留下京剧艺术的传神瞬间。(摘编自靳国君京剧摄影也需画外功)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在京剧舞台上,剧中人表现的美就像一幅幅流动的水墨画,拓宽了读者欣赏与想象的空间。B优秀京剧演员总会用眼神配合形体,从而表达剧中人物复杂的感情。C技术精湛的摄影家只要多做功课,就会从容得神来之笔。D京剧艺术真实展现了中华民族真善美的文化传统,可以净化人的心灵。解析:选B。A.拓宽读者欣赏与想象空间的是摄影者的抓拍,C.说法太绝对,D.“真实展现”不当。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
11、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的中心观点是,京剧摄影要留下京剧艺术的传神瞬间,也需画外功。B文章立论的前提是,京剧舞台上动态与静态的变化具有直观性、独特性。C文章在论证中用较多文字阐述京剧表演形和眼的瞬间,突出了剧场抓拍的难度。D文章最后两段分别将两种艺术之美进行类比论证,强调京剧摄影不能急于求成。解析:选D。倒数第二段没有采用类比论证。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摄影家需抓拍京剧舞台上动态与静态的变化,才能完美表现摄影艺术的特质。B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京剧摄影家抓拍京剧表演形的瞬间和眼的瞬间也需一种“画外功”。C京剧摄影家需向京剧演员学习,学习他们刚柔相济的表演美,这也是“画外功”
12、。D仰拍、特写、全景等手法的运用,变换光圈和速度等技术并不属于“画外功”。解析:选C。京剧摄影家并不需要学习京剧刚柔相济的表演美。作业2学术论文(二)一、(2018河南省开封市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民俗学是研究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人民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在过去某些学者看来比较狭窄,仅限于民谣、民间故事、民间信仰及某些比较古怪的风俗;现在比较广阔,如物质生活(衣、食、住、行等)、社会组织(家族、村落及各种固有的民间结社)、岁时风俗、人生礼仪以及广泛流传在民间的一切技术、文化等。民俗学的主要任务是用实地调查的方法,把长时期被蔑视、被抹杀的民族基层文化资料收集起来给以科学整理,
13、进行精密分析、论证,揭示产生的社会原因,生长、消亡及传承、传播的规律,揭示它的社会作用。今天研究民俗学作用何在?民俗学能满足人们希望认识自己祖先的历史和伟大文化创造的需要。民间各种风俗是历代人民在长期生活中创造的文化财富之一,与其他重要的社会事象密切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生活的存在和发展。民俗是每个民族以及整个人类的文化史上不能缺少的篇章,越往上推,意义和所起的作用就越重要。其次,经过科学整理和探究的民俗学知识,能正确地显示出文化创造上所体现的历史规律和科学法则。再次,民俗学知识又能推动我们进行新的文化创造。许多无名氏在历史的长流中,凭智慧和毅力在生活上、生产上和社会斗争中所创造、继承和发展的无数
14、业绩,是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创造出来和继承下来的。其中不少部分还留存在我们的生活里,并且起着资助我们的现实生活和创造的作用。民俗学知识能让我们比较清晰地分析各个时期的文化现象,能够比较理性辨析民俗中哪些应该消亡,哪些应该批判、改造,哪些应该扶植,这正是今天迫切需要做的。作为科学的民俗学起源于19世纪的英国,“五四”前后传入中国,是从搜集、整理和研究民间歌谣开始的。20世纪20年代,在我国一些国立大学里得到培植,短短几年间出版民俗周刊一百多期和民俗丛书近四十种。30年代以后,逐渐与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科学连结起来,道路更加宽阔。40年代的解放区,出于创作为人民服务的新文艺需要,重视民间文学艺术
15、,使民俗学的发展和搜集、整理工作有了新的方向。建国后,由于某些原因,除了民间艺术和文学有较大发展外,民俗学受到冷遇。70年代,社会科学院将民俗学跟民族学、社会学一同列入全国社会科学研究学科的计划,相继成立了省市级的民俗学会,专门的民俗期刊诞生了,记载民俗的专著也出现了。民俗学作为一门不可缺少的社会科学,在飞速发展的今天研究它,不仅具有科学和文化史的意义,而且有助于创造时代新文化。(摘编自钟敬文民俗学及其作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民俗学是一门以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人民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B从搜集、整理和研究民间歌谣开始的民俗学,一旦与民
16、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连结起来,范围就宽广了。C民俗是人们日常生活形态的反映,属重要的文化财富;越是古老的民俗,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影响就越大。D民俗学传入我国后一直很受重视,发展蓬勃;各省市相继成立了民俗学会,出版了民俗期刊和专著。解析:选A。B.“一旦与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连结起来,范围就宽广了”表述有误。C.“越是古老的民俗,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影响就越大”表述有误。D.“一直很受重视”表述有误。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探讨了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指出了民俗学的任务和作用,阐述了我国民俗学的发展历程。B文章第二段论述今天研究民俗学的作用时分层议论,逐层深入,论证
17、清晰而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C对于民俗学,文章首先阐述相关知识,然后以我国民俗学的研究为例,揭示出民俗学的研究意义。D文章在论证中以相当篇幅阐述我国民俗学的发展历程,表达期待民俗学在新时期发挥作用的意愿。解析:选C。“然后以我国民俗学的研究为例,揭示出民俗学的研究意义”分析有误。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物质生活、社会组织、岁时风俗、人生礼仪等,包含和传递了文化信息,是文化史上重要的篇章。B掌握一定的民俗学知识,既能分析文化现象,也能对不同的民俗进行辨析,认识到它们的发展趋势。C可以说,民俗学与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有很大关联,研究民俗学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作用。D如果能科学
18、整理和认真探究民俗学知识,就能发现历史规律,创造时代新文化的能力就有了保证。解析:选D。“创造时代新文化的能力就有了保证”说法有误。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中国古代钱币的文化内涵 王永生中国古代钱币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随着生产的发展,人类社会出现了最初的分工。当产品有了剩余,就出现了交易。诗经所记载的“抱布贸丝”“握粟出卜”,就反映了早期的交易情况。有了交易,就会产生货币。从商代中晚期出现铜贝开始,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布币、秦半两、汉五铢、唐开元,直至延续到清末的制钱。钱币贯穿于中国古代的悠久历史长河。形制上,承继了礼器玉琮的观念,表现为圆形方孔。其中蕴含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和哲
19、学思想,是古代阴阳八卦学说的具体体现。这种“外圆内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元素,对中国古人的处事原则、行为规范,乃至中国古代的建筑结构、风水习俗等都有深远的影响。图饰上,不用人物或动物图案而专为文字。钱币上的文字,秦以前是所谓大篆,秦以后是小篆。六朝以后多用隶楷,蜀汉直百五铢的直百两字是隶书,这是中国钱币上最早出现的隶书。唐代开元通宝钱使用的也是隶书,即所谓八分书。宋代文学艺术空前繁荣,表现在钱文书法上,更是丰富多彩,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各种书体全有;每种钱币至少有两种书体,甚至有三种,称为对钱;钱文书法中有苏东坡的“东坡体”、宋徽宗的御书“瘦金体”。一部钱币史
20、所呈现的几乎就是一部中国古代书法史。技术上,先秦使用范铸,早期为泥范,基本是一钱一范。从汉代五铢钱开始,加铸外郭,此项技术的采用,便于保护钱文,减少磨损,明显较同时期欧洲的铸钱技术先进。纸币的使用则促进了造纸技术和雕版印刷术的改进和发展。无论是铸造铜钱还是印刷纸币,因为要满足社会流通的需要,使用的一定是当时最成熟的技术;而从防私铸及防伪造考虑,所采用的又必定是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因此,可以说一部钱币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史、造纸史和印刷史的发展历程。钱币集中和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历史进程的实物见证。钱币不同于一般物品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社会
21、产生重大变革或发生重要事件的产物和象征。任何一枚钱币的铸造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同时也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产生重要的影响。每一种钱币总是在继承原有钱币的基础上而有所发展,既有历史的延续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从某种角度也可以说,一部钱币史所串联的就是一部中国古代史。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减)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货币是产品有了剩余,用于交易的结果。“抱布贸丝”“握粟出卜”是早期使用货币的反映。B中国古代钱币是圆形方孔的形制,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古人的诸多方面都有直接影响。C中国古代钱币的图饰不用人物或动物,只用文字,宋代的钱币至少有两种书体,甚至有三种。
22、D中国古代钱币上的文字,秦以前是所谓大篆,秦以后是小篆;而宋代钱币各种字体都出现过。解析:选C。A项,“抱布贸丝”“握粟出卜”是早期交易的反映,不能说是“使用货币”。B项,“对中国古人的诸多方面都有直接影响”错,原文第二段表述为“对有深远的影响”,偷换概念。D项,“秦以后是小篆”表意范围不清,下文还有六朝、唐代、宋代等。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首先指出中国古代钱币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然后从形制、图饰、技术三个方面进行论述。B从第三段的论述可以看出,宋代钱币使用的文字种类最多,而钱币上最早使用隶书是六朝时候。C对于中国古代钱币所使用的技术,文章从钱币的铸造、造纸与印刷
23、等几方面作了较深入的阐述。D结尾一段既总结概括了上文,也通过对钱币不同于一般物品特殊之处的分析深化了其文化内涵。解析:选B。原文说“六朝以后多用隶楷,蜀汉直百五铢的直百两字是隶书,这是中国钱币上最早出现的隶书”,可见,“钱币上最早使用隶书”应是“蜀汉”,当在六朝之前。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钱币为圆形方孔,可见“外圆内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影响了钱币的铸造。B宋代钱文书法比之前更加丰富,各种书体齐全,还有名家书体,说明宋代文学艺术的繁荣。C如果想要更好地防私铸和防伪造,无论是铸造铜币还是印刷纸币,都要采用最成熟的技术。D如果想要了解中国古代发生的重大变革或重要事
24、件,那一时期的钱币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解析:选C。原文说“从防私铸及防伪造考虑,所采用的又必定是当时最先进的技术”,“采用最成熟的技术”是出于“满足社会流通的需要”。作业3学术论文(三)一、(2018山东省济宁市模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丝绸之路与中西方文明交流 刘敏岳亮在文明初起的时代,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星光熠熠,照亮了各处的夜空。一边天生仲尼,万古长夜将尽;一边柏拉图走出洞穴,迎接明媚的阳光。虽然两个大陆中间的广漠横无际涯,峻岭层峦叠嶂,但声声驼铃却串起了东西文明汇聚、世界民族交融的动人故事,一卷卷绮丽的丝绸渲染了沿途壮美的风景。这条沟通中西、美丽而又沧桑的文明纽带就是丝绸之路。作
25、为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条实际通道,丝绸之路有着多条路线和悠久的历史。春秋战国之际,随着古代游牧民族的脚步,东西方之间贸易往来已经开始,其路线被称为“草原之路”。这就是丝路的前身。草原之路,从黄河中游,北上经蒙古草原,越阿尔泰山脉进入哈萨克草原;再经里海北岸、黑海北岸直达多瑙河流域。正是通过这条道路,当时为中国所独有的丝绸进入西方世界。到两汉时期,张骞受命西进通使西域,正式宣告了陆上丝路主干道的形成。及至唐代社会的繁荣,先进的文明,开放的文化,吸引了世界各国来华贸易,陆上丝路弦歌不绝,海上丝路也逐渐建立起来。丝绸之路是一条鲜活的道路,它不仅加强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还加强了彼此间的思
26、想文化交流。隋唐时期,中国与波斯一直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双方使者不断,相互之间的文化交流丰富多彩,不论是作为波斯物质文化代表的金银器,还是作为精神文化的景教、摩尼教,都从波斯传入了中国,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撒马尔罕壁画上手捧丝绢的唐朝使者,波斯、阿拉伯文献对中国物产、工艺传入的记录,以及大量瓷器、丝织品的考古发现,都说明了中国文化向西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事实上,古代中西之间的交流,不论是丝绸、玉器、香料、陶瓷、珍禽等物质层面的物品,还是佛教、景教、伊斯兰教、儒家思想、道教等思想层面的结晶,都是通过这条东西交往的道路进行的。在丝绸之路汇聚的多种宗教文化既相互碰撞,又和平共处,和谐共存。汉
27、唐时期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思想观念以佛教的影响力最为巨大。中华王朝不论迎佛也好,辟佛也罢,都展现了佛教对代表中国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的新塑造。西域的于阗王国是丝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不仅是商人驻足之处,也是西行东来的僧侣歇脚所在。这里修筑了大量的佛寺,宝殿主尊是佛像,佛像两边上方都是千佛,而下方则往往描绘地方神祇,其外部特征似祆教神祇。由此可以看出,丝路上的诸神之间并没有战争,而是安然地保佑着各自的信徒。按照塞缪尔亨廷顿的观点,不同文化由于自我认知身份的差异而存在着激烈的冲突。但历史经验表明,在冲突之外,文明之间还有着更为广泛的交流和竞争。公元751年,唐王朝与大食爆发战争,史称“怛罗斯之役”。这
28、件小小的战事插曲迅速被和平交流取代,唐朝大量被俘工匠随大食军队西归,直接导致了以中国造纸术为代表的科技西传。随后,中亚撒马尔罕形成了一个造纸中心,并在以后的岁月中将造纸术从西亚传入欧洲,埃及人的纸草和羊皮纸开始退出舞台。可以说,怛罗斯之战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极具象征性。抛开军事上的胜败不论,中国文明与阿拉伯文明在怛罗斯之外的广阔空间里竞争并共生,对双方文化的发展都极具积极意义。文化多元、文明交往、和谐共存,这正是丝绸之路留给我们今天最可宝贵的财富。 (节选自丝绸之路与中西文明交流,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战国时的“草原之路”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前身,两汉时期张骞受命出
29、使西域,使其发展为主干道,唐代时它变得更加繁忙。B一些西方的现存壁画、文献记录及考古发现,都印证了中西文化曾经有过互相交流与传播的事实,而且对彼此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入的。C“草原之路”作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商贸之路,是春秋战国时期由各国古代的游牧民族开拓而成的。D“怛罗斯之役”的影响,相较于以中国造纸术西传为代表的文化交流的意义,其军事层面的胜败显得微不足道。解析:选C。A.依据文意,成为主干道的不是“草原之路”,而是张骞出使之路;B.依据文意,“西方的现存壁画、文献记录及考古发现”主要说明中国文化向西传播的广度和深度;D.依据文意,“其军事层面的胜败显得微不足道”过于绝对。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
30、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用“仲尼”“柏拉图”来借指中西两种文化,从而引出本文的话题“丝绸之路”。B本文开篇引出话题,接着论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史,然后较为深入地阐述了“丝绸之路”对文化交流起到的重要作用。C本文在谈及“丝绸之路”的作用时,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D本文最后一段,借“怛罗斯之役”否认塞缪尔亨廷顿的观点,来证明文明除冲突外,更多的是交流和竞争。解析:选C。文中没有运用对比论证。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没有唐代社会的繁荣、先进的文明、开放的文化,就不会吸引世界各国来华贸易,或许也就不会促进海上丝路的建立。B不论中华王朝是迎
31、佛还是辟佛,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都对代表着中国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C不同的种族因为文化的差异必先会产生一些激烈的冲突,才会有各种文化的多元、文明的交往,最终达成和谐共存。D没有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多元性、文明交往及和谐共存的大背景,就不会有中亚撒马尔罕造纸中心的形成。解析:选C。“不同的种族因为文化的差异必先会产生一些激烈的冲突”过于绝对。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书法: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书法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门类不同,它不仅仅是艺术,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和载体,独一无二的书法无疑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标志之一。 我们
32、对传统的文化、传统的书法要有敬畏之心。中国的书法拥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它是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国人智慧的“舍利子”。一个对自己文化都不敬畏的民族何谈自尊。回顾历史,作为文字的书法,是完全实用性的,是人们生活、交往、奏事不可缺少的;但作为艺术,中国古代书家追求法度,追求书卷气、文人气,使书法不仅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述思想的实际手段,更用书法来体现文人的才情和学养。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二十世纪初西方的钢笔进入中国,硬笔代替了毛笔,使中国书法渐渐不再具有实用性。近年来,随着电脑的高度发展和普及,这一代
33、年轻人不要说写毛笔字了,甚至即将远离硬笔,进入一个无纸无笔的键盘时代。过去,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拆分的整体。但是,在现代教育兴起之后,中国文字的整体性和书卷气的传统被拆解:文字、音韵、书法,成为不同专业;文字归于中文,吟诵归于表演,而书法归于美术。识字作为必修课,书法却成为选修课。书法传统在代际绵延中发生了多次重大变化,尤其是经历了二十世纪的战乱与运动,书法传统的脉被人为地割裂了,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创作、鉴赏与批评的标准不断地泛化甚至是丧失。书法不仅是写字,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文化不能遗传和移植,
34、也不能复制和再生,必须从小培养,必须要不断坚持,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孜孜不倦、点滴积累,耳濡目染、薪火相传,不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汉字对中国文化来说,是母体,是源头,是根本。书法应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弘扬传统书法事业,正是弘扬中华文化最基本的因素,也是“文化安全”的保障所在。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新被呼唤,中华民族精神重新被构建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中青年书法家需要不断努力补上传统文化的精深课程,同时发挥自身的影响力,用生命凝结的书法艺术,呼唤出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全力肩负起我们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与历史使命。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艺术
35、,书法同绘画、音乐等纯艺术不同,它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标志之一。B中国文字具有五千年的发展史,它是中国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C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合一,现代教育却将其割裂,造成学生书法艺术的缺失。D书法艺术不仅体现了文人的才情和学养,而且也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达思想的实际手段。解析:选A。B项,把原文的“书法”换成了“文字”。C项,“造成学生书法艺术的缺失”属于无中生有。D项,递进关系颠倒。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不是从艺术的角度,而是从文化的角度论述了弘扬书法事业对于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意义。B文章先阐述书法在中华文化中的
36、价值,然后分析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具体做法并表达希望。C文章第三段从硬笔代替了毛笔、键盘时代、现代教育等社会发展方面分析了书法受到的冲击。D结尾一段将书法上升到“文化安全”保障的高度,彰显了作者的危机感、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解析:选A。表述不够准确,文章主要是从文化的角度论述,也兼顾了艺术,说“不是从艺术的角度”过于绝对化。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中国古代,人们生活、交往、奏事都离不开书法,可见,书法是古人用来记叙和表述思想的实际手段。B自二十世纪初钢笔传入中国后,书法便渐渐不再具有实用性,随着电脑的高度普及,书法面临着更大的困境。C如果想要使作为古人认知世界睿智方式的
37、书法薪火相传,就必须从小培养,不断坚持,甚至坚持一辈子。D只有每一个中国人都肩负起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才能使作为中华文化最基本因素的书法艺术传承下去。解析:选D。根据原文内容来看,选项扩大了范围。作者在尾段只是说“书法应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而希望“中青年书法家”“全力肩负起我们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与历史使命”。作业4政论文、时评、书评(一)一、(2018广西钦州上学期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分享经济是指将社会海量、分散、闲置的资源通过一定平台集聚起来、反复使用,以更好地实现供需匹配,创造新的商业价值。对分享经济的理论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进入21世纪,分享经济模式在实践中
38、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2010年前后,随着优步、爱彼迎等一系列实物分享平台的出现,纯粹的无偿分享、信息分享转向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物品使用权发生暂时转移的分享。这一变化,使分享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活力。从2014年起,我国分享经济迎来“井喷式”发展。伴随“互联网”战略的大力实施,一批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创新型分享经济平台脱颖而出,得到消费者和市场的广泛认可。目前,分享经济已成为移动互联网消费的新主角。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我国分享经济市场交易规模达到2.4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分享经济通过细分市场对传统产业的闲置资源进行优化利用,推出了出行分享、住宿分
39、享、二手交易、众包物流、服务众包等商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商家、商家与商家之间的关系,提高了社会经济运行效率,也增添了社会生活的人文情怀。目前,分享经济的发展方兴未艾,将在行业细分中不断演进,并带动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新阶段。分享经济的发展正呈现如下趋势。一是形成新生态。例如,有的电商以分享经济理论为指导,通过构建“商品网上批发平台会员大数据商品消费实体经济产业链金融”的生态圈模式,形成产品价值最大化、产业链条化、质量认证化、买卖公平化、交易及资金监管全程化、消费者满意化的新零售电商体系,促进商品交易、流通和消费。二是拓展新就业空间。在分享经济浪潮下,各行各业出现了大量的新
40、型就业岗位,未来身兼数职以及从事自由职业的就业者会越来越多。三是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目前,传统的实体经济企业也在围绕自身优势推出分享经济应用,推出一批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出行类、医疗类APP(手机软件)。四是催生新盈利模式。除了传统的交易抽成和广告盈利模式,部分平台已经在探索新的盈利空间。比如,经营出行分享的电商通过打车服务平台开展新车销售等。作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涌现的新兴业态,分享经济正在加快驱动资产权属、组织形态、就业模式和消费方式的革新。推动分享经济发展,将有效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便利人们生活,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摘编自2017年8
41、月28日人民日报,作者郭军、陈聪,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分享经济的目的是盘活社会海量、分散、闲置的资源,优化供需匹配,创造新的价值。B分享经济由形成到发展到“井喷式”发展,在演进中带动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新阶段。C目前,分享经济形成了新的生态,拓展了新的就业空间,并推动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D分享经济催生了医疗类手机软件、用打车服务平台开展新车销售等新的电商盈利模式。解析:选D。“医疗类手机软件”不在分享经济催生的盈利模式之列,而属于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范畴。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围绕分享经济这一论题,文章论述了分享经济的发展趋势和
42、推动分享经济的意义。B文章把分享经济分为纯粹无偿分享和有偿分享,并分析了两种分享的利弊与得失。C文章通过具体事例,分析了分享经济发展呈现的四大趋势,使论证更有说服力。D文章用来证明推动分享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的主要论据,是分享经济的发展历程。解析:选B。“分析了两种分享的利弊与得失”无中生有。文中只是谈到了有偿分享“使分享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活力”,没有分析其弊端和无偿分享的弊与利。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分享经济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商家、商家与商家之间的关系。B分享经济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下涌现的便于人们生活的新兴业态。C如果没有分享经济,就
43、不会加快资产权属、组织形态、就业模式、消费方式革新。D推动分享经济的发展,将有效提高社会资源利用的效率,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解析:选C。“如果就不会”推断不当。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反腐是古今中外都备受关注的话题,大贪小贪均不放过。一个国家的社会进步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既是治官治吏史,也是反贪反腐史,古代各朝都成立相当于如今反贪局或监察部这样的中央监察机构。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完备监察机构的朝代,此机构名叫“御史台”,一把手叫“御史大夫”;汉代时,御史大夫被提升到与丞相同一行政级别。汉文帝时,鉴于当时御史监察不力的情况,临时调派身边可信官员到下面核查,此行为称为“刺”。汉武帝
44、于公元前106年正式设立“刺史”,这成为中国古代反贪的一种新型“反腐办”。除常规监察机构反腐外,古代还有最有效的一招,是动员民间参与反腐,鼓励民间积极“举报”。刘彻建立所谓“言事变”制度,就是俗话所说的“打小报告”;南北朝的北魏拓跋嗣(魏明元帝)当皇帝时,专门下诏,鼓励民众举报贪官;到了北宋,“上奏言事”备受重视,范仲淹、包拯、王安石、朱熹,都曾给皇帝写过很多反腐奏折,包孝肃公奏议一书多是揭露、举报官员腐败的,当时的贪官最怕被包拯奏上一本;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除了允许越级告状、鼓励实名举报外,还支持民众进京上访。“举报”虽然可以减少官员腐败现象,但腐败仍无法从根本上杜绝。于是,“制度反腐”成为一
45、种探索。所谓“制度反腐”,古人叫“治贪用重典”,在吕刑中便有“其罪惟均”的说法,即官员贪赃枉法,与庶民同罪。从量刑上看,对官吏犯罪的法律惩罚重于常人。在秦朝,“通一钱者,黥为城旦”,即行贿受贿达到一个铜钱,就要受到脸上刺字并服苦役的刑罚。明太祖对贪官用刑之酷是历史上罕见的,尤其让人感到恐怖的是“剥皮实草”,贪官污吏们被拉到府州县衙门左首的土地庙杀死,并将他们的皮整张剥下来,里面填上稻草,然后把这些假人摆在衙门的公堂旁边,以这种阴森恐怖的方式与继任官员进行职务的移交。有学者对唐宋明清四朝正七品官月俸数与当时的贪污受贿数额作过比较,结论是当时官吏贪污受贿相当于正七品官一个多月甚至低于一个月的俸禄,
46、就要被绞杀。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在严惩贪官污吏的同时,十分重视教化的作用,积极大力倡导廉政,并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种途径传播廉政信条,力图使官吏能够自我约束、自我克制。“腐败”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大公害,反腐败斗争已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我们必须以史为鉴,立足于民主和法治的基础,完善廉政制度,长期不懈地进行反腐倡廉,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 (摘编自“中华励志网”)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完备的反腐机构是“御史台”,汉代建立刺史制度是因御史监察不力。B包孝肃公奏议一书都是揭露、举报官员的反腐奏折,北宋时贪官最怕被包拯奏一本。C吕刑中有“其罪惟均”的说法
47、,意思是官吏贪赃枉法,对官吏犯罪的惩罚重于常人。D刘彻建立“言事变”制度,就是鼓励民间人士越级上书,实名举报,进京上访,参与反腐。解析:选A。B.原文是“多是”,而非“都是”。C.原文是“即官员贪赃枉法,与庶民同罪”,即与普通人同罪。 D“言事变”制度是俗话所说的“打小报告”。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古代反腐的方法机构反腐、民间反腐、制度反腐和教化倡廉。B在阐述反腐时,无论是民间“举报”还是“制度反腐”,文章都采用了较有说服力的例证法。C文章对不同的反腐方法的论述,详略不同,其中“制度反腐”较为详细,教化倡廉较为简洁。D第五段详细写了秦、明等朝代
48、的官吏因贪污受贿所受到的惩罚,意在论述古代刑罚的残酷性。解析:选D。意在说明“从量刑上看,对官吏犯罪的法律惩罚重于常人”。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今中外,虽然立法严惩,但腐败现象却从来没有绝迹,可见我们的反腐工作任重道远。B“举报”对反腐会起到积极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杜绝腐败,因此对官吏犯罪的法律惩罚重于常人。C如果要彻底根治贪污腐败,只靠加重量刑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廉政教育。D只有以史为鉴,以民主法治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廉政制度,才能使反腐工作有效地开展。解析:选B。前后句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属强加因果。作业5政论文、时评、书评(二)一、(2018湖北省孝感市
49、高三摸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透视“李约瑟难题”:呼唤创新文化 梁启东世界科技发展史上,曾经有一道著名的“李约瑟难题”。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提出:“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确实,元明以前,华夏大地在科技和经济很多领域都领先于世界。但是到了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科技的突破和工业的崛起,中国的科技和经济纷纷落伍了。这其中的原因何在? 比较近代世界科技发展的历史,18世纪以来,世界科技中心和工业中心从英国转到德国,再到美国,表面上是地理位置的更替,实质上是创新能力由弱向强的转移,是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英国是
50、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17、18世纪,那里有较为宽松的宗教背景,为牛顿等科学家提出超前的、有创见的理论提供了合适的气候和土壤;其先进的市场意识、商贸手段也为蒸汽机等技术的发明和产业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英国是世界科学中心、技术中心和产业中心。我们再看看德国在近代为什么能够迅速崛起。德国的迅速崛起,要归功于德国哲学思想的活跃以及宗教改革以后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方面政策措施的实施,归功于学校教育方面的创新,归功于将大学专业教学与专业研究结合起来,促使大批的青年人才直接参与科学前沿的探索活动,促成了科技创新和人
51、力资本因素的长期积累。这种新型模式催生了现代大学研究开发机构,为科研和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开辟了培养创新人才的先河。现在的世界科技和经济“超级大国”美国,也是通过文化创新后来居上的。美国为什么能够成功?最大的因素,是有一个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不断营造和优化有利于创新的良好文化氛围。古今中外的例子充分证明:一流的成果需要一流的人才,及产生一流的人才的环境。不论是技术创新、科学创新、体制创新、发展模式创新,都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其最大特点是探索,是敢想敢试敢闯,其结果,可能是成功,也可能是失败,而且失败的可能性甚至会大于成功的可能性。任何一个技术创新活跃、经济
52、繁荣的时代,都需要重大的人文创新来导引,需要文化的繁荣。科学的发展、技术的突破、体制的改革,最后都归结到文化的创新。这不仅是逻辑的必然,也是历史发展的规律。(节选自2017年7月25日光明网)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元明以前,华夏大地在科技和经济很多领域都领先于世界。但是到了近代,中国的科技和经济却纷纷落伍了,其原因实质上是创新能力变弱。B世界科技中心和工业中心从英国转到德国,再到美国,导致了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文化的相互作用。C英国不仅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而且还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因此,英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世界科学中心、技术中心和产业中心。D德国
53、哲学思想的活跃以及宗教改革以后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方面政策措施的实施,是德国迅速崛起的根本原因。解析:选A。B项,因果颠倒,“世界科技中心和工业中心从英国转到德国,再到美国”是果,“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文化的相互作用”是因;C项,偷换概念,“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是英国的工业革命,而非英国;D项,以偏概全,“德国迅速崛起的根本原因”除了“德国哲学思想的活跃以及宗教改革以后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方面政策措施的实施”,还有很多其他原因。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提出“李约瑟难题”之后,分析了“李约瑟难题”的原因所在,并为解决“李约瑟难题”指明了方向。B
54、文章摆事实、讲道理,旨在强烈批判中国缺乏有勇气的创新者及客观环境,因而导致“李约瑟难题”的产生。C文章三、四、五段通过分析英国、德国、美国崛起的原因,论证了科技发展与文化创新的密切关系。D文章论述了“李约瑟难题”产生的原因,为中国文化、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解析:选B。“旨在强烈批判中国”分析错误,文中没有批判之意,只是客观分析。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约瑟难题”实际是对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科技的突破和工业的崛起的一种深刻的疑问和思考。B学校教育方面的创新,能够催生现代大学研究开发机构,为科研和创新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C科技的发展需要一种求异的思维活动和实
55、践活动,尽管其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但只要尝试就有可能成功。D文化的繁荣、文化的创新在经济繁荣的时代必不可少,取代了科学的发展、技术的突破、体制的改革。解析:选D。D项无中生有,“取代了科学的发展、技术的突破、体制的改革”分析错误,原文“科学的发展、技术的突破、体制的改革,最后都归结到文化的创新”。二、(2018山西省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现在我国的法学教育出现了法学院专业设置越来越细的新情况,把原来一个法学院拆分为民商法学院、经济法学院、法律学院、行政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刑事侦查学院等等。这样的设置所培养的学生很难避免知识领域不够广泛的弊端,教师长期在这样的专业分工下从事教学
56、和研究,也很难避免学术视野愈来愈狭窄的缺陷。著名法学家杨兆龙教授,在新法学月刊1948年第1期上发表了法学界的贫乏一文,他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法律的人最容易犯两种毛病。一是对于与法学有关的非法学科目缺乏必要的了解。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历史学、哲学、伦理学等与法学都有密切的关系,由于时间与精力的限制,我们当然不能希望各个学法之士对于这些科目都有相当研究,但一个专业的法学家至少应该对与他的法律专业有关的几种科目有适度的认识。二是对于法学科目仅有局部的研究。法律的分门别类,本为研究之方便,并不是彼此间有何严格的界限存在而各自独立。学法之人应该对于整套法律有全面的认识。杨兆龙先生对20世纪
57、40年代法学界的批评,至今仍有借鉴意义。由于目前法学教育分工过细,杨先生过去批评的“法学界的贫乏”更有可能愈来愈严重。20世纪以来的社会发展变化已要求在学科分工基础上培养法学通家,即古今通、中外通、交叉通、名实通等。所谓“古今通”,就是要打通中华法系到今日中国依法治国的隧道,寻求中国法治的历史脉络。所谓“中外通”,就是要进行中国和西欧法治的比较研究,通过比较,试图弄清楚中国和西欧的法治究竟是一种文明类型的差异,还是一种发展阶段的差异。而且,西欧的历史在世界范围内是特殊的,希腊罗马那样的奴隶制社会,在其他地方找不到;西欧中世纪的采邑分封制,城市制度和教权、王权二元并立制度,在其他地方找不到;西欧
58、资本主义社会从封建母体里正常“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道路,在其他地方也很难找到。正是因为如此,近代复制西欧模式的发展中国家,能够富强起来、跻身于发达国家的成功者甚少。所谓“交叉通”,就是打通法学和与其紧密相关的经济学、政治学、宗教学、伦理学、历史学等隧道。所谓“名实通”,这里的“名”指理论,“实”指实践。“名实通”就是强调要从实践中提升理论。西方法学总体上给人一种重视逻辑假设、忽略历史论证的感觉。因此,我觉得我们应该借鉴史学家“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研究精神,把历史和逻辑相统一,对那些不能被历史证明的逻辑假设,虽不能轻易否定,但也不能盲目推崇,只
59、能把其视为一种理念,而非历史事实。从实践中提升理论,比逻辑推理更可靠一些。 (摘编自2016年12月19日北京日报)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目前我国法学院专业设置越来越细,其弊端已现,显然不适应现代社会迅猛发展的要求。B当今法学教育分工过细,会使培养的学生难以避免知识领域不够广泛的弊端,教师也必然会出现学术视野愈来愈狭窄的问题。C法律的分门别类,原本为研究之方便,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彼此间有严格的界限存在而各自独立。D近代复制西欧模式的发展中国家,很少能富强起来,原因是重视理论假设、忽略实践论证。解析:选A。B项,“教师也必然会出现学术视野愈来愈狭窄的问题”表述过于绝对
60、;C项,“彼此间有严格的界限”应为“并不是彼此间有何严格的界限”;D项,因果关系未必成立,近代复制西欧模式的发展中国家,很少能富强起来的事例,说明不能结合本国实际而照搬外国做法的害处,即不能“中外通”的害处。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法学教育出现了法学院专业设置越来越细的新情况,针对这一新问题,作者在文章开篇就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B文章在论证中引用杨兆龙教授的法学界的贫乏一文,意在阐明学法之人应对于整套法律有全面的认识,不能管窥蠡测。C对于法学教育分工过细,文章先指出现状,接着引杨教授的文章分析,最后指出应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在学科分工基础上培养法学通家。D文章在分
61、析社会发展变化要求在学科分工基础上培养法学通家这一观点时,对“古今通”“中外通”“交叉通”“名实通”,都作了详细分析。解析:选D。文中只是对“中外通”的分析解释比较详细。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所谓“古今通”就是指要寻求中国法治的历史脉络,通晓中国古今法治的联系,把握法治发展变化的规律。B我们希望每个学法之士对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历史学等与法学有密切关系的学科,都应有一定研究。C杨兆龙教授的法学界的贫乏,对今天缺乏与法学有关的非法学科目了解或仅研究法学局部的学法之人,仍有借鉴意义。D史学家“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研究精神值得学法之人学习借鉴。解析:选B。与原文“我们当然不能希望各个学法之士对于这些科目都有相当研究,但一个专业的法学家至少应该对与他的法律专业有关的几种科目有适度的认识”意思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