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省苏州市吴江汾湖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试卷分值: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诗经是中华文明最早成书的经典之一,里面有大量劳动场面的描写,浓缩了广大民众辛勤工作的身影。国风中最长的诗是农事诗七月,起首“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段描述,说的是周历九月时,妇女们就在为严冬准备粗布衣服,而农夫正月里就在修理农具,二月下地春耕,妻子小孩把饭菜送到田边地头,一片繁忙的景象。以下七段又用平铺直叙的手法,顺着农事活动的季节性,叙述豳地农民一年四季的劳动过程和生活状况。农
2、活一桩接一桩,根本没有歇息之时。虽然辛苦,但农夫懂得“人勤地生宝”的道理,对劳动从没有丝毫的抱怨。偶尔也能“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享用汗水换来的佳肴。辛勤工作在他们看来不仅是谋生手段,也是他们的存在方式。芣苢是一群妇女采集车前子时随口唱的短歌:“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劳动中一唱三叹,苦中有乐,后人平心静气地咏诵这些诗句,仍能感受到她们劳动中辛勤而欢悦的情感。当然,民众出于勤劳的本性,对不劳而获的贵族老爷总是看不惯的,伐檀中就有这样的质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尚书是上古官府重要文献的汇编,反映底层民众生产生活状况的记载
3、不多。提到辛勤工作之事,不少是指君王和官员勤于政务,如皋陶谟中称赞帝尧德行时说“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不过,统治者对于民众的勤劳是高度认同的,甚至认为官员们做事要像农民种地那样勤劳才是正道。如盘庚中希望部属“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反之,“惰农自安,不昏作劳,不服田亩,越其罔有黍稷”;大诰中则感慨“天惟丧殷,若穑夫,予曷敢不终朕亩”。农民努力耕种才有好收成,勤政的道理与之相通。仪礼礼记是礼乐文明方面的经典,依然有反映民众勤奋劳作的记载。礼记中的月令就是逐月观察天文物候,敬授民时,以农事为中心排列十二个月事务的政令。其中对天子及百官的职事规定得非常具体,
4、既不能春行冬令,也不能冬行春令,否则会遭受天灾人祸。到易传问世,勤劳的价值更为哲学家所升华。在世人的眼中,大概没有比天体“运转混没,未曾休息”那样不舍昼夜、不知劳累的了,周易乾因之借天象以发论,表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希望人们像上天不知劳累那样,始终保持自强不息的状态。自强不息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精神之一,而勤劳是基本点,没有勤劳,其他所有美德和人类理想无从谈起。勤劳由此成为中国人性格的底色,它对于社会的重要性,犹如空气、阳光之于生命一样不可或缺,似乎再也无须多加提及和论证了。(摘自2017年4月22日光明日报,有删节)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伐檀中的
5、“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反映了民众看不惯不劳而获的贵族老爷,这是出于他们勤劳的本性。B. 七月中叙述了豳地农民一年四季的劳动过程和生活状况,农活一桩接一桩,根本没有歇息之时,农夫虽然辛苦,但对劳动没有丝毫的抱怨。C. 我们能从“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等诗句中感受到农民在劳动中辛勤而欢悦的情感。D. 诗经里面有大量劳动场面的描写,浓缩了广大民众辛勤工作的身影。其中国风中的七月是最早的一首农事诗。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尚书中虽然反映底层民众生产生活状况的记载不多,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统治者对于民众的勤劳
6、还是高度认同的。B. 尚书中提到辛勤工作之事,不少是指君王和官员勤于政务,因为它是官府的文献汇编。C. 七月中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说的是周历九月时,妇女们就在为严冬准备粗布衣服、修理农具、下地春耕的繁忙景象。D. 统治者认为官员们做事要像农民种地那样勤劳才是正道,因为他们懂得农民努力耕种才有好收成,勤政的道理与之相通。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礼记虽是礼乐文明方面的经典,依然有反映民众勤奋劳作的记载,如月令。其中对天子及百官的职事也规定得非常具体。B. 勤劳是中国人性格的底色,它对于社会非常重要,所以勤劳是基本点,没有勤劳,其他所有美德和人类理想无从谈起。
7、C. 在世人的眼中,天体“运转混没,未曾休息”那样不舍昼夜、不知劳累,是哲学家对勤劳的价值的升华。D. 月令是以农事为中心排列十二个月事务的政令,认为春行冬令或冬行春令,会遭受天灾人祸。【答案】1. D 2. C 3. B【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D项,“七月是最早的一首农事诗”无中生有。文中只有“诗经是中华文明最早成书的经典之一”“国风中最长的诗是农事诗七月”等信息。故选D。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
8、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C项,对应的原文“起首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段描述,说的是周历九月时”,选项“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说曲解文意。故选C。【3题详
9、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B项,因果倒置,原文“勤劳是基本点,没有勤劳,其他所有美德和人类理想无从谈起”是“勤劳是中国人性格的底色,它对于社会的重要性”的原因。故选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最近,美国前外科医生总长Dr. Vivek H. Murthy撰文工作与孤独的流行强调:孤独如此流行,已经成为日益增长的公共健康的威胁,他还指出工作对此负有一定责任。当今这个年代
10、,从技术上来讲,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史无前例地便捷,不仅车疾马快,还有电话,视频、电邮、各种社交软件等。几乎在瞬间,你就可以联系到另一个人。然而,从情感上来讲,人们却前所未有地孤独。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孤独的人数已经翻了一番,研究表明,美国如今有超过40%的成年人感到孤独,实际人数可能会更高,此外,过去几十年来,认为自己拥有亲密知已的人数一直在下降。而在工作场所,许多员工,还有一半的首席执行官,都有孤单感。孤独会导致压力,长期或慢性压力会导致一种关键的压力荷尔蒙“皮质醇”的升高。压力也与体内较高的炎症状态有美,这又会损害血管和其他组织,增加心脏病、糖尿病关节病、抑郁症、肥胖和过早死亡的风险。慢
11、性压力还可以劫持你的大脑的前额皮层,大脑的这个区域控制着人的决策、计划、调节情绪、分析和抽象思维的能力。(节选自“同语轩”2018年2月10日)材料二: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英国65岁以上的人群中,约有四分之一承受着孤独的痛苦,这可能会增加罹患许多疾病的风险,甚至可能导致早亡,而这些人当中近三分之二的人体重超标。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增加超重可能性的相似基因区域也导致社交孤立。这是首次有研究发现孤独与肥胖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科学家建议,可以通过鼓励人们减肥来应对孤独感的盛行。剑桥大学资深科学家约翰佩里说:“这项研究使我们能够利用遗传学来确定孤独和肥胖之间的因果关系。”他说:“我们常常认为孤独纯粹
12、是由我们周围的环境和生活经历造成的,但这项研究表明,基因也起着作用。基因和环境总有复杂的交错,但研究的确表明,在人口层面,如果我们能够解决肥胖问题,我们也能减少孤独。”报道称,该团队分析了英国生物医学库487647名参与者的基因变异情况,个人感知的孤独,与其他人互动的频率以及这些互动的质量等问题提供了问卷回复。然后,他们研究了单个个体的基因构成,以确定他们是否具有孤独易感性。那些认为自己孤独的人在15个遗传位置上的DNA有着“不同的表达”。(节选自参考消息2018年7月5日)材料三:老年人口越来越多,寿命越来越长;全球范围内分散的家庭数量越来越多;个人文化的地位越来越高于集体文化孤独似乎是当代
13、生活的默认特征,尤其体现在富裕和城市发展良好的国家中。美国石英财经网站报道称:“分析以往研究发现,生活在孤独环境中的人与保持社交关系的人相比,其早死概率提升50%。”该网站提到了两份综合分析报告,这两份报告旨在评估社会关系对健康的影响程度。在美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中,约五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成年人“总是”或“经常”感到孤独。涵盖148项研究、涉及逾30万参与者的第一份分析指出,丰富的社会关系可使早死概率下降50%。第二份分析涵盖70项研究,涉及来自美国、欧洲、亚洲的近340万人。该分析指出,隔绝、孤独和独居在早死方面产生的影响相当于肥胖。美国犹他州杨伯翰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尔特-伦斯塔德说,尽管这种“
14、流行病”并不仅限于富裕国家,但由于富裕国家“寿命更长,结婚率降低,每个家庭中子女的数量更少,离婚的人更多且独居的人也更多”,因此这种现象在这类国家中更为突出。在美国,约有4260万年龄在45岁以上的成年人患有慢性孤独症。超过四分之一的人在生活中无人陪伴,超过一半的人没有结婚。此外,婚烟和子女数量均呈现下降趁势。(节选自参考消息2018年12月27日)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当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便捷,人们却倍感孤独。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相比,美国孤独的人数即将翻一番。B. 英国65岁以上人群大多体重超标,其中约有四分之一感到孤独,这会增加罹患疾病的风险并导致早亡。C. 涉
15、及多个国家的一份研究分析表明,隔绝、孤独和独居在早死方面产生的影响要大大高于肥胖。D. 由于富裕国家人的寿命更长,结婚率降低,每个家庭中子女的数量更少等因素,孤独现象更为突出。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孤独会导致压力,并同时损害血管和其他组织,最终劫持人的大脑前额皮层。B. 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基因表达异于常人,也是人孤独的一个重要原因。C. 减肥、丰富的人际关系、亲人陪伴等,可有效改善孤独的症状,并降低死亡风险。D. 三则材料介绍了孤独的可能成因及危害,还说明了与孤独有关的其他社会问题。6. 结合三则材料,请简要概括造成孤独症状的可能因素。【答案】4. D
16、 5. A 6. 工作压力大;老年化严重;体重超标(或肥胖); 遗传基因;人际关系淡;缺少亲情陪伴。【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审题,然后浏览选项,明确选项所在文章相关区域,画出文中相关语句,最后进行比对。A项,“美国孤独的人数即将翻一番”错误,由材料一“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孤独的人数已经翻了一番”可知,“即将”应为“已经”;B项,“这会增加罹患疾病的风险并导致早亡”错误,由材料二“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英国65岁以上的人群中,约有四分之一承受着孤独的痛苦,这可能会增加罹患许多疾病的风险,甚至可能导致早亡”可知,原文为“可能增加罹患许多疾病的风险”;C项,“
17、隔绝、孤独和独居在早死方面产生的影响要大大高于肥胖”错误,由材料三“该分析指出,隔绝、孤独和独居在早死方面产生的影响相当于肥胖”可知,原文为“相当于肥胖”而不是“大大高于肥胖”。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审题,然后浏览选项,明确考查的方向,画出文中相关语句,加以分析概括,之后加以比较。A项,“并同时损害血管和其他组织,最终劫持人的大脑前额皮层”错误,由材料一“孤独会导致压力,长期或慢性压力会导致一种关键的压力荷尔蒙皮质醇的升高。压力也与体内较高的炎症状态有关,这又会损害血管和其他组织,慢性压力还可以劫持你的大脑的前额皮层”可知,当体内出现较高的炎
18、症状态时,才会损害血管和其他组织,而非“同时”;劫持你的大脑的前额皮层是“慢性压力”。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明题干,然后认真阅读全文,抓住重点语句、大体思路,从而把握各个材料的重心。题目要求简要概括造成孤独症状的可能因素,只要结合三则材料找出与此有关的各个即可,注意语言要简洁,要点要全面。由材料一“孤独如此流行,已经成为日益增长的公共健康的威胁,他还指出工作对此负有一定责任”“当今这个年代,从技术上来讲,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史无前例地便捷,不仅车疾马快,还有电话、视频、电邮、各种社交软件
19、等。几乎在瞬间,你就可以联系到另一个人。然而,从情感上来讲,人们却前所未有地孤独。而在工作场所,许多员工,还有一半的首席执行官,都有孤单感”可知,造成孤独的症状与工作压力、面与面的人际交往较少有关;由材料二“而这些人当中近三分之二的人体重超标。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增加超重可能性的相似基因区域也导致社交孤立。这是首次有研究发现孤独与肥胖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我们常常认为孤独纯粹是由我们周围的环境和生活经历造成的,但这项研究表明,基因也起着作用”“那些认为自己孤独的人在15个遗传位置上的DNA有着不同的表达”可知,造成孤独的症状与体重超标、基因等因素有关;由材料三“美国石英财经网站报道称:分析以
20、往研究发现,生活在孤独环境中的人与保持社交关系的人相比,其早死概率提升50%。”“在美国,约有4260万年龄在45岁以上的成年人患有慢性孤独症。超过四分之一的人在生活中无人陪伴,超过一半的人没有结婚。此外,婚姻和子女数量均呈现下降趋势”可知,造成孤独的症状与人际关系冷淡、老龄化严重、无人陪伴等因素有关。(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3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扒火车父亲扒过火车,在浙赣线上。他扒的是拉煤的货车。火车经过车站时,父亲挑着一担米糖,身影如风,和火车进行赛跑。他的脚下,像装了风火轮一样,越跑越快。就在火车驶离站台的一瞬间,父亲纵身一跃,一手稳稳地托住肩上的担子,一手凌空攀上车门边的
21、把手,三下两下,身手敏捷地上去了。彼时,天边夕阳正在缓缓坠落,在这个背景的衬托下,父亲站在火车顶上黝黑的剪影,伟岸,如松。其实,这是我理想中的父亲,和儿时连环画上的铁道游击队差不多。父亲个子瘦小,身单力薄,别说是挑一担米糖追赶火车,就是让他在平地上挑稍微重一点的担子,也是吭哧半天,举步维艰。但是,他确实扒过火车,在浙赣线上。我老家丰城以产煤而闻名江南,素称煤海,浙赣铁路特意在这里设了一个小站,每天挖出山一样的煤炭,从小站的煤场装运出发,过樟树,过新余,过宜春,过萍乡,一路西行到达湖南株洲,然后换火车头,转京广线南下或者北上。我的家,就在小站二十里地开外的一个小山村。1977年冬末的黄昏,万物萧
22、条,母亲挑着一对空箩筐,走在去镇子的路上,父亲袖着双手,缩头缩脑,亦步亦趋,跟在母亲的背影里。寒风凛冽,如刀,从平原那边一刀一刀割过来。两个人走到镇上时,又冷又饿,几乎要虚脱。母亲娘家的舅舅住在镇上,开一爿铁匠铺。母亲带着父亲在她舅舅的店里,厚着脸皮喝了两碗稀粥,仰仗舅舅担保,在镇子东边的糖坊里赊了六十斤米糖。和往年一样,母亲摸黑又送了五里路,把担子搁下,紧了紧父亲扎在破棉袄上的腰带,叮嘱道:“小心点儿,一家人能不能过个年,就看米糖能不能卖出去了,就指望你了。”黑暗中,父亲点了点头。母亲又从怀里掏出两枚煮熟的鸡蛋,放进父亲里面衬衣的口袋里,说:“明天你生日,带上吧。”父亲又是点了点头,然后在母
23、亲的注视下,挑着六十斤米糖,一步三颤,嘴边呼呼地冒着白气,像只鸭子一样摇摇晃晃,朝煤矿火车站的方向一路歪下去。不远处的村落,隐在荒凉的山坳间,灯火稀疏,偶尔几声狗吠,在寒冬的夜空中,空荡荡地响起,空荡荡地落下。父亲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凌晨四点,终于到了煤矿火车站。偌大的车站,空荡无人,几盏昏暗的路灯,亮在半空中,异常冷清。父亲观望了一阵,然后蹲在铁路脚下,从箩筐里摸出两个用针线缝补起来的大蛇皮袋,将箩筐套在里面扎牢固,还特意在外面留了很长的麻绳。忙完这些,他爬上火车尾部的一节露天车厢,手攥住麻绳的另一头,像用水桶在井里打水一样,站在车顶边沿,将那两个大口袋吃力地拽了上去。这时,一盏马灯从扳道房
24、里游离出来,灯光昏黄如豆。父亲忙猫腰隐在旮旯里,心里无比恐慌。那盏马灯一路逡巡,从车头到车尾,走走停停,走到父亲这边的车厢停住了,父亲听见脚底下有男人瓮声瓮气的嘀咕声:“今天老汉我六十岁生日,高兴哩,每人发六个馒头。”紧接着,车下扔上来一个塑料袋,准确无误地砸在父亲头上。父亲瞬间明白了什么,忙站起身去看一个穿铁路制服的老人,举着马灯,左脚有些跛,已经踅回身,一高一低地朝车头摆去,不时往车厢里扔东西。原以为神不知鬼不觉,没想到还有一群同路人,更没想大家早已在老人的眼皮底下。父亲看着老人远去的灯光,温暖无比,他想说些“寿比南山,福如东海”之类的祝福话,但话到嘴边,还是咽了回去。父亲捏了捏自己衬衣口
25、袋里两枚圆溜溜的熟鸡蛋,踮脚望了望老家小山村的方向,眼泪无声地涌了出来。火车是在第二天下午才出发的。火车一声长鸣,浑厚深沉,惊醒了沉睡在煤堆里的父亲。他蓬头垢面,全身黑乎乎的,像一个挖煤工。父亲探出脑壳,警觉地看了看四周。冬天的下午,没有阳光,天幕低垂,病恹恹的,满是阴霾。远处,是枯瘦的山水,空旷的田野,还有一排排光秃秃的直刺向天空的白杨树。火车过樟树,过新余,过宜春,一路呼啸,向西驶去。火车头喷出的一团团白雾,在暗哑的黄昏里,炊烟一样袅袅升起,把父亲看得如痴如醉。父亲心想,家里该喂猪打潲,做晚饭了。(取材于夏阳的同名小说)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有误的一项是A. 小说开
26、门见山,直接交代父亲扒火车的历史,用父亲“扒火车”这一违法行为开篇,引人好奇,促人探究。B. 母亲的精明能干、坚强镇定,反衬出父亲的懦弱无能,而正是母亲面对艰苦环境的勇气促使父亲由懦弱走向坚强。C. 穿铁路制服的老人借自己过六十岁生日给扒火车的众人放行,体现出在艰难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情。D. 两枚熟鸡蛋在文章中反复出现,既体现了父母亲的相濡以沫的深情,也表现了父亲对于家人的挂念、对于承担责任的决心。8. 小说是如何刻画父亲形象的?请结合文本作具体分析。9. 请结合全文内容,探究文中划线句的丰富意蕴。【答案】7. B 8. 细节描写。写父亲扒火车时用了“观望”“蹲”“摸出”“攥住”“拽”等一系
27、列动作,生动地表现出父亲的警觉、麻利,突出了他的能干。欲扬先抑。父亲“个子瘦小”“身单力薄”,作者突出父亲的其貌不扬,似乎难以承担生活的重压,与后文父亲的坚韧形象形成反差。对比手法。将想象中伟岸的父亲与现实中瘦小、单薄的父亲形象作对比,凸显父亲在艰苦环境中,以瘦弱之躯承担家庭重担的伟大。 9. 火车的出发,意味着“卖米糖”的希望就要实现,一家人就会有饭吃,就能过个年父亲想象未来的美好生活,心情舒畅在生活的重压之下,父亲承担起了家庭的责任,“如痴如醉”包含了父亲对自己变化的激动之情。【解析】【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
28、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反衬出父亲的懦弱无能”分析错误,不构成反衬关系。故选B。【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本题是对刻画人物形象方法的考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正面描写,有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其他还有细节描写,对比描写等等。本题刻画父亲形象的方法可从细节描写、欲扬先抑、对比手法、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等角度分析。如“就在火车驶离站台的一瞬间,父亲纵身一跃,一手稳稳地托住肩上的担子,一手
29、凌空攀上车门边的把手,三下两下,身手敏捷地上去了”“父亲观望了一阵,然后蹲在铁路脚下,从箩筐里摸出两个用针线缝补起来的大蛇皮袋,将箩筐套在里面扎牢固,还特意在外面留了很长的麻绳。忙完这些,他爬上火车尾部的一节露天车厢,手攥住麻绳的另一头,像用水桶在井里打水一样,站在车顶边沿,将那两个大口袋吃力地拽了上去。”主要运用了动作和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出父亲的身手敏捷和他的能干。“父亲个子瘦小,身单力薄,别说是挑一担米糖追赶火车,就是让他在平地上挑稍微重一点的担子,也是吭哧半天,举步维艰”“父亲袖着双手,缩头缩脑,亦步亦趋,跟在母亲的背影里”“ 他蓬头垢面,全身黑乎乎的,像一个挖煤工”主要运用了外貌描写
30、,表现父亲的体质较差、懦弱胆小。“父亲看着老人远去的灯光,温暖无比,他想说些“寿比南山,福如东海”之类的祝福话,但话到嘴边,还是咽了回去”“父亲心想,家里该喂猪打潲,做晚饭了”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表现对穿铁路制服的老人充满感激之情,对家庭亲情有着充分的体验。还可从欲扬先抑的角度分析,如前文写父亲“个子瘦小”“身单力薄”,后文写父亲的坚韧,形成反差。对比手法:将想象中伟岸的父亲与现实中瘦小、单薄的父亲形象作对比,凸显父亲在艰苦环境中,以瘦弱之躯承担家庭重担的伟大。【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意蕴、人文精神的发掘。作品意蕴的发掘,可以由浅入深,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本题
31、要求探究划线句的丰富意蕴,“火车头喷出的一团团白雾,在暗哑的黄昏里,炊烟一样袅袅升起,把父亲看得如痴如醉”,可从探究原因角度分析,为什么父亲对火车头喷出的一团团白雾看得如痴如醉?首先火车头喷出一团团白雾,说明火车要出发了;其次,父亲看得如痴如醉,是因为火车终于出发,他要将米糖卖出去以为家人赚取吃饭和过年的钱,这个美好的前景令他“如痴如醉”;最后也是因为心情舒畅,所以看着火车头喷出烟雾“如痴如醉”。【点睛】探究重要句子的意蕴的思路首先依据语境,解释表层意义;其次可由以下角度进行探究:总结与主旨或与作者情感相关的意思;总结与背景相关的意思;总结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意思;总结与历史相关的意思;总结与文化
32、相关的意思。二、古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 (共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节选)柳宗元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屈子赋曰:“邑犬群
33、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予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10.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 吾子:您B. 人益不事师 益:利益C. 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 恒:经常D. 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被:覆盖11.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柳宗元
34、先概括了韦中立来信的内容,并对韦中立的“欲相师”的要求直接谢绝。B. 韩愈因反对不事师的坏风气,抗颜为师,而遭到笑骂攻击,以致被逼得不能安居长安。柳宗元以此说明师道之衰,以及自己不敢为师的社会原因。C. 作者不仅赞美了韩愈提倡师道的勇敢精神,斥责了那些群怪聚骂反对从师的人,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不敢为师的苦衷和怕连累后学的心情。D. 第三段中作者用了三个反问句,表达了对士大夫之流压抑“从师”做法的愤慨与沉痛之情。12. 以下四句话中,不属于作者“不敢为人师”的理由的一项是( )A. 仆道不笃,业甚浅近。B.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C. 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D. 然雪与日岂有过哉?
35、顾吠者犬耳。13. 翻译文中画线语句。(1)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2)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答案】10. B 11. A 12. D 13. (1)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2)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罪过吗?只不过感到惊怪而狂叫的是狗罢了。【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B项,“人益不事师”翻译为“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故“益”翻译为“更加”。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A项,“并对韦中立的欲相师的要求直接谢
36、绝”理解有误。由“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可知,并没有“直接谢绝”,是委婉谢绝。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D项,“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翻译为“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过错吗?只不过感到惊怪而狂叫的是狗罢了”,不含有“不敢为人师”的意思,只是在批判那些像吠叫太阳雪一样来嘲笑人的人。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1)以是,因此;暇,空闲;挈挈,匆匆忙忙;东,名词活用为动词,向东奔走。(2)顾,只是;耳,罢了。【点睛】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
37、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留、补、删、换、调。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
38、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参考译文:二十一日,宗元写:承蒙您来信说,想要认我做老师。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从各方面审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学习的东西。虽然经常喜欢发些议论,写点文章,但我自己很不以为都是正确的。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到偏远的永州,竟幸运地被您取法。我自估量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即使有可取的,也不敢做别人的老师。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又怎么敢做您的老师呢?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了
39、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屈原的赋里说:“城镇中的狗成群地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我过去听说庸、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幸好下大雪,越过了五岭,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静止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如今韩愈已
40、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不仅我会被辱骂,人们也会因此辱骂您。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罪过吗?只不过感到惊怪而狂叫的是狗罢了。试想当今天下见到奇异的事情不像狗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谁敢在众人眼前显出自己与众不同,招惹人们的喧闹和恼怒呢?(二)课内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4. 下列对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充分体现陶渊明诗歌“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特点,质朴中见精巧,平淡中见深味。B. “守拙归园田”一句,“守拙”呼应“少无适俗韵”,“归园田”呼应“性本爱丘山”。C. “方宅十余亩”至“鸡鸣桑树颠”八句运用视听结合
41、、远近结合、细节描写等手法,描写了一幅安宁、恬静的田园生活画面。D.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中的“自然”,既是指田园生活自然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的生活状态。【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以及对文章手法的鉴赏能力。C项,“细节描写等手法,描写了一幅安宁、恬静的田园生活画面”理解有误。“细节描写”属于无中生有。故选C。15.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四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答案】对自己涉足官场的悔恨;对官场乏味、不自由的生活的厌倦;家乡田园生活的向往。【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鉴赏能力。“误落尘
42、网中,一去三十年”写到偶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 “尘网”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作者用“误”字写出了对自己涉足官场的悔恨,对官场乏味、不自由的生活的厌倦。“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写到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作者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又是对仗句式,便强化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家乡田园生活的向往。(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6. (1)沁园春长沙(毛泽东)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回忆的过渡句是: _,_ 。(2)登高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 , _。(3)梦游
43、天姥吟留别 中表现李白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的句子是:_ ,_ 。(4)归园田居中写出陶渊明渴求摆脱官场,向往回归农村生活的对偶句是:_,_ 。(5)短歌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慨人生短暂的诗句是:_,_。【答案】 (1). 携来百侣曾游 (2).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3). 艰难苦恨繁霜鬓 (4). 潦倒新停浊酒杯 (5).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6). 使我不得开心颜 (7). 羁鸟恋旧林 (8). 池鱼思故渊 (9). 譬如朝露 (10). 去日苦多【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注意以下字的书写:携、峥、嵘、稠、鬓、羁、譬。三、语言表达(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44、。 最为动人的当然是极光运动所造成的 的奇妙景象。我们形容事物变得快时常说:“眼睛一眨, 老母鸡变鸭。”极光可真是这样,翻手为云,覆手为雨,_,而这一切又往往发生在几秒钟或数分钟之内。极光的运动变化,是自然界这个魔术大师,以天空为舞台上演的一出光的活剧,( ) 。这种宏伟壮观的自然景象,好像沾了一点仙气似的,颇具神秘色彩。令人叹为观止的则是极光的色彩,早已不能用 去描绘。说到底,其本色不外乎是红、绿、紫、蓝、白、黄,可是大自然这一超级画家用_ 的手法,将深浅浓淡、隐显明暗一搭配、一组合,好家伙,一下子变成了万花筒啦。根据不完全的统计显示,目前能分辨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余种之多。17. 依
45、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瞬息万变 变化莫测 五光十色 入木三分B. 千变万化 高深莫测 五颜六色 出神入化C. 千变万化 高深莫测 五光十色 入木三分D. 瞬息万变 变化莫测 五颜六色 出神入化18. 文中划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目前能分析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余种之多。B.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目前能分辨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余种。C.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显示,目前能划分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余种。D.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目前能认识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余种之多。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
46、的一项是( )A. 上下纵横近万公里,甚至还存在成百上千公里的极光带B. 极光带上下纵横成百上千公里,甚至还存在近万公里长C. 上下纵横成百上千公里,甚至还存在近万公里长的极光带D. 极光带成百上千公里上下纵横,甚至还存在近万公里长【答案】17. D 18. B 19. C【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的能力。可以从以下角度考虑:从语境角度,用逻辑关系与词语对应解题;从词义角度,用提取语素与词义轻重解题;从用法角度,用适用对象与感情色彩解题。另外,还要看看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瞬息万变: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千变万化。形容变化很快、很多。千变万化:形容变化极多。第一处,根据后文
47、“我们形容事物变得快时常说: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推断出此处选用成语“瞬息万变”。变化莫测:变化很多,不能预料。高深莫测:高深的程度无法揣测,形容使人难以理解。第二处,根据前文“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推断出此处应是说“变化”,填写成语“变化莫测”。五光十色:形容色泽鲜艳,花样繁多。五颜六色:指各种颜色。第三处,根据前文“颇具神秘色彩。令人叹为观止的则是极光的色彩”,及后文“其本色不外乎是红、绿、紫、蓝、白、黄”,推断出此处选用表达各种颜色的成语“五颜六色”。入木三分:传说王羲之笔法有力,在板上写字,木工刻字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有三分深,后用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也用来比喻分析问题深刻。出神入化:
48、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第四处,根据后文说“将深浅浓淡、隐显明暗一搭配、一组合,好家伙,一下子变成了万花筒啦”,强调手法技艺高超,选用成语“出神入化”。故选D。【18题详解】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解答语病类题目,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等。划线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根据不完全的统计显示”句式杂糅,把“根据”和“显示”两个句式糅合在一起,任意保留其一,排除C项;第二处“已达”与“之多”表达不合逻辑,可删去“之多”,排除AD两项。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
49、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注意前后文的衔接。选项采用“甚至”什么句子,很显然后面内容应该比前面内容更深一层(或者说范围方面更大更广),而A项,“甚至”前“近万公里”却大于后面的“成百上千公里”,排除A项。根据前文“极光的运动变化,是自然界这个魔术大师,以天空为舞台上演的一出光的活剧”,与后文“这种宏伟壮观的自然景象,好像沾了一点仙气似的,颇具神秘色彩”,得出要填写的第一个小句子的主语是“光(极光)”,排除BD两项。故选C。20. 下列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与节气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新荷乍露嫩绿,后园初发幽篁。枝上青
50、梅尚小,鱼儿游在池塘。乾坤平分昼夜,却是燕子来时。水边新绿野菜,陌上粲然花枝。江山清明疏净,田畴农人正忙。枯蝉傍依衰柳,秋风老了荷塘。一世繁华落尽,秋水深处泊舟。江山无边寥廓,岁月几度闲愁。A. 春分立夏白露立冬B. 春分立夏立冬白露C. 立夏春分立冬白露D. 立夏春分白露立冬【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分析以及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由“新荷”“青梅”等可知是“立夏”。由“平分昼夜”“燕子来时”等可知是“春分”。由“枯蝉”“秋风”等可知是“白露”。“白露”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天气渐渐转凉,会在清晨时分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这是因夜晚水汽凝结在上面,故名“白露”。
51、由“繁华落尽”“无边寥廓”等可知是“立冬”。“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冬季自此开始,气候肯定要比“白露”寒冷,这时候万物应该更显萧条。故选D。21. 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A.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B.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C.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D.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核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看清考查哪种修辞手法,然后注意该手法的特点,在进行排除。B项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比作笼中的鸟;A项“膏粱”“纨绔”借指富贵人家子弟;C项“杜康”代指酒;D项“帆”,指代船。故选B。【点睛】借
52、代和比喻的区别:借代和借喻都用一事一物代替另一事物,形式上相似,容易相混,但它们是有区别的。 相同处:借代与借喻都有所代,借代是用借体代本体,借喻是用喻体代本体,本体都不出现。 不同处: 1、借代的借体是客观实际中的事物,这个事物与本体有关联构成借代的基础是借体和本体的相关性,它们中间没有比喻关系,重点在指称。借喻中的喻体与客观现实无关联,构成借喻的基础是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它是借中有喻,重点在喻。2、借代不能改为明喻或暗喻,借喻则可以改为明喻和暗喻。用构成明喻的办法就可以鉴别借代和借喻。把本体找出来,如果能加“象”构成明喻的,是借喻;反之就是借代。3.、修辞效果不同。借喻重在形象美感,借代则
53、靠相关联想来揭示事物的特征,以达到渲染气氛,将情感与形象融为一体的目的。22. 下面是某位高三同学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有五处用语不当,请找出并做修改。能作为学生代表在高三年级毕业典礼上发言,我十分荣幸。三年前,我作为一名莘莘学子来到这里,怀揣梦想;今天,作为恩师的高足即将腾飞。但今后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垂念师恩,挂念母校,如果母校需要,我一定会鼎力相助。最后,希望母校光辉历程更辉煌,人才辈出代代强。【答案】“莘莘学子”改为“学子” “高足”改为“弟子” “垂念”改为“感念” “鼎力相助”改为“略尽绵薄” “希望”改为“祝愿”【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能力。“得体”就是语言表达符合
54、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身份、不同对象、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本题,题干指出语段是“某位高三同学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有五处用语不当”,要求“找出并做修改”。通读语段,莘莘学子:众多的样子。指众多的学生。“我”是一个学生,可改为“学子”。高足:指对别人的学生的敬称,不能用于自己,可改为“弟子”;垂念:敬辞。称长辈、上级对自己的行动,此处是说自己不忘师恩,表达不得体,可改为“感念”;鼎力相助:鼎力:大力 。大力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辞,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气话。用此处表达不得体,可改为“略尽绵薄”;希望:心里想着达到某种目的或出现某种情况。
55、这里“母校光辉历程更辉煌,人才辈出代代强”显然是祝福的话,可改为“祝愿”。【点睛】语言表达得体的得体,具体说,就是在某种特定的场合,同某个或某些有关系的人说一件事,怎样说最恰当,合乎这种场合的要求,合乎听话人和说话人相互关系的要求。是运用语言的一项重要要求。语言的运用受“语境”的制约。“语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主要指文章的上下文,如文体、句式、语言间的搭配和使用习惯等。“外部语境”指言语交际时的各种情境条件,如说话的目的,说话的场合,需要表达的方式,发话者的身份、职业、处境,受话者的年龄、性别、经历、思想性格、爱好、文化水平、心理需求、职业处境等。四、写作(60分)23
5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1949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1979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2019年,青春中国凯歌前行,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宣誓“强国有我”。2049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201
57、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观后感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青春记忆,一代代青年的奋斗荣光。在五四运动100周年之际,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蓦然发觉,五四精神已经深深刻印在我们民族的精神谱系中,成为青年绽放爱国主义青春光芒的不竭源泉。雨果曾经说过:“青春是生命的春天。”青春始终洋溢着一种催人奋进的激情,等着我们绽放自己的个性与光芒。时值五四青
58、年节,虽五四运动已与我们遥远,但是,那些不畏强权、誓死捍卫祖国的青年们的精神,一直激发、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不断向前奋斗。有人说,青春是一首歌,回荡着欢快、美妙的旋律;有人说青春是一幅画,镌刻着瑰丽、浪漫的色彩。曾经有这样一群意气风发的青年,他们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最壮丽的青春之歌,绘就了一幅最宏伟的青春图画。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他们已作为光辉的一页载入了中华民族的史册,但他们的精神将代代相传,永续不灭。回望五四,我们懂得了什么是枪林箭雨,荆棘满布的艰难险阻,什么是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形势,什么是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壮志豪情。正是100年前的“五
59、四”觉醒与呐喊,为中国人唤起了沉沦已久的民族精神,带来了从未有过的现代意识。一脉相承、历久弥新的五四精神激发出不同时代的广大青年实现人生价值、成就伟大梦想的源源动力。这是一个古老国家重新屹立的精神底蕴,更是一个伟大民族走向复兴的磅礴力量。青春短暂,梦想不灭。“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正值青年一代的中国人,踩着改革开放的脚印一路走来,要把握好当下,奋进新时代,努力担当时代赋予的责任,加强对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的研究,继承先辈的精神和勇气,拥有他们的情怀,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青年一代。就让我们一起,在缅怀先烈的同时,也推动社会
60、向前发展。以此,才不枉我们是华夏儿女。【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2019年高考题很好地贯彻了新课标对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要求,关注了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能较好地检测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对教材中的“表达与交流”也给予了非常好的检测。是基于教材、忠实于课程标准,又从时代出发,能够彰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改革的成果,体现了科学性,时代性和系统性。2019年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年份:五四运动100周年、建国70周年、革开放40周年。任务要求中明确提出要以青年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也即要体现出青年对国家事件的思考。本题一方面引导学生回顾历史,一方面引导学生思考自己
61、的使命,具有关照现实和社会的意义。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立意要结合青年生活实际,联系五四运动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思考1919年中国的现状,明确青年人的担当救亡图存。文章体式限制为演讲稿,需要符合演讲稿的基本格式,具有层层递进的感召力。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写作时要提及“参加开过大典庆祝游行”,但不能花费大量篇幅描绘场景,重点是青年的思考。要考虑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是磨难、牺牲、拼搏、奋斗。还要考虑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更要分析祖国今后的命运,需要总结经验。青年人站在历史与未来的节点要更自信、更坚定,要担当起奋斗的责任与使命。文
62、章体式限制为书信,需要符合书信的基本格式。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回到40年前,作为1979年的学生,作为时代的参与者,未来的开创者,对于历史要更清醒,更辩证,更理性。实事求是分析社会现状,将目光放远至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明确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对于未来要更充满理想,充满自信,充满激情,更有改革的担当与历史责任。写作落笔不要空泛,可以结合改革需要的勤劳、勇敢、智慧的品质,开放、创新的精神,重视科技的动力。文章体式限制为书信,需要符合书信的基本格式,亦要符合写信人和收信人都是青年学生的基本特点。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观
63、后感要回顾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缅怀五四先驱崇高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总结党和人民探索实现民族复兴道路的宝贵经验,发扬五四精神,激励新时代中国青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写作时个人的震撼、感动的情感可以穿插其中,更要写出其对自身的激励。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需要关注大时间为“2049年”,小时间为“国庆节”。行文中要关注到时代的变迁,更要思考祖国变迁背后的人物事迹,探索前行的力量其家国情怀,具体可以是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等民族精神。行文中应该有对功勋人物的景仰之情,也有奋勇接棒的担当。文章体式限制为书信,需要符合书信的基本格式,注意谦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