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举一反三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信于德北这是南方一个温暖的春日,花树嫣然,阳光灿烂。 我离开自己所住的宾馆,独自一人去寻找那个距离甚远的邮局我问过宾馆的服务员,他用一口浓重的南方普通话为我热情指引,可我还是无法确定它的具体方位。但我有决心找到它。因为,我要寄一封情意绵绵的信。出门在外,赶上好的季节,看到好的风景,体味了不同的风物,一定会生出美丽的心情。在这样一种心情下所写的信,内容一定和心情一样美丽。抱定这样的信心,我真的找到了它。 这是一个绝对古老的邮局,白墙红瓦,木质窗格上刷着绿色的油漆。那窗的下边有亮光,玻璃也明净,可以清晰地看到里边的一切。 邮局的门口是老式邮筒,绿体黄字
2、,让人看着亲切。 这正是我要找的邮局啊!_我毫不犹豫地走进去。在一样是木质的柜台前,我买好了信封和邮票,准备填写地址。我环顾这小小的邮局,想找到一个明亮的、可以让我踏踏实实写好信封的地方。我想让信封上的字清晰一些、优美一些,我想让收信人一眼就看出来这是我写给她的信。“这里,小伙子,这里。”一个苍老的声音。我不敢确定这声音是否针对我,就下意识地向那边试探性地望去。 “小伙子,这里。”我看见横放在窗边的长条桌后坐着一位老人,他正真诚地向我招手。我走过去,向他微笑着点头,并在他的对面坐下。我伏下身,一笔一划地写着信封,生怕写错了一个字。在写她的名字的时候,我的心里是那么甜蜜。当然,也有忧伤。不过,这
3、忧伤里也掺和着相思的甜蜜。“你笑了,小伙子,你笑了。”看来,对面的老人善谈,也有那么一点点顽皮。我笑了吗?也许,我真的是笑了,只是我自己还不察觉。“写给妻子的吧?”他问。我点头。“是出差在外地吧?”他又问。我点头。“和我年轻时一样。”接下来,他把我当成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听众,开始向我讲述他的爱情。他今年82岁了,一生没有改过一个习惯那就是给妻子写信。恋爱的时候写,结婚后也写,尤其是出门了,一定要写信回家,给她报平安,顺便讲讲旅途见闻,仿佛带着她远行一般。后来,被打成“右派”了,进了监狱了,也写,不过,那不是用笔写,而是用心去写了。工作的时候写,退休了也写,那一年,老伴去儿子家看孙子,他几乎每天都
4、要写一封信寄去。他的故事很简单,不过,深深地吸引了我。“你看,我今天和你一样,是来寄信的。”老人幸福而快乐地摇了摇手里的信封。“不过,小伙子,你得帮帮我。” 我点头。“对于我这个小老头来讲,那个邮筒实在是太高了。” 他解释。这有什么呢,举手之劳而已。我欣然应允。 我从老人的手里接过信,快步走到门外,无意间我扫了一眼信封,发现收信人和寄信人的地址竟然完全一致。就在我感到诧异的时候,旁边两个摆摊人的议论帮我解了疑惑。 一个说:“怪老头来了。”另一个说:“真是脑子有病,老伴都死了二十年了,却每个月都来这里寄信”虽然说的是南方话,但我每个字都听懂了!我的心一下子由轻松变得沉重。我郑重地帮老人把信寄出,
5、却把自己手里的信撕掉因为那信根本不是寄给妻子,而是另外的一个年轻的女人。 1.请分析小说开头一段景色描写的作用。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答案】开头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以春暖花开的明媚春景烘托出了“我”轻松愉悦的心情;为下文“我”急于与人分享美丽的心情作铺垫,同时也暗示了书信的情意绵绵。2比较文中画线的句子,体味“我”的心情有什么不一样?(1)我真的找到了它。(2)这正是我要找的邮局啊!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情感的能力。结合上下文语境作答。先点明情感,再结合原文内容分析。【答案】(1)句侧重于表达“我”找到邮局的惊喜,因为之前“我还是无法确
6、定它的具体方位”,但抱着要写一封情意绵绵的信的决心,居然找到了邮局,为此而惊喜。(2)句表达了“我”对邮局状况的非常满意,因为邮局给人一种典雅、古朴、温馨、亲切的感觉与“我”此时的期待及浪漫情怀相吻合。3在这篇小说中,你认为“我”和“老人”哪一个是主人翁,请陈述理由。_【解析】此题为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先表明观点,再结合作品主旨分析。【答案】各有道理。“老人”是主人翁。从小说的主题和寓意来看,老者二十年来痴情地坚持为亡去的妻子写信,表现了老人对爱情的忠贞,以此感人的故事歌颂了爱情的美好,也教育了一时感情出轨的“我”,并及时纠正了错误。主要人物是“我”。主要从情节上看,小说中“我”的情感变化构
7、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开始满怀着对某个年轻女孩的激情,急切地寻找一个安静场地写信,到邮局后邂逅老人,倾听老人的爱情故事,之后旁听到老人妻子过世二十年的真相,终于深受教育,果断地结束那段不忠贞的情感。【滚动提升练】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穷人俄列夫托尔斯泰裴家勤译在一间渔家的小屋里,渔妇冉娜在灯前织补一张旧帆。屋外,风在呼啸,轰鸣的海浪冲击着岸崖,溅起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但在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暖和而舒适。地面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还燃着余烬,隔板上的碗碟被映得闪闪发光。在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在大海风暴的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打渔的丈夫一早就驾着船出海了,到现在还没有
8、回来。听着海浪的轰鸣和风的呼啸,冉娜真感到害怕。老旧的木钟嘶哑地敲过了十点、十一点丈夫仍然没有回来。丈夫是不顾惜自己的,冒着寒冷和风暴去打渔。她自己也是从早到晚地干活。可结果呢,不过是勉勉强强地维持生活。孩子们仍旧没有鞋穿,无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也不是白面包黑麦面包够吃就不错了,下饭的菜也只有鱼。“不过,感谢上帝,孩子们倒都健康,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冉娜想着,又倾听起风暴声来。“他现在在哪儿呢?保佑他吧,上帝啊,发发慈悲吧!”她一边说一边划着十字。睡觉还早。冉娜站起来,往头上披了一条厚围巾,点上提灯就到外面去了,她想看看大海是不是平静些了,天是不是快亮了,灯塔上的灯还亮着吗?能看见丈夫
9、的渔船吗?可是,海面上什么也看不见。风掀起了她的头巾,卷着被刮断的什么东西拍打着邻居小屋的门。于是冉娜想起来,打今天傍晚起她就想去看看生病的女邻居。没人照顾她啊!冉娜想,接着便去敲门。听了听,没人回答。“寡妇的日子多困难啊!”冉娜站在门前想,“虽然孩子不算多,两个,可是什么事都只有她一个人操心。何况又病着!唉,寡妇的日子困难啊!进去看看吧!”冉娜一次又一次地敲门,还是没人回答。“喂,大嫂子!”冉娜喊了一声,心想,别是出了什么事吧,便推开了房门。破屋子又潮又冷。冉娜把灯举起来,想看看病人在哪儿。头一眼就看见一张床,正对着房门,女邻居静静地、一动不动地仰面躺在床上只有死了的人才是这个样子。冉娜把灯
10、举得更近一些。不错,就是她。头往后仰着,那冰冷、发青的脸上呈现着死亡的安静。就在离死了的母亲不远的地方,睡着两个鬈发、胖脸蛋的孩子,他们盖着一件破衣服,蜷曲着身子,两个淡黄色的头紧紧靠在一起。显然,母亲在临死前,还来得及用旧头巾裹住孩子们的脚,又把自己的衣服给他们盖上。孩子们睡得又甜又香,呼吸均匀而平静。冉娜抱起睡着孩子们的小摇篮,用头巾围上,带回了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是怎样把孩子带回家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知道,她不可能不这样做。回到家,她把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急忙把帐子撂下来。她很激动,脸都变白了,好像做了什么亏心事似的。“丈夫会说什么呢?”她
11、独自默默地想,“自己已有五个孩子了,闹着玩儿的吗?他会揍我一顿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他会这样?不会!唉,这样倒更好!上帝啊,我干吗做这件事呢?现在,我怎么当面对他说呢?”冉娜沉思着,久久地默坐在床前。突然屋门大开,一股清新的海风冲进屋里。“冉娜,我回来了!”一个身材高大,面孔黝黑的渔夫,身后拖着一张湿漉漉的撕破了的渔网,边说边进了屋。“啊,是你!”冉娜说了一句话就停住了,不敢抬头看丈夫。“瞧这一个晚上,真可怕!”“是呀,天气真坏!鱼打得怎样?”“糟透了,简直糟透了!什么也没打着,还把网给撕破了。嗨,真倒霉!像这样的夜晚我大概从来没有碰到过。还打渔呢,活着回来就谢天谢地了!天气真够戗,可有什
12、么办法!”夫妇俩都不做声了。“你知道吗,”冉娜说,“女邻居西蒙死了。”“是吗?”“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死的,可能昨天就死了。唉,死得真痛苦。一定放心不下孩子,不知心里多难受啊!两个孩子,都还是小不点儿,一个还不会说话,一个刚会爬”冉娜不做声了。渔夫皱起了眉头,神情变得认真而忧虑。“嗯,是个问题!”渔夫说着搔了搔后脑勺。“你看怎么办?我看抱过来吧,要不然孩子醒来看到死去的母亲会是什么情景?对,就这样,想个法子抱过来!快点去呀!”可是,冉娜一动也不动。“你不愿意吗?你怎么了,冉娜?”“他们已经在这儿了!”冉娜说着掀开了帐子。(摘自少年儿童出版社外国儿童短篇小说)1.小说第一段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描写了
13、具有怎样特点的场景?它在整篇小说里起什么作用?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环境描写的能力。小说开始描写了渔家小屋里暖和、温馨的场景,而屋外是狂风怒吼,其作用主要是烘托人物形象。【答案】主要用了白描和对比的手法描写了渔家小屋里暖和、舒适、干净、温馨的场景。这样的场景描写为表现人物形象服务,它从正、侧两面写出了渔妇勤劳、能干、善良的品德。2第二段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现人物?写出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点?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心理描写很容易看出来,结合心理描写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答案】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冉娜对丈夫、对自己、对孩子以及家里的生活的交代都是通过心理描写来实现的。这个描写表现了渔妇善良、勤劳、知足的性格特点,她关心丈夫、操心孩子,希望孩子健康,祈祷丈夫安全,是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形象。3请探究在这篇小说里体现的作者的感情态度。_【解析】本题考查探究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结合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答案】文章叙事看似平淡,甚至渔妇抱回孩子时还有许多的心理冲突与担忧,正是在这样的曲折摇摆中,体现了真实的人的善良之心,衬托了渔夫丈夫之义。可以看出作者对这对贫苦夫妇的善良、勤劳和济危扶困的高尚品质是由衷敬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