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高考)湖北省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A【解析】根据材料“以祭祀先祖的宗庙为中心”“以全族中辈分最高、与直系祖先的血统关系最亲近的子弟构成王族,聚居于宗庙近旁的王宫区可知,商周时期聚族而居,族人居住地按与直系祖先血统关系的亲疏来划分,这是受宗法观念影响的体现,表明当时宗法观念影响民众的生活,故A项正确;秦朝开始形成“皇权至上”的观念,排除B项;材料并无涉及城市功能的信息,故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家族经济与政治地位的关系,故排除D项。2C【解析】根据材料“农民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江南地区在原有集镇的基础上,出现了一批
2、新兴集镇”可知,农业的发展对集镇的兴起有促进作用;根据材料“但集镇的分布不能过于稠密,否则就会出现被迫衰退者”可知,农业的发展对集镇又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故选C。材料没有反映政府在集镇发展中的作用,故排除A;集镇与集镇之间的关系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排除B;D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3D【解析】图片所示为古罗马复合式公寓,根据所学知识知道,复合式公寓的流行缓和了古罗马人口剧增的压力,故选D。A、B、C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4B【解析】题干内容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故排除A项;题干内容涉及的是经济交流,没有涉及政治和文化现象,排除 C、D两项;根据“京杭大运河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
3、唐王朝生命线”可知,京杭大运河促进了国家的统一与稳定,密切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故选B项。5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交通发展,交通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的扩张,故选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排除A;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题干未涉及中国对外贸易的变化,排除D。6D【解析】表格中“上海邮政开始使用汽车送信”“上海、汉口邮政开始自备邮艇运送邮件”说明交通工具进步促进邮政事业发展,故D正确。材料无法显示邮政事业是民族经济发展的产物,故A错误。“近代邮政业务仅限于中心城市”表述过于绝对,当时城镇、乡村也有涉及,故B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邮局邮路开始脱离海关控制”
4、的信息,故C错误。7A 【解析】依据“该书主要记述各种急性病症的简便治疗方法,并略记了病因、症状”等可知,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具有重视记述治疗方法的实用性特点,故A项正确;“西学东渐”是明朝后期出现的,故B项错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奠定了中医临床学基础的是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故D项错误。8B【解析】可根据材料“修建下水道,移除生活场所、街道和马路上的垃圾,以及改进供水系统”和“英国第一部公共卫生法颁布”推出,故B正确;据题干可知,英国针对大城市死亡人数甚至超过出生人数的情况,提出加强城市公共卫生建设,为城市人口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这对提高人口
5、的平均寿命有一定作用,故 A错误;B题干反映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英国城市化进程逐步完善,因而英国城市化进程并没有直接受到工业革命的破坏,故C错误;题干反映英国修建下水道、改进供水系统,但并不能据此说明英国长期缺失排水供水系统的建设,故D错误。9C【解析】1981-2010年我国婴儿死亡率基本一直呈现下降趋势,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原因在于随着经济发展,医疗科技不断进步,国家对医疗事业高度重视,所以婴儿的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因此答案为C项。A、B两项与题干时间不符,可排除;D项与题干内容没有直接关系。10B【解析】“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意思是超越儒家的各种伦理纲常束缚,任人之自然本性自由伸展,阮籍、嵇
6、康崇尚老庄思想,提出了这一观点,体现他们对道家学派的推崇,故选B项;“任自然”强调自然无为,跟经世致用矛盾,排除A项;材料体现这二人对道家学派的重视,并没有体现对儒学的否定,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二人对儒学有彻底改造之意,排除D项。11A【解析】材料反映了两河流域的人民编撰农书、开凿运河、设灌溉网等活动,说明两河流域的人民比较重视农业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楔形文字方面的信息,故排除B项;原始农业是古代各地先民共同创造的,不是苏美尔人始创,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比较古代各地的农业发展情况,无法得出“古代巴比伦是当时农业最发达的国家”的结论,故排除D项。12D【解析】由材料“柱子间的间距随
7、着视觉的不断位移而调和。神庙各个部分都透露着毕达哥拉斯提出的黄金比例”可知,雅典建筑注重比例对称、崇尚和谐,故选D项。毕达哥拉斯定理一般指勾股定理,是数学概念,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建筑风格,并未提及神权统治的地位,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理性主义,C项错误。13C【解析】奇普是美洲文化的组成部分,其是结绳记事的一种形式,使用者是印加人,C正确;玛雅人有文字,不需要结绳记事,排除A;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是埃及人发明的,排除B;阿兹特克人有象形文字.排除D。14D【解析】据所学可知,阿拉伯数字起源于印度人发明的数字符号,后经阿拉伯人改进并传播到世界各地,充分体现了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故D正确。A项主要
8、体现了早期希腊文化。C项主要反映了上古时期苏美尔人的文化。根据主旨B项对应的是莎士比亚作品终成眷属而不是哈姆雷特。15B【解析】19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初,两次工业革命正在开展,欧洲对外移民的不断增加,反映了两次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对外侵略扩张,故选B。材料反映两次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对外侵略扩张,这有利于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A;两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的经济中心在欧洲,没有转移到其他地区,排除C;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并非欧洲对外移民的不断增加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排除D。16A 【解析】图片反映了1960-1990年美国总人口增长中移民的比例从11%增长到39%,说明美国新增
9、人口中外来移民占比很大,由此可推测美国的民族和文化具有多样性,故选 A。材料不能说明族群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排除B;“种族歧视已被完全抛弃”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民族政策,排除 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其中17题14分,18题12分,19题14分,20题12分,总分52分。)17参考答案:(14分)(1)措施:向当地首领赠送财物诱使臣服;以武力扫除西南夷地方势力;册封当地首领为王;设置地方行政机构治理西南夷。(每点1分,共4分)(2)原因:宋王朝认识到西南地区的重要性;广西区域内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内部发展情况各不相同,“以夷制夷”更适合当地需要;借鉴历史上经略西南政策。(每点
10、2分,共6分)(3)影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融;推动西南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后世治理边疆地区提供了经验。(每点1分,共4分)【解析】本题重点考察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第一问,依据材料一来概括汉朝为稳定西南所采取的措施,从“赠送财物”、“武力扫除”、“册封首领”、“设置机构”等四个方面按点归纳即可。第二问依据材料分析宋朝在广西采取“以夷制夷”策略的原因,可以从“主观认识”、“广西省情”、“借鉴历史”等三方面思考,即可概括出原因。第三问,着重考察学生的比较概括能力及历史解释能力,可从“国家”、“民族”、“边疆”、
11、“后世”等四个角度分析,得出中原政权治理西南边疆所带来的深刻影响。18参考答案(12分)(1)原因: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大豆是一种优良农作物品种,适宜种植;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每点2分,共6分)(2)积极意义:物种交流有利于世界文明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每点2分,共6分)【解析】第(1)问,由材料“1765年,大豆被引入北美”并结合所学得出,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由材料“大豆根瘤的固氮作用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被推广种植”得出,大豆是一种优良农作物品种,适宜种植;由材料“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
12、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得出,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第(2)问,由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1765年,大豆被引入北美”“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产生了紧密联系并结合所学得出物种交流有利于世界文明交流;由材料“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得出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由材料“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得出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19参考答案(14
13、分)(1)原因:圈地运动导致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1分);两次工业革命(或工业化)的促进(1分);工厂制度和垄断组织的形成(2分)。意义:推动了英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促进了英国的近代化;为其他国家城市化提供了示范。(每点1分,共3分)(两问共7分)(2)不足:城市化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具有不彻底性;城市化空间分布不平衡(或发展水平不平衡);与中国社会存在一系列矛盾和冲突。(每点1分,共3分)原因:中国传统农耕经济占据统治地位;西方列强的侵略;持续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每点1分,共4分)【解析】本题重点考察学生的历史理论、历史思维、学科能力及所具备的核心价值观。第一问,依据材料一并
14、结合所学知识,从“圈地运动”、“工厂制度”和“垄断组织”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即可得出英国近代城市化的原因;从“社会进步”、“近代化”、“示范性”等三个角度分析其城市化的意义。第二问,则根据近代中国国情分析,从“城市化的不彻底性”、“空间分布不平衡性”、“外力强制性”等三个角度分析,进而概括出近代中国城市化“不足”的表现,从“经济上”、“政治上”、“环境上”以及“社会发展”四个角度分析其不足的原因即可。20(12分)参考答案:示例:论题:传统文化的发展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观点明确得当,2分)论证: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绵延数千年不绝,全世界只有中国的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
15、未中断过的。这种强大生命力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具有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力。就世界范围而论,中国古代文化虽然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却不是最早的,但在世界上所有古老的文明与文化中,唯有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延续力。这种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力,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发展至今的文化。先秦时期百家争鸣,两汉时期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行,宋明理学发展,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第二,具有强大的同化力与融合力。所谓同化力,是指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融入中国文化而成为其一部分。
16、例如,佛教开始流传于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一带,在公元1世纪两汉之际开始传入中国,经过魏晋、隋唐几百年,传播的结果是一部分变为中国式的佛教(如禅宗),一部分消融于宋明理学之中,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所谓融合力,是指中国文化并非单纯的汉民族文化或黄河流域的文化,而是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有机地吸收中国境内各民族及不同地域的文化,如楚文化、吴文化、巴蜀文化、西域文化等,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华文化。中华各民族文化,例如,历史上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契丹、女真等民族的文化,都融合于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没有这种融合,也就没有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种同化与融合能力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儒
17、学主导,与释、道等诸家学说“和而不同”的包容态度,使得中华传统文化更具生机。(论述合理充分,论据应为2个或2个以上,8分)结论:中华文化的生命延续力、同化力与融合力都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进一步增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强大动力和凝聚力。(结论升华主题,不得重复论点,2分)(本文只作参考,根据题意提练相应观点,充分论述即可)20【解析】根据题干,选择任意一个切入点进行论证,以选择传统文化发展的现实意义为例。首先提出论题:传统文化的发展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论证过程: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我国传统文化对于当前国家发展产生的作用以及文化多元背景下,大力提倡传统文化对于增强我国文化自信以及文化输出的重要意义。最后得出结论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