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类文阅读-16 触摸春天战胜命运的孩子有两个孩子:一个喜欢弹琴,想当音乐家;一个爱绘画,想当美术家。不幸得很!想当音乐家的孩子,突然耳朵听不见了;想当美术家的孩子,忽然眼睛看不见了。孩子们非常伤心,痛(tng tng)苦万分,埋(mi mn)怨命运不好。恰巧,有位老人从他们身边经过,听见他们的埋怨。老人走上前去,先对耳朵听不见的孩子比划着说:“你的耳朵虽然坏了,但眼睛还是明亮的,为什么不改绘画呢?”接着,他又对眼睛看不见的孩子说:“你的眼睛坏了,但耳朵是灵敏的,为什么不改学弹(dn tn)琴呢?”孩子们听了,心里顿时一亮。他们擦干眼泪,开始了新的追求。说也奇怪,改学绘画的孩子,慢慢地,觉得失聪
2、反而有利,因为,他可以避免一切喧嚣的干扰;改学弹琴的孩子,渐渐地,也觉得失明反倒更好,因为,他可以免除许多无谓的烦恼果然,失聪的孩子,后来成了美术家,名扬四海;失明的孩子,终于成为音乐家,闻名世界。一天,美术家和音乐家又遇见了那位老人。他俩非常感激,拉住老人连连道谢。老人笑着说:“不要感谢我,应该感谢自己。事实证明,当命运断了一条道路的时候,它常常还会留下另一条道路。所以,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埋怨命运,而要依靠自己。”(选自中国当代寓言 生命的真理,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在文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读音。2.从短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空。(1)(动作、思路等)迅速而灵敏。( )(2)名声传扬到天下。
3、形容名声很大。( )3两个孩子改变追求以后,对自身缺陷的认识有了什么变化?用“ ”在文中画出来。4用简练的话概括第2自然段的段落大意。5.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参考答案】1.tng mn tn 2.(1)敏捷 (2)名扬四海 3.改学绘画的孩子,慢慢地,觉得失聪反而有利,因为,他可以避免一切喧嚣的干扰;改学弹琴的孩子,渐渐地,也觉得失明反倒更好,因为,他可以免除许多无谓的烦恼4.老人为两个迷茫痛苦的孩子指了一条路。 5.只要努力,当命运堵塞了一条道路的时候,它常常还会留下另一条道路。母亲的“听觉”她听不见。28岁那年,工厂里一次意外爆炸,让她失去了听力。那一年,她的儿子才三岁。一个
4、在人生半途失去听力的人是可怜的,她要比那些天生失聪的残疾人更痛苦。她整日以泪洗面。是的,失去听力给她和她的家庭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用自鸣壶烧开水,她听不到。水烧干了,最后电线引起自燃,她闻到了焦味,冲到厨房,冰箱、电饭煲、微波炉全毁了。这个世界太喧嚣,但是她却听不到。一个春日,她陪儿子到僻静的江滨画素描,儿子口渴了,她离开儿子买饮料。这之后的许多事让人们奇怪。一个远处钓鱼的老者在喊:“有个孩子落水了快救命!”只见一个拿着可乐的女人突然舍了手中的饮料,飞奔向江滨。她奔跑的速度实在令人难以想象,一只鞋也跑飞了。到了江边,她毫不犹豫地跃入江中,把那个不断沉浮的孩子托了起来。落水的是她的儿子,幸亏她能“
5、听到”。但是,她却听不见。围观的人后来也发现了这个秘密,一个聋子怎么能听到有人在喊“救命”?现在,如果有人说耳朵是唯一的听觉器官,我不信。除了耳朵,我们身体上的所有器官都会产生“听觉”。只要有爱。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喧闹( ) 偏僻( ) 迟疑( ) 2.用“ ”画出第3自然段的中心句。3.对“失聪”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变成聋子 B失去听力 C.变得不聪明4.文章的母亲听不见,为什么能听到呼救声?5.文中说“幸亏她能听到”,“听到”为什么加引号? 【参考答案】1.喧嚣 僻静 犹豫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6、。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2.是的,失去听力给她和她的家庭带来灾难性的后果。3.C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4.因为只要有爱,除了耳朵,我们身体上的所有器官都会产生“听觉”。5.示例:并不是真正的听见,是母爱的力量产生了奇迹。因为母子心心相印,心灵相通,是母亲用心“听到”了呼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