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高考)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练案5第二单元 第5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68183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高考)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练案5第二单元 第5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高考)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练案5第二单元 第5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高考)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练案5第二单元 第5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高考)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练案5第二单元 第5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高考)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练案5第二单元 第5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新高考)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练案5第二单元 第5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新高考)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练案5第二单元 第5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一、选择题1(2022海口)从建安八年至二十三年,曹操连续五次下令求贤,指出不论身份贵贱、品德如何,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便可选拔为官。此举(A)A适应了战争和统一北方的需要B表达出“大义灭亲”的决心C消除了门阀制度的不良风气D深受“知行合一”思想影响解析据题意可知,曹操选才不论出身,这种方式能够尽可能多的选拔出优秀人才,从而实现统一北方的需要,故选A项;曹操的选官方式是为了选拔人才,并没有表达“大义灭亲”的决心,排除B项;“消除了”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C项;“知行合一”

2、是明代王阳明提出的观点,排除D项。2(2022玉溪)西晋颁布占田、课田令,规定占田限额,男子一人可占田70亩,女子30亩;而需要收取租税的土地为男子50亩、女子20亩。这一举措(B)A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B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C促进了田庄经济发展D不利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给适龄的人分配土地,使得原本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故选B项;由于西晋统治者的腐朽统治,土地政策未能很好地落实,西晋也迅速走向灭亡,因此未能有效抑制土地兼并,故排除A项;田庄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土地私有制,是大量地兼并土地,所以能够抑制土地兼并的占田、课田令不能促进田庄经济的发展,故排除C项;占

3、田、课田令给农民分配土地,有利于自耕农的经济发展,故排除D项。3魏晋之时,南人崇尚洛阳遗风,南方上层人士普遍鄙弃自己的母语,改操中原洛阳之语音,甚至“乃有遭丧而学中国(中原)哭者”。作洛生咏(指洛阳书生的讽咏声),后来竟成为南方士人标榜身份的象征。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D)A儒学社会影响力不断加强B南方的文化遭到重大摧残C洛阳的语音更具有优越性D中原文化习俗向南方扩展解析题干所示为魏晋时期南方对洛阳语音的推崇,这反映了中原文化习俗向南方扩展,故D项正确;A、B、C三项既不符合题干主旨,也不符合史实,排除。4西晋建国后不久便分封了27个同姓王,允许诸王自选国中长吏,以户数把诸王分为三等,增加封国户

4、数,又使诸王都督各州军事。这一做法(B)A导致门阀政治初步形成B削弱了中央集权统治C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西晋为了巩固统治,大量分封同姓王,这些同姓王权力巨大,削弱了中央集权统治,故选B项;这一做法和门阀政治初步形成无关,排除A项;这一做法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这一做法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D项。5魏晋南北朝出现了许多诫子文书,如曹操诫子植、嵇康家诫、颜延之家诰等,最典型者当属诸葛亮的诫子书。一般的庶族家庭也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由此可以推知,魏晋南北朝时期(B)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开始形成B世族文化影响扩大C宗法制度社会基础得到巩固D印刷技术快速

5、发展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士族势力强大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包括庶族在内的社会阶层普遍重视家庭教育,可以推知当时世族文化影响扩大,B项正确;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开始形成是在西汉时期,A项错误;宗法制度社会基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C项错误;印刷技术快速发展是在唐宋时期,D项错误。6北魏早期,祭祀以自然崇拜和女性祖先为主。孝文帝执政后改革传统祭祀制度,华夏圣君日益与北魏统治者的血缘祖先结合成为北魏政权的祖先神并与儒家先贤共同成为祭祀的主要对象。这一改变意在(A)A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B削弱鲜卑旧贵族势力C巩固大一统的政治局面D变革传统的社会习俗解析材料反映了北魏从祭祀自然神和女性祖先变为祭祀华夏圣君

6、和儒家先贤,这体现了北魏孝文帝对汉族文化的认同,既可以彰显北魏政权的正统性,又可以加速其封建化,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对汉族文化的认同,证明北魏政权的正统性,没有涉及削弱旧贵族势力的措施,故排除B项;北魏时期的中国处于分裂时期,不是大一统的局面,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民族文化的认同,没有涉及社会习俗变革,故排除D项。7金兆梓新编高中本国史载:五胡入主中原后,“逐渐濡染华之文化”“直至鲜卑拓跋魏之孝文帝起,以华夏之礼教,改革其国俗,于是北方各族始在鲜卑统一局面之下而彻底汉化”。作者意在说明(A)A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B政权更迭激化了阶级矛盾C不同民族间文化优势互补D少数民族完成封建化进程解析

7、由材料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使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习中原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交融,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政权更迭激化阶级矛盾,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少数民族的汉化,并没有涉及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体现不出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优势互补,排除C项;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魏晋南北朝时并未完成,排除D项。8隋朝大运河首次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由此可知,隋朝大运河(C)A保障统一和政权稳定B是中国最早的运河工程C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D加速了隋朝政权的衰亡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时期

8、开通的京杭大运河,沟通五大水系,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大运河保障了政权的稳定,故A项错误;中国最早的人工运河是春秋时期吴国开凿的邗沟,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大运河加速了隋朝政权的衰亡,且隋朝因隋炀帝的暴政而亡,故D项错误。9唐朝22位皇帝中,18位是马球运动爱好者。全国上下球场林立,玩者如云。一些宫女及富家女子也以驴代马,挥杖击球,赛场上经常出现“珠球忽掷,月杖争击”“百马撵蹄近相映,欢声四合壮士呼”的壮观场面。由此可见,唐代马球运动的兴盛(B)A受政府重武抑文政策影响B契合蓬勃向上的时代风貌C由统治者的个人喜好决

9、定D助推农牧文明的相互交融解析根据“赛场上经常出现珠球忽掷,月杖争击百马撵蹄近相映,欢声四合壮士呼的壮观场面”可知,马球比赛具有积极向上的特征,与唐代蓬勃向上的时代风貌契合,故选B项;唐代没有实行重武抑文政策,排除A项;马球运动受到民众的普遍欢迎,这不是统治者的个人喜好所能决定的,排除C项;马球运动和农牧文明的相互交融没有关系,排除D项。10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D)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

10、响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解析隋唐时期,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逐渐构成“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王朝生命线,反映了隋唐时期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D项正确;我国的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B项错误;直到唐朝后期,我国的经济重心才开始南移,C项错误。11唐初统治者知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反复强调要“以百姓心为心”,“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在这种理念之下,当政者定下了“抚民以静”的策略。据此可知,唐初统治者(A)A秉持了儒家的民本思想B率先推行以德治国的方针C突破了等级秩序的羁绊D推崇

11、以静制动的治国策略解析材料所示为唐初统治者能够重视人民的力量,关注百姓在社会中的作用,故A项正确;B、C两项中“率先”“突破了”不符合史实;“推崇以静制动的治国策略”和题干主旨不符,D项错误。12唐朝诗人韩愈在平淮西碑中记载,“高祖太宗,既除既治;高宗中睿,休养生息;至于玄宗,受报其功,极炽而丰。”唐大诏令集则说,农民“贫困日蹙”,“转徙他乡,佣假取给,浮漂求生”。这反映了(D)A歌功颂德是当时文人扬名捷径B土地兼并仍是当时的普遍现象C统治者优先关注全国政治稳定D盛世外表下蕴藏深刻社会矛盾解析从材料信息看,韩愈的记载,对唐朝政治极尽赞美之词,而唐大诏令集则反映了民众生活的困苦,两则材料综合反映

12、了唐朝盛世时期也蕴藏着深刻的社会矛盾,故选D项;前段材料反映了唐朝的发展,后段材料则反映了民众困苦,排除A项;唐朝前期土地兼并现象有所缓解,排除B项;统治者不仅关注政治稳定,更关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排除C项。13唐朝节度使幕府中的官员同西域各族人员往来频繁,诗人岑参也参与了这些活动,并在诗中作了精彩描述,如“座参殊俗语,乐杂异方声”“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这反映了当时(A)A民族关系较为融洽B奢靡之风逐渐兴起C社会发展由盛转衰D诗歌风格雄奇奔放解析根据材料“唐朝节度使幕府中的官员同西域各族人员往来频繁,诗人岑参也参与了这些活动,并在诗中作了精彩反映”,可以看出唐朝时中原人民与西域各

13、族相处融洽,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奢靡之风、社会发展状况及诗歌风格,故B、C、D三项排除。14下表为唐朝后期南北户口变化比较。这说明(D)天宝元年(742年)户数元和年间(806820年)户数下降幅度(%)占全国户数比例(%)北方3 736 652866 88776.836.52南方3 117 6241 506 54851.6863.48A北方人因战乱大量南迁B南方户数呈现增长趋势C经济重心完全转到南方D政治局势影响户数变化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唐朝天宝到元和年间,南北方户数都呈明显下降趋势,这与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有关,说明政治局势影响户数变化,故选D项;材料不能体现人口的迁移,排除A项;从材料

14、信息看,南方户数减少,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排除C项。15有学者把唐代的藩镇根据分布特点大致分为河朔型、中原型、边疆型、东南型等,其中河朔型藩镇最基本的特点是藩帅不由中央派遣而由本镇拥立,如魏博、成德、卢龙三镇节度使前后凡五十七人,唐廷所任者仅4人,其余都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或偏裨擅立。这种藩镇(A)A削弱了唐朝对地方的控制力B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C植根于地方经济实力的强大D延续了唐王朝的统治解析根据“其中河朔型藩镇最基本的特点是藩帅不由中央派遣而由本镇拥立”“其余都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或偏裨擅立”可以看出藩镇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削弱中央集权,不利于唐朝的统治,故A项正确,排

15、除D项;藩镇与安史之乱没有直接联系,不能得出因果关系,排除B项;材料与地方经济无关,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16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形成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材料一到了夏商周三代,黄河流域的居民不断吸收周围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族的成分,逐渐形成华夏民族。相传周文王的伯父太伯、仲雍与当地的民族结合,形成兼有商、周和当地特点的吴文化,吴和越开发了东南地区。秦人和西戎诸族共同开发了西北地区。楚地的华夏族和许多少数民族相交融,共同开发了长江中游地区。最后秦灭六国,统一了中国,这个统一的过程也可视为多民族交融的过程。到了汉朝,华夏族进一步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扩大为人口近6 000万的民族,后来遂称汉

16、族。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二公讳晖,字景袭,河南洛阳人。昭成皇帝(北魏高祖拓跋什翼犍)之六世孙温源恭俭之性,得之自然;忠孝笃敬之诚,因心而厚。幼涉经史,长爱儒术太和(北魏孝文帝年号)中始自国子生辟司徒参军事,转尚书郎太子洗马入为尚书右仆射,寻迁左光禄大夫尚书仆射春秋五十五,以神龟二年九月庚午遘疾薨於位(因病去世)。天子震悼,群辟痛心,有诏追赠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司空公领雍州刺史,侍中如故。考德累行,谥曰文宪公。摘编自元晖墓志铭(1)依据材料一,概括华夏族形成与发展的特点。(2)写出元晖墓志铭的具体史料类型。依据材料内容,具体说明元晖墓志铭可以印证的史实。答案(1)特点:华夏族以

17、黄河流域的居民为主体,吸收其他民族形成;华夏族与其他民族结合,共同开发中华大地;华夏族吸收其他民族,最后形成人口规模庞大的汉族。(2)史料类型:文献史料中的碑铭。印证史实:墓志铭用汉文书写,可以印证孝文帝改革下诏统一说汉语;“河南洛阳人”可以印证孝文帝迁都洛阳,将鲜卑贵族籍贯一律改为洛阳;元晖的名字可以印证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墓志铭中“温源恭俭之性,得之自然;忠孝笃敬之诚,因心而厚。幼涉经史,长爱儒术”“谥曰文宪公”可以印证孝文帝学习汉族文化;“转尚书郎太子洗马”“入为尚书右仆射,寻迁左光禄大夫尚书仆射”“有诏追赠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司空公领雍州刺史”可以印证孝文帝改革学习汉族制度。解析(1

18、)特点:据材料“到了夏商周三代,黄河流域的居民不断吸收周围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族的成分,逐渐形成华夏民族”可知,华夏族以黄河流域的居民为主体,吸收其他民族形成;据材料“吴和越开发了东南地区。秦人和西戎诸族共同开发了西北地区。楚地的华夏族和许多少数民族相交融,共同开发了长江中游地区。最后秦灭六国,统一了中国,这个统一的过程也可视为多民族交融的过程”可知,华夏族与其他民族结合,共同开发中华大地;据材料“到了汉朝,华夏族进一步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扩大为人口近6 000万的民族,后来遂称汉族”可知,华夏族吸收其他民族,最后形成人口规模庞大的汉族。(2)史料类型:据材料“元晖墓志铭”可知,属于文献史料中的碑铭。印证史实:据材料从墓志铭用汉文书写,可以印证孝文帝改革下诏统一说汉语;“河南洛阳人”可以印证孝文帝迁都洛阳,将鲜卑贵族籍贯一律改为洛阳;元晖的名字可以印证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墓志铭中“温源恭俭之性,得之自然;忠孝笃敬之诚,因心而厚;幼涉经史,长爱儒术”“谥曰文宪公”可以印证孝文帝学习汉族文化;“转尚书郎太子洗马”“入为尚书右仆射,寻迁左光禄大夫尚书仆射”“有诏追赠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司空公领雍州刺史”可以印证孝文帝改革学习汉族制度等方面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